願以此為窗,與您共賞天下珠寶。見文好,我們是《珠寶玉之窗》!
看過《甄嬛傳》和《大明風華》,或者其他古裝曆史類劇的朋友不知道有沒有留意到一個現象,就是很多妃子大臣都把金瓜子看得很貴重,而有人把這些金瓜子跟如今的毛爺爺做了比較,說以前的金瓜子價值相當于現在的二十萬人民币,那事實真的這樣嗎?

在《甄嬛傳》裡有一幕,就是皇帝賞賜給沈眉莊很多的貴重禮物,并且這些禮物由皇帝身邊的最受重用的太監蘇培盛親自送了過來。而沈眉莊從皇帝賞賜的禮物中特地抓出了一把金瓜子給了蘇培盛,蘇培盛雖然欣喜,但也沒敢就立馬接了。除了《甄嬛傳》,其實在《康熙王朝》裡也出現過金瓜子,還有最近的熱劇《大明風華》裡也有金瓜子,是太子爺向漢王讨要的。
從明朝到清朝,從妃子到他人都對金瓜子如此看中,很多朋友就以為肯定很值錢。就看到有人說這些金瓜子一顆有二十克到三十克左右。結合古代的貨币流通和金銀兌換比率,這一顆金瓜子在那時候的購買力就相當于現在的二十萬人民币。
那實際購買力到底有沒有這麼多呢?
其實根據博物館以前的舊物展示,以前皇帝開始賞賜給大臣的是馬蹄金,就是像馬蹄樣式的黃金。在真實的曆史上,金瓜子是有着一段發展演變的曆史的。金瓜子一詞在宋朝時便已經使用,宋元明三個朝代把一些碎小黃金都叫做金瓜子。到了清朝金瓜子最終定型,正如其名,是黃金制作的狀如瓜子的小物件。
咱實事求是地說,如果真的像瓜子大小的話,那還真的沒有20-30克那麼重。如果有的話,再考慮到以前的黃金冶煉技術,那這金瓜子的含金量肯定不會很高。是以從這方面來說,我覺得不太适合拿來做購買力的換算。是以說它相當于如今二十萬人民币的購買力這一點,我覺得不是很相稱。
但也不是說以前的金瓜子不貴重,它當然貴重。隻不過我覺得它的貴重不在于它的購買力,而是在于它當時是一種皇帝賞賜的榮譽象征,在于當時它是皇家獨有的。尤其是到了清朝的時候,根據資料,金瓜子隻能皇帝擁有,隻能皇帝拿來處理。而且想一想,皇帝賞賜的東西,你還真打算拿去換成白銀買東西?在那個時代,誰得了金瓜子估計都拿來當寶貝藏着,沒事拿出來跟人炫耀兩把更合實際一些。是以,咱硬要拿來換算金瓜子的購買力,我覺得也就當娛樂娛樂就好,不要太過較真。
不過話說回頭,在搜集資料的時候,還真看到有些土豪照着劇裡的樣子做出了金瓜子,那價格就不說了,自然不低。但這金瓜子跟古代的金瓜子自然不同而論的,以前那是代表皇帝給的榮耀,現在賣的金瓜子,也就圖個好兆頭,圖個吉利喜慶。是以如果朋友們見到了,也不要太沖動購買,最好問清楚是空心的還是實心的,是足金的還是其他的。過年嘛,為了一個寓意和吸引顧客,黃金首飾的款式是層出不窮的,朋友們多細心些總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