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都說劉備“仁義”,從他對自己妻兒的決絕态度,就可知其為人如何

文/紀布

東漢末天下亂,各地諸侯風起雲湧發展勢力,互相攻伐争霸天下。在那些枭雄中劉備可謂是人盡皆知,雖說他是皇族後裔,但也是個落魄的,和平頭百姓沒啥不同。

劉備年輕時不愛學習,三國志中記載,他好打架喜愛華麗美服,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個“街溜子”,後來有幸結實關、張二人才走上了發家之路。

因為是亂世,劉備很快意識到自己的弱小,因為客觀因素使他的雄心大而資本少,最厲害的時候才有幾百上千人的隊伍,是在經受不住大小硬仗。于是,劉備開始準備走“人和”的發展路線。

都說劉備“仁義”,從他對自己妻兒的決絕态度,就可知其為人如何

在劉備當平原縣令時,他就與當地百姓同甘苦,來收買人心,此舉着實有效,讓很多平頭百姓甚至仁人志士覺得他仁義,自己的實力也有所提升。

在劉備離開平原縣後,很多人願意追随他而去。是以,嘗到“仁義”之甜的劉備決定往後一定要将這個名頭一直貫徹下去。“惟賢惟德,能服于人”,雖說是句口頭禅但卻成為了劉備的标杆。至少在表面上,劉備的言行在當時都是符合道德要求的。

但真實的的劉備在本質上真是愛民如子嗎?有一點可以看出他并不如此。在劉備對自己的女人的态度,盡顯劉備枭雄本色。

都說劉備“仁義”,從他對自己妻兒的決絕态度,就可知其為人如何

人稱劉備“愛民如子”,但在對待妻兒上卻極其随意說舍就舍。縱觀劉備一生,抛妻棄子就發生了四次。

公元196年,呂布投奔劉備的徐州,後來趁着劉備出征奪走徐州,并擄走劉備家眷。劉備丢了根基無路可走,主動示弱求和呂布,這才要回自己妻兒。正史中記載此時劉備還沒有兒子,隻有妻妾和姓名不詳的女兒。

公元198年,劉備投靠于曹操,想要借勢重奪徐州,這一次,劉備被打的損失慘重,呂布麾下戰将高順又将劉備的妻兒擄走送給呂布邀功。

都說劉備“仁義”,從他對自己妻兒的決絕态度,就可知其為人如何

無奈之下,劉備隻能重返曹操的許都,在這期間他也沒想将妻兒贖回,因為他曾說過這句話:“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裳”,在劉備心中,女人的地位遠不及為他賣命的兄弟重要。

公元200年,劉備又想反水曹操,謀劃很久也有很大把握能成功,可是因其運氣實在太差,路遇袁紹這個坑貨,緻使夾擊計劃落空,劉備不得不逃往冀州,在這期間,劉備可是獨自逃命,棄衆而走。

後來,劉備又再次搶回了徐州,因為得罪了曹操,曹操率大軍前來讨伐劉備,劉備打不過曹操,又将其妻兒擄走,而這次他的二弟關羽,也被俘虜進入了曹營。

都說劉備“仁義”,從他對自己妻兒的決絕态度,就可知其為人如何

劉備最後一次抛棄妻兒,是在公元208年,還是曹操讨伐劉備的時候,劉備落敗于當陽長坂坡,倉皇逃命,部隊被打散與劉備同行的隻有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人。

此時,劉備的兩個女兒落入曹操之手,如果按照當時的“規矩”,劉備的女兒極有可能被當成戰利品賞賜給曹軍軍士處置,兩女結局不言而喻。

從這點來看,劉備的做法可遠遠相悖于“仁義”。顯然,劉備這樣對待自己的妻兒尚且這樣,那就更别提社會底層的百姓了。劉備這種行為我們也可以了解為枭雄應有的本色,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都說劉備“仁義”,從他對自己妻兒的決絕态度,就可知其為人如何

從這點來看,劉備确實是一個善于僞裝,非真正意義上的“仁義”之人。我們再來看劉備的老祖宗劉邦,當年劉邦打敗仗跑路,為了讓馬車跑得更快些,也親自将呂雉與自己的兒子趕下了車,才得以活命。

從這方面來看,劉備最終取得成功,并非全都靠着他的仁義,而是歸功于他的果決舍棄善斷與枭雄本色。我們再來回想一下劉備諸葛亮的隆中對,諸葛亮曾建議劉備武力奪取宗親的荊州與益州,劉備聽後表現為大喜之色,這也可以說明劉備的狠厲。

由此我們可知,劉備枭雄本色中的果決,才是諸葛亮願意跟他混的重要原因,畢竟諸葛亮可不是等閑之輩,想要崛起與争霸亂世,一味講究“仁義”必然是死路一條。

都說劉備“仁義”,從他對自己妻兒的決絕态度,就可知其為人如何

本文參考資料:《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三國演義》,《品三國》,《百度百科相關詞條——劉備,史實上的劉備是一個怎樣的人等相關資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