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晉地寶藏·山西博物館之旅|走進非國有博物館:博物館新力量

晉地寶藏·山西博物館之旅|走進非國有博物館:博物館新力量

你可能不相信,在中國,幾乎每兩天就有一家博物館誕生!

而在新的“誕生者”中,非國有博物館所占比重極大。最新資料顯示,“十三五”時期,我國博物館的備案數量由4692家增長至5788家,非國有博物館作為一股蓬勃發展的新力量,由1090家快速增長到1860家,增長率達70.6%,遠高于23.4%的平均增長率!

山西是文物大省,在博物館發展的熱潮中,具有山西地域特色的博物館體系已初步建成,其中備案登記的非國有博物館近60家,占到全省博物館總數的三分之一。紅色題材、中醫藥、漆器、紅綠彩瓷、磚雕、堆錦、奇石、古燈、古兵器、壁畫、剪紙……這些以曆史類和藝術類居多的非國有博物館,五彩缤紛,突出反映了山西地區傳統文化、社會結構和産業特點,不僅展品獨具特色,也往往具有獨到的辦館定位和審美風格,越來越多地成為提升所在地居民幸福感的新平台和新空間。

在由山西省文物局、山西日報報業集團主辦,山西晚報和山西省博物館協會承辦的“晉地寶藏·山西博物館之旅”中,我們之前關注國有博物館較多。現在,我們将更多的目光投向非國有博物館——因為,在這些博物館裡,有社會力量投身文化的熱忱,有個人收藏回饋社會的情懷,有政府、博物館、公衆的良性互動,有文物行政機關和創辦者的合力探索——而這一切的總背景是:無論非國有博物館還是公立博物館,都是曆史的儲存者和記錄者,都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陣地……

中國的博物館已經走過百餘年的曆史。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物、博物館事業發展,習總書記多次視察文博場所,并作出了一系列的重要論述、訓示和批示,親自部署推動博物館改革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即便面臨“成長期”的煩惱,有着巨大發展空間的非國有博物館,必将走上高品質發展之路,迎來更加美好的未來。

晉地寶藏·山西博物館之旅 第二十八站

山西呂梁山革命博物館:一幅徐徐展開的革命曆史畫卷

呂梁山,是革命的山,是英雄的山。

呂梁是革命老區,有着豐富的紅色基因和厚重的紅色文化。在革命戰争時期,呂梁曾是紅軍東征主戰場,也是晉綏邊區首府和中央後委機關所在地。在這片土地上,湧現出了衆多英勇的革命先輩,他們在中國共産黨的上司下,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争。

今天,山西晚報記者帶你走進山西呂梁山革命博物館,重溫呂梁革命曆史。

晉地寶藏·山西博物館之旅|走進非國有博物館:博物館新力量

山西呂梁山革命博物館外景

創辦博物館源自愛好收藏

山西呂梁山革命博物館于2016年5月經山西省文物局、省民政廳準許成立,由主館和一個分館組成。

主館位于離石區武當文武學校東側,展陳面積670平方米,主題為“光輝的曆程——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呂梁革命文物展”,通過八大闆塊集中展示了呂梁革命的光輝曆程。2021年7月,該館又在中陽縣神圪垯村設立了分館,展覽内容分為“星火呂梁”“鐵血忠魂”和“巍巍豐碑”三大闆塊。

山西呂梁山革命博物館的創辦,源自該館館長高宇峰,館内所有藏品都是他多年來的心血。

1980年,喜歡研究琢磨古代冷兵器、年僅20歲的高宇峰,把第一件古兵器帶回家,從此便踏上了漫漫收藏路。2014年,他創辦了呂梁北武當古兵器博物館,這是呂梁市第一座民辦博物館,也是唯一的古兵器博物館。

得知消息,嶽父劉子芳将自己珍藏多年的賀龍元帥使用過的戰刀轉贈給高宇峰,也正是因為這把刀,讓高宇峰與紅色文物結下了不解之緣。這把戰刀的故事在電視上播出後,引起了社會的強烈反響,一些呂梁革命英雄的後代紛紛将自己珍藏多年的父輩抗戰期間留下的革命文物捐出來,交由高宇峰的博物館儲存、展出。

2016年,高宇峰創辦了山西呂梁山革命博物館,在革命老區呂梁掀起一股收藏與參觀紅色文物的熱潮。為了紅色收藏,高宇峰幾乎傾囊而出。多年來,他走遍了呂梁的每片土地。在他的堅持下,一張張破舊的桌椅、一盞盞黯淡的煤油燈、一件件布滿更新檔的軍大衣、一雙雙寄托深情的“千層底”、一幅幅老舊發黃的照片、一把把不再锃亮但依舊威武的大刀,跟随着高宇峰來到了山西呂梁山革命博物館,向世人訴說着呂梁曾經的峥嵘歲月。

盡覽波瀾壯闊的呂梁革命史

“光輝的曆程——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呂梁革命文物展”,是呂梁山革命博物館今年推出的重磅展覽,共展出文物1000餘件,大部分是從呂梁本土征集而來。整個展覽以時間為主線,設有八個展區,展品涵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來的呂梁紅色遺存,被觀衆稱為“真實反映呂梁革命老區曆史的活的教科書”。

走進展廳,看着一幅幅泛黃的曆史照片、一件件珍貴的革命文物、一段段翔實的文字資料,讓人仿佛回到了那個戰火紛飛、硝煙彌漫的年代。

“它是著名的‘地雷大王’郭炳旺的主要戰鬥工具,在當時戰士們大多還拿着鐵鑿子打石雷的時候,郭炳旺和他的戰友研究出了地雷模具。他還研究出用地雷封鎖敵據點的‘地雷戰法’,令敵人聞風喪膽,繞村而行。”在講述抗日戰争時期呂梁重要的戰略地位的“願拼熱血衛吾華”展區,副館長劉朵朵指着展櫃裡一個看似不起眼的地雷模具說。她介紹,經典電影《地雷戰》中,各村民兵運用地雷戰術殲滅進犯日軍的情景讓人熱血沸騰,而這樣的場景,在抗戰時期的呂梁地區也經常出現。抗日戰争期間,日軍侵入呂梁,實行了慘絕人寰的“三光”政策。呂梁軍民同仇敵忾,通過地雷戰、奔襲戰、遊擊戰等,粉碎了日本侵略者的瘋狂“掃蕩”和“蠶食”,取得了對敵鬥争的重大勝利。

在“鲲鵬擊浪從茲始”展區,通過展闆圖文并茂地展現了共産主義思想在呂梁的傳播以及呂梁革命史的開端。呂梁是山西省建立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共地方組織最早的地區之一,這裡誕生了山西省城以外的第一個縣城團支部——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汾陽支部、呂梁第一個黨組織——中共汾陽特别支部,還建立了山西第一支工農武裝——晉西遊擊隊、山西省第一個紅色政權——中陽縣蘇維埃政府。

“東征抗日鏖戰急”展區,主要展示了紅軍東征的曆程。呂梁曾是紅軍東征的主戰場。1936年2月20日,毛澤東、彭德懷率領1.3萬名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東渡黃河,轉戰山西,在曆時75天的東征戰役中,足迹遍及呂梁各個縣。毛澤東、彭德懷所率總部機關坐鎮呂梁,指揮部隊,經蓬門、關上、兌九峪等戰鬥,重創閻軍,在革命鬥争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天翻地覆慨而慷”展區講述了解放戰争時期,中央後委、中共中央西北局、陝甘甯晉綏聯防軍司令部、陝甘甯邊區政府機關均移駐呂梁,呂梁也成為了為黨中央實作偉大戰略轉移的重要依托地、實踐地和後勤保障基地,承載了更加重大的曆史使命。賀龍曾在一次會議上對幹部們說:“晉西北雖然條件最差,但離黨中央最近,黨中央和毛主席派我們來守延安的大門,這是對我們的信任”,由此可見呂梁在解放戰争中重要的戰略地位。

“光輝足迹遍呂梁”展區重點展現了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彭德懷、賀龍、葉劍英、楊尚昆、習仲勳、華國鋒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在呂梁留下的光輝足迹。“呂梁精神耀九州”歌頌了呂梁兒女對黨忠誠、信念堅定、不怕犧牲、敢于鬥争、顧全大局、無私奉獻、艱苦奮鬥、戰勝萬難的呂梁精神,正如一首民謠中所唱到的,“最後一碗飯送去做軍糧,最後一尺布送去制軍裝,最後的老棉襖蓋在擔架上,最後的親骨肉含淚送戰場。”館藏不同版本的《呂梁英雄傳》,正是呂梁人民奮勇抗戰的真實寫照。

在呂梁這片厚重的紅色沃土,孕育了多少英雄兒女,流傳着數不清的動人故事。“一代英烈一代魂”展區,展示了衆多呂梁英雄的故事,有“用生命書寫革命信仰”的賀昌、“鐵釘穿身志不屈”的張叔平、“生而益民死而謝民”的劉志丹、西北軍工烈士、六十七烈士等。據劉朵朵介紹,為将西北軍工在呂梁老區的峥嵘歲月清晰地展現在世人面前,該館很早就開始征集相關文物,有帶有“軍工四廠”文字的瓷缸,有西北軍工廠用過的石磨,也有制作武器的工具等,盡管陳舊斑駁,但件件藏品映照着那段激昂的歲月。

“波瀾壯闊百年路”展區則從“開天辟地”“改天換地”“翻天覆地”“驚天動地”四個闆塊,介紹了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應對危局困境、經受風險考驗、戰勝困難挫折、開創民族複興偉業,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輝煌成就和波瀾畫卷。

傳承和弘揚呂梁的紅色文化

如何能進一步傳承和弘揚呂梁的紅色文化,使收藏的價值與意義得到充分展現?這是館長高宇峰多年一直在思考和實踐的問題。

開館以來,他數次将自己珍藏的紅色文物無償捐贈出去。2017年5月,高宇峰将自己珍藏的120件晉綏時期珍貴紅色文物無償捐獻給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2017年7月1日,高宇峰再次向中共中央西北局舊址紀念館捐贈紅色革命文物100件。2017年8月15日,離石區林邁克、李效黎紀念館建成開館前夕,高宇峰将自己珍藏的相關珍貴紅色文物118件捐獻給該館。

對此,很多人表示不了解,高宇峰表示,“我捐贈的338件紅色革命文物,全部征集自呂梁本土,對于研究呂梁革命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将這些珍貴的紅色文物放在這三個紀念館中,不僅豐富了這三個館的館藏,還能讓更多的人參觀了解呂梁輝煌的革命曆史,傳播呂梁輝煌的革命曆史。”

除此之外,高宇峰和他的團隊還重點打造了“以物說史”講堂并積極走出去,進校園、進企業、進機關,用珍貴的曆史文物講述呂梁故事,傳播紅色基因,均收到了良好反響。

開館辦展多年來,山西呂梁山革命博物館始終堅持“展示紅色文物,傳承革命精神,講好呂梁故事,弘揚呂梁精神”的辦館宗旨,不僅是省、市、縣近30家機關授牌的“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基地”,而且是呂梁市委黨史研究室命名的“晉綏革命曆史文化研究教育基地”,還是呂梁市委市政府命名的“呂梁市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山西省軍區授牌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現在的山西呂梁山革命博物館,無論是館藏文物數量、品質、展館面積,還是社會影響,都是呂梁非國有博物館中首屈一指的。2020年12月21日,中國博物館協會公布了第四批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名單,山西呂梁山革命博物館入圍國家三級博物館,取得該館建設史上的重大突破。

館長推薦

山西呂梁山革命博物館内的每一件文物,都是曆史的見證。接下來,由該館館長高宇峰為您推薦該館的鎮館之寶。

鎮館之寶

賀龍元帥一生充滿傳奇色彩,這把大刀是他曾使用過的戰刀。據中國古兵器鑒定專家李清仁鑒定,這把刀手工打造,從血槽特别是刀頭呈現出的雞冠紋和刀把把箍的裝飾來看,延續了中國傳統的制刀工藝。制作這把刀時,八路軍部隊應該吸收了很多民間懂得鍛造工藝的工匠。從制作年代和制作工藝來說,這是一把近代的戰刀真品。

晉地寶藏·山西博物館之旅|走進非國有博物館:博物館新力量

賀龍元帥使用過的大刀。

說起這把大刀的由來,它還傳遞着賀龍元帥與原鐵道兵第1指揮部司令員田仁明、1945年參軍的呂梁籍革命前輩劉子芳之間的友誼和戰友情懷。

抗戰時期賀龍元帥雄踞晉綏11年,田仁明作為賀龍元帥的随身警衛,與賀龍元帥有着深厚的革命感情。當年離開賀龍元帥時,賀龍元帥特将随身多年的戰刀贈送于他。而劉子芳則擔任過田仁明的通信員、警衛員,一直跟随田仁明轉戰南北,二人結下了很深的戰鬥友誼,後劉子芳因病回到家鄉臨縣繼續地方革命工作。新中國成立後,已是鐵道兵第一指揮部司令員的田仁明多方打聽劉子芳的下落,取得聯系後,特地寄來路費邀劉子芳赴沈陽一聚。再次相見,兩人均是感慨萬千,臨别之時,田仁明司令員拿出珍藏多年的賀龍元帥使用過的戰刀轉贈給劉子芳。

高宇峰是劉子芳的女婿。2013年,高宇峰建立呂梁古兵器博物館,劉子芳得知後便鄭重地将珍藏的賀龍元帥戰刀轉贈給愛婿高宇峰,以便讓更多人了解賀龍元帥光輝的一生,讓晉綏精神代代相傳。此後,高宇峰又建立了山西呂梁山革命博物館,這把賀龍元帥使用過的戰刀最終落戶革命博物館,成為該館的鎮館之寶。

關注呂梁山革命博物館和呂梁北武當古兵器博物館。

晉地寶藏·山西博物館之旅 第二十九站

山西中醫藥博物館:

濃縮博大精深中醫藥文化

晉地寶藏·山西博物館之旅|走進非國有博物館:博物館新力量

山西中醫藥博物館外景。

從第一部藥著《神農本草經》,到第一部醫論《黃帝内經》,從扁鵲診脈知疾到仲景八法八綱……以中醫藥為代表的東方醫學體系,是我國獨特而優秀的資源。

在晉中市太谷區山西黃河中藥有限公司内,有一家“山西中醫藥博物館”,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總投資3000萬元。它既是一家非國有博物館,也是國家級的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見證了太谷區楊氏一族300多年發展中醫藥事業的曆史軌迹,是博大精深的中醫藥學和中醫藥文化在山西的縮影。

晉地寶藏·山西博物館之旅|走進非國有博物館:博物館新力量

3000餘件藏品展現山西中醫特色

要說起山西中醫藥博物館的由來,那要提到太谷區楊氏一族中醫傳承人,他們創辦了今天的山西黃河中藥有限公司。該公司創始人,那可是咱山西鼎鼎大名的老中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統醫藥項目龜齡集傳統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楊巨奎老先生,在他行醫、制藥的生涯中,除了秉着醫者仁心治病救人外,還發揚公益之心,履行社會責任,創辦了這家山西中醫藥博物館。

博物館為四層單體建築物,呈外圓内方造型,寓意為“天圓地方”,外觀具有現代時尚特色,内部展現中醫藥文化内涵,力求做到傳統與現代建築藝術高度和諧統一。館藏文物數量3000餘件,涵蓋中醫藥古籍、書刊,中藥标本、制藥器械、圖檔等多個類别。展區展示的是從古至今的中醫醫用器具、中醫醫學典籍等文物。

走進該館,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代表着中藥始祖“神農”的根雕作品,這是為了告知後人,對古人聖賢要有敬仰之心。順着展廳走去,第一區域為“中醫藥史綜合區”,科普中醫的發展曆程,其中既有古代神醫們的介紹,也有各類醫術的展陳,在不斷深入的過程中,可了解中醫藥為代表的東方醫學體系。第二展區為“中藥标本區”,走進這裡,就像去了一個“植物園”或者“動物園”,各種珍貴藥材應有盡有。你瞧,有植物類的高麗參、野山參,還有動物類的鹿茸、燕窩,以及礦物類和海洋類的藥材,不僅讓人看得眼花缭亂,也讓大家明白,原來我們身邊看似普通的一草一木,甚至動物的骨骼、外殼,都能成為中藥中一味有着特殊用途的藥材。

作為曆史上名醫衆多的省份,山西在中醫藥發源、發展方面,有着輝煌的曆史。特别是太谷區,既是晉商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同時也是醫藥制造業興盛地。明清時期有廣升遠、廣升譽等知名的醫館藥行20餘家,繼承和創造出了一批療效卓著的經典名藥和獨特的中藥炮制技藝,久負盛名的清宮聖藥“龜齡集”和“定坤丹”就出産于太谷。

第三個展區,也是該館的特色展廳,着重介紹了山西中醫藥特色技藝。在這裡,以龜齡集制作工藝為主線,再現了傳統制藥工藝,展示了不同藥材所用的不同的炮制方法和煮、熏、爆、土埋、露夜等工序,展現了中藥炮制的哲學内涵和博大精深。

第四展廳,名為“山西曆代名醫名藥區”,所展示的内容可是當之無愧的山西驕傲。其中,介紹了西漢時期河東地區的女醫義姁懸壺濟世的故事,她被漢武帝拜為“女侍醫”,專為皇太後治病,成為我國曆史上第一個有記載的女醫生,被譽為“巾帼醫家第一人”;隋唐以後,山西文人亦文亦醫,形成了獨特的“儒醫現象”,隋代著名醫學家巢元方奉诏編撰《諸病源候論》成為中國第一部中醫病因證候學專著;明清時期,山西不僅以醫學書籍的刊刻出版著稱于世,更以傅青主為代表的各家醫學大師獨領風騷。到了近代,特别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山西的中醫藥事業日益繁榮昌盛,名醫輩出,碩果累累,韓玉輝、白清佐、蕭通吾、李翰卿成為山西近代四大名醫,為中醫藥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漫步在這個展區内,從西漢一直“走”到今天,深深被醫學先賢們的榮光和事迹感染。此外,在這個展區内,你還可以看到曆年來我省打造的經典名藥:和合二仙丸(大甯堂)、小兒葫蘆散(太原中藥廠)、定坤丹、龜齡集、七珍丹、梅花舌丹、丁桂兒臍貼、牛黃清心丸(山西黃河中藥廠)等等,這些響當當的名牌産品,訴說着山西中醫藥人銳意進取的累累碩果。

觀賞+科普,讓中醫文化深入人心

中醫文化究竟是什麼?是望聞問切的醫治精髓?還是化草木入湯藥治病救人的神奇?該館相關負責人表示,“中醫最大的魅力就是以整體觀念為指導,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以這家獨特的博物館,既有觀賞價值,又有科普價值,參觀者可以沉浸其中,去認知草藥,感受中醫的魅力。“博物館裡展現了中醫藥的曆史,對于大衆來說有科普價值。博物館還增設了很多互動環節,特别适合孩子們來研學,充分展現了宣教功能,我們也希望能通過這樣的方式,讓中醫文化深入人心。”

中醫藥學曆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山西中醫藥博物館也秉持博物館人的使命,為大衆提供感受中醫藥文化、學習中醫藥知識的平台。在博物館裡,還有一個“百草園”,裡面種植的就是山西特有的杜仲、皂刺、牡丹、芍藥、金銀花等代表性藥材,看着一味藥材從種植到成長,再到成為湯劑中的一味藥材,想必這也是一場非凡的奇妙之旅吧。

對了,辨識完藥材後,還會有老藥工帶領遊客親手制作傳統大蜜丸,用手工制作來加深對傳統中成藥制作技藝的了解,也讓參觀變得妙趣橫生。

來吧,讓今天的博物館探秘之旅,因山西中醫藥博物館而與衆不同!

如今的山西中醫藥博物館,不僅展現了山西中醫藥事業的繁榮發展,更展現了老一輩中醫藥從業者所創下的不凡業績。那麼,在中醫藥博物館裡,我們能看到哪些珍寶呢?在相關負責人的帶領下,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中醫行醫之“法寶”

從事中醫工作需要什麼器物呢?僅僅是診脈的“枕頭”那麼簡單嗎?在這家博物館,你可以看到中醫行醫治療的很多家夥什,主要有醫療器具、行醫用具、醫學模型、醫家墨迹與手稿、醫學題材的藝術品等。

晉地寶藏·山西博物館之旅|走進非國有博物館:博物館新力量

古代,有很多醫生喜歡雲遊四方,他們通常拿着“虎撐子”,又叫串鈴,不停搖動,表示自己的醫生身份,對于大衆來說,這樣的文物比較少見。此外,在展廳内還有老中醫的挂号牌。這個挂号牌有些奇怪,它是從5号開始的,不管你去得多早,第一個号總是5号,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前四個挂号牌叫“善牌”,被老中醫留在了自己診案的抽鬥裡,特别留給四種人:一号給急危重症患者,二号給老人,三号給孕婦,四号給嬰兒,中醫重醫德之傳統由此可見一斑。套用一句歌詞,這真是“愛的号碼牌”。

相信不少人去看中醫時,總會對中醫人偶穴位模型産生興趣,上面那些密密麻麻的穴位看上去令人發暈,難道古代也就是擺放在外面的模型這麼簡單嗎?非也非也,據介紹,男女針灸人是中國傳統醫學重要的标志和符号。在古代,針灸銅人承載着教學考核作用,是古代中醫學子的一張“試卷”。古人在穴位上留出小孔,考試時用黃蠟将銅人封住,向銅人内部注入液體,然後讓學生針刺穴位,如果取穴準确,則液體流出。聽到這裡,是不是很長見識呢?

最早的無序版《本草綱目》

放眼望去,在衆多展品中,最罕見的居然是《本草綱目》。目前,該館共藏有9本,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無序版《本草綱目》。

衆所周知,《本草綱目》是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的潛心之作,在宋代唐慎微《經史證類備急本草》基礎上考古論今、辨疑訂誤、奮發編修,自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萬曆六年(1578年),曆時二十七載,三易其稿,著成《本草綱目》五十二卷。據說,李時珍潛心寫完《本草綱目》後,已經窮困潦倒,他的朋友便幫他出版了一部分書,這時候的版本是無序的。當書到了市面上後,被宮廷發現,朝廷便出資大量印刷,而這時候出版的《本草綱目》,往往都有王親貴族和朝廷官員的題序。

“銀鍋”升煉,盡顯古人智慧

龜齡集自古就是“禦用聖藥”,也是山西最為特色的中醫藥代表。在山西中醫藥博物館裡,就有一口“銀鍋”,仔細一問,它是當時提煉龜齡集的器皿。

晉地寶藏·山西博物館之旅|走進非國有博物館:博物館新力量

作為道家思想的産物,龜齡集全面地展現了陰陽五行學說的精髓,通過用銀器升煉的方法使藥物的作用得到最大效能發揮。銀器還具有殺菌能力,龜齡集産生的年代還不具備完善的殺菌裝置,聰慧的龜齡集升煉大師們卻能通過“銀鍋”的升煉,有效殺死藥品中的細菌,進而確定了藥品的安全,并且使得藥品長久的儲存。

提到“銀鍋”,它也是山西中醫藥發展的見證者,因為在楊巨奎老先生制藥過程中,曾對龜齡集的爐鼎升煉工藝進行大膽改革,運用華羅庚先生0.618優選法研制成功了全國第一台電子數控爐,從此結束了沿用400餘年的“老君煉丹爐”的原始生産工藝,在保證産品品質的基礎上提高了産量,節約了能源,減少了污染。并且,在他的上司下,曾經的山西中藥廠從前店後廠的小手工作坊發展為國家重點中藥廠,龜齡集、定坤丹、安宮牛黃丸、牛黃清心丸等5種中成藥被評為國家優質産品金銀獎。是以,1978年3月,楊巨奎受邀出席第一屆全國科學大會,并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直播發言“繼承祖國醫藥遺産,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專題,受到葉劍英委員長及中央上司的親切接見。

晉地寶藏·山西博物館之旅|走進非國有博物館:博物館新力量

晉地寶藏·山西博物館之旅 第三十站

新晉商酒莊酒器具收藏陳列館:

追溯華夏酒之魂

“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這是詩仙李白寫的《月下獨酌》。“酌好酒,吟好詩”,一直是古代很多文人學士的兩大追求,也由此可見中國的酒文化千古流傳,經久不衰。

提起山西的酒,勢必會想到大名鼎鼎的杏花村,其實杏花村的釀酒曆史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這個考證對于中國乃至世界的酒文化史都有着标志性意義。傳承到現在,杏花村已經是酒廠林立、酒商雲集的“中華名酒第一村”了。山西新晉商酒莊集團公司就坐落于此,一個特别的非國有博物館——新晉商酒莊酒器具收藏陳列館,就“潛藏”在這家公司内。

用酒具來介紹中國和山西的酒文化,這樣的博物館,在我省還是獨一家。

晉地寶藏·山西博物館之旅|走進非國有博物館:博物館新力量

新晉商酒莊酒器具收藏陳列館外景。

近千件酒具闡釋“泉清酒旨”

這家酒器具收藏陳列館建于2009年,總面積2000平方米,館長為山西新晉商酒莊集團公司董事長侯清泉,地道地道的杏花村人,名副其實的新晉商。

據侯清泉介紹,該館收藏了散落在民間的近千件酒具,藏品年代跨度較廣,從春秋戰國直至現代酒具,都有展陳。這些酒器具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杏花村酒文化的發展脈絡,折射出時代的更替與變遷。而他所做的,正是融彙晉商酒文化與杏花村的品牌文化,進行全新的探索與創新,把酒具和酒文化進行傳承和發揚。正是因為藏品的豐富和意義的獨特,酒器具收藏陳列館被授予“中國收藏文化示範基地”榮譽稱号。

走進該館,一定要關注一塊木質照壁,上面寫着“泉清酒旨”。這是國學大師、教育家、書法家姚奠中先生在九十九歲高齡時題寫的。清者,在古代有甜酒之意。清泉,讓人聯想到清冽甘醇之美酒。《詩·小雅·鹿鳴》中說:“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這就是“泉清酒旨”的意思。這四個字還有另外一層意思,就像一首歌中唱的那樣,“泉清出旨酒,酒美賽清泉”。

步入展廳,你率先能看到“酒壇矩陣”,裡面擺放着一批産于宋元明清時期的磁州窯酒壇。

磁州窯是我國蜚聲中外的一代名窯。宋代以文興國,從皇帝到平民都垂青文化藝術,整個社會形成濃厚的藝術氛圍,這種文化特色亦融入酒器制作中,是以在這個“酒壇矩陣”中,能欣賞到各類花色、品種繁多的酒壇,裝飾風格清新自如,不受任何束縛,裝飾方法主要有釉下彩繪、刻花、劃花、印花等等。紋飾潇灑自如,真切生動,具有生活情趣。其中一隻酒壇上,還寫着一首七絕古詩:“三人同日去觀花,百友原來是一家,禾火二仙相對坐,夕陽橋下一雙瓜。”這首古詩别看隻有四句,但每一句代表了一個季節,由此可見古人的文雅情趣。

酒器具收藏陳列館共分為兩部分,其一是地上的陳列館,而另一處則是地下儲酒窖。在陳列館裡,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酒具。你瞧,有戰國時期的匜、漢代的銅耳杯、漢代青銅大匜、漢代雞首彩繪盉、漢代青銅钫、漢代青銅酒勺、清代宣統時期銅執壺、清代鳳凰耳青銅酒壺、清代銅提梁壺、清代龍鳳紋四季花卉盤、民國時期的銅酒壺等,從盛放酒的器物,到飲酒的杯子,一應俱全。

展廳内,按照藏品的年代進行分區,一号展櫃陳列的展品是戰國時期的部分酒器具,大部分都是陶器制品,比如有用來煮飯的鬲,也是溫酒器,還有“魚形壺”,造型好看,像兩條魚相擁,折射出古人對“年年有餘”好兆頭的期盼。二号展櫃,主要展示的是漢代灰陶罐,灰陶罐在當時作為一種盛酒器流行于民間,距今已經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曆史了。據介紹,這樣的器物,存世的非常少,是以館裡專門擺放了仿制品,就是為了詳實介紹酒具的發展曆史。這個灰陶罐也是個“明星”,因為在央視拍攝的電視劇《杏花魂》(後改名為《當家大掌櫃》)中,它還是劇中重要的道具。

第三、第四展櫃,主要陳列了漢代時期所盛行的酒具。比如這件綠釉獸紋壺。在秦漢時青銅器逐漸走向沒落,代替它的是釉陶器。漢末瓷器的出現好似清風一縷,雖還稚嫩,尚顯粗糙,但卻充滿活力和質樸。它的特點是在紅胎上挂以鉛釉再燒制,大大克服了陶器吸水率高的問題,是以釉陶器比陶器顯得更實用、更漂亮,是酒器具發展史上的一個高峰時期,為後來出現的唐三彩起到了奠基作用。展櫃中,還展示大量宋代時期的酒具。相比前朝來說,宋代人注重文雅,所用的酒具也以梅瓶為主。此外,唐代、元代、明清時期的酒具也悉數亮相,眼前的一個個瓶子,不僅僅是盛放酒的器皿,更像是一件藝術品,令人賞心悅目。

杏花村内佳釀多,瓶瓶罐罐來見證

前文提及,該陳列館的藏品,展現了杏花村白酒文化的發展,是時代的見證。

清代“杏花村白酒”黑釉酒罐、民國時期“盡善、義泉永”黑釉酒罐、杏花村喬家内供黑釉酒罐、清代“謙益居”雙系黑釉酒罐、民國“義泉永”酒罐、清代“聚仙居”雙耳肚簍瓶……可以說,這都是山西曆史上的馳名佳釀。對于喜歡酒或者想要讀懂山西酒文化發展史的公衆來說,這是一個絕佳的鑒賞機會。

此外,還有一個特殊展櫃,裡面展陳的物品都大有來頭。第一件,名為“018号國藏汾酒”。為了紀念汾酒唯一榮獲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中國白酒品牌甲等大獎章95周年,汾酒集團特制了95瓶“國藏汾酒紀念酒”。紀念酒系采用解放以來貯藏時間最長的汾酒原漿,由國家級調酒師精心調制而成。每瓶重量約9.5斤,包裝采用仿哥窯開片瓷瓶。每瓶單獨編号,附收藏證書。2010年9月5日,汾酒集團委托拍賣公司在北京舉行了國藏汾酒紀念酒公益慈善拍賣會,汾酒集團拿出其中20瓶,進行了公益慈善拍賣。侯清泉積極競拍,以158萬元拍得“018号國藏汾酒”。此外,汾酒集團還承諾,“國藏汾酒”自上市之日起,每銷售一瓶,都要從銷售款中拿出200元納入“汾酒集團公益慈善基金”,該項活動至少持續五年時間。2011年2月,汾酒集團公益基金會正式成立,成為中國酒類行業的第一個公益基金會,新晉商酒莊作為“大杏花村”家族中不可或缺的一員,侯清泉被選舉為副理事長。

館内的地下儲酒窖,是中國最大的清香型白酒生産基地第一私人儲藏酒窖。據介紹,地下儲藏酒窖空氣品質好,負氧離子多,常年保持特定的自然溫度和濕度,最為适宜白酒的儲藏。這是侯清泉引進國外葡萄酒酒莊儲酒的先進理念,結合杏花村清香型白酒特色所開設的。置身酒窖,撲面而來的濃郁酒香令人身心陶醉。

晉地寶藏·山西博物館之旅|走進非國有博物館:博物館新力量

宋代磁州窯

晉地寶藏·山西博物館之旅|走進非國有博物館:博物館新力量

清代磁州窯

看着品類繁多的酒具,究竟哪一件更有紀念意義呢?接下來,就由館長侯清泉為大家介紹該館的鎮館之寶。

元代白釉梅瓶

晉地寶藏·山西博物館之旅|走進非國有博物館:博物館新力量

“好清酒”梅瓶

這是一尊世間罕見的元代高檔酒具。該尊盛酒器器形精緻,乳白釉色,褐花圖案,整體典雅高貴。在瓶肩環上寫有“好清酒”三個字。對此,有關專家歎為觀止:該器實屬罕見,因為“好清酒”三個字太有價值了。《二十四史·北齊書》中記載:北齊武成帝高湛寫給河南康舒王孝瑜的信中提到,“吾飲汾清二杯,勸汝于邺酌兩杯”,這件酒器,對研究汾陽杏花村酒史乃至整個釀造史都有很高的價值,也是杏花村自古釀好酒的真實寫照。

宋代梅瓶

晉地寶藏·山西博物館之旅|走進非國有博物館:博物館新力量

梅瓶

梅瓶是我國宋代以來形成的陶瓷器型的一種,宋代梅瓶多小口外卷。其中,北方生産的梅瓶豐肩,形體修長,頸部瘦削,秀麗挺拔。南方生産的梅瓶則肩較溜,略顯短胖。梅瓶的前身是宋代的注瓶,原來是盛酒的,後來就成了陳設品。到明代永樂、宜德時期,式樣有所改變,口部增大,肩部也加寬,并且常有附加的裝飾,展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設計創新的獨到。這件宋代梅瓶,是最為典型的代表。

明代青花龍鳳梅瓶

晉地寶藏·山西博物館之旅|走進非國有博物館:博物館新力量

這件寶貝為明代作品,既是酒器具,更是一件精美的裝飾品。瓶體光潔如玉,圓潤細膩,玲珑剔透,瓶身整體繪有龍鳳雙戲,環肩繪有白鶴祥雲,展現了典雅高貴、祥瑞吉泰的氣氛。

晉地寶藏·山西博物館之旅 第三十一站

平遙唐都推光漆藝博物館:

精雕細推幻如真

平遙古稱“陶”,帝堯封地。《史記》記載:“帝堯者,黃收純衣,彤車白馬”,隻有朱紅色大漆才能髹飾出彤車。由此,追溯平遙推光漆器的曆史,源頭當數帝堯彤車,距今4200多年的曆史。

作為我國四大名漆器之一,平遙推光漆以手掌推光和描金彩繪技藝著稱。它曆來都是三晉名産,也是平遙城内的“三寶”之首,更是中國工藝美術史上的一朵奇葩。今天,我們的主角就是平遙唐都推光漆藝博物館。現在帶你在博物館裡,一起感受推光漆精雕細推的曆史和藝術魅力。

晉地寶藏·山西博物館之旅|走進非國有博物館:博物館新力量

平遙唐都推光漆藝博物館外景。

曆史沉浮,推光漆器的燦爛之路

去過平遙的人肯定都見過推光漆器,擺在商鋪裡,琳琅滿目的屏風或者首飾盒,在燈光照耀下熠熠生輝。其實,在中國古代曆史中,漆器是貴族人家常用的器物,比如在山西大同石家寨司馬金龍墓出土的人物彩繪屏風就是例證。2001年,在平遙東大闫出土了東漢時期的漆盤、漆盒,更是平遙漆器最早的執行個體。

平遙地處黃土高原,新石器時代,有大量漆樹,先民們使用漆樹汁液塗抹食器,以圖光亮、好看、耐用。春秋戰國時期,平遙漆器已粗具雛形,魏晉南北朝時期具很高水準。據該館講解員介紹,平遙推光漆器興于唐代,盛于明清,明清時期城内漆器小作坊達到17家,專運漆器的船舶就有12艘、駱駝120峰。晉商銀行鼻祖“日升昌”,前身為李家西裕成漆料莊,漆顔料火後,專營存款、放款、彙兌業務,尤以票号而著稱。漆器伴随晉商文化走遍祖國大江南北、歐亞大陸,從藝人員300名,湧現出領軍人物王春及“狀元”“榜眼”“探花”闫道康、趙學林、馬永富,藝人喬泉玉(1889-1967年)在減少擦色、增加漆色,吸取唐宋之重彩精華,上承下傳,形成特色鮮明的“喬派”藝術風格,為以“推光”“描金彩繪”為主的平遙推光漆器藝術風格奠定了基礎。

1957年7月,喬泉玉的徒弟、漆器藝人任茂林代表山西,參加了全國第一屆工藝美術藝人代表大會,受到國家上司人親切接見。朱德委員長勉勵他:“你回去以後要搞個廠子,多帶些好徒弟來,把手藝傳下去,多出好産品,為國家多換回些外彙來。”任茂林從北京回來後,在時任平遙縣長張野峰的協調下,由平遙縣手工業聯合社牽頭,于1958年3月建立“平遙縣手工業聯社推光漆合作廠”,不出兩年的時間,共有208件漆器産品成功出口,任茂林以其“黑加紅”“三金三彩”等高超技藝聲名遠播。1960年,任茂林調任到山西省文聯,專為人民大會堂山西廳制作漆器。1965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倡導下,籌建了太原金漆廠,1979年出席了全國第二屆工藝美術代表大會并受到國家上司人的接見。從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平遙推光漆器發展的全盛期,産品出口三十餘個國家和地區,奠定了它作為中國四大名漆器之一的地位,為輕工業部主要出口産品。

2006年,平遙推光漆髹飾技藝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為保護、傳承創新、發展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平遙煤化集團公司在主業轉型跨越之際,勇擔社會責任,購買原國有破産企業——平遙第二針織廠,建立唐都公司,并投資1.23億建設了集“生産銷售、展覽收藏、研發教育訓練、旅遊觀光、文化傳播、傳承體驗、創業孵化、漆樹種植、跨界融合、科普教育”于一體的平遙推光漆器文化産業創意園,成為目前的“一館、一園、十大基地”:唐都推光漆藝博物館,漆樹種植生态園,漆藝文化體驗基地、傳統手工制作基地、生漆使用推廣基地、創業孵化基地、全國工藝美術院校實訓基地、工藝美術大師創作基地、文化旅遊商品基地、全國文化幹部教育訓練基地、4D體文創基地、中國科學教育體驗基地。該館也獲得“國家文化産業示範基地”“山西省衆創空間”“唐都三晉老字号”等榮譽稱号,并被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授予“平遙推光漆藝之都”,開啟了平遙推光漆的新紀元。

參觀+體驗+研學,打造文旅新名片

博物館,是征集、典藏、陳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産的實物的場所,也是為公衆提供知識、教育和欣賞的文化教育的機構。對于唐都推光漆藝博物館來說,不僅展示了山西推光漆的發展曆程和非凡的技藝,也以參觀+體驗+研學的方式,帶領公衆深入了解平遙推光漆的制作流程,了解這項國家非遺的絕妙。來平遙,不僅僅要看古城牆,還要看中國最早的票号,也要看名揚海外的漆器藝術,唐都推光漆藝博物館也是以成為當地文旅行業上的新名片。

晉地寶藏·山西博物館之旅|走進非國有博物館:博物館新力量

三樓珍藏館。

唐都推光漆藝博物館,在三樓展館彙集了多彩兼備的明代、近代漆器珍品,家具、櫃、幾、屏、桌、凳、漆畫、首飾匣以及以時代為主題的當代漆器共318件,并通過文字圖檔、實物标本、工具材料、影像資料,全方位、深層次、多角度反映了中國漆藝文化的曆史淵源和平遙推光漆器發展成就。

在二樓展館,是來自全國各地國家級、省級工藝美術大師的精品展覽。集中展現了平遙推光漆技藝中獨特的描金彩繪、三金三彩、堆鼓罩漆,并融合了國内漆藝精華平磨螺钿、剔犀雲雕、骨石鑲嵌等技法。從幾米長的屏風到手中可以把玩的小物件,每一件展品都展現了平遙推光漆器古樸典雅、富麗絢美的藝術特色。你瞧:名為“天圓地方餐桌”的漆器作品,實際上就是用推光漆做成的餐桌,底漆采用名貴的天然大漆,用銀珠、石青、石綠、石黃調配而成,滿繪纏枝蓮、寶象花,象征福氣連綿不斷,富貴不斷頭。同樣,漆器作品五花八門,還有專門描金的中藥櫃,相比普通藥櫃而言,真是卓爾不凡,華貴了很多。名為《黃河壺口》的座屏,從氣勢到用筆、用色都可謂自由灑脫,層次分明,讓人身臨其境,感受非凡。奔騰的壺口黃河正契合了對中華文明的頌揚之情,是激昂的樂章,流溢着生命的節律和大自然的活力,也展現了創作者對生命的體驗和感受。站在展館内,你的第一感受就是“亂花漸欲迷人眼”,亮麗的色彩,大漆久經推光後的光澤,讓人宛若置身在古典的花園中,在曆史的歲月中回望,流連忘返。

推光漆器成品是如何制造出來的呢?别急,接下來就可以到該館的體驗廳裡去參觀了。在這裡,有專業的匠人進行展示,“平遙推光漆器素以制作工序繁瑣、複雜著稱,用優質脫水椴木,經裱布刮灰、髹漆打磨、蔭房陰幹、手掌推光等六十餘道工序……”尤其是最後的推光,是用人的手掌來操作的,先用水砂蘸水推,手蘸麻油推,用棉布推,絲絹推,卷起人發推,再用手掌反複推直到手感豐潤,直至溫如玉,亮如鏡。正是因為有了手掌的“侵潤”,達到不變形、不裂紋。所謂“滴漆入土、千年不腐”,就是推光漆器最大的魅力。

晉地寶藏·山西博物館之旅|走進非國有博物館:博物館新力量

明清大漆盒。

漆藝文化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成果,是中華民族五千年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你來平遙參觀,别忘了去唐都推光漆藝博物館,領略最質樸且最璀璨的手工藝作品。

晉地寶藏·山西博物館之旅|走進非國有博物館:博物館新力量

近現代大漆三口之家描金碗。

平遙唐都推光漆藝博物館,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地展示了各個曆史時期中國漆器的曆史沿革、文化藝術成就。接下來,就由平遙唐都推光漆藝博物館董事長,也就是文化産業園擎旗人郭興銀,為大家介紹該館的特色展品。

特色展品

《百貓戲春圖》

晉地寶藏·山西博物館之旅|走進非國有博物館:博物館新力量

《百貓戲春圖》座屏

由平遙推光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薛生金創作。作品中采用了彩繪工藝,創作了101隻貓,形态各異、栩栩如生,貓色和花紋幾乎無重複,百貓齊聚在萬紫千紅的大自然中,悠然自得地嬉戲,雍容華貴的牡丹、冰清玉潔的玉蘭、纏綿妖娆的紫藤、綠意盎然的草地,将貓的世界襯托得恍如世外桃源。古人雲:“八十為耄,九十為耋”。這幅作品意喻長壽,融觀賞性、藝術性、收藏性于一體,是漆器行業前無古人的宏大創意工程。

《蘭亭修禊圖》

這幅作品于2006年在中國工藝美術行業協會金鳳凰杯大賽中獲銀獎。作品描繪的是晉朝王羲之等人在蘭亭溪上修禊,作曲水流觞之會的故事。修禊是古代的風俗。蘭亭修禊是東晉穆帝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與謝安等41人,在浙江蘭亭修禊的故事,記述了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時歡樂的心情。這幅作品中,畫家以平遙獨特的描金彩繪、堆鼓罩金工藝勾畫了曲水流觞,蘭亭環繞其中,臨流水而坐的文人的衣紋概括,富有裝飾趣味。

《摩诘本辋川圖》

長23米,寬2.43米,曆時2年制作而成,共制作2幅,另一幅被晉商博物館收藏。《摩诘本辋川圖》開啟了後人書畫并重的先河,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對世界古代的文人山水畫和山水田園詩的創作産生了深遠影響。王維(701年-761年)唐代詩人、畫家,字摩诘,原籍今山西祁縣,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晚年歸隐藍田辋川。辋川圖主畫面群山環繞,叢林掩映,亭台樓閣掩映在群山綠水中,山莊外,流雲綠水,舟楫往來,人物奕棋飲酒,投壺流觞,給我們展示了一副悠閑脫俗的田園意境,不由地讓我們想到了王維的《畫》: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晉地寶藏·山西博物館之旅 第三十二站

西口文化博物館:

西口路上的文化坐标

“哥哥你走西口……”一首凝結生死離别、兒女情長的民歌《走西口》,唱出了300年西口人的悲歡離合,道盡了一段厚重的曆史。

在晉陝蒙交界的三角地帶,農耕文化和草原遊牧文化水乳交融,在“走西口”的歲月中,這裡的人民走出了一段聞名天下背井離鄉的曆史,繁衍和滋生了一段血與淚的篇章,走出了一次民族融合的不朽傳奇。位于右玉縣玉林西街的山西雲杉西口文化博物館(以下簡稱“西口文化博物館”),是西口路上的一個文化坐标,是目前我國第一座以西口文化為背景,全面系統反映大西口文化的專題性博物館。

晉地寶藏·山西博物館之旅|走進非國有博物館:博物館新力量

西口文化博物館外景。

往事如煙,夢回西口路

西口文化博物館建設于2017年,占地面積16.8畝,由博物館主體建築、專家樓、員工住所、綠化帶配套建設和停車場等五大部分構成,總建築面積近10000平方米。其中,博物館展廳面積約4000平方米,分為上下兩層。一層為西口文化專題陳列展,二層為藝術展廳,近千件文物展品,展現了西口文化曆史以及古老文物的魅力。

進入博物館大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巨型浮雕——西口文化萬年長。浮雕以黑灰色系為底色,突出了曆史滄桑和厚重感。浮雕描繪的是清代商人趕着駝隊穿過殺虎口北往草原貿易的場景。雖然隻有走西口漢子艱難跋涉的背影和蒼茫渾厚的背景,但已經把走西口文化綿延悠久、厚重深沉的特點和風格淋漓盡緻地表現了出來,也帶來了視覺和心靈的震撼,彰顯着博物館的深遠主題:“西口之路,是走出來的”。浮雕兩側,是一副對聯:“夢回西口一樓舊說箭戈瓦釜,春到雄關萬裡猶聞絲路駝鈴”,通俗易懂,是對西口地區曆史發展大脈絡的立體訴說,再現了千年西口的軍事和商貿發展的曆程。

展館序廳,還有一幅油畫作品,名為“殺虎口”,呈現了殺虎口城門的原貌。殺虎口作為一代雄關聞名遐迩,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是我國萬裡長城關隘中難得的集軍事和商業文化為一體的兩栖重鎮,是民族融合的曆史見證,是晉商的發源地和主通道,也是清朝“日進鬥金鬥銀”的著名稅關。這幅油畫描繪的是殺虎口清初繁榮的景象,這裡商賈雲集、店鋪林立、錢莊當鋪、酒樓飯莊、字号攤點鱗次栉比,金銀、木器、瓷器、酒醋、米面作坊一應俱全。展館以王朝更替為經,地域空間為緯,以展品為核心,以曆史為綱領,以圖文為佐證,濃縮凝聚了大西口從石器時代到民國時期北方邊塞地區民族沖突、融合留下來的曆史文化活化石,向參觀者展現西口文化在中華文明中所承載的特殊風采。

五大單元,再現西口文化

一件件兵器藏品,見證了烽火狼煙;一件件晉商器物,凝聚了晉商的心血。在西口文化博物館裡,五大單元全面細緻地呈現西口文化,以及西口之路的璀璨曆史和榮光時刻。

晉地寶藏·山西博物館之旅|走進非國有博物館:博物館新力量

新石器時代的雙耳袋足鬲。

展廳共分為五大單元,第一單元名為“文明久遠,戰地硝煙”。主要展示了西口地區在石器時代的重要文物,其中以張家山舊石器文化遺址為主要展示内容,證明了這裡就是西口文化的源頭。石器時代結束後,青銅時代登上曆史舞台。西口地區發現的青銅器,根據用途不同分為食器、酒器、生産工具等幾大類。它們大都用在祭祀、宴飨等禮儀場合。自古以來,殺虎口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是以該館内呈現更多的是刀、劍、戈、戟等青銅質地的冷兵器,它們是西口民族碰撞的見證。

第二單元名為“民族融合,多元文化”。蒙元時期是中國空前的大一統時期,盡管這個時期陶俑存世不多,但在西口文化博物館裡,展示了兩套元代時期的出行儀仗隊黑陶俑,有馬車、武士、侍女、馬匹、牛羊,尤其是兩輛由駿馬、輪盤、車棚、車闆和車軸組裝而成的陶馬車,美輪美奂。

西口地區和絲綢之路的關系由來已久,有資料顯示,早在3世紀中葉,從甘肅、陝西到殺虎口一帶已經存在一條與絲綢之路相平行的,與古羅馬、波斯等國家貿易往來的道路。這條交通道路與經過長安、洛陽傳統的東西向“絲綢之路”近乎平行。西口是曆史上最早的“一帶一路”向北開放的大通道,大量的絲綢、茶葉、瓷器,從南到北,過殺虎口,經國門一路向北,走向蒙古國,走向俄羅斯,走向歐洲。是以在本單元内,展現了萬裡茶路商貿往來中出口的“磚茶”,以及“絲綢之路”中從西亞帶回來的鼻煙壺、紫水晶等,用實物呈現兩條商貿之路的神奇。

第三單元為“貨通天下,輝煌晉商”。輝煌的晉商崛起于明初,鼎盛于清代,是明清時期中國最大的商邦之一,縱橫歐亞九千裡,稱雄商界五百年。在本單元中,展示了晉商票号裡用到的銀票、印章、鬥類等實物,也有晉商貿易中常見的流通商品瓷器。此外,還有一些晉商經營之道的文字材料,以及其做生意時常用的老物件。在這個闆塊中,塑造和再現了晉商的形象。其中有一個場景特别打動人,就是勞苦大衆走出西口謀生的場景。你瞧,場景中的漢子們,含着對故土難離的悲傷,一步一回頭,奔赴口外謀生。場景、油畫和影像相結合,描繪了走西口漢子“一步三回頭,舉目長歎息”的無奈,以及“哥哥走西口,妹妹實難留”的辛酸場景。或許在很多人心中,走西口是晉陝群眾的開拓史,其實這也是一部人民遷徙且充滿血淚的苦難史。

第四單元為“琳琅滿目,文化共享”。明代之後,西口人民的宗教信仰呈現多元化發展,本闆塊展櫃内陳列的有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和道、儒有代表意義的精美塑像。塞北右玉作為邊貿重地,村村有廟有祠堂,廟堂之内有戲台,這既是對遠離災難的一種渴望,同樣也是對平安幸福的一種寄托。很多人都知道,晉商堅守關公精神,尊奉“一守信、二尚義、三取利”的商業準則,展廳内也特别展示了一尊清代木雕關公像,呈現了晉商走西口時推崇的關公信仰。

第五單元為“邊塞要地,古堡之鄉”。右玉自古是中國曆史上民族戰争的前沿陣地,為防禦外侵,築城、築堡、設衛、駐軍屯防,形成豐富多彩的邊塞史,給右玉人留下了大量寶貴的邊塞文化遺産。據明确記載,右玉縣曾經有軍堡17座、民堡77座,全縣近300個村莊三分之一以上現存或存在過古堡,儲存較好的現在仍有14座,其中殺虎堡、鐵山堡、雲石堡、平集堡、破虎堡、殘虎堡最為著名。這個單元主要介紹了右玉星羅棋布的古堡的曆史,展現了“中國古堡之鄉”的特色。

星雲浩瀚,是是非非的故事已匆匆成為過客,但在西口文化博物館裡,卻镌刻着西口文化發展的軌迹,承載着大西口多元文化的豐富與燦爛,彰顯着大西口人開拓創新的偉大精神,寄托着走西口人的情感、力量和夢想。

漫步在西口文化博物館裡,從一件件曆史遺物中,能感受到西口文化蓬勃向上、生生不息的律動,體悟出西口人堅韌不拔的精神風貌和開拓進取、勇往直前的不懈追求。接下來,就讓我們在館長白雲杉的帶領下,去感受一下鎮館之寶的魅力吧。

六博棋

晉地寶藏·山西博物館之旅|走進非國有博物館:博物館新力量

鎮館之寶漢代六博棋

六博棋是古代棋戲的一種,在春秋戰國和秦漢時期都非常盛行。這種棋由兩人玩,雙方各有六枚棋子。其中各有一枚相當于王的棋子叫“枭”,另有五枚相當于卒的棋子叫“散”。行棋在刻有曲道的盤局上進行,用投箸的方法決定行棋的步數。據現代棋史學家的研究,這種古老的六博棋實際上是世界上一切有兵種盤局棋戲的鼻祖,諸如象棋、國際象棋、将棋等等有兵種的棋戲,都是由六博棋逐漸演變改革而成的。

在西口文化博物館内,珍藏的六博棋由棋子、棋箸、棋局(棋盤)組成。棋子為骨質。棋箸是小竹管,長六分,中填金屬粉,相當于現在的骰子用于投擲。棋盤多為木質或陶質,銅質棋盤極為罕見。迄今為止,我國共發現兩副銅質棋盤的六博棋,除了館内的這一副,廣西南越王博物館還有一副,是以具有極高的價值。

大明九邊萬國人迹路程全圖

“大明九邊萬國人迹路程全圖”,是中國民間出版的一幅較早的世界地圖。繪制于明朝,清康熙二年由姑蘇(蘇州)王君甫刊印發行。

此圖采用圖文相結合的形式,以大明為中心,詳細地繪出了明代兩京(北京、南京)十三省及世界各洲各國的大緻形勢,以及長城和名山大河。下方列出各省人口、米麥、絲綢等情況及府、州、縣距京裡程等資料,右方是九邊距京裡程,左方是對外國的介紹,圖中長城和山脈用立體形象繪出,河流、湖泊和海洋均加繪波紋,重要曆史人物、事迹和主要府州縣的曆史概況,分别用文字記載相應位置。此圖在中國地圖史上極負盛名,目前世界上查明僅有四幅,除了在西口文化博物館珍藏一幅外,還有兩幅分别被中國第一曆史博物館和北京大學圖書館所藏,國外也僅日本早稻田大學有藏。

明代的九邊是指沿長城東西一線的險要地帶建立的遼東、薊州、宣府、大同、太原、榆林、固原、甯夏、甘肅九個邊防重鎮,合稱九邊。山西省設立兩個重鎮,大同鎮和太原鎮,并在右玉設立右衛、玉林衛、威遠衛,按明代的防衛部署(一衛5600人),在右玉駐有重兵,近兩萬人,由此可見右玉軍事地位之顯赫。

晉地寶藏·山西博物館之旅|走進非國有博物館:博物館新力量

晉地寶藏·山西博物館之旅 第三十三站

河曲縣阿慶博物館:

黃河之畔玉壺生春

黃河邊有個河曲縣,河曲縣城西口古渡廣場南側,則有一個外表看似很普通的建築,不熟悉的人可能會誤認為這是一家普通的商店,但它卻内藏乾坤:隻見紅色的牌匾上寫着五個大字——阿慶博物館。

走進館中,仿佛進入了另一片天地,充滿了古典韻味:一塊塊千奇百怪的石頭,一排排整齊擺放的玉壺春瓶,一件件獨具特色的執壺、瓷碗、瓷枕……琳琅滿目,美不勝收。在這裡,最具有代表性的藏品還是那些造型精美的玉壺春瓶,它們不僅數量多、品質好,而且多數是山西的民窯燒制,是以,該館館長孫阿慶也被稱為“玉壺春之王”。

如果你想看最多、最精、最有價值的玉壺春瓶,就一定要去河曲縣阿慶博物館看看。

晉地寶藏·山西博物館之旅|走進非國有博物館:博物館新力量

阿慶博物館外景。

忻州首家非國有博物館

阿慶博物館,是忻州市首家民間博物館,傾注了館長孫阿慶全部的熱情和心血。

孫阿慶,大名國吉,小名阿慶,但是知道他大名的人并不多,反而“阿慶”這個名字在河曲幾乎是家喻戶曉,大家都知道他搞收藏弄出了大名堂。

孫阿慶是河曲縣舊縣鄉火山村人,現為河曲縣文物保護員,同時還是國際注冊藝術品鑒定師、曆博特聘瓷器鑒定專家、山西省收藏家協會理事。他從小在河曲舊縣長大,二十歲時,偶然看到有外地人收古玩,覺得挺新鮮,于是自己也走街串巷去收古董。慢慢地,就徹底喜歡上了這一行。有一次他看上一個古舊瓶子,可是因為價錢太高買不起,他居然把剛騎了不久的新機車給了人家。後來,為了生計,他在河曲縣城開了一間“阿慶百貨”店,至今已有20多年了。

靠着百貨商店的收入支援,孫阿慶的收藏之路得以順利進行,足迹踏遍晉陝蒙及周邊地區數十縣旗乃至北京、香港等地,每到一地,都會去收藏圈、古玩行裡轉轉,買點喜歡的物件。經過十幾年的尋覓,他收集到不少藏品,其中收藏最多的就是玉壺春瓶,日子久了,人送外号“玉壺春之王”。

為了讓更多人看到這些見證曆史的文物,讓更多熱愛古玩的人能夠大飽眼福,2011年,孫阿慶獨資成立了阿慶博物館,這是河曲乃至忻州地區第一家非國有博物館。阿慶博物館共占地450平方米,現有藏品3000餘件,藏品以宋、元磁州窯白釉鐵鏽花玉壺春為主,多為民窯瓷器。業内專家對孫阿慶以一己之力而集磁州窯玉壺春之大成驚歎不已,稱贊他為磁州窯瓷品的收藏和保護做出了很大貢獻。

該博物館共有三個展廳,第一展廳為山西窯口磁州窯瓷器展,主要回顧了磁州窯産生發展的曆史,展示了磁州窯藝術的博大精深。第二展廳為黃河奇石展,是副館長任安軍的收藏展示。第三展廳為紅色文化展,是去年國慶節期間才舉辦的。河曲是一個具有優良傳統的革命老區,為了弘揚老一輩紅色文化,教育當代人應有優良的傳統精神,孫阿慶将他收藏的幾百件紅色文化展品進行展出,舉辦了紅色文化展覽,引起廣泛關注。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阿慶博物館的面積雖然不大,但有好的藏品,自然聲名遠播。該館自成立以來,堅持長年向公衆開放,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文博愛好者前去參觀,領略山西瓷器以及河曲文化的魅力,每年參觀人數上萬人。

山西民間瓷器的集中展示

在三個展廳中,最值得關注的就是山西窯口磁州窯瓷器展。據《五雜俎》記載:“今俗語窯器謂之磁器者,蓋磁州窯最多,故相延名之,如銀稱米提,墨稱腴糜之類也”,可見磁州窯的知名度很高。

磁州窯是我國宋元以來北方著名的民窯,其裝飾和技法異彩紛呈。主要燒造白地黑花、白釉剔花、黑釉剔花、白地黑花配剔花等,清末引進青花五彩裝飾技法,開始出現大量的青花五彩瓷器。說起磁州窯的特點,孫阿慶如數家珍,“器型有瓶、甕、枕、壇、盤、碗、盆、罐、缽、爐、盒、水注、盞托及佛、觀音塑像等。紋飾線條粗犷豪放,題材豐富多彩,有龍鳳、動物、人物、花鳥、魚藻及山水等,并善于将圖案、吉語、詩詞、歌賦、警句、格言及民俗、生活形态等融入陶瓷藝術當中。這一裝飾風格是宋金時期大批文人參與制作的結果。”

晉地寶藏·山西博物館之旅|走進非國有博物館:博物館新力量

宋金醬釉彩虎瓷枕。

在該展廳中,從小型的高足杯、茶盞、瓷碗到稍大點的畫花盆、畫花大罐、執壺、梅瓶、瓷枕等,每一件瓷器都展現了磁州窯的藝術特點。瓷器上的紋飾也反映出古人豐富的精神世界。孫阿慶指着一件磁州窯嘟噜瓶說,“你看它的造型,短頸圓腹,非常可愛。它的轉肩繪有精美醬釉色纏枝蓮花紋和三角形紋,腰部繪有三個人物,兩男一女,栩栩如生,臉部祥和端莊,他們似乎徜徉在朵朵白雲下的大山大河與花草之間,盡情地歌頌和享受着大自然和諧美麗的景色。”

山西磁州窯是我國宋代北方著名的民間瓷窯之一,深深影響了國内外陶瓷藝術的發展。據考證,河曲縣的硬地岇、陽坡泉、磁窯溝等村子為宋代此地的中心窯場。保德、岢岚等縣的窯場均是受其影響發展而來。在山西磁州窯的裝飾當中,白地黑花最具有代表性,也是稀有的品種,同時兼具審美及實用價值。

民間瓷窯的産品多是日常生活必需的用具,而玉壺春瓶就是其中最為常見的典型器物。在第一展廳的展櫃中,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玉壺春瓶,年代以宋元金為主,它們的顔色都不是很鮮豔,造型看似都差不多,都是撇口、細頸、垂腹、圈足,但每個瓶子的神韻卻又不盡相同。仔細看這些玉壺春瓶,有的瓶身施以黃釉,用黑色的筆墨在瓶身畫出一些花卉植物;有的瓶身通體漆黑,但細看卻能看到瓶身有金色線條勾勒出的花紋;有的瓶身上下有兩種不同的釉色,上面還寫有寓意吉祥的吉語……

“玉壺春瓶的造型是由唐代寺院裡的淨水瓶演變而來。這種瓶子古人一般用來裝酒、倒酒,使用這種瓶子的地區很多,尤其是我們河曲縣,有些村子現在還保留有宋代制瓷的窯址。”孫阿慶介紹說,“而且這種瓶子的留存數量較多,價格也不是很高。由于是民間器物,仿造品也少。”

一家民間博物館要想成功,一定要獨具特色,而阿慶博物館的特色就是“玉壺春瓶”,這裡的玉壺春瓶不僅數量最多,而且品質上乘,名聲在外,這也正符合阿慶打造博物館品牌的宗旨:不求樣樣精通、件件精品,但求融貫一家、獨具特色。

阿慶博物館中收藏的瓷器種類繁多,經濟價值可能不是很大,但均有研究價值。接下來,由阿慶博物館館長孫阿慶為大家推薦幾件該館的特色藏品。

元代魚穿蓮玉壺春瓶

晉地寶藏·山西博物館之旅|走進非國有博物館:博物館新力量

玉壺春瓶又稱玉壺賞瓶,是中國瓷器造型中的一種典型器形。古代詩詞中經常會提到,如王昌齡寫有“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李白也有“烈士擊玉壺,壯心惜暮年”的詩句。

玉壺春瓶流行地區廣,沿用時間長,宋以後曆代各地窯場均有燒制。它的造型是由唐代寺院裡的淨水瓶演變而來。基本形制為撇口、細頸、垂腹、圈足。它是一種以變化柔和的弧線為輪廓線的瓶類。其造型上的獨特之處是:頸較細,頸部中央微微收束,頸部向下逐漸加寬過渡為杏圓狀下垂腹,曲線變化圓緩;圈足相對較大,或内斂或外撇。

該壺高33cm、寬16cm、重2900g,主題紋飾是蓮花魚樂圖,一條魚用嘴拱着蓮花的腰,蓮花怕癢似的往一邊躲,一片快樂景象。八大山人有一幅蓮花魚樂圖,陳叔通寫了跋文,诠注怎樣欣賞蓮花魚樂圖。蓮花魚樂圖屬于莊老道家思想體系,崇尚“自然無為”。整個器形腹部飽滿,頸部纖細,看上去更加俊秀、舒朗、雅緻。瓶撇口,長頸,垂腹,造型端莊穩重,紋飾布局疏朗,繁而不亂。

唐代人物陶硯

晉地寶藏·山西博物館之旅|走進非國有博物館:博物館新力量

硯在我國已有悠久的曆史,為文房四寶之首。此陶硯高18cm、重2320g,由六個男女力士用肩扛、手擎、背頂,扛起了似千斤重的由萬字邊、花邊與六根桃柱組成的六棱形鼎式墨池,這些力士腳趾緊踏在刻有花紋的鼎座台基上,好似六人有“隻要同心何懼泰山壓頂”的大無畏精神。這個硯台給人以力度美、造型美、器形美、創意美的感覺,是古硯台中造型獨特、為數不多的精品。

遼代刻花白釉醬彩人物枕

晉地寶藏·山西博物館之旅|走進非國有博物館:博物館新力量

這件遼代刻花白釉醬彩人物枕,長36cm、寬16cm、高13cm、重3500g,器形特殊而具美感,兩個由醬釉彩染發的人物坐在由一螃蟹頂着的繪有三朵蓮花的荷葉下乘涼,二人的坐姿坐态基本相同,每人用一隻手牽着螃蟹。造型獨特美觀,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清涼的感覺。

唐三彩香爐

晉地寶藏·山西博物館之旅|走進非國有博物館:博物館新力量

古代的文人雅士把焚香與烹茶、插花、挂畫并列為四藝,香爐成為他們生活中重要的物品。随着瓷器的發展,瓷香爐逐漸成為上層人士高雅的把玩之物。

這件唐三彩香爐,高15cm、寬18cm、重1000g,露胎為粉紅色,白綠褐彩繪組合,釉自然往下流淌,三爪老虎足顯得沉穩雄健,讓人感受到當一個民族進入高度成熟時,處在生命力最旺盛的階段,渾身洋溢着蓬勃朝氣和高度自信。

宋代刻花填釉梅瓶

梅瓶,一般人都以為是插花用的,但最早都是用來儲酒的,其特殊造型也是出于儲酒需要,是以有蓋密封。梅瓶之型,出現于唐宋,宋代又稱“經瓶”,樣式一般是小口、短頸、豐肩、收腰、瘦底,肩部豐滿,往下逐漸收束,類似美人肩腰,挺秀俏麗,具有特别的審美韻味。

此瓶高38cm、寬16cm、重2600g,小口折沿,短頸,豐肩,肩下漸收斂,圈足。通體施白釉,釉色柔和潔淨,白中閃黃。腹部刻纏枝蓮紋,下部刻上仰蕉葉紋,刻花清晰婉轉,深淺不一,蓮花簡潔典雅,線條流暢,顯示出刻花技術的娴熟,同時在刻花空白處填施褐釉,使整個物件的顔色形成褐白對比,給人美觀大方之感。

晉地寶藏·山西博物館之旅 第三十四站

八義窯紅綠彩博物館:

中國陶瓷史上第一抹彩虹

一部陶瓷史,就是一部人類的文明史。

長治是華夏始祖神農炎帝故裡,最早的農耕之地,伴随着人類的刀耕火種和繁衍生息,這方故土也留下了承載文明的諸多陶瓷。八義窯便是其中的代表,它所創燒的紅綠彩被稱為“中國陶瓷史上第一抹彩虹”。

今天,就帶你走進長治市八義窯紅綠彩博物館。這座民間收藏陶瓷的博物館,從一個獨特的角度,向您展示上黨這個聚寶盆悠久的陶瓷曆史文化。

晉地寶藏·山西博物館之旅|走進非國有博物館:博物館新力量

八義窯紅綠彩博物館外景。

八義窯紅綠彩的前世今生

談到陶瓷,人們一般會先想到景德鎮,但仔細翻看曆史就會發現,景德鎮是在元明之後才成為中國瓷都的,而在此之前,最具代表性的卻是山西長治的八義窯,有“北方瓷都”之稱。它率先創燒的紅綠彩瓷,為以後的五彩、鬥粉、粉彩、淺绛彩瓷的出現,起了重要的啟迪作用,被譽為彩瓷裝飾的“鼻祖”。金代後期,八義窯工為躲避戰亂紛紛南下,将紅綠彩技藝帶入景德鎮,由此當地有了“先有八義窯,後有景德鎮”之說。

八義窯主要分布于長治市上黨區八義鎮的八義村、東山村、南泉莊村一帶,這裡曆史悠久、物産豐富、交通發達。早在宋金時期,這裡就是山西東南部彩瓷生産基地。村子周邊有豐富的煤炭、高嶺土(白矸土)和水資源,具有燒制陶瓷器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明萬曆版《潞安府志》記載,潞安城西南的城牆上開有“八義門”,附近有八義瓷器銷售市場,說明潞安城當時已是瓷器流通、販運的重要通道和銷售集散地。

在八義村的村口,矗立着一塊山西省人民政府1965年所立的省重點文物保護機關“八義窯址”碑。這塊石碑記錄了八義窯輝煌的瓷器燒造曆史。

上世紀30年代,村中百姓修房建屋,陸續有70餘處燒瓷窯址驚現于世。上世紀50年代,我國著名陶瓷專家陳萬裡肯定了這裡瓷器的研究價值。至上世紀90年代,八義鎮先後發現瓷窯遺址108座,其中發現了大量“紅綠彩”瓷片标本,八義窯也随“紅綠彩”的再次出現而為世人所熟知。

紅綠彩誕生于宋朝,繁榮于金代,是我國古代瓷器發展史上的璀璨明珠,是以有“宋金紅綠彩”的美稱。

宋金時期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其陶瓷藝術在中國乃至世界陶瓷史上都占有輝煌的地位。這是一個官窯和民窯“百花争豔”的時代。八義窯紅綠彩就産生于這個時代,它創造性地把釉上彩與釉下彩相結合,開創了二次燒成工藝,也直接影響到明清五彩、鬥彩、粉彩乃至琺琅彩的創制,打破了傳統單一色釉的裝飾技法,使得中國瓷器走上絢麗多彩的發展之路。央視《國寶檔案》稱之為“中國陶瓷史上第一抹彩虹”,并曾這樣評價:紅綠彩瓷器的誕生,相當于黑白電視變成彩色電視,是瓷器史上一次裡程碑式的創舉,紅綠彩瓷的出現,将中國乃至世界的瓷器帶向了一個五彩缤紛的世界。

據史料記載,生産紅綠彩的窯址主要分布在河北、山西、河南、山東四省20餘處。但其中規模最大、時間最早、成就最高的是山西長治的八義窯。明清時期八義窯逐漸形成以“碗”為主的日用瓷生産基地,新中國成立後,在1959年人民公社時期經過公私合營改造,八義窯收歸村辦集體經營,1984年停産。

進入新世紀以來,為了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産,打造山西标志性文化品牌,在各級政府和文旅部門的大力支援下,長治八義窯紅綠彩陶瓷文化有限公司于2012年正式啟動了紅綠彩瓷器生産項目,經過近十年的不懈努力,八義窯東山再起,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八義窯紅綠彩項目總建築面積達到2萬多平方米,包括八義窯紅綠彩博物館、紅綠彩主題文化公園、傳統陶瓷生産作坊、現代陶瓷生産基地和遊客接待中心等。2020年8月,上黨區八義窯紅綠彩博物館在民政部門辦理了登記手續,2020年12月在山西省文物局通過确認備案。博物館開辦以來,免費向社會提供了開放服務,成為當地文化旅遊和大中國小生的參觀和實踐基地,目前已經接待遊客和參觀學習者近萬人。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八義窯紅綠彩瓷燒制技藝入選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千年古瓷重放時代光彩。

博物館内古今瓷器交相輝映

走進八義窯紅綠彩博物館,仿佛進入一個五彩缤紛的世界。一件件巧奪天工、精美絕倫的陶瓷作品令人驚歎,讓人心動。

八義窯紅綠彩博物館的展廳分為前言和标志産品展區、古代紅綠彩陶瓷展區、現代紅綠彩産品展區、陶藝創作展示區、紅綠彩精品展銷區等五大部分。其中,最具觀賞性且展現傳承的,是古代紅綠彩陶瓷展區和現代紅綠彩産品展區。

古代紅綠彩陶瓷展區共有曆史藏品600餘件,以中國陶瓷發展史為背景,重點展示介紹了八義窯紅綠彩在中國陶瓷史上産生的年代、地理優勢、文化背景和主要代表産品,展示了八義窯紅綠彩在中國陶瓷曆史上的價值和作用。

據八義窯紅綠彩博物館館長李建平介紹,曆史上的八義窯瓷器品種較多,有純白瓷、白瓷紅綠彩、白瓷黑花、白瓷黑彩等。所燒器物以碗、盤、罐、碟、枕等民用器為主,也有陶瓷塑像等,這些瓷器做工精湛,紋飾粗犷飛揚,具有獨特的釉色質感,集實用、觀賞于一體,深受世人青睐。

在這個展區,我們能欣賞到宋代的含蓄之美和金代的粗犷奔放,了解到當時人們的生活及風格。“紅綠彩‘清’字碗”上的“清”展現了金代道家的興盛,他們認為清靜無為乃修道之本。“白釉紅綠彩宮廷仕女盤”上的孔雀、侍女、貴族夫人,展現了當時宮廷貴族的服飾及奢華生活。“八義窯瓷虎枕”是八義窯古代瓷器中最有特點的産品,表現了古人祈求尊貴威儀、鎮邪驅魔和逢兇化吉的願望。還有一些陶瓷塑像,如世道神仙、百戲玩具等,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生活情趣。

現代紅綠彩産品展區展示的是八義窯複興重建之後所生産的瓷器,突出傳統“紅綠彩”色調和手工拉坯、彩繪的工藝,件件都是“精耕細作”的收藏精品。在這裡,你會感受到八義窯紅綠彩已不是粗瓷淡妝、小家碧玉,而是實作了華麗的轉身。這是新時代“八義窯”工匠們在對陶土精準配制和釉彩精心描繪後實作的蛻變。

如今的“八義窯”,産品琳琅滿目,已開發生産出盤、碗、瓶、罐、茶具、餐具、藝術品等三十多個品種,還可量身定制,滿足顧客不同需求。其中,“花開富貴”“繁花似錦”等瓷器中的上乘精品,得到了陶瓷愛好者的青睐和收藏家的珍藏。

看完這些八義窯的珍品,你知道它們是如何燒制出來的嗎?陶藝創作展示區給你揭曉答案。據介紹,紅綠彩瓷在制作時先高溫燒制素胎,然後在已經燒成的白釉之上以紅色和綠色為主要原料,通過毛筆蘸紅綠彩料繪制成植物或動物紋飾,二次入窯後經過800℃左右的溫度加以烘燒,使釉料燒結在釉面上,呈現鮮豔的紅綠彩。

紅綠彩的制作工序包括拉坯、修坯、素燒、手工打磨、透明釉、入窯燒制、彩繪、入窯燒制……“每一道工序都是純手工打造,每一件紅綠彩瓷都是純泥土燒制,不能急于求成,隻有内心平和純淨,才能打磨出極好的陶瓷藝術品。”李建平說。

八義窯紅綠彩博物館的每一件瓷器都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承載着紅綠彩的千年文化,更承載着長治地區深厚的曆史底蘊。接下來,由該館館長李建平為大家推薦鎮館之寶和經典文創。

八義窯瓷虎枕

晉地寶藏·山西博物館之旅|走進非國有博物館:博物館新力量

瓷虎枕是八義窯古代瓷器中最有特點的産品,盛行于宋金時期。虎為百獸之王,被視為勇猛的象征,虎枕表現了古人祈求尊貴威儀、鎮邪驅魔和逢兇化吉的願望,當地有“男人枕虎枕、家旺添男丁”的習俗,是以在當時民間很流行。

館藏的宋金時期瓷虎枕,以卧虎為造型,高8.5厘米、長29厘米,虎頭形象生動,粗眉大眼,闊口露齒,前爪匍伏,虎視前方,虎尾盤于腹部,安靜祥和,虎身虎紋斑斓,十分顯眼,既虎虎生威,又憨态可掬。該虎枕以虎背為枕面,枕面開光,上繪荷花兩枝、蘆葦數莖,水草遊鴨、大雁南飛,寥寥數筆,将虎的威嚴和秋天的景色完美融為一體。此枕造型端莊,古樸典雅,稚拙可愛,厚實而不失法度,簡潔又不乏詩意。最為精妙的是将枕的排氣孔與虎鼻孔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展現了民間工匠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宋金時期是北方民俗文化大發展階段,八義窯瓷虎枕将傳統的陶瓷工藝與書畫藝術融為一體,顯示出工匠高超的造型藝術能力和瓷繪藝術水準,是研究中華民族民俗文化融合發展的珍貴器物。

紅綠彩“清”字碗

晉地寶藏·山西博物館之旅|走進非國有博物館:博物館新力量

“清”字碗是紅綠彩産品中的代表作,由金代山西長治的八義窯燒造而成,碗高5.5厘米,口徑17.8厘米,比今天人們常用的碗略大一圈。碗體土黃色胎,内外施化妝土,罩透明釉,在碗心與足背留有五個支釘燒痕。碗心寫着一個大的紅色“清”字,極為醒目,圍繞着“清”字工匠用細線繪制菱形的裝飾,在開光外面,有綠彩、黃彩的卷草紋圖案,專家稱它為白釉紅綠彩“清”字碗。此碗最能展現八義窯紅綠彩的燒造技藝。

經典文創

八義窯紅綠彩牡丹高貴瓶

作品名稱:《東方神韻》

作品介紹:牡丹高貴瓶是八義窯特制的一款瓷瓶,器形為撇口、細頸、桶腹、桶足,其特點是頸部以下一通到底,便于繪畫的大幅展開。彩繪突出了紅綠彩的大紅大綠,雍容華貴的牡丹、枝繁葉茂的綠葉、玲珑剔透的山石,加上稱心如意、萬字不斷等紋飾,盡顯牡丹的高貴富足。寓意:富貴滿平、華貴永恒。

作品名稱:《九龍呈祥》

作品介紹:該産品将“霁藍釉”和“紅綠彩”兩種燒制難度很大的技藝巧妙融為一體,霁藍釉鋪地澤純似大海,紅綠彩繪龍色豔呈吉祥,整體圖紋純金描繪顯尊貴,内外色調明暗對比彰輝煌,蓋4罐5共9條祥龍仿佛徜徉于碧波大海之中,寓意“上下交泰”“九五至尊”。

八義窯紅綠彩吉祥圖紋梅瓶

作品名稱:《石榴花開》

作品介紹:石榴、石榴花和喜鵲是漢民族十分崇尚的吉祥物象,該産品突出紅綠彩色彩豔麗的色調,采用傳統繪制筆法,将這些吉祥圖案巧妙地融為一體,賦予梅瓶更多東方的吉象。寓意:喜鵲報喜、子多福多。

采寫: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 呂國俊

孫轶瓊 南麗江

通訊員 楊敬

編輯:山西晚報全媒體編輯 闫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