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君對功臣說:我用了你3條計策便複國,剩下6條你去地下用吧

古代曆史上為國君立功的功臣雖然多,但大家的性質不太一樣。按照職業屬性分,可以分成謀臣、武将;按照結局分,又可以分成善終功臣,悲劇功臣。善終的謀臣裡經典例子是漢朝初年的張良,張良輔佐劉邦安定天下後便急流勇退,拒絕三萬戶食邑,隻要了一塊留地。

國君對功臣說:我用了你3條計策便複國,剩下6條你去地下用吧

張良是公元前189年去世的,當時漢朝當家做主的人已經變成了呂後。張良沒有被劉邦抓去問罪,靠的就是躲開功名利祿,拒絕誘惑,不過事實上他的辦法也是跟前人學的,這個人就是春秋時期的名臣範蠡。範蠡輔佐勾踐後就跑去做生意,跟他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文種。

文種與範蠡是勾踐複國的兩大功臣。有意思的是,當時吳越兩國相争,決定那段曆史走向的4個人都出身楚國,越國的文種、範蠡是楚國人,吳國的伍子胥、伯嚭也是楚國人,隻不過雙方組合起來的情況不一樣:文種、範蠡齊心協力,伯嚭專門給伍子胥拉後腿,甚至陷害他。

國君對功臣說:我用了你3條計策便複國,剩下6條你去地下用吧

公元前494年,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吳軍把他圍困在會稽城裡的時候他心情很低落:“難道我的人生就是如此了嗎?”當時把他勸得重新振作精神的人就是文種,文種給他列舉了當初晉文公重耳流亡、齊桓公小白流亡的例子,說這些人最後都能建立霸業,大王您還怕什麼!

再後來吳王夫差繞過了勾踐,叫他去吳國給自己當奴仆,喂馬守墳,又是文種給他做心理建設工作。從國君到奴仆,心理落差太大,文種就叮囑勾踐,凡事一定要隐忍,靠順從來換得吳王的信任,等回了越國,再從長計議不遲。勾踐按照文種叮囑的去做,果然脫身回了越國。

國君對功臣說:我用了你3條計策便複國,剩下6條你去地下用吧

而文種還曾經給勾踐提了“破吳九術”,中心思想就是給吳王獻美女,讓他沉迷聲色;給吳王送金帛,讓他覺得越國順從;給他送能工巧匠,讓吳王大力興建宮室,勞民傷财;給吳國的奸臣送财寶,讓他多說讒言迷惑君王;以及暗中削弱吳國重臣如伍子胥的勢力等等。

這些計策都起到了效果,公元前473年,越兵攻入吳都,吳國滅亡,吳王夫差自盡,連周天子也派人來封他為伯爵,越王勾踐一時志得意滿,打算向中原發展。史書記載:“越兵橫行于江、淮東,諸侯畢賀,号稱霸王。”而範蠡目睹越王霸業成功,果斷辭職走人了。

國君對功臣說:我用了你3條計策便複國,剩下6條你去地下用吧

文種卻沒走。其實範蠡勸過文種,說越王勾踐隻能共苦,不能同甘,他生得“長頸鳥喙”的忘恩之相,不走的話就隻能面對“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結局。可文種覺得自己功勞大,又舍不得功名利祿,他隻稱病在家裡不去上朝,卻始終沒有辭職。

結果,有人跟勾踐說文種有謀逆之心,勾踐就派人送了一把劍給文種,對他說:“子有陰謀兵法,頃敵取國。九術之策,今用三已破強吳,其六尚在子所,願幸以餘術為孤前王于地下謀吳之前人。”翻譯過來:我用了你3條計策便複國,剩下6條你去地下用吧。

國君對功臣說:我用了你3條計策便複國,剩下6條你去地下用吧

文種後悔自己沒聽範蠡的話,隻得自刎而死。從那以後民間就多了個傳說:文種生前的死對頭伍子胥死後通靈,怨恨不止,聽說老鄉也因為君王忘恩負義而枉死,便發起大水淹了文種墓,将文種接走,兩人一起做了水神。這當然是後人想象出來的故事,可見文種之冤讓越地的人們十分不平了。但文種要是早早聽範蠡的話,又何至于此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