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嘉慶帝為何命人在恭親王常甯墓前勒斃了他的兩個孫子?原因很簡單

據《清史稿·本紀十六·仁宗本紀》記載:嘉慶元年丙辰春正月戊辰朔,舉行内禅,上侍高宗遍禮于堂子、奉先殿、壽皇殿。高宗禦太和殿,授玺。上即位,尊高宗為太上皇帝,訓政。

嘉慶帝為帝能力一般,但卻是當之無愧的仁君

嘉慶帝,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五位皇帝,他在位的時間長達二十五年,但是在曆史上,卻沒什麼存在感。這主要是因為嘉慶帝的能力一般,并沒有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但是,嘉慶帝有一個優點,他心地善良,為人寬厚仁慈。

嘉慶帝為何命人在恭親王常甯墓前勒斃了他的兩個孫子?原因很簡單

例如,嘉慶帝在出巡時,就經常遇到一些攔路告禦狀的老百姓,對于這些人他從不處罰,總是仔細的詢問情況,然後再指令有關的部門調查案情。在一次東巡盛京時,嘉慶帝還親自出面,審理了民間案件,為老百姓做主,這在封建時代,屬于非常罕見的事情。

而在嘉慶帝死後,道光帝給他的廟号是“仁”。對于這個“仁”字,嘉慶帝是當之無愧的。

嘉慶曾龍顔大怒,将兩名皇室宗親處死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嘉慶帝在位期間,也曾龍顔大怒,甚至要把自己的兩位親族淩遲處死,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這兩位清朝宗室,分别名叫海康、慶遙,他們屬于恭親王常甯的後裔。常甯是順治帝的第五子,也就是康熙帝的弟弟,被封為恭親王。

常甯的子孫後裔雖然很多,但卻大多都并不顯貴,再加上清朝皇室降襲的規定,是以其爵位不高。海康的爵位在史書上并沒有記載,隻有寫到他是宗室。而至于慶遙,雖有明确的記載,但隻是奉恩将軍。奉恩将軍是宗室爵位中最低的,隻相當于正四品武官。

嘉慶帝為何命人在恭親王常甯墓前勒斃了他的兩個孫子?原因很簡單

那麼,這兩人究竟犯了什麼大罪呢,竟然讓嘉慶帝動怒,要将兩人處死呢?原來,這件事與天理教林清攻打紫禁城有關!

天理教攻打紫禁城,身為皇族宗親的海康竟也是教徒

在嘉慶十八年的九月,嘉慶帝離開了北京,前往承德打獵。而就在當時,天理教的首領林清組織了教衆,居然敢于攻打紫禁城。一些天理教徒甚至攻入了西華門,他們在一些反叛的太監的帶領下,打到了隆宗門一帶。之後,天理教衆與清朝護軍在武英殿一帶展開了激戰,直到夜間才被徹底的消滅掉。

在《清史稿》中記載“上禦槍斃二賊,馀賊潰散,亂始平。飛章上聞。仁宗欣慰,封上為智親王,号所禦槍曰‘威烈’”。

在天理教之變中,綿甯用鳥槍射倒了兩人,這最終奠定了他在嘉慶心中的地位。

在平定這場動亂後,嘉慶帝便立即下旨,繼續捉拿逃脫的天理教徒,在經過了層層調查之後,許多潛伏的天理教徒也都被拿下。

嘉慶帝為何命人在恭親王常甯墓前勒斃了他的兩個孫子?原因很簡單

而作為宗室的海康竟然被查出也是天理教的教徒。不過,由于當時對于海康的情況并沒有徹底的查清,隻是将其“革去黃帶子,即日發往盛京,嚴行圈禁,永遠不赦”。

在公元的1636年,清太宗皇太極便下诏,規定親王以下的宗室,都要系金黃色腰帶,而皇帝本人的腰帶用明黃色。

這樣做的目的隻有一個,就是表示皇族的崇高地位,通俗來說。系“黃腰帶”就是代表了最高權貴階層。而嘉慶此舉,就相當于革去了海康的地位。

同為宗親的慶遙也為教徒,嘉慶一怒将兩人處死

而在這件事情之後沒過多久,同屬宗室的慶豐出面告發,原來慶遙也曾加入過天理教,并且還是海康的“徒弟”。原來,早在嘉慶十八年八月,天理教的教徒劉得山,就把九月攻打紫禁城這件事情,告訴了身為宗室的海康。而海康不僅沒有感到驚慌,而且還主動要求入夥。

于是,海康找到了自己的“徒弟”慶遙,告知了他攻打紫禁城的事情,聽到這個消息慶遙也很高興,并要求“算他一個”。他們兩人暗中入夥,就是希望将來能得到一官半職。而事情被揭發之後,嘉慶帝大怒,“問拟淩遲處死”。

嘉慶帝為何命人在恭親王常甯墓前勒斃了他的兩個孫子?原因很簡單

不過,嘉慶帝畢竟也是“仁君”,他考慮到這兩個人都是宗室,于是他又下旨“猶念其究屬宗支,實不忍處以極刑”,于是将兩人絞死。嘉慶帝特意吩咐,将兩人帶到他們的祖父墳前“勒斃”,而其家屬則全部流放吉林。

小結

他們兩人,作為愛新覺羅的皇族後裔,不但不反對外人攻打皇宮,甚至還為虎作伥、暗中入夥,寄望天理教将來賞賜富貴,這樣的做法即便是像嘉慶這樣的仁君,也是忍無可忍的,他們最終落得絞刑的下場,也是咎由自取了。

參考資料:《清史稿·本紀十六·仁宗本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