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國奇才,調教無數天才左右三國,卻因為曹操逼迫而死

三國是大争之世,争的是什麼?

小民争生存,諸侯争地盤,有眼光的英雄争人才。

于是才有袁紹和曹操的著名對話。

袁紹語:“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衆,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濟乎?”

曹操雲:“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禦之,無所不可。”

三國奇才,調教無數天才左右三國,卻因為曹操逼迫而死

(曹操技高一籌)

一個論地盤,一個論人才。

袁紹曹操都成就了大業,唯一差別是,重視地盤的袁紹,當時地盤最大,可惜卻敗了,重視人才的曹操,地盤由小到大,最後成了勝利者。

由此可見,這亂世之争,地盤固然重要,人才卻更加重要,要不劉備又如何能翻身,諸葛亮一出山,劉備就節節勝利,進而三分天下有其一。這劉備可是從未有穩定地盤的存在。

所謂“千裡馬常有,伯樂不常有”,誰是人才誰是庸才,自己說了不算,反而伯樂很重要,即便天縱之才,沒有伯樂,也有可能面然衆人。

誰才是三國第一伯樂,這個人選無疑是荊州隐士司馬徽。

号稱水鏡先生的他,有着如明鏡一樣的相面術,一生最大成就就是善于識人,育人,薦人。

要不也不會獨具慧眼的說出:“卧龍、風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這樣的話語!

當時諸葛亮和龐統不過二十出頭小年輕,就在這大名士,大名師指導下,成了左右天下的賢才。

三國奇才,調教無數天才左右三國,卻因為曹操逼迫而死

(最牛老師鬼谷子)

如此成就,曆史上如要比較,唯一可比的就是戰國時候的鬼谷子吧。

諸葛亮、龐統、徐庶和蘇秦、張議、龐涓、孫膑比,也算伯仲之間。

司馬徽不僅善于發現培養人才,還善于舉薦人才,将自己門下三個曠世之才,都一股腦推薦給了當時勢力最小,最看不見希望的劉備。

按照劉備後續的成就來看,司馬徽這看主子的眼光也是一流。

在潛龍劉備人生低谷的時候,就預見了劉備的潛力,緻力于人才輸出。

三國奇才,調教無數天才左右三國,卻因為曹操逼迫而死

(牛逼的司馬徽)

那麼司馬徽在真實曆史上到底是什麼樣一個人咧?

正史上的司馬徽字德操,原本也是颍川陽翟人(河南禹州),看籍貫北人南向,就知道這必定是戰亂之後,南下的北方士人。

當時颍川郡也是名士奇多地方,曹操手下的無數謀主都是颍川郡人。

曹操手下排名前十的謀士,從荀彧、荀攸、郭嘉、到戲志才、鐘繇、棗祇、辛毗、陳群、無一不是颍川人。

可以說,曹操文臣集團,核心全部都來自颍川地區,由此可見,當時颍川地區學風之盛,進而能推導出當時颍川在于漢朝地位。

三國奇才,調教無數天才左右三國,卻因為曹操逼迫而死

(颍川謀臣)

東漢時代,颍川地區有三大豪門望族分别是荀氏、鐘氏、陳氏,名門的好處就是!

有書可讀,有官可當,有名可取。

書籍,官職,名望,三合一之後,就可以看出水鏡先生司馬徽的家學淵源一定非常深厚。

如此一個家學深厚的士人,來到了荊州當然不是一般待遇,而是深得荊襄人士的敬重。

當時司馬徽在荊州好友,也不少,襄陽名士龐德公,黃承彥,這屬于老一輩交往,估計在早年就書信不斷,要不司馬徽也不會安居荊州。

至于小一輩的士子,結交的也不少。

因殺人流落荊州向司馬徽求學的徐庶,還有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諸葛亮,都屬小字輩!

其中不少都是和司馬徽一樣從北方避難來到荊州的士人,比如諸葛亮就是徐州琅琊郡人。

三國奇才,調教無數天才左右三國,卻因為曹操逼迫而死

(諸葛亮)

有教無類,加上親和力,和不大的年齡差讓司馬徽成了年輕士子心目中的良師益友。

對于當時無數小輩而言,司馬徽有三個特點,讓他們特别信服。

首先:沒架子。

據《三國志·蜀書·龐統傳》記載,十八歲的龐統有一次面見司馬徽,在後續結交中,司馬徽完全沒有長輩樣,反而是和龐統以兄弟相稱,私交甚笃。

三國奇才,調教無數天才左右三國,卻因為曹操逼迫而死

(龐統)

其次:好說話

司馬徽史書記載是著名的好好先生,據《世說新語-司馬徽别傳》記載。

有一次,司馬徽和人交談,别人一直在談論别人是非,司馬徽既不反駁也不支援,無論好壞都說好,這習慣久了後,無數人都喜歡拿這跟司馬徽開玩笑,甚至吐槽。

有人遭逢不幸于是對司馬徽說,先生,我最近死了兒子,我好難過,司馬徽居然說:很好。事後妻子責備他,司馬徽一聽妻子抱怨淡然說:你說的也是對的。

人質所疑,君宜辯論,而一皆言佳,豈人是以咨君之意乎!”徽曰:“如君所言,亦複佳-《世說新語-司馬徽别傳》

好說話,成了司馬徽的标簽,不過這标簽的背後,其實是一個深谙人心的士子,對于一切事務的淡然,也讓無數向他讨教的人學會了遇變不驚,這習慣深深影響了他的無數學生。

三國奇才,調教無數天才左右三國,卻因為曹操逼迫而死

(好好先生司馬徽)

最後:會授徒

孔子雲有教無類,司馬徽深谙此道,不過他還有個特點就是因材施教,根據學生不同特點安排教育課程。

徐庶曾為遊俠,桀骜不馴,剛到司馬徽門下時,被人所恥,司馬徽不聞不問,而是引導他打掃衛生,磨練耐心,進而獲得同學接納。龐統腦瓜靈活,就教他計謀奇策,諸葛亮四平八穩什麼都精,就教他兵法治國,即便不算優秀的其它學生也都各有所長,各有所得。

如此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讓無數學生學有所得,天縱之才多,幹才能吏也多。

水鏡先生三大特點,讓無數學生不僅成了他的朋友,也學會了他淡然處事的精神,進而在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下,都成了人才。

三國奇才,調教無數天才左右三國,卻因為曹操逼迫而死

(因材施教司馬徽)

如此教育家,無疑是三國第一伯樂。

他沒有如大儒鄭弘教育學生那樣,因為老師不親近而刻闆呆滞,成書呆子,司馬徽的學生都是知道如何讀書,進而學以緻用的真讀書人。

可惜的是,這樣一個緻力于教育,緻力于發掘舉薦人才的伯樂,依然在時代洪流中随風而逝。

公元208年7月,建安13年,曹操南征荊州,劉琮投降!

風聞司馬徽大名的曹操,急不可耐的想要司馬徽成為自己的臣子,但這一次好好先生司馬徽不答應了,不僅不答應還堅決的拒絕!

三國奇才,調教無數天才左右三國,卻因為曹操逼迫而死

(嗜殺的曹操非明主)

也許在他心中,以仁義聞名的劉備才是他欣賞的英雄,屠徐州,亂天下的曹操,跟他那不是一路人。

拒絕不久,司馬徽就病重身死,至于死因如何曆史未知,據說曹操曾遺憾很久,可如果不是曹操進軍,占據荊州進而招攬,司馬徽又如何會這麼早去世咧?要知道司馬徽死的時候僅僅41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