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最大的兩件功勞,在曆史都并非他所為

在小說《三國演義》裡面,諸葛亮堪稱是神的化身。在諸葛亮身上既有草船借箭、木流牛馬,最令人稱奇的當屬空城計。在諸葛亮身上發生的這些神奇的故事,有真有假,甚至有些并不是發生在他身上,而是在同時期的其他人物的身上。

從現有的史料來看,可以肯定的兩件故事肯定不是發生在諸葛亮身上。其一是草船借箭,其二是空城計。

在小說《三國演義》當中,曹操揮兵南下,劍指江南。為了抵禦曹操,劉備跟孫權組成了聯軍。此時的孫劉聯軍無論是兵員還是武器裝備都遠不及曹軍。為了赢得這場戰争的勝利,嫉妒心極強的周瑜讓諸葛亮三天之内造出十萬支箭,如果沒能完成将軍法處置。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最大的兩件功勞,在曆史都并非他所為

心知三天之内肯定無法造出十萬支箭的諸葛亮,夜觀天象發現了三天之内江上大霧彌漫,便想出了假裝深夜偷襲曹操的方式,迫使曹操不敢貿然出兵隻得不停的射箭,來抵禦這場''偷襲''。

另一方面諸葛亮在''偷襲''的船隊兩側紮了許多稻草人,最終這些箭矢跟随着草船回到了孫劉聯軍的大營當中。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最大的兩件功勞,在曆史都并非他所為

故事聽起來非常戲劇性,處處彰顯了諸葛亮的智慧。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個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其主人公并非諸葛亮,而是孫權。

根據《三國志·魏略》記載:''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發,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權因回船,複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故事發生在赤壁大戰之後,作為戰争的勝利者,孫吳政權的實力有了很大的提升。為了實作自我報複,孫權也曾多次組織了北伐。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最大的兩件功勞,在曆史都并非他所為

建安十八年正月,曹操與孫權對壘濡須。初次交戰,曹軍大敗,于是堅守不出。一天,孫權借水面有薄霧,乘輕舟從濡須口闖入曹軍前沿,觀察曹軍部署。

行進五六裡,孫權下令鼓樂齊鳴,曹操生性多疑,見吳軍整肅威武,恐有詐,不敢出戰,并長歎道:''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最大的兩件功勞,在曆史都并非他所為

随後,曹操下令弓弩齊發,射擊吳船。不一會兒,孫權的輕舟因一側中箭太多,船身傾斜,有翻沉的危險。孫權連忙下令調轉船頭,使另一側再受箭。片刻之後,箭均船平,吳軍安全返航。曹操這才知道自己上當了。

可見曆史上的''草船借箭''是孫權急中生智的結果,而小說《三國演義》中則演繹成是諸葛亮有意為之,是他精心謀劃而成。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最大的兩件功勞,在曆史都并非他所為

比起草船借箭,空城計對于諸葛亮的“神化”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最大的兩件功勞,在曆史都并非他所為

在《三國演義》當中,空城計是發生在諸葛亮北伐的時候。

當時諸葛亮手中無兵被困在小城當中,面對着司馬懿的千軍萬馬。諸葛亮心知此刻調兵肯定是來不及,棄城而逃最終結局将會更加凄慘。于是乎他想到了空城計這一計謀,最終如願地吓走了司馬懿。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最大的兩件功勞,在曆史都并非他所為

不同于小說裡面對于諸葛亮空城計繪聲繪色地描繪,在正史《三國志》當中,絲毫找不到一絲關于諸葛亮空城計的記載。

事實上,空城計在曆史上确有其事,故事同樣也是發生在東漢、三國時期。根據《三國志·程昱傳》記載:袁紹當時在黎陽,将要南渡。而此時,程昱隻率領七百兵士守鄄城。

曹操聽說此事後,派人告知程昱,要給他增派二千士兵,助他把守城池。程昱不肯,對來說:''袁紹擁十萬衆,自以所向無前。今見昱兵少,必輕易不來攻。若益昱兵,過則不可不攻,攻之必克徒兩損其勢。原公無疑!''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最大的兩件功勞,在曆史都并非他所為

在程昱看來如果增兵,袁紹南渡途經鄄城時,必然要發兵攻打,戰事一旦發生鄄城必然會被攻克,是以還是不要增兵為上策。曹操聽從了程昱的建議。後來,袁紹聽說程昱兵少,果然不屑前往攻打。

雖然程昱的空城計看起來并不像諸葛亮的空城計看起來那麼的驚心動魄、跌宕起伏。利用的也不過是袁紹的不懈,而解除危機。但是這才是現實當中可能存在的空城計。

事實上,關于小說裡面神化諸葛亮的故事情節還有很多,比如前文提到的木流牛馬,這一神奇的發明至今找不到相關的考古實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