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日報 記者 夏蓮 馬培堯 文/圖
新石器時期——一個古老而又神秘的時代。考古學家認為,大約從一萬多年前開始,人類就已經踏入這個新時期的大門,最具代表性的磨制石器出現并被廣泛應用,更具有技術性的陶器、種植、漁業等也先後進入人類的生活。我們的祖先憑借着自己的辛勤與智慧謀生安居,在這顆藍色的星球上留下了一處處文明的遺迹。
位于白水縣西固鎮下河西村的下河西遺址就是這衆多遺迹中的一處。它是白水河流域最大的新石器時期龍山文化遺址,面積在150萬平方米以上,在2013年被列為全國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下河西遺址位于白水河的河谷地帶,被白水河的沖溝所切割環繞,部分遺存分布于河谷底部的平緩坡地和階梯地上。河流與溝谷将野獸和敵人抵禦在外,為生産生活提供了天然的屏障,肥沃的河谷地适宜農業種植,日夜奔流的白水河提供了穩定的水源。憑借着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秦東這片富饒的土地數千年前就被先人選中,成了世代安居的樂園。
随着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刀耕火種的年代漸漸遠去了,當年的先民遷居他處,屋舍火竈也變成耕地田園,滄海桑田,這處文明的遺迹也就随着時光一起被淹沒在曆史的長河中。
直到1986年全國文物普查時,下河西遺址才得以重見天日。自2003 年起,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先後對遺址進行了多次調查和發掘,對遺址的遺存分布、年代、文化面貌等進行全方位的探尋,揭開了這處文明遺迹的神秘面紗。
最近的一次考古發掘還是在2010年,考古學家在下河西遺址中發現了3座仰韶文化時期的大型房址。其中一處房址為五邊形半地穴式房屋,室内面積達到300餘平方米,主要遺存有門道、竈、居住面、牆體、柱洞、房基等幾個部分。
房屋内部居住面均經過特殊處理,從橫切面來看,房屋地面一共有四層,主要材料為白灰、草拌泥等,最上層為料礓石燒制的白灰抹成,質地堅硬且粗糙,這也是目前所見最早的白灰地面。數千年前的古人就已經學會了對房屋内部進行修整和簡單裝飾,使得生活起居更為友善舒适。
房址中還出土了許多陶器碎片,以紅陶為主,還有少量的彩陶。器具大緻就是日常生活中所需的盆、罐、尖底瓶等,還裝飾有繩紋、弦紋等花紋。部分器具表面有慢輪修整痕迹。雖然出土文物多為殘破陶片,但是仍然可以感受到古人成熟精妙的制陶技藝,令人贊歎不已。
在新石器時期,修建這樣的大型房屋不僅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對于建房技術也有相當嚴格的要求,這些遺址的發現正是研究古人社會組織程度和生産生活水準的重要證據和線索,極具考古價值。
出于保護文物的目的,當初發掘出的遺迹現在均已回填。如今,來到下河西村,憑高遠眺,隻見一座座山塬延綿不絕,深溝巨壑縱橫其間。一旁的農田裡,綠油油的麥苗搖晃着小腦袋,在夕陽的餘晖下随風搖擺。
而腳下所踩着的土地,或許就是古時先民勞作起居之地,在黃土深處,仍舊留存着他們用汗水與智慧凝結的遺迹。千百年來,秦東大地上的兒女生生不息,繼承着先祖的勤勞與智慧,用雙手創造出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