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勵志成了國漫最重要的一個主題。
從《哪吒之魔童降世》開始,我就留意了。一直到去年的《姜子牙》,今年的《白蛇2:青蛇劫起》,主人公總要對着天空怒吼幾句。
諸如“我命由我不由天”、“犧牲無辜的人,這就是天道嗎”這樣的話。
于是觀衆就被點着了,随之而來的就是“燃爆了”、“年度最燃”、“勵志佳作”這樣的評價。

這類型的台詞,可能你最開始看時,腎上腺确實會飙升,但當他們樂此不疲地、不斷重複地叫喊,我坐不住了。
你們究竟在叫喚啥?
這也能叫勵志?
什麼是勵志電影?
勵志電影講述的從來不是成功,而是不斷奮鬥的過程。
偉大的《肖申克的救贖》,它的重點是後面的越獄嗎?
和《肖申克的救贖》齊名的《阿甘正傳》,它講的不就是阿甘成長的過程嗎?
即使這部電影是以某一個事件為中心去展開,它也不應該是以結果為導向型的。
如果《雄獅少年》的最後,主人公沒能跳過擎天柱,我可以考慮多給一星。
是以這部電影傳遞給人們一種觀點,隻有成功才能勵志,那失敗呢?
不是有這麼一句名言嗎?失敗是成功之母。
咋地,這母親就這麼不受人待見。
失敗的勵志電影也有很多,绫濑遙曾經就主演過這麼一部電影——《巨乳排球》。
千萬不要看到這個名字就想到他處,這片子很勵志。
一群學生為了某個不能說出的秘密,努力訓練,可最後,他們失敗了。
但我從來不覺得它不勵志或者它傳遞出來的是一種消極的情緒,誰說勵志電影的結局就不能是失敗呢?
最近還上映了一部波蘭電影《盲琴師》,主人公可以說是一路loser到底,而且最後他還自殺了,但我在看的時候卻被那種生命的旺盛力,與社會鬥争的迸發力震撼到說不出話來。
這才是真正的勵志電影!
誰的青春時代,沒有因為一腔熱血幹過一些事呢?可成功的幾率又是多少呢?
就像剛上高中時,班主任老師在講台上一頓演講,全班都炸開鍋了。
“北大和清華,到底哪個更好呢?”
但事實卻是,我們想多了。
《雄獅少年》把“勵志”這麼複雜的話題,簡化到隻剩下一個成功的結果,我确實被震撼得一句話都說不出來了。
羅曼·羅蘭說過,世界上隻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在看破了世界的本質後,依舊熱愛生活。
中國的動漫人重新定義了這句話,世界上隻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打雞血式的英雄主義。
你都沒怎麼看世界,就談勵志,難道不是一種諷刺嗎?
這個世界上,一腔熱血的人有很多,但多數和成功沒太大關系。
如果成功非要和熱血挂上關系,那就是看透世界的真相後,依舊抱有熱血。
實事求是地講,我認為這類型電影和若幹年前“販賣成功學”的那種講師課并沒有什麼不一樣。
而國漫中的人物動不動就對着天空聲嘶力竭地叫喊,和講師們在講台上的口号也沒什麼不同。
就倆字:忽悠!
說回電影本身,《雄獅少年》但凡在前面的勵志過程中多下下功夫,而不是一味插科打诨,我倒還沒有那麼地反感。
可它卻恰恰相反,顧此失彼,《雄獅少年》的經曆勵志嗎?插科打诨也能叫勵志?
就像有網友說的那樣,如果成功真像電影裡演得那麼簡單容易,為什麼我們今天的生活依舊那麼艱辛呢?
這種動畫真的是相當幼稚,我不去談它對人的影響,免得有人說我是三觀黨,它對于整個動畫電影的發展都很消極。
沒錯,它讓國漫再次回到低幼時代。
換句話說,這種勵志片其實是另外一種形式的低幼!
在“國漫崛起”這個詞出現之前,大家提到國漫,更多想到的是低幼。
後來國漫總算是從五六歲長到了十幾歲,然後你再回頭看,他在十幾歲那兒就停住了,你再往前竄竄不行嗎?
很多網友評價《熊出沒》《喜羊羊》,孩子們看得津津有味,家長們看得昏昏欲睡。
那《雄獅少年》何嘗又不是你們的《熊出沒》和《喜羊羊》呢?
當你經曆過人生的風霜後,你再看這種電影,不也是昏昏入睡嗎?
其實要我說,真正的勵志就存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送外賣的小哥,圖書館裡的學生,為生活辛勤忙碌的每個人。這不比打雞血勵志得多!
歸根結底,像《雄獅少年》這樣的電影,不叫勵志,那隻是一種錯覺。
導演對生活的錯覺投射在了電影裡,然後又投射在了觀衆身上,等若幹年後再回過頭來看時,什麼勵志,實在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