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尋田園 識大家

尋田園 識大家

蘇州馮夢龍村風光。 蘇州市相城區攝影家協會供圖

作家與故鄉,作品與生活,他們之間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在中國古典文學的版圖裡,“三言”即馮夢龍所著的《喻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稱,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讀畢《醒世恒言》,我便萌生了去探訪其作者馮夢龍故裡的念頭。

尋着生命和文學的根,我來到這個江南典型的水鄉村莊——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馮夢龍村。這裡是明代傑出文學家、戲曲家馮夢龍的故鄉。雖時越數百年,但馮夢龍的傳奇故事依然為當地村民津津樂道。

順着琅琅讀書聲,我來到馮夢龍書院,看到小朋友們搖頭晃腦,吟誦着文學經典。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山水一方俗。馮夢龍這位江南才子揮毫潑墨,寫盡了姑蘇城的風土人情,也寫透了自己的處世原則與人生追求。馮夢龍所著的“三言”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規模宏大的白話短篇小說總集。文如其人,他譴責封建官僚的醜惡,也歌頌友情愛情的美好。而他不僅是文學家戲曲家,還是一位為民着想的知縣。

入埂上桃源,沐籬下清風。走進馮夢龍故居,穿越時光的長河,與兒時的夢龍飛花對令,感受馮氏詩書傳家的氛圍。“政簡刑清,首尚文學,遇民以恩,待士以禮。”我在紀念館看到夢龍為官、為民、為文的故事,敬佩他這一份立德、立言、立功的自我追求。坐上水上小舟,在槳聲樹影中聆聽夢龍“四知拒腐”的廉政傳奇,好一個遠近聞名的壽甯知縣。

走出廣笑府,一擡眼便是一大片格桑花海,清新的空氣中彌漫着淡淡的香甜。漫步在鄉野之間,村舍粉牆黛瓦,袅袅炊煙,古詩詞中描寫田園鄉村的意境,這一刻,我在馮夢龍村終于找到了。“買隻牛兒學種田,結間茅屋向林泉”,馮夢龍在《警世通言》中的美好期盼,如今早已在這個江南小村化作現實。五月櫻桃、六月草莓、七月葡萄、八月梨……村裡的老人們,哼起吳侬軟語,訴說着江南水鄉的田園月令,誇贊着鄉村這幾年的巨變。千畝果園,月月有果,十裡施肥,季季有花。你細細聞,這馮夢龍村的微風,打着旋兒總帶着些花果香氣。

聞着聞着,肚子不自覺地叫了起來,我來到一處餐館,名曰“山歌館”,點上一碗蘇式湯面,配上兩三碟蘇式小菜,味蕾在一瞬間被喚醒。面是遠近聞名的“黃埭挂面”,盡管蘇州市内不少超市裡都能看到它,但許多人還是和我一樣,願意為了這一口舌尖上的美味來這裡品嘗。

文學是一方水土滋養的故事。它記述着行至今日的腳印,也潛藏着未來的發展方向。它表達的是專屬于這裡的氣質,是人們對這方水土難以盡數的認知和歸屬。而文化的背後是風骨,夢龍故裡,浮生半日,尋一處田園,識一位大家,山歌遊吟,幸甚至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