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盡情遊走具象與抽象:朱德群、李希特作品解讀

作者:聞是文化
盡情遊走具象與抽象:朱德群、李希特作品解讀

朱德群于1920年出生于中國江蘇省的一個小村莊;傑哈德·李希特則于1932年出生于德國德累斯頓,兩位藝術家年齡相差12歲,彼此相隔5,000公裡。他們後來都成為世界最知名的戰後藝術家,盡情遊走于抽象與具象之間,創下彪炳青史的藝術巨作。

盡情遊走具象與抽象:朱德群、李希特作品解讀

朱德群(1920-2014) 《熾熱的愛》,油彩 畫布,195 x 130 cm.,1978-1979年作。估價:港元 28,000,000 - 40,000,000

朱德群的父親是一位醫生,在收藏中國書畫方面頗有品味,朱德群自幼便跟随老師研習書法,15歲時入讀杭州美院,師從林風眠等藝術大師。林風眠曾于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修讀繪畫,朱德群受此啟發,亦萌發出前往巴黎的想法,于1955年終于成行。他在法國首都度過了人生餘下的59年,這一旅程最終成為其一生之旅。

朱德群抵達巴黎後最欣賞的作品包括尼古拉斯·德·斯塔埃爾(Nicolas de Staël)的詩意抽象作品,更由此得到靈感,開始創作具象畫以外的作品。1960年代,朱德群到訪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Rijksmuseum),對倫勃朗(Rembrandt)的畫作一見傾心。

1970年代末創作出《熾熱的愛》時,可以說當時朱德群已經汲取各類藝術之精髓,并來到自己的藝術創作巅峰時期。畫作上方火紅色的油彩與下方略暗處形成鮮明對比,令人想起倫勃朗作品中的明暗對照(chiaroscuro),如《伯沙撒的盛宴》(Belshazzar’s Feast)。與此同時,遍布畫面的靈活躍動筆觸則令人想起中國書法。而畫作描繪的到底為何?這絕非一眼便知,但畫作題目卻可以當作一點提示:“embrasement” 在法語中意為 “烈火”。主導畫面的橙紅色似乎可以看作火山噴發出的熾熱岩漿。觀者的目光自上至下,仿佛可以感受到逐漸冷卻的岩漿慢慢凝固。

朱德群将橙紅色與黃色及白色無縫銜接過渡,傳遞出畫面的熾熱氣氛,彰顯其卓越畫技。如同他靈活巧妙的筆觸一般,畫面凸顯出大自然永無止盡的生機活力。

盡情遊走具象與抽象:朱德群、李希特作品解讀

傑哈德·李希特(1932年生) 《抽象畫747-1》,油彩 畫布,200 x 200 cm.,1991年作。估價:港元 128,000,000 - 166,000,000。

李希特《抽象畫747-1》一作繪于1991年,于2007年首次登上拍場時便重新整理了李希特的世界拍賣紀錄。作品一眼望去并無特定主題,而其畫題亦可直譯為 “抽象圖案”。朱德群繪下《熾熱的愛》時,李希特幾乎于同時期開始試驗一種全新創作工具,即刮刀(squeegee),後來成為他迄今一直使用的工具,更成為李希特作品的代名詞。

李希特先以畫筆在畫布上塗抹顔料,随即使用一張長方形的透明塑膠在畫作表面刮擦。這種看似沖突實則高超的創作方法能夠在去除的同時保留并添加畫面已有的層次感。藝術家以這種創作手法将鮮豔醒目的色彩條紋與斑點融為和諧一體,繪成如《抽象畫747-1》一般的标志性巨作。畫面中的紅色十分值得一提,令人聯想到提香(Titian)作品中類似的斑斓色彩,以及馬克·羅斯科的深度精神層面傑作。

2011年,李希特曾經表示:“有了筆刷,你就有了對畫面的控制。顔料沾在筆刷上,由你來定義畫面……你會胸有成竹地掌控畫面上會發生什麼。但如果使用刮墨刀,你就會失去對畫面的控制。” 藝術家似乎很享受這種失去控制的體驗。值得一提的是,李希特決定使用刮刀的根本意義,其實是對創意控制的肯定。刮刀的角度和壓力,與顔料的色彩和類型一樣,完全由藝術家本人決定。這些作品是以都是李希特的代表之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