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研究院
近日,人民網研究院召開“挖掘長壽紅利 應對老齡化挑戰”系列研讨會,圍繞我國“長壽紅利”主要表現、挖掘“長壽紅利”面臨的瓶頸與問題、進一步挖掘“長壽紅利”的建議等話題展開讨論。來自相關主管部門、協會、智庫機構、高校和相關企業的代表參加研讨。針對老齡産業的發展,嘉賓從老齡群體消費特征、産業結構調整、老齡産業發展面臨的問題等角度展開研讨。
一、“長壽紅利”催生、助推“銀發經濟”
日前,《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印發,明确要積極培育銀發經濟,并提出了一系列鼓勵和支援措施。如“編制相關專項規劃,完善支援政策體系,統籌推進老齡産業發展。鼓勵各地利用資源禀賦優勢,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特色老齡産業。統籌利用現有資金管道支援老齡産業發展”等。
(一)銀發經濟将成為未來重要的經濟增長點
與會專家一緻認為,“長壽紅利”催生、助推的銀發經濟将會成為未來中國市場一個重要的新增長點。
根據艾瑞咨詢資料,截至2021年,國内養老市場規模或将突破10萬億元,2030年達到22.3萬億元。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趙忠認為,我國有全球最多的老年人口(2.64億),占總人口的18.7%。龐大老年人口基數必然會改變商品需求結構,為銀發經濟發展提供潛在契機。從供給側看,通過國家産業調整和更新,生産出更适合老年人的産品,将催生一個龐大的消費市場。從需求側看,随着衆多國家進入老齡化社會,老齡産品不僅在國内有許多需求,在國外也有很大市場空間。
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佳提到,今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兩會記者會上表示,“中國老齡人口已經有兩億六千萬,老齡産業也可以說是一個巨大的朝陽産業,它帶來了多樣化的需求”。5月,國家統計局局長甯吉喆在新聞釋出會上表示,“人口老齡化促進了銀發經濟發展,擴大了老年産品和服務消費,還有利于推動技術進步”。正是在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國家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推動老齡産業發展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地方和企業将新的增長點和驅動力寄望于銀發經濟。
(二)老齡群體的消費特征需準确把握
北京首開寸草養老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小龍認為,老年消費有兩個決策群體:一是健康型消費,是由老年人自己決定的消費;二是護理型消費,是由子女和親屬決定的消費。兩個不同的決策群體,對于老年人消費影響較大,相關需求需要加以區分把握。
李佳表示,發展老齡産業,要了解老齡群體的消費特點,認清老齡用品的消費對象。與年輕群體相比,老齡群體消費有很多不同之處:一是更多地為家人消費,如買給孫輩的玩具,買給全家吃的蔬菜水果;二是更多地關注産品、服務的品牌和品質,如老字号的食物、大品牌的家用電器等;三是更多地注重産品、服務的功能性和實用性,如保健食品的作用、家庭用品的便捷性和耐用性等;四是更多地受價格因素的影響,容易受特價、清倉的吸引而消費。李佳提到,很多老齡用品的購買者的确并非老齡群體,而是老齡群體的兒輩或孫輩。但是,在家庭重大支出上,老齡群體還是很有決定權的。對于企業來說,老齡群體的重要性越來越強。
二、目前老齡産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三支柱”保障體系有待完善
大家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霍晶表示,目前我國建立了“三支柱”式養老保障制度體系。第一支柱是基本養老,目前呈現廣覆寫但低保障的特征;第二支柱是企業年金,我國企業年金覆寫率依然較低,目前參加企業年金計劃的職勞工數占比不到10%,相關制度有待進一步完善;第三支柱主要是商業養老保險,目前我國專業養老保險公司數量少,從事養老保險業務的門檻高、牌照較少,商業養老險覆寫率偏低。
(二)單一養老産業盈利難
國壽健康産業投資有限公司副總裁匡濤表示,目前我國養老産業還處于起步階段,規模較小,配套較弱。從商業角度看,單一養老産業難以使企業在短時間内獲得盈利,投資價值有限。需要開發養老産業附加值,比如保險公司打造的“養老+”模式,推出“保險+健康”、“保險+養老”等商品服務。
霍晶表示,養老服務體系非常龐雜,服務标準高,先期投入大。對于企業而言,要形成全國大範圍的布局與高品質的服務,需要面對低盈利甚至長期虧損的挑戰。
(三)專業老年服務人員緊缺
王小龍提到,目前老年服務發展最大的痛點是專業老年服務人員的缺乏。其公司經營的14家北京養老院都存在“用工荒”問題,對專業老年人員的培養是當務之急,建議盡快出台政策鼓勵相關人員從事養老護理員工作。
三、進一步推動老齡産業發展的相關建議
(一)加強政策支援與業務指導
趙忠表示,面對老齡化挑戰和“長壽紅利”的機遇,我國應因勢利導,通過政策調整,使産業轉化和更新符合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特點,加大老年産品研發制造,在經濟新常态下找到新的增長點,保持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匡濤表示,針對企業投資養老機構盈利較難的問題,建議相關部門出台系列支援政策,從融資、稅收、補貼、土地、審批等方面給予企業支援與規劃引領,確定企業的老齡産業投入與服務品質。針對各大保險企業“保險+養老社群服務”采取不同模式的現象,建議銀保監會加強業務指導,推動行業規範與長期穩健發展。
霍晶提到,目前,商業養老保險的産品缺乏配套的稅收優惠等支援政策及一定的引導機制,相關産品創新的專項政策細則還未出台,希望政策層面能更多關注。此外,建議給予養老保險公司更多的産品創新空間,推動其提供兼具市場競争力的多元化專屬養老保險産品。可以考慮适當給予一些商業養老保險産品補貼,調動城鄉居民購買商業養老保險的積極性。
(二)提高老年服務科技化、資訊化水準
今年9月,重慶仙桃街道入選國家智能社會治理實驗(養老)基地名單。重慶仙桃街道民政與社群事務辦公室主任唐林林表示,針對老人社群和居家養老最為擔心的安全問題和醫療問題,仙桃街道辦借助轄區仙桃資料谷園區内物聯網、大資料、雲計算等新興技術産業的發展,對建構轄區“移動物聯網+人工智能技術”的端到端智慧化醫養結合養老服務體系進行了初步探索,通過對老人生活環境進行宜居改造、安裝智能裝置、開發智慧養老服務應用系統、建設助餐點等方式,打造了政府主導、科技賦能、醫養結合的“醫+養+科技”三位一體“智惠仙桃”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如通過服務平台建立的基礎資料庫、知識庫、專業醫生及醫療資源資訊庫,實作對老人健康狀況的實時監控、預測分析和精準醫療診斷,由專業醫生提供個性化營養、運動、康複和保健知識的咨詢、指導及遠端醫療服務。唐林林建議,強化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探索提高老年服務科技化、資訊化水準。
王小龍建議,加大養老産品的技術支援和科研投入,讓更多先進的産品提高養老工作的效率,提升廣大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動态把握老齡人群需求
李佳表示,目前的60後為“新老人”,相對于1960年之前出生的老人,他們預期壽命更長、教育水準更高、收入更多、健康意識更高、退休生活更加豐富。這提示老年産品的消費主體、消費内容和消費管道都已經發生變化,相關産業布局也需要相應調整。匡濤認為,布局老齡産業要精準動态把握老齡人群的需求,不僅要滿足現在老年人需求,還要為未來老年人做好準備。
西南交通大學國際老齡研究院副院長楊一帆提出,要注意發展銀發經濟不等同于一味讓老年人多消費,而要針對老年人需求設計、制造、研發老年人産品,提供針對性的老年人服務,調整老年産業結構。
(四)提升老年人支付水準
王小龍提出,目前養老服務的一大核心問題在于老年人的支付能力不足。建議一是積極倡導個人儲蓄和商業養老保險制度,為個人養老做好資金儲備;二是政府要加大對困難群體的養老補助,擴大基本養老覆寫面,提高基本養老水準。發展老齡産業要建立多層次的保障體系,要讓困難群體能夠“老有所養”,富裕階層能夠根據自己的意願享受不同程度的養老服務。
唐林林建議,建立全多層次全方位的社會保障體系。推進全民參保,推動養老保險從制度全覆寫向人群全覆寫轉變;完善以基本醫保為主體、大病保險為延伸、醫療救助為托底、商業健康保險和多種形式補充醫療保險為補充的多層次醫療保障制度體系;加強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與基本醫療保險、長期照護服務體系有機銜接,保障失能人員長期護理需求;完善老年人社會福利政策和服務體系,健全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不斷提升社會救助水準。
(五)發展融合式養老模式
王小龍認為,社群居家和養老機構不能分離。建議發展融合式養老模式,把養老院建在社群裡或社群附近,一方面滿足老年人就近養老需求,另一方面整合社群資源,為居家老人提供上門服務,包括助餐、助潔、助行、助醫、心理慰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