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淩煙閣功臣張亮為何被殺?張亮之死到底是不是冤案?

文/高飛

01、李世民一句話,張亮人頭落地

貞觀二十年(646年),有陝人常德玄密告張亮謀反,私養義子五百人。張亮作為大唐的進階官員,他謀反,可不是小事。唐太宗立即派人調查。"調查組"的組長是馬周。馬周領命後,即可抓捕了張亮身邊的兩個術士程公穎與公孫常。這兩人很快就招供了,将張亮的各項"謀逆"罪名統統抖了出來。他私養義子的事也屬實。

張亮拒不認罪。他辯解道:"程公穎與公孫常這兩人是怕死,是以誣陷我。"

馬周聽了呵呵一笑,"冤枉不冤枉皇帝說了算!"

張亮又自述其輔佐之功,希望李世民能網開一面,寬大處理。

案件報到李世民那裡,李世民詢問群臣意見,大家都認為張亮謀反事實清楚,理當處斬。大臣中隻有品級相對較低的李道裕上奏說,張亮"反形未具",建議無罪釋放。

淩煙閣功臣張亮為何被殺?張亮之死到底是不是冤案?

李世民盛怒,說:"亮有義兒五百,畜養此輩,将何為也?正欲反耳。"

說完,不再多言。念張亮是功臣,派長孫無忌、房玄齡到獄中與張亮訣别,然後将他押到長安西市斬首,并沒收其家中全部财産。

唐太宗一句話,張亮人頭落地。

一年後,朝廷刑部侍郎一職有缺,唐太宗下令刑部尚書推薦,上報了好幾個人都不合适。唐太宗由此感歎說:"朕得其人也。往者李道裕議張亮雲'反形未具',此言當矣。雖不即從,至今追悔。"遂授道裕刑部侍郎。

有人借此認為,張亮之死是冤案,李世民殺錯了。

但是,當我細讀《舊唐書》《新唐書》中張亮傳時,發現張亮死得一點兒都不冤枉。為何這麼說呢?理由很簡單,張亮的私生活不檢點,崇信術士、迷信谶語,私養義子,這些都是犯了為臣的大忌。

對于帝王來說,敢于觸犯底線的,肯定不會輕饒。

淩煙閣功臣張亮為何被殺?張亮之死到底是不是冤案?

02、張亮生平

張亮,鄭州荥陽人。年輕的時候家裡窮,以耕地為生。但是他長得帥,而且不安分,《舊唐書》本傳說他"倜傥有大節"。隋末,天下動蕩不安,張亮便放下鋤頭,投靠了瓦崗軍,做了徐世勣的部下。後來徐世勣投靠唐,張亮也随之投靠新政權。經房玄齡推薦,得以進入秦王府擔任車騎将軍,由此成為李世民的心腹。在李世民與李建成的争鬥中,張亮堅決站在李世民一邊,全力支援他。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勝出。即位後,李世民重用張亮,封鄖國公,曆任禦史大夫、工部尚書、洛州都督等職。侯君集謀反,張亮揭發有功,改任刑部尚書。李世民征高麗,張亮任滄海道行軍大總管,統領大軍随李世民遠征。貞觀二十年(646年),張亮被告謀反,李世民下令斬于西市。

淩煙閣功臣張亮為何被殺?張亮之死到底是不是冤案?

03、張亮私德不正

張亮這個人雖然是唐朝功臣,李世民的心腹,但是他私德不正,個人品德有問題。貞觀年間,張亮在地方任職,抛棄其結發妻子,另娶李氏為妻。此女很漂亮,很妖豔。但是有淫行,張亮娶了她之後,對她寵愛有加。李氏侍寵驕縱,越來越放肆,逐漸幹預張亮的決定。作為一個欲望膨脹的女子,李氏最後連張亮都看不上了,她在相州找了個能歌善舞的小白臉,兩人厮混在一起,給張亮帶了不知多少頂綠帽子。李氏為了能經常和這個小子在一起,竟然将其收為兒子,取名慎幾。有了母子這層關系,兩人便大搖大擺地睡到了一張床上。張亮竟然不幹涉。整個家庭被弄得烏煙瘴氣。張亮與前妻生的兒子勸父親嚴加限制李氏和他"兒子",張亮不但不聽,反而疏遠了兒子。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樣的人,他在政治上能走多遠呢?遲早是要出事的。

張亮死後,史料中沒有記載李氏的下落。但是這樣的女人,估計也沒有好下場。與張亮一起被殺的可能性很大。

淩煙閣功臣張亮為何被殺?張亮之死到底是不是冤案?

04、張亮寵幸術士

除了寵愛驕奢淫逸的李氏,張亮還犯了個大忌,就是寵信術士。張亮門下有兩個術士,一個叫程公穎,另一個叫公孫常。張亮作決定前都要聽這倆人的意見。時間一長,這兩人竟能左右張亮決定。兩人經常給張亮出歪主意,張亮在相州任職,張亮對程公穎說:"相州形勝之地,人言不出數年有王者起,公以為何如?"程公穎便添油加醋,說他張亮睡覺時像一條卧龍,日後必大貴。這樣的話,張亮居然信了,對程公穎越加信任。

公孫常頗擅文辭,自言有黃白之術,張亮引為座上賓。一次,張亮問他,我聽說八卦書上有一句話說的是"有弓長之君當别都",呵呵,這我是不大信的。其實是他在試探。公孫常何等人也,一聽便懂。他順着說,經我推算,您的名字在八卦書上确實存在,"有弓長之君當别都"這句谶語乃應了帝王之名,這是天授。張亮聽後果然大喜。

張亮寵信江湖術士的消息在大臣中間蔓延,他的威名也逐漸喪失,導緻最後沒人願意站出來為他講話。

淩煙閣功臣張亮為何被殺?張亮之死到底是不是冤案?

05、歐陽修說張亮"死有餘責"

《舊唐書·張亮傳》評論張亮時說:"張亮聽公穎之妖言,恃弓長之邪谶,義兒斯畜,惡迹遂彰,雖道裕雲反狀未形,而詭詐之性,于斯驗矣。"直接給他定了性,說他的種種表現充分說明他生性詭詐,雖然謀反尚未實施,但是其心已具。歐陽修說得更絕,他直接說張亮之死是"死有餘責",原話是這樣說的:"侯君集位将相私谒太子,張亮養子五百人,薛萬徹與狂豎謀,皆死有餘責,又何咎哉?以太宗之明德,蔽于謠谶,濫君羨之誅,徒使孽後引以自神,顧不哀哉!"

張亮作為唐朝的開國功臣,貞觀朝曆任朝廷要職,卻寵信術士,任由妻子肆意妄為,這就是典型的"德不配位",緻使他威名掃地,緊要關頭沒有大臣——至少是朝廷的重要大臣願意站出來為他說話。他私養義子五百人,不臣之心已現,觸犯了為臣大忌,突破了李世民的底線,最終被誅,也是在情理之中。由此看來,張亮被誅一案怎麼會是冤案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