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六個你可能沒見過的辨證技巧

作者:徐小麗LittleLily

什麼叫“短饤”,把零碎的東西湊在一起的意思。下面就我個人常用的零碎的診斷辨證方法介紹如下,以飨同道。

1.腹部按診的重要性

四診方法,沒有腹診,古人并不是不知道腹部的重要性,摸脈方法,在晉朝以前從頭、頸一直到手足的動脈部位都摸到,但是不摸胸腹部。這是受儒家禮教所影響,尤其是對女患者,古時候又很少有女醫生,在五六十年前還有把女病人放在床帳裡邊,僅伸出手來讓醫生診脈的事情,面色、舌苔都看不見,難能有腹診機遇。

腹診方法,中醫書上載有扪腹叩胸等方法,臨床實踐中,我摸索出一個經驗。凡病人腹痛,不必問他痛在什麼地方,讓病人仰卧,用手指及手掌輕輕撫摸,哪個部位比别處都涼,就是最疼痛的地方。參考經絡循行,針灸配穴或用藥處方都有指導意義。

神經官能症有很多是由胃病引起的,辨識的方法,以手叩腹有振水聲,用拳重壓關元穴,毫無彈力,就覺得柔軟軟的像按在蒸餅上似的。以手指按壓關元、氣海兩穴,元氣充足的人小腹微突有彈力反應,元氣虛的人小腹平坦,無反應。

六個你可能沒見過的辨證技巧

2.驗胎法

中醫驗胎法很簡單,當婦人經閉3月後,不知是否受孕還是有病。可用川芎5g為末,艾葉15g濃煎去滓,以艾葉湯調川芎末服下,如有胎則腹内蠕動。屢次驗證,都很準确。(編者按:現在當然不這麼驗胎了,不過彭老親述,也讓我們歎為觀止了)

3.兒童傷食外感辨

小兒的病較比簡單,多為傷食和外感,當然也伴有他病,但以這兩種為最多。先摸小兒的手,如手心比手背熱是傷食消化不良,手背比手心熱則是感冒。(編者按:簡便記法,表證陽熱,裡證陰熱)

4.驗疔法

疔毒多生在頭面或手腳上,其特征為瘡面小,在穴位上或穴位附近出現,心鬧,惡寒,疼痛難忍,有的出現淋巴管炎(起紅線)。

驗證的方法:用生黃豆一個,嚼啐嚼爛,嚼時如果出現大豆的腥氣味就不是疔毒,若是嚼時沒有大豆的腥氣味甚至有點甜味那就是疔毒,然後把嚼爛的大豆糊在疔毒上面,可解毒消腫。

5.辨大氣下陷

大氣下陷的症狀是氣短,必須努力呼吸像喘似的,或者氣息微弱得好像将要停止的樣子,脈象沉遲微弱。有一種虛人氣滞,症狀和大氣下陷差不多,但是治法不同,最難辨識。辨證的方法,大氣下陷的特點是關前脈弱,在睡熟以後常因氣息不足胸中悶塞而被憋醒。虛人氣滞,六脈相同,睡着以後就沒有什麼特異的感覺了。

6.神經衰弱

神經衰弱也是受到心理威協自已恐懼的一種常見病,吃藥、針灸都沒有特效,關鍵在于學會睡覺。睡眠八小時,是書上說的,實際上如果睡的品質好,有5-6小時就夠了。

睡覺以前,先用熱水洗腳,使下部血流通暢,頭腦清爽。枕頭墊得高點,側卧四肢彎屈一些,先左側向下,在将睡着時翻身使右側向下,心髒不受壓迫,減少做夢。

睡覺的方法是“多勞晚睡,高枕無憂”。多勞晚睡,是每晚間要學習、寫字或運動,使身心疲勞,然後再睡。高枕無憂,我有另一種解釋,枕頭高一些,心理什麼事也不要想,一心睡覺,無憂無慮。

7.結論

辨證施治是中醫的精髓,是一門科學,并非神秘莫測,也不是高不可攀。然而,達到辨證施治的目的,既要掌握中醫的基礎理論,又要在臨床治療中靈活運用。主要在于反複實踐,不斷地總結經驗。

辨證就是從許多症狀中找尋病因,症和證字相通,所謂“症狀”、“症候群”就是“證據”。證據是以八綱來概括分析,分析八綱必須用四診的手段才能達到辨認八綱的目的。

八綱并不是孤立的,首選陰陽,是對立統一的樸素的唯物辯證法則,陰和陽是互相倚存、互相制約,沒有陰也無所謂陽,沒有陽也無所謂陰。陰陽必須相對的平衡,一出現偏盛偏衰,人就會生病。

陰陽可以互相轉化,一方面盛,另一方面就要衰。例如陰盛陽就衰,陽盛陰就衰。但是在轉化過程中,有時候陽盛陰并未衰,也有時候陰盛陽并未衰。比如以腎經為例,腎陰虛不一定腎陽就盛;反過來腎陽虛也不一定腎陰就盛。因為轉化需要一個過程,辨證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表和裡是絕對不相同的,但是表症可以經過不同路徑(六經或三焦)的傳變而轉化為半表半裡,或轉化為裡症,或表症未罷,并發裡症,錯綜複雜,變化多端。然而,裡症就是裡症,除了新受六氣所侵發生表症之外,裡症是不會轉化為表症的。

寒和熱是兩個對立面,但有時出現假象。例如“真寒假熱,真熱假寒”,“陰極似陽”,“陽極似陰”。須要從四診方面仔細辨認。

試藥對病情比較複雜,寒熱虛實不易顯揚,可先試藥。怎樣試呢?在印象診斷的情況下,開出方子可以用輕微的劑量,讓病人少少試服,如果無不良反應,且感到症狀微有減輕,則可加足分量,繼服必效。如果服後感到不适,說明方不對症,可以更換藥方。小心謹慎以進行治療。

望診

  中醫望診,主要是對病人從全身或局部的神、色、形、态以及排出物觀察,診斷病情的方法,尤其是望舌,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望 神

  中醫認為神是機體生命活動的展現,形神兼備是一個正常人所具有的。它通過目光神态、面部表情、形體動作、語言氣息、反應能力等表現出來。望神要厘清得神與失神、假神。

  1.得神:病人目光靈活、明亮有神、語言清晰、神志清楚、呼吸調均、肌肉潤澤、大小便控制自如。說明病人髒腑功能不衰,即使有病也會預後良好。

 2. 失神:病人目光遲鈍、無光彩、瞳仁呆滞、面色晦暗、呼吸異常、肌肉消損、反應遲鈍、甚至神志昏迷、或突然昏倒。說明病人髒腑功能衰敗,病情重,預後不良。

  3. 假神:病人突然精神轉好,顴紅、兩眼突然有光,但眼球呆滞不靈活,食欲增加。這是垂危病人将要死亡的表現。

望面色

  正常人的面色紅潤光澤,表現人體氣血充盈、髒腑功能旺盛。病人的面色由于疾病的原因可使皮膚發生異常變化,稱為“病色”,病色一般分為青、赤、黃、白、黑五種。

  1.青色:主寒證、痛證、瘀血證、小兒驚風和肝病。表明經脈瘀阻、氣血不通。

  2.紅赤:主熱證。是血液充盈于皮膚脈絡的表現。當人體熱盛時,血液運作加快,面紅赤。滿面通紅者屬實熱證,慢性病中出現兩顴嫩紅,常有低熱、自己感覺發熱則屬虛熱證。久病病人,面色蒼白時紅時消,屬真寒假熱危重證。

  3.黃色:主濕證、虛證。面色淡黃無光澤是脾胃氣虛,氣血不足所緻。面色黃如桔皮,眼白發黃為濕證。面色黃而消瘦者,多見于胃病虛熱;黃而色淡者屬胃病虛寒。

  4.白色:主虛寒證、血虛證。虛寒證面色白而浮腫。血虛證面白而消瘦。這是由于氣血不足不能養榮機體的表現。面色突然蒼白、出汗量多、四肢冷是陽氣虛脫,或失血過多的急症。面部白斑或白點常見于腸道寄生蟲的病人。

  5.黑色:主腎虛證、寒證、痛證、瘀血證、水飲證。寒證、痛證、瘀血證由于腎陽虛衰,水飲不化,血行不暢,故面呈黑色。眼眶周圍發黑為痰飲證。

望形态

  形是形體,态是姿态。通過望病人形體的強弱胖瘦,可知内髒、氣血陰陽的盛衰,疾病的程度及預後。

  1.望形體

  1)強:身體強壯,皮膚潤澤、肌肉結實、身強力壯、胸廓寬厚、骨骼粗大等均為氣血旺盛,抗病能力強不易生病,病則易愈。

  2)弱:身體瘦弱,皮膚枯燥、肌肉瘦削,瘦弱無力,胸廓狹窄,骨胳細小等均為氣血不足,抗病能力低,容易生病,病則難愈。

  3)胖:肥胖并非健壯。體型特點為頭圓形、頸短粗、肩寬平、胸寬短圓、腹大、身體偏矮,多後仰。胖而能食,形盛有餘;胖而食少,肌肉松弛,精神不振,多為脾胃虛。胖人形肥氣虛,水濕難以循行,是以濕多,若郁滞生痰,則易患中風證。

  4)瘦:是消瘦,體形特點為頭長頸細、肩窄、胸窄平坦、腹部瘦癟、身體偏高、多前屈,由于消瘦者體瘦血少,陰虛則火亢易傷肺,瘦人多勞嗽。

  2.望姿态:望形體的動靜姿态可判斷疾病,從不同的動态可反映不同疾病。

  1)行走姿态:行走時身體前傾,以手護腹多為腹痛;以手護腰、彎腰曲背,多為腰腿病;行時身體搖擺不定是筋骨受損;行時突然止步不前,以手護心為心痛。

  2)坐姿:坐而仰首,為痰盛的肺實證;坐而俯首,氣短懶言,多為肺虛或腎氣不足,坐時常以手抱頭為頭痛。

  3)卧姿:卧時身重不能轉側,喜加衣被者,多為虛證、寒證。坐卧不安煩躁,多為腹滿脹痛。

  4)站姿:站立不穩,多為眩暈,氣血并走于上。不耐久站,屬氣血陰虛。站立時雙手護心或腹,多為心、腹痛。

望 舌

  望舌是通過察看舌質和舌态的形态、色澤、潤燥等方面的變化測知病情變化的一種獨具特色的診法,在中醫診斷中占有重要地位。正常舌象為淡紅舌薄白苔。舌質(舌體)柔軟、活動自如、舌色淡紅。

  1)望舌質:從舌質外觀,測知髒腑病變。一般以舌尖診心肺的病變,中診脾胃的病變,舌的兩邊診肝膽病變,舌根診腎的病變。

  舌色:主要分淡紅、淡白、紅绛、青紫四種。

  淡紅舌:舌質顔色淡紅潤澤白中透紅。其形成是由于心血充足,陽氣旺盛為健康人之舌色。

  淡白舌:舌色較淡紅舌質淺,紅色較少而白色偏多。一般為氣血虧損。

  紅绛舌:舌色較淡紅舌質紅。鮮紅色者稱為紅舌;深紅色者稱為绛舌。多為熱證。舌尖紅者為心火太盛;舌邊紅者為肝膽火盛;舌中紅者,為胃火太盛。

  青紫舌:全舌呈均勻青色或紫色,或舌的局部見青紫色斑塊、瘀點為青紫舌。一是熱毒太盛,二是陰寒内盛,氣血不暢。多為熱證、寒證、瘀血證。舌绛紫而深,幹枯少津液,多為熱毒太盛。舌淡紫而潤,多為陰寒内盛。舌色暗紫,舌青紫為血瘀較重;局部舌紫斑、瘀點為血瘀較輕。

  2)望舌形:舌形多指舌的形狀。正常舌體大小适中。異常舌分為老舌、嫩舌、胖大舌、瘦薄舌、裂紋舌、芒刺舌、齒痕舌。

  老舌:舌質紋理粗糙、為蒼老舌,熱盛主實證。

  嬌嫩舌:紋理細緻,多為氣血運作不暢,内有水濕,多為虛證。

  胖大舌:舌體較正常舌大,舌肌松弛,稱胖大舌。胖大舌是由于脾腎陽虛所緻,主水腫、痰飲。

  腫脹舌:舌體腫大,舌肌呈現脹大狀,甚者不能閉口,不能縮回,稱腫脹舌。多因心脾熱盛,或酒毒上攻中毒。多為實證。鮮紅腫脹,為心脾熱盛,舌青紫而腫脹,為酒毒攻心。

  瘦薄舌:舌體較正常舌小而瘦薄者,稱瘦薄舌。多見陰血耗傷、脾虛精虧、舌肌萎縮、舌體瘦薄,主陰虛血虧虛證。

  裂紋舌:舌面有明顯的裂痕、可呈現人、一、川字等不同形狀。由精血虧虛所緻,主血虛證(先天裂紋舌者除外)。

  芒刺舌:舌體上有紅色顆粒突起像刺,摸時感覺刺手,主邪熱太盛,舌邊芒刺為肝膽熱盛,舌中有芒刺主胃腸熱盛。

  齒痕舌:舌體邊緣有壓迫痕迹,為齒痕舌。舌體腫大,出現齒痕。主脾陽虛衰,水濕内停。

  3)望舌态:正常舌,舌體活動靈敏,伸縮自如。病理舌态有強硬、震顫、歪斜等重病的變化。

  強硬舌:舌質紅而強硬,多見于中風先兆,多因外感邪熱,内傷痰濕内阻心竅,肝風夾痰上擾神志。

  震顫舌:舌體不停顫動。多為肝病,舌質淡白而顫動者為血虛,舌紅绛而顫動者為熱極生風。

  歪斜舌:舌體不正,伸舌時偏斜于一側。多為中風或中風先兆。

  短縮舌:舌體緊縮不能伸長,甚則不能抵齒。(天生舌短者除外)舌紅绛而短縮者,屬熱病,多為昏迷病人。

  吐弄舌:舌體反複地伸出口外,其中伸出時間較長,慢慢收回的為吐舌,稍微伸出立即收回,上下左右舐弄者為弄舌。多為小兒智力發育不良。

  4)望舌苔:主要觀察舌苔的薄厚、潤燥、腐膩、剝落苔等的變化。

  薄厚苔:透過舌苔能見舌體為薄苔。透過舌苔不見舌體為厚苔。薄苔為疾病初起,厚苔為病情較重。

  潤燥苔:舌苔濕潤适度為正常苔,苔幹、粗糙為燥苔。苔的潤燥程度表示體内津液的盈虧情況。若舌紅绛而苔潤為熱盛,舌紅而苔燥為濕阻遏制陽氣。

  腐膩苔:苔質疏松,顆粒較大,舌邊、舌中厚,刮之如豆腐渣樣為腐苔。苔質細密顆粒細膩。觀察苔的腐膩可知陽氣與内濕的程度。腐苔多為食積胃腸或痰濁。膩苔因陽氣被遏阻,多見于濕濁、或痰飲證。

  剝落苔:舌面本有苔但部分剝落,胃氣或胃陰受損。若舌苔驟然退去,光潔如鏡者為光剝苔,是胃陰胃氣俱損的危重制象。

  5)苔色:苔的顔色分為白苔、黃苔、灰黑苔等的變化。

  白苔:多主表證、寒證。苔薄白而幹,舌尖紅者為燥熱肺火盛。厚白苔主痰濕。

  黃苔:多為熱證,從黃的程度辨識熱的的輕重。

  灰黑苔:苔色為淺黑色是灰苔,深者為黑苔。灰黑苔多為裡熱重證,越黑病情越重。如苔灰黑而潤為陽虛寒、痰濕内阻,苔色灰黑而幹為裡熱證。

聞診

  聞診即通過聽聲音和嗅病氣測知病況,聞的内容具體來講,可以分為聲音、語言、呼吸、嘔吐、腸鳴和病氣等。

聲 音

  正常的聲音自然、音調和諧、語言表達清楚。

  病變聲音:

  嘶啞:包括聲嘶和失音,聲嘶是嗓子幹澀發音困難,失音是完全不能發音。多因外感風寒或風熱,寒熱相交傷肺所緻。

  鼾聲:如昏睡不醒,鼾聲不斷多因神志昏迷,氣道不利。多見熱入心包,或中風入髒之危證。

  呻吟:身有痛處或脹滿時,口中發出哼哼聲。多為頭痛、胸痛、腹痛、齒痛。

  噴嚏:噴嚏是由肺氣上沖所緻,外感風寒多見此證。外邪入表日久不愈,忽有噴嚏者,為病愈之兆。

語 言

  心主神明,心病則語言錯亂。

  語言蹇澀:說話不流利、含糊不清、緩慢、詞不達意,多見于中風後遺症或熱病後期。

  谵語:神志不清、語無倫次多為實證。

  鄭聲:神志不清、語言重複、語言不連續、聲音低弱多為虛證。

  獨語:自言自語、喃喃不休多見于急性熱病,或老年人久病心血虧虛。

  錯語:病人語言颠倒、錯亂,自知說錯不能自主,多為心氣不足。

  狂言:聲嘶力竭、語言快、聲音高、罵人或狂言,多見于痰火擾心的狂證。

呼 吸

  呼吸與肺腎等髒器有關,通過呼吸變化可推測髒腑的虛實。

  喘:呼吸困難,短促急迫,甚者不能平卧。喘分虛實。實喘發作急,一般為形體壯實,脈實有力,多屬肺有實熱,痰飲内停。虛喘發病緩慢,吸少呼多,一般為形體虛弱者脈虛無力,屬肺腎虛損。

  哮:呼吸急促伴有喘,喉中痰鳴似哨聲,反複發作。多因痰飲又外感風寒所緻。久居寒濕地區,或食過多酸鹹生冷也可誘發哮。臨床上哮與喘常同時出現。

  短氣:呼吸氣急而短、氣短而渴、四肢關節痛屬實證;氣短無力、小便不利,則屬虛證。

  咳嗽:咳嗽發生與肺髒關系密切。

  咳聲重濁:痰色清白,鼻塞不通,多因外感風寒。

  咳有痰聲:痰多易咳出,多為寒咳,因痰濕阻肺,肺失宣降。

  咳聲如犬吠:聲如犬吠伴有音啞,多為白喉證。

  陣發性咳嗽:咳聲不斷,甚則咳血。稱為頓咳、百日咳。

嘔 吐

  胃中飲食物、痰、水液沖出口的一種表現。

  嘔吐聲音微弱,吐勢緩慢,吐物以清痰水:多為虛證、寒證。

  嘔吐聲音宏大,吐物痰粘黃,或酸苦:多屬實證。

  嘔吐酸腐:多因暴飲暴食,過食肥甘厚味,食滞胃中所緻。

腸鳴

  腸鳴:腹中鳴響。可憑借聲音辨識病位和病情。腸鳴胃部如囊中水,振動有聲,行走時以手按之,為痰飲阻滞。

  腸鳴在腹部:得溫得食則減,受寒或饑餓加重,多因久病不愈,或過食生冷或腹部受寒是胃腸氣機不和所緻。

嗅病氣

  嗅病氣可分為身體氣與室内氣兩種。

  病體之氣:

  口氣:正常人說話時不會發出臭氣,口臭為消化不良、齲齒、口腔不潔。酸臭氣為内有食積,腐臭氣多為潰腐瘡瘍。

  身臭:身發腐臭氣,可考慮有瘡瘍。

  病室之氣:病室有血腥臭,多為失血症;尿臊氣為水腫病晚期;爛蘋果樣氣為糖尿病;均為危重病證候。

問診

  問診是對病人或陪診者進行系統而有目的的詢問。包括病人的體質、生活習慣、起病原因、發病及治療經過、現在的症狀及過去的病史、家族史等。具體來講,可以包括問寒熱、問汗、問疼痛、問睡眠、問飲食口味、問二便等。

問寒熱

  寒熱的産生,主要決定于病邪的性質和機體的陰陽盛衰,是機體正邪相交的表現。

  但寒不熱:病人感覺寒冷,而不發熱。屬于陽氣不足的虛寒證。

  但熱不寒:病人發熱,不感覺冷或反而怕熱,為裡熱症。若高熱伴見口渴喜冷飲,出汗、大便秘結為實熱證。  若午後低熱,伴有手足心發熱,夜間出汗,兩顴發紅者為裡虛熱證。

  惡寒發熱:病人自覺怕冷而體溫升高。表示外感病的初起。

  寒熱往來:寒與熱交替出現。寒熱往來定時者,為瘧疾。寒熱往來不定時者,伴兩脅脹痛、口苦為肝膽病。

問 汗

  汗出與陽氣盛衰、津液盈虧相關。

  無汗:外感病寒邪,發熱、怕寒、頭痛無汗者為表實證。

  出汗:外感風邪,發熱、怕風汗出者,為表虛證。

  自汗:白天稍活動即出汗,常伴疲勞乏力、氣短畏寒,陽氣虛損所緻,多為内傷病。

  盜汗:指夜間睡着後出汗,伴有發熱、顴紅、心煩、失眠多夢、口幹舌燥,為陰虛内熱所緻,為内傷病。

問疼痛

  詢問疼痛的部位、性質、程度以觀察病情。

  頭痛:突然頭痛,痛無休止、伴有怕寒發熱,多為外感實證。頭痛時發時止,有脹痛勞累後加重,或伴有眩暈者,多為内傷虛症。

  胸痛:肺熱之胸痛以一側為多,發熱咳嗽、痰黃而稠;胸痹證之胸前心區有重壓感,或刺痛,反複發作,伴有心悸氣短;

  肝膽病疼痛表現為兩脅脹痛不适;

  胃病疼痛表現為胃脘脹滿疼痛,伴有嗳氣吐酸水。

問睡眠

  失眠:入睡難或睡中易醒,醒後難以入睡或易驚醒,或徹夜不眠。多為陰血不足,心失所養。常伴有心悸、多夢、耳鳴、潮熱等症。如痰火食積内憂失眠,常伴有面紅、氣短、口渴、胃部不适等症。

  嗜睡:睡意很濃,經常不由自主地入睡。若年高體虛者多屬心腎陽虛;肥胖者多伴有腹脹、痰多,為脾虛濕盛,清陽不升所緻。

問飲食口味

  包括了解飲水多少,喜冷喜熱,食欲與食量,口中異常味覺等方面。

  口渴多飲:口渴多飲多為津液已傷,多見于熱證、燥證,或汗、吐、下利太過。如渴喜冷飲,是裡熱傷津。尿多身瘦為糖尿病。

  口不渴與渴不多飲:口不渴,不欲飲水多屬寒證。口渴喜飲,飲水即吐多屬水濕内停于胃。口渴不多飲,且喜熱飲多屬濕證或虛寒證,且喜冷飲者為屬濕熱證。

  不欲進食與厭食:不想進食或食之無味,食欲低下,為不欲進食。如新病多為傷食或外感發熱。久病不欲食則是脾胃虛弱。若厭惡食物,多見于食滞内停,或肝脾濕熱,。

  多食與偏食:多食易饑,多因胃火盛,胃熱則消谷。若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暴食多為脾胃之氣将絕的征象。偏食生米、泥土異物等是蟲積。

  口味:口苦為肝膽有熱,口酸有腐味為胃腸積滞,口臭為胃火盛,口淡為胃有濕、或虛證,口甜為脾有濕熱,口鹹為腎虛。

問二便

  了解大、小便的性狀、顔色、氣味、時間、量的多少及排便次數,排便、排尿感覺等。

  便次異常:排便困難,多日不便,稱為便秘。熱盛傷津者為熱秘,陰寒内結者為冷秘,氣機阻滞者為氣秘,氣虛無力為虛秘。大便不成形或呈水樣,便次增多為洩瀉。大便稀薄不成形為溏洩,多為脾失健運。腹痛洩瀉在黎明者為五更洩,多為腎陽虛。腹痛洩瀉,瀉後痛減為傷食洩瀉。

  便質異常:排便時肛門有灼熱感、下堕感為脾虛氣陷。排便不爽為肝郁。便洩不爽有未消化食物,瀉後腹痛減多為傷食。若便黃粘滞不爽多為濕熱結于大腸。腹痛窘迫,時時欲瀉多因濕熱内阻,腸道氣滞所緻,是痢疾病的症狀。大便不能自控,多因腎陽虛衰。

  尿量異常:尿量增多為虛寒。尿量減少由于熱盛、汗多傷津,或因吐瀉損傷津液所緻。

  尿次異常:小便次數增多,尿短赤急迫而數,多為濕熱。久病尿清長而頻數、夜間尿次增多,屬腎陽虛。小便不暢,點滴而出,小便不通一般為濕熱或瘀血、砂石阻塞所緻,屬實證,若因腎陽不足屬虛證。

  排尿感覺異常:排尿痛,急迫、灼熱感,多為濕熱下注膀胱所緻。常見于淋病。小便不能控制,睡中不自主排尿為腎氣不固。神志昏迷而失禁屬危重證。

?切診

  切診是指醫生用手指觸按病人的動脈搏動,以探查脈象,進而了解病情的一種診斷方法。

  切脈的部位可分為遍診法、三部診法、寸口診法三種,其中常用的是寸口診法和腹診。寸口位于兩手腕後桡動脈搏起動處,分為寸、關、尺三部。掌後高骨處為關,關前為寸,關後為尺。寸口脈可分候髒腑之氣,左寸候心,小腸;左關候肝、膽;左尺候腎、膀胱;右寸候肺,右關候脾、胃;右尺候腎。

  切脈應注意時間、姿勢、指法。時間應選在清晨病人未活動時,若病人活動,應休息15分鐘左右再進行脈診。病人可坐位或卧位,手臂伸平,手心向上,使手臂與心髒接近于同一水準。切診時,三指要同時切脈,用力要平衡,由輕到重,分為浮取、中取、沉取三種指力。診脈時間應不少于1分鐘。

  健康人脈象應為一次呼吸跳4次,寸關尺三部有脈,脈不浮不沉,和緩有力,尺脈沉取應有力。常見病脈有浮脈、沉脈、遲脈、數脈、虛脈、實脈、滑脈、洪脈、細脈、弦脈等。

  浮脈:輕按可得,重按則減。主病:表證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時,衛氣抗邪,脈氣鼓動于外,故脈位淺顯。浮而有力為表實;浮而無力為表虛。内傷久病因陰血衰少,陽氣不足,虛陽外浮,脈浮大無力為危證。

  沉脈:輕按不得,重按乃得。主病:裡證。有力為裡實,無力為裡虛。邪郁于裡,氣血阻滞陽氣不暢,脈沉有力為裡實;髒腑虛弱,陽虛氣陷,脈氣鼓動無力,則脈沉無力。

  遲脈:脈搏緩慢,(每分鐘脈搏在60次以下)。主病:寒證。有力為實寒,無力為虛寒。寒則凝滞,氣血運作緩慢,脈遲而有力為實寒證。陽氣虛損,無力運作氣血,脈遲而無力,為虛寒證。

  數脈:脈搏急促,(每分鐘脈搏在90次以上)。主病:熱證。有力為實熱,無力為虛熱。外感熱病初起,髒腑熱盛,邪熱鼓動,血行加速,脈快有力為實熱。陰虛火旺,津血不足,虛熱内生,脈快而無力為虛熱。

  虛脈:寸關尺三部脈皆無力。重按空虛。主病:虛證:多為氣血兩虛,氣血不足,難以鼓動脈搏,故按之空虛。

  實脈:寸關尺三部脈皆有力。主病:實證:邪氣亢盛而正氣充足,正邪相搏,氣血充盈脈道,搏動有力。

  滑脈:按之流利,圓滑如按滾珠。多見于青壯年氣血充實。妊娠婦女滑脈是氣血旺盛養胎之現象。均屬生理現象。

  洪脈:脈大而有力,如波濤洶湧,來盛去衰。主病:熱盛。内熱盛脈道擴張,脈形寬大,因熱盛邪灼,氣盛血湧,使脈有大起大落。

  細脈:脈按之細小如線,起落明顯。主病:虛證,多見于陰虛、血虛證。又主濕病。陰血虧虛不能充盈脈道,或濕邪阻壓脈道,脈細小。

  弦脈:端直而長,挺然指下,如按琴弦。主肝膽病、痛證、痰飲。氣機不利,肝失疏洩,脈道拘急而顯弦脈。病則氣亂或痰飲内停,緻使氣機輸轉不利,出現弦脈。

脘腹是人體的重要部位,臍上屬胃,臍下屬腸,大腹屬脾,臍腹屬腎,少腹屬肝。通過手指的觸摸、按壓可了解局部的冷熱、軟硬、脹滿、腫塊及壓痛等情況,有助于了解髒腑的病情。一般以觸摸、按壓虛裡穴(心夾搏動處)診斷病況。

  虛損病證:跳動明顯,按之搏指。

  肺氣虛證:跳動散漫而數

  肝氣郁滞:兩脅脹痛,痛處按此連彼。

  肝虛:脅痛喜按,脅下按之空虛無力。

  瘀血:脅下腫塊,刺痛拒按,痛處不移。

  肝癌:脅下腫塊,按之表面凹凸不平,則應警惕肝癌。

  肝氣犯胃:胃部脹痛,按之旁及兩脅。

  胃寒:胃痛驟烈,疼痛拒按,發冷怯寒。

  氣虛:胃腹痛經久不愈,按之痛緩或痛止。

  虛:腹痛喜暖喜按,按腹軟無力。

  實:腹痛脹滿拒按,按腹充實,叩之聲音重濁,或按之有包塊不移者。

八綱

  八綱,即陰、陽、表、裡、寒、熱、虛、實,是辨證論治的理論基礎之一。八綱辨證,是将四診得來的資料,根據人體正氣的盛衰,病邪的性質,疾病所在的部位深淺等情況,進行綜合、分析歸納為陰、陽、表、裡、寒、熱、虛、實八類證候。

  八綱的内容,《内經》已經奠定了八綱辨證的基礎。張仲景更具體地運用于傷寒與雜病的診療。《景嶽全書》中有《陰陽》、《六變辨》等篇,對八綱更有進一步的闡發。

  疾病的臨床表現是千變萬化、錯綜複雜的。從八綱辨證來看,任何一種病症都可用陰陽确定類别、用寒熱闡發性質、用表裡反映其病位深淺、用虛實說明邪正盛衰的強弱。八綱是分析疾病共性的辨證方法,是各種辨證的總綱,在診斷疾病的過程中,有執簡馭繁,提綱挈領的作用,适應于臨床各科的辨證,具體的說,各科辨證是在八綱辨證的基礎上加以深化。

  在八綱辨證中,陰陽、寒熱、表裡、虛實八類證候之間的關系,并非是彼此平行的,一般而言,表證、熱證、實證隸屬于陽證範疇。裡證、寒證、虛證統屬于陰證範疇。是以,八綱辨證中,陰陽兩證又是概括其他六證的總綱。此外,八類證候也不是互相獨立,而是彼此錯雜,互為交叉,展現出複雜的臨床表現。

  在一定的條件下,疾病的表裡病位和虛實寒熱性質往往可以發生不同程度的轉化,如表邪入裡、裡邪出表、寒證化熱、熱證轉寒、由實轉虛、因虛緻實等。當疾病發展到一定階段時,還可以出現一些與病變性質相反的假象。如真寒假熱、真熱假寒、真虛假實、真實假虛等。是以,進行八綱辨證時不僅要熟悉八綱證候的各自特點,同時還應注意它們之間的互相聯系。

陰陽

  陰陽,既能概括整個病情,又能用于一個症狀的分析。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提出:“察色按脈,先别陰陽。”,還說“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張仲景将傷寒病分為陰證、陽證,以三陰、三陽為總綱。明代醫家張景嶽也強調,“凡診脈施治,必先審陰陽,乃為醫道之綱領”。這陰陽是八綱辨證的總綱,它能統領表裡、寒熱、虛實三對綱領,故有人稱八綱為“二綱六要”。由此可見,陰陽辨證在疾病辨證中的重要地位。

陰證和陰證

  凡病在裡、在血、屬寒,正氣不足,機體反應多呈衰退的表現均屬陰證的範疇。其症狀為精神萎靡、面色蒼白、畏寒肢冷、氣短聲低、口不渴、便溏、尿清、舌淡苔白、脈沉遲微弱等。其病因病機為年老體弱或内傷久病,或外邪内傳髒腑等導緻正氣衰弱、陽虛陰盛。

  凡病在表、在氣、屬實,屬熱,正氣未傷,機體反應多呈亢盛的表現均屬陽證的範圍。其症狀為心情煩躁、面赤身熱、氣壯聲高、口渴善冷飲、呼吸氣粗、腹痛拒按、大便秘結、尿短赤、舌紅绛苔黃、脈浮洪或滑數有力等。其病因病機為邪氣入侵,邪盛而正氣亦強,正邪激争所緻。

陰虛與陽虛

  陰虛與陽虛是人體髒腑陰陽虧損病變産生的證候。在正常生理狀态下,人體陰陽要維持相對的平衡,即“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素問?生氣通天論》),一旦陰陽失去這種相對平衡,就會發生陰陽盛衰的變化,進而産生疾病。

  陰虛證的症狀為潮熱、盜汗、手足心熱、消瘦、口幹咽燥、小便短赤、舌紅少苔、脈細數無力。其病因病機為久病,或房室勞倦等而緻精血、津液虧虛,陰不制陽。

  陽虛證的症狀為神疲乏力、面色蒼白、少氣懶言、畏寒肢冷、自汗、口淡不渴、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而潤、脈虛弱等。其病因病機為久病、或勞傷、或大汗、大吐、大瀉等而緻陽氣大衰、陽不制陰。

亡陰和亡陽

  亡陰和亡陽多是疾病發展過程中的危重證候。亡陰多在高熱大汗、劇烈吐瀉、失血過多等陰液迅速喪失的情況下出現,常見汗出而粘、呼吸短促、手足溫、躁動不安、渴喜冷飲、面色潮紅、舌紅而幹、脈數無力;亡陽常因邪毒熾盛,或内髒病變嚴重耗損體内陽氣所緻,亦能因大汗、大吐、大瀉、大出血等所緻,常見冷汗如珠、面色灰白、呼吸氣微、畏寒肢冷、精神萎靡、舌淡苔潤、脈細微欲絕。

表裡

  表裡,是辨識病變部位深淺和病情輕重的兩綱。表裡原是體組織結構方面的概念,在《内經》中,稱外部為表,包括皮毛肌腠;稱内部為裡,指體内髒器。《素問?咳論》說:“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這種皮毛受邪之病證,屬于表證範圍。《素問?至真要大論》中又提出了“其在皮者,汗而發之”的治則。這是表證辨證治療的發源。除了表證以外,其他病證概屬裡證範圍。一般來說,病在皮毛、肌腠、經絡的屬表證,病情較輕;病在五髒六腑、血脈、骨髓的屬裡證,病情較重。

表 證

  表證,指六淫之邪從皮毛、口鼻侵入人體所緻的、病在肌膚、經絡部位的一種證候,具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淺的特點。

  臨床症狀:以發熱、惡風寒、身痛、頭痛、苔薄白、肺浮為主,兼可出現咳嗽、鼻寒等症狀。

病因病機:六淫之邪客于皮毛肌表,阻遏衛氣之宣發,郁而發熱;且陽不能溫煦肌膚,故惡寒;肺主皮毛,開竅于鼻,皮毛、口鼻受邪,肺氣宣降不利則鼻塞、咳嗽;邪氣郁于經絡,氣血流行不暢,故頭痛、身痛;正邪交争于表則脈浮、舌苔薄白。

  表證可分型為:

  表寒:風寒外襲,正邪相争于肌表。症見惡寒重、頭痛身痛明顯,舌苔薄白而潤、脈浮緊。

  表熱:風熱之邪侵犯肺衛。症見惡寒輕、發熱、咽紅而痛、舌苔薄白黃、口渴、舌質偏紅、脈浮數。

  表虛:風邪侵犯肌表,衛外功能不固,症見惡風甚、汗出、脈浮緩。

  表實:風寒外襲,正邪交争,衛陽緊固腠理。症見惡寒重、無汗、頭身痛、脈浮緊。

裡 證

  裡證,指外邪由表入裡,或直中于裡,以及内傷七情、飲食、勞倦等所緻的、病在髒腑、氣血、骨髓等的一類證候。臨床表現多樣,有病程較長和病位較深的特點。

  臨床症狀:以不惡風寒、脈不浮,多有舌質、舌苔的變化為主。

  病因病機:一般受三方面因素影響,一是表證發展而來,即表邪入裡而成裡證;二是表邪直中髒腑而成的;三是情志内傷、飲食、勞倦等所緻髒腑功能失調而成的。

  裡證可分型為:

  裡寒:外寒傳裡,或陽氣不足。症見畏寒喜暖,四肢不溫、口不渴、惡心嘔吐、腹痛洩瀉、小便清長、苔白滑、脈沉遲。

  裡熱:外邪入裡化熱,或熱邪直中髒腑,或五志化火。症見不惡寒、反惡熱、高熱、口渴、煩躁、汗出、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苔黃燥、脈洪數或沉數。

  裡虛:髒腑陰陽氣血不足,其功能減退。症見:神疲懶言、聲低氣怯、食少納呆、腹痛喜按、頭昏、心悸、大便溏、舌質淡、苔白、脈沉弱。

  裡實:外邪入裡,結于胃腸,或由髒腑功能失調引起。症見:腹脹痛、拒按、大便秘結、小便黃赤、手足心汗出、舌苔厚燥焦黑、脈沉實。

表證與裡證的關系

  裡證出表:由于機體抗病能力增強,或治療、護理得當等,而緻病邪從裡透達于肌表,即由裡出表。如裡證内熱煩躁、咳逆胸悶、繼而發熱汗出、煩躁減輕,或見斑疹透露,此即屬病邪由裡達表的現象。

  表證入裡:由于機體抗病能力低下或邪氣太盛,或治療、護理失當可導緻表證入裡。如本有發熱惡寒,反而出現不惡寒反惡熱,并見煩渴多飲、舌紅苔黃、尿赤等症,即表示病由表入裡轉為裡熱證。

  表裡同病:是指疾病在某一時期同時出現表證和裡證。除病的初期可見表裡證并存的情況外,還多因表證未去,又涉及裡;或表病未解又兼他病,如先外感,又傷飲食;或先病内傷,又受外感之類。

  半表半裡證:是指疾病發展過程中,邪正交争,邪既不能入裡,正氣又不能驅邪外出于表,而邪處于表裡之間。臨床表現為往來寒熱、口苦、咽幹、目眩、胸脅苦滿、心煩喜嘔、不欲飲食、脈弦等。

寒熱

  寒熱,是辨識疾病性質的兩綱。一般來說,寒證表示機體陽氣不足或感受寒邪所緻的證候,熱證表示機體陽氣偏盛或感受熱邪所緻的證候。寒熱在《内經》中論述頗多,比較明确,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明确指出:“陽勝則熱,陰勝則寒”,在《素問?至真要大論》中又提出了“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治則。

寒 證

  寒證,是感受寒邪,或陽虛陰盛,機體的機能活動衰減所表現的證候。其臨床症狀為:惡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蒼白、小便清長、大便稀溏、舌質淡、蒼白而滑潤、脈遲等。其病因病機為:感受寒邪,或因陽氣不足,皆能緻人體溫煦不足,故現惡寒、面白、喜暖;陰盛于内,津液不傷則口淡不渴;陽虛不能溫化小液,故小便清長,大便溏薄;陽氣不足,寒濕内生,必見舌淡苔白而潤;陽虛氣弱,血脈則鼓動無力,脈遲。

熱 證

  熱證,是感受熱邪,或陽盛陰衰,表現為體機能活動亢進的證候。其臨床症狀為:發熱喜涼,口渴飲冷,面紅目赤,大便燥結,舌紅苔黃而幹,脈數。其病因病機為:其病因可由外感火熱之邪而緻,亦可由七情郁火,或飲食積熱、或房室勞倦,陰精受損,導緻陰虛陽亢等引起。若陽熱偏盛,則身熱喜冷;火熱傷陰,津液被耗,故口渴飲冷,且小便短赤;大腸津液不足,則大便燥結;陽熱亢盛,迫血流加速,故脈數。

寒證與熱證關系

  寒熱錯雜

  寒熱錯雜,是指寒、熱證同時并見。臨床上一般常見有上熱下寒、上寒下熱、表寒裡熱、表熱裡寒等。

  上熱下寒:陽盛于上,陰盛于下。症見胸中煩熱、頻頻欲吐(上熱);腹痛喜按、大便稀薄(下寒)。

  上寒下熱:陰盛于上,陽盛于下。症見胃脘冷痛、嘔吐清稀(上寒);小便短赤、大便燥結(下熱)。

  表寒裡熱:外受寒邪所侵,表未解而邪入裡化熱;或内本有熱而又複感寒邪。症見:惡寒、發熱、無汗、身痛(表寒);氣喘、煩躁、口渴飲冷、尿赤便秘(裡熱)。

  表熱裡寒:外感風熱而内傷生冷,或平素脾胃虛寒而外受風熱所緻。症見:發熱、頭痛、咽喉腫痛(表熱);小便清長、大便溏薄、畏寒肢冷(裡寒)。

  寒熱轉化

  臨床上寒熱的轉化,一是先寒證,而後轉為熱證,寒證漸退;一是先熱證,而後轉為寒證,熱證漸退。這種轉換主要取決于正邪雙方的盛衰,凡寒轉熱者,皆為邪盛而正氣尚充,陽氣旺盛,而從陽化熱。如感受寒邪,開始惡寒、發熱、身痛、無汗、苔白、脈浮緊,為表寒證。病變進一步發展,寒邪入裡化熱、惡寒等症狀消退,并出現心煩口渴、苔黃、脈數等症,此即表示證候已由表寒轉化成裡熱。凡熱轉寒者,多是邪熱傷正,正不勝邪,陽氣衰敗所緻。如高熱者,由于大汗不止,陽從汗洩,或吐瀉頻頻,陽随津脫,出現四肢厥冷、面色蒼白、脈轉沉遲,說明由熱證轉化成寒證。

  寒熱真假

  寒熱真假,指疾病處于危重階段,往往會出現臨床征象與疾病本質不一樣的情況,即熱證見寒象,寒證見熱象。

  真熱假寒:陽熱内郁,不能外達,格陰于外。症見面色晦滞,但目光炯炯有神,唇紅焦燥,神昏但時煩躁,揚手擲足,氣血息熱,聲音響亮,口氣臭穢,排洩物臭穢氣味、口渴飲冷、身寒反不欲衣、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脈沉按之有力、手足冷而胸腹灼手、舌紅绛、苔焦黃黑、幹燥起刺。

  真寒假熱:陰盛于内,格陽于外。症見身熱、面紅、口渴、脈大等類似熱證,但其熱而欲加衣被,面紅而肢冷、口渴而喜熱飲,且飲不多、脈大而無力,并有小便清長、大便稀溏、舌淡苔白等。

虛實

  虛實辨證,是分辨邪正盛衰的兩綱。凡機體功能衰退、低下和不足,或維持生理活動的物質缺損所引起的一類證候,均稱為虛證;凡邪氣較盛而正虛不明顯的病證,均可稱為實證。《素問?通評虛實論》“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即是虛實定義的本源。

虛 證

  虛證,多見于久病、重病之後,或素體虛弱,後天失調,進而導緻正氣不足,出現髒腑、氣血、陰陽等虧損的證候。其症狀為:精神萎靡、面色蒼白、身倦乏力、形寒肢冷、氣短,或五心煩熱、自汗、盜汗、以及大便溏洩、小便頻數或不禁、舌淡少苔、脈細弱等。其病因病機為:虛證或由先天禀賦不足,或由後天失養所緻。如飲食失調,脾胃受損;或七情勞倦,内傷髒腑;或房室過度,耗伐真元,以及久病損傷正氣等。臨床以後天緻虛為多見。陽氣虛,則不溫,且不固,故可見面色蒼白、形寒肢冷、神疲乏力、氣短自汗、二便失調;陰血不足以制陽,則陰虛而内熱生,是以五心煩熱、盜汗;氣血兩虛,氣不足以鼓脈行,血不足以充脈道,故脈細弱;舌淡苔少,則是由于氣血津液虧虛,不能濡養于舌。

  虛證臨床上除分有表虛、裡虛外,亦有虛寒、虛熱證之分。

  虛寒證的病機為:陽氣虛衰,溫化無權。症見畏寒肢冷、腹痛喜按、精神不振、小便清長、大便溏薄、少氣乏力、舌淡苔白潤、脈微。虛熱證的病機為:陰液虧耗,虛熱内生。症見潮熱盜汗、消瘦、五心煩熱、血燥咽幹、舌紅少苔、脈細數。

實 證

  實證,多是邪氣亢盛所表現的證候,實證雖然邪氣盛,但正氣猶能抗邪,未至虧損的程度,故往往是邪正相争的激烈階段,多為外邪侵入人體,或内髒功能失調,代謝障礙,以緻痰飲、水濕、瘀血等病理産物停留于體内所緻。其症狀為:常見發熱、腹脹痛拒按、胸悶、煩躁,甚至神昏谵語、呼吸喘促、痰涎壅盛、大便秘結、小便不利、脈實有力、舌苔厚膩等。其病因病機為:無論是外邪侵入,還是由于痰飲、水濕、瘀血等所緻,皆屬邪氣過盛。正與邪争,甚則發熱;熱擾神明、或濁邪蒙蔽心竅,皆可令人神昏、煩躁、谵語。邪阻于肺,則宣降失常而胸悶、喘促;痰濕重者,必痰涎多而聲漉漉,實邪積于胃腸、傳導失調,故腹脹滿,痛而拒按、大便秘結。水濕内停,氣化不行,則小便不利。正邪交争,搏擊于脈,則脈實有力;濕濁蘊結,内蒸于舌,故苔見厚膩。

  實證,臨床上除分有表實、裡實證之外,亦有實熱、實寒之分。

  實熱,即熱邪熾盛。症見壯熱煩渴、神昏谵語、腹脹滿痛拒按、尿赤、大便幹燥、苔黃厚而幹、脈洪數滑實。實寒,即寒邪過盛、陽氣被遏。症見惡寒肢冷、腹痛拒按、大便秘結、痰多喘咳、苔白厚膩、脈沉伏或弦緊有力。

虛證與實證的關系

  虛證與實證的關系有三種:虛實夾雜、虛實轉化和虛實真假。

虛實夾雜,有六種臨床表現:

  1.表虛裡實:素體衛陽不足,感受外邪後又傷食。症見汗出、惡風(表虛);腹脹滿痛拒按、大便秘結、苔黃厚(裡實)。

  2.表實裡虛:表邪未解、裡氣已虛;或素體脾胃氣虛而受外感。症見:發熱、惡寒、無汗(表實);神倦、肢疲、納呆或食後腹脹痛、喜按(裡虛)。

  3.上實下虛:痰濁壅肺、腎虛不納。症見咳喘、痰涎壅盛、胸悶脘脹、不得平卧(上實);腰膝酸痛無力、形寒肢冷、吸氣短少、眩暈(下虛)。

  4.上虛下實:心虛于上,濕熱下注。症見心悸、怔忡、失眠(上虛);腹痛、下利膿血、裡急後重(下實)。

  5.虛中夾實:脾腎陽虛、水濕泛濫。症見膝冷痛、食少便溏、小便不利、面浮足腫、腹大如鼓。

  6.實中夾虛:氣血郁結,正氣已虛。症見腹脹滿痛、肝脾腫大、二便不利、腹露青筋、面晦舌紫、形瘦、納差、少氣乏力、脈細。

虛實轉化

  臨床上由實證轉為虛證者居多,往往因實證失治,誤治或大汗、大吐、大瀉後耗傷氣血津液等所緻。如病見高熱、口渴、煩躁、脈洪大等實證者,由于治療不當,日久不愈而出現形體消瘦、面色萎黃、不思飲食、神疲乏力、脈細弱等氣津兩虛的虛證。由虛證轉為實證者較少,大多是由于正氣不足,陽氣不振而産生痰飲、水濕、瘀血等實邪。

虛實真假

  在疾病發展過程中,實證發展到極盛階段,可以出現類似虛證的症狀;虛證發展到一定階段,亦會出現類似實證的症狀。臨床中要進行綜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診斷。

  真虛假實:正氣大虛,氣血不足,運化無力,陰不斂陽。症見腹痛脹痛、脈弦;或高熱、脈洪大等(假實)。但腹滿脹痛時而緩解,且不拒按,脈弦而重按無力;或見舌淡或胖嫩(真虛)。

  真實假虛:實邪内結,陽氣閉郁。症見腹脹滿痛、拒按、數日大便不行(真實);但精神萎靡、脈微弱(假虛)。

辨證

  辨證,就是辨識症狀,根據四診所得的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歸納,以判斷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質,進而作出正确的診斷,為治療疾病提供依據。

  “證”與“症”應該嚴格區分,“症”是一個一個的症狀,而“證”是證候,是辨證所得到的結果。

  “證”與“病”的概念是不同的。清代醫家徐靈胎說:“病之總者為之病,而一病總有數證”。也就是說,病可以概括證。辨病名,必先辨證。診斷先從辨證再進一步辨病,辨病之後又再進一步辨證。是以,辨證論治并不是說中醫不講究辨病,強調辨證已包括辨病于其中了。

  辨證的方法很多,都是在長期臨床實踐中形成的,如病因辨證、氣血津液辨證、髒腑辨證、經絡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與三焦辨證等。其中病因辨證着重從病因角度去辨識證候,可以看成是外感病辨證的基礎。六經辨證是外感病中“傷寒”病的辨證法;衛氣營血辨證是外感病中“溫病”的辨證法。經絡辨證,氣血津液辨證及髒腑辨證适應于雜病各科辨證。但髒腑辨證是雜病辨證的重點辨證法,經絡辨證與氣血津液辨證可以看作是髒腑辨證互為補充的辨證方法。

氣血津液辨證

  氣血津液是髒腑正常生理活動的産物,受髒腑支配,同時它們又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一旦氣血津液發生病變,它不僅會影響髒腑的功能,亦會影響人體的生命活動。反之,髒腑發生病變,必然也會影響氣血津液的變化。氣血津液辨證可分為氣病辨證、血病辨證和津液病辨證。

氣病辨證

  氣病的常見證候,可以概括為氣虛證、氣陷證、氣滞證和氣逆證。

  氣虛證,是指體内營養物質受損或髒腑功能活動衰退所出現的證候。

  症狀:頭暈目眩、少氣懶言、疲倦乏力、自汗、活動時諸症加劇、舌淡、脈虛無力。

  病因病機:多由久病、飲食失調、或年老體弱等因素引起。

  氣陷證,是氣虛病變的一種,以氣虛無力升舉為主的證候。

  症狀:頭昏眼花、少氣倦怠、腹部有墜脹感、脫肛或子宮脫垂等,舌淡苔白,脈虛弱。

  病因病機:氣虛則髒腑功能衰減,出現清陽不升,氣陷于下,升舉無力,内髒下垂。

  氣滞證,指體内某些部位或某一髒腑氣機阻滞,運作不暢引起的病變證候。

  症狀:悶脹、疼痛、時重時輕、走竄不定,得暖氣或矢氣後脹痛減輕。

  病因病機:外感六淫,或内傷七情,或飲食勞倦,或跌仆閃挫等皆可引起氣機不暢,出現氣滞證。

  氣逆證,指氣上逆不順而出現的病變證候。一般多見肺胃肝之氣上逆如肝氣上逆。

  症狀:肺氣上逆主要以咳嗽喘息為特征;胃氣上逆主要以呃逆、嗳氣、惡心嘔吐為特征;肝氣上逆主要以頭痛、眩暈、昏厥、嘔血為特征。

  病因病機:外邪犯肺,或痰濁壅肺等緻肺失宣降,故上逆為咳喘。外邪犯胃,或飲食積滞,或氣郁等而緻胃失和降,其氣上逆,則呃逆、嗳氣、嘔吐。情志不遂,郁怒傷肝,肝氣上逆,火随氣升,故頭痛、眩暈、昏厥、甚則嘔血。

血病辨證

  血病的常見證候,可概括為血虛證、血瘀證和血熱證。

  血虛證,指機體内血液虧虛所引起的症狀。

  症狀:面色萎黃或蒼白、唇色淡白、神倦乏力、頭暈眼花、心悸失眠、手足麻木、婦女經量少、衍期甚或閉經,舌質淡、脈細無力。

  病因病機:久病耗傷、或病失血(吐、衄、便、溺血、崩漏等),或後天脾胃虛弱,生化不足等諸因皆能令人血虛。

  血瘀證,凡體内血行受阻,血液瘀滞,或血離于經而瘀阻于體内所引起的病變證候,均屬血瘀證。

  症狀:局部痛如針刺,部位固定,拒按,或有腫塊,或見出血,血色紫暗,有血塊,而色晦暗,口唇及皮膚甲錯,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等。

  病因病機:因氣滞而血凝,或血受寒而脈阻,或熱與血而相結,或外傷等血溢于經,導緻瘀血内停,出現血瘀證。

  血熱證,即血分有熱,或熱入血分的症狀。

  症狀:心煩,躁擾發狂,口幹喜飲,身熱以夜間為甚,舌紅绛,脈細數,或見吐、衄、便、尿血及斑疹等,婦女月經提前、量多、色深紅等。

  病因病機:外感熱邪侵入,或五志郁火等所緻。血分熱盛,心神受擾,故煩躁,甚則發狂;血屬陰,熱入于内,入夜交争甚,是以發熱至夜尤甚;陰血受灼,則口幹喜飲;熱盛血耗,不能充盈于脈,故脈細數;熱迫血妄行,血絡受損,必見出血,婦人月經亦必見量多而提前等。

津液病辨證

  各種原因所緻水液代謝障礙,或津液耗損證候,均可稱之為津液病。津液病變,一般可概括為津液不足和水液停聚兩方面。

  津液不足證,又稱津傷證,是指津液受劫所緻的病變證候。

  症狀:唇、舌、咽喉、皮膚幹燥,肌肉消瘦,口渴,便秘,尿少,舌紅少津、苔薄黃,脈細數。

  病因病機:多因大汗、出血、吐洩、多尿以及燥熱灼傷津液等所緻。

  水液停聚證,多由肺、脾、腎和三焦等髒腑功能失常,使津液代謝發生障礙,造成水濕潴留,而形成痰、飲、水腫等病證。

  積水成飲,飲凝成痰;痰者稠粘,飲者清稀。雖二者皆由津液停聚而緻,但痰與飲臨床表現卻頗多差異。

  痰證一般又分風痰、熱痰、寒痰、濕痰和燥痰,臨床表現各有特征。

  1.風痰:陰虛陽亢,風陽内動,嗜食肥甘,痰涎内盛,痰盛而動風。症見頭暈目眩,喉中痰鳴,突然仆倒,口眼歪斜,舌強不語,四肢麻木,偏癱等。

  2.熱痰:熱邪入侵或陽氣亢盛,煉液成痰,痰熱互結而成。症見煩熱,咳痰黃稠,喉痹,便秘,或發癫狂,苔黃膩,脈滑數等。

  3.寒痰:感受寒邪,或陰盛陽衰,水津結而成寒痰,或痰與寒結為病。症見畏寒厥冷,咳吐稀白痰,四肢不舉,或骨痹刺痛,脈沉遲等。

  4.濕痰:脾虛不運,濕聚成痰,痰濕并而為病。症見胸痞,納少,嘔惡,痰多,身重困倦,脈濡滑,舌苔厚膩等。

  5.燥痰:燥邪内幹,或熱灼傷津化燥,煉液而成痰,燥與痰合而為病。症見咯痰粘稠如塊如珠如線,量少,難咯,甚或痰中帶血絲,口鼻幹燥,咽幹痛,便秘,脈細數而滑,舌幹少津。

  飲證可分為痰飲、懸飲和溢飲。

  1.痰飲:中陽不振,水濕内停聚而成飲,留于胃腸。症見胸脅支滿,胃脘有振水聲,嘔吐痰涎清稀,口不渴或渴不多飲,頭目眩暈,心悸短氣,苔白滑,脈弦滑等。

  2.懸飲:陽不化水,水飲留于脅肋。症見脅痛,咳唾更甚,轉側呼吸牽引而痛,肋間脹滿,氣短息促,脈沉而弦。

  3.溢飲:陽氣不振,脾肺輸布失職,水濕成飲,流溢于四肢肌肉。症見肢體疼痛而沉重,甚則肢體浮腫,小便不利,或見發熱惡寒而無汗,咳喘痰多上逆,胸滿氣促,倚息不得平卧,浮腫多見于面部,痰津多而色白,苔白膩,脈弦緊。

髒腑辨證

  髒腑辨證,是根據髒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現、結合病因、八綱、氣血津液等理論,将四診所收集的資料,進行分析歸納,借以推究病因病機,判斷疾病的部位、性質、邪正盛衰狀況的一種辨證方法,是中醫辨證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五髒是一個統一的整體,髒腑之間也存在着表裡相合關系。是以,腑腑病證之間具有互相傳變、交叉錯雜的特點,進而可以形成各種各樣的髒腑同病、數髒合病的證候。

  髒腑辨證具體來講,可以從心與小腸病辨證、肺與大腸病辨證、脾與胃病辨證、肝與膽病辨證、腎與膀胱病辨證和髒腑兼證幾方面探讨。

心與小腸病辨證

  心位居胸中,與小腸相表裡,心主神明,主血脈,主汗液,主火,開竅于舌,其華在面,在志為喜,在聲為舌。其心病常見證型如下:

心氣虛、心陽虛

  症狀:二者共同脈症為心悸、氣短、活動時加重,脈細弱或結代。兼見面色蒼白、神疲體倦、自汗少氣、舌淡苔白等症者,為心氣虛;若見畏寒、肢冷不溫、面色滞暗、胸悶痛、舌淡、紫暗而胖嫩者為心陽虛。若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脈微欲絕、神志模糊甚至昏迷者,為心陽虛脫之危症。

  病因病機:多由久病體虛,或年老髒氣衰弱,或汗下太過,或暴病傷陽耗氣,或禀賦不足等所緻。

心血虛、心陰虛

  症狀:二者共同症狀為心悸、健忘、失眠、多夢。若兼眩暈、面色不華、唇舌色淡、脈細弱,則為心血虛;若兼五心煩熱、口咽幹燥舌紅少津、脈細數,則為心陰虛。

  病因病機:多由于生化之源不足,或發于失血之後,或熱病傷陰,或七情内傷,陰血暗耗等所緻。

心火亢盛、小腸實熱

  症狀:心中煩熱或失眠、口渴飲冷、尿黃赤、舌尖紅、舌體糜爛、脈數。小腸實熱還可見尿血、尿道灼熱疼痛等。

  病因病機:本證多因情志刺激,或六淫郁而化火,或過食辛辣、溫補之品等所緻。

心脈痹阻

  症狀:心前區或胸骨後刺痛或憋悶、心悸,甚則面青、唇紫、四肢發涼、舌質暗紅或見瘀斑、脈細澀或結代。

  病因病機:本病多繼發于心氣或心陽虧虛之後,往往由勞倦感寒,或精神刺激,或痰濁凝聚等誘發。

痰火擾心

  症狀:輕者心煩不寐,面紅,口渴,胡言亂語,哭笑無常;重者神志錯亂,狂躁亂動,打人罵人。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病因病機:此由情志不遂,氣郁化火,煉液成痰,或痰濁日久化熱化火,或外感火邪灼津成痰等而緻痰火犯擾心神。

痰迷心竅

  症狀:神識癡呆,或意識朦胧,喃喃獨語,或神昏不語,喉中痰鳴,苔膩脈滑。

  病因病機:病由精神抑郁,氣郁不舒,或感受濕濁邪氣,氣郁阻遏,痰濁凝聚,蒙蔽心竅所緻。

肺與大腸病辨證

  肺居胸中,與大腸相表裡。肺主氣,司呼吸,知嗅覺,發聲音,主皮毛,主治節,主宣發肅降。肺能通調水道,為水之上源。肺開竅于鼻,涕為肺之液。肺在聲為哭,在志為悲。其肺病證型如下:

肺氣虛

  症狀:氣短喘促,咳痰無力,自汗怕冷,面色蒼白,痰多清稀,舌淡苔白,脈虛弱。

  病因病機:本證多系久病喘咳,耗傷肺氣,或禀賦不足,或其他髒腑病變影響等所緻。

肺陰虛

  症狀:幹咳無痰,或痰少而稠,或痰中帶血,午後潮熱,顴紅盜汗,五心煩熱,或口幹咽燥,舌紅少苔,脈細數。

  病因病機:此病或由久咳傷肺,或由邪熱戀肺,耗損肺陰,或因勞損等所緻。

風寒束肺

  症狀:咳嗽聲重有力,吐痰稀白,鼻塞流涕,惡寒發熱,頭痛,無汗,苔薄白,脈浮緊。

  病因病機:此證由外感風寒,邪襲肺衛所緻,肺合皮毛而主衛外,風寒外襲,則營衛不利。

風熱犯肺

  症狀:咳嗽氣粗,痰黃而稠,口渴,咽紅疼痛,頭痛,身熱惡風,苔薄黃,脈浮數。

  病因病機:此系外感風熱之邪,侵犯肺衛所緻。風熱犯肺,肺失宣降。

痰熱壅肺

  症狀:咳嗽喘促,呼吸氣粗,發熱胸痛,口渴,尿黃,便秘,甚則鼻翼煽動,咯痰黃稠,或咳唾膿血腥臭,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病因病機:本病多由風熱犯肺,或寒郁化熱,火熱煉液成痰,熱與痰結,壅阻于肺而成。

痰濁阻肺

  症狀:咳嗽氣喘,痰多泡沫或白色而粘,易于咯出,胸悶,喉中痰鳴,甚則不能平卧,苔薄白,脈滑。

  病因病機:此多因長期咳嗽,損傷肺氣,肺不布津,聚液成痰。或由脾虛生濕,凝而生痰,上漬于肺所緻。

燥邪犯肺

  症狀:幹咳少痰,痰粘難咯,或喘咳唾白沫,鼻燥咽幹,咳甚則胸痛,舌幹苔薄而少津,脈細數,或兼有發熱,惡風寒,頭痛等表證。

  病因病機:多由秋季感受燥邪,耗傷肺津所緻,亦有因風溫諸邪傷津化燥而成。

大腸濕熱

  症狀:發熱,腹痛,腹瀉,肛門灼熱,或大便膿血,裡急後重,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滑數。

  病因病機:多因飲食不節,過食生冷,或飲食不潔,緻暑濕熱毒之邪侵及腸胃,濕熱蘊結,下注大腸,損傷氣血而成。

大腸津虧

  症狀:大便幹結,甚如羊糞,口幹咽燥,舌紅少津,苔黃燥,脈細。

  病因病機:多見于老年人或産婦,或由陰虧血虛,或由熱病傷津耗液所緻。

脾與胃病辨證

  脾處中焦,與胃相表裡。脾主運化,布津液,主肌肉和四肢,主升,統血。脾喜燥惡濕,開竅于口,其化在唇,涎為脾之液。脾在聲為歌,在志為思。其脾病證型如下:

脾氣虛、中氣下陷

  症狀:食少納呆,食後脘腹脹滿,少氣懶言,四肢倦怠,面色萎黃,形體消瘦,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緩弱。若中氣下陷(亦稱脾氣下陷),則兼見脫肛、胃下垂、子宮脫垂等,或小便頻數等。

  病因病機:病由勞倦傷脾,或飲食失節,或吐下太過,損傷脾氣,或素體虛弱,久病虛損所緻。

脾不統血

  症狀:便血,肌衄,或婦人月經過多,崩漏,以及其它出血症。同時兼可見脾氣虛或脾陽虛的證候。

  病因病機:此多因久病脾氣虛弱,或勞損傷脾等所緻。

脾陽虛

  症狀:納減腹脹,大便溏薄,四肢不溫,或脘腹隐痛,喜溫喜按,或見面肢浮腫,小便不利,或婦人白帶清稀而多,舌質淡嫩,苔白滑,脈沉細或遲弱。

  病因病機:此證多由脾胃氣虛發展而來,或久病傷脾,或飲食失調,過食生冷或過用寒涼藥物損傷脾陽所緻。

寒濕困脾

  症狀:脘腹脹悶,不思飲食,泛惡欲吐,口粘不爽,腹痛溏洩,頭重身困如腫,苔白膩或舌胖嫩,脈濡緩。

  病因病機:多由貪涼飲冷,緻寒濕停于中焦,或冒雨涉水,居住潮濕,寒濕内侵脾胃;或素體濕盛,脾陽受遏,以緻寒濕中生。

脾胃濕熱

  症狀:脘腹脹滿,惡心欲吐,厭油膩,口粘而甜,肢體困重,大便溏洩不爽,小便短赤不利,或面目肌膚發黃,或有身熱起伏,汗出熱不解,苔黃膩,脈濡數。

  病因病機:此證多因感受濕熱之邪,或過食肥甘厚味,濕熱内生,或飲食失節,損傷脾胃,濕郁化熱所緻。

胃寒證

  症狀:胃脘冷痛,輕則綿綿不已,重則拘急劇痛,遇寒則甚,得溫則減,口淡不渴,口泛清水,或食後作吐,腸鳴漉漉,舌淡苔白滑,脈弦或遲。

  病因病機:多因胃陽素虛,複受飲食寒涼之侵,或偏嗜生冷,或脘腹受寒而緻寒凝于胃。

胃火熾盛

  症狀:胃脘灼熱疼痛,渴善冷飲,消谷善肌、泛酸、食入則吐,口臭,牙龈腫痛,或潰瘍出血,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滑數。

  病因病機:本證多由邪熱犯胃,或情志不遂,肝火犯胃,或過食辛辣,胃火素盛等所緻。

食積胃脘

  症狀:脘腹脹滿或疼痛,嗳腐吞酸,厭食,嘔吐,失氣酸臭,大便秘結或瀉洩,舌苔厚膩,脈滑。

  病因病機:此證多由飲食不節,食入過多所緻。食滞胃脘,胃失和降。

胃陰不足

  症狀:口舌幹燥,饑不欲食,或幹嘔呃逆,胃痛嘈雜,或脘痞不适,大便幹燥,舌紅苔少或無苔少津,脈細數。

  病因病機:病多因濕邪久羁,或肝火犯胃,内熱傷陰等所緻。

肝與膽病辨證

  肝位于右脅,與膽相表裡。肝主疏洩,性喜條達,主藏血,主筋,主風,開竅于目,其華在爪,淚為汗之液。肝在聲為呼,在志為怒。其肝病常見證型如下:

肝氣郁結

  症狀:精神抑郁,易怒,胸脅脹痛或竄痛,胸悶不舒,喜歎息,納呆嗳氣,脘腹脹滿,或咽部有梗阻感,婦女月經失調,痛經或經前乳房脹痛,少腹脹痛,苔薄白,脈弦。

  病因病機:此證多由情志不遂或精神刺激,郁怒傷肝所緻。

肝火上炎

  症狀:頭痛,眩暈,面紅目赤,急躁易怒,口苦,或吐血,衄血,耳聾,耳鳴,舌紅苔黃,脈弦數。

  病因病機:病多由郁怒傷肝,肝郁化火所緻。

肝陽上亢

  症狀:弦暈,耳鳴,頭痛,目脹,急躁易怒,失眠,多夢,腰膝酸軟,舌紅少津,脈弦細數。

  病因病機:本證多系素體陽盛,或七情内傷,或久病耗傷肝腎之陰所緻。

肝陰虛、肝血虛

  症狀:二者共同症狀為頭昏目眩,視物模糊,面色無華,爪甲不榮,肢體麻木,筋脈拘攣,月經量少。若血虛還可見經閉,失眠,舌淡,脈細;陰虛者還兼有顴紅,手足心熱,耳鳴,舌質紅苔少而幹,脈細數。

  病因病機:此多因生血不足,或失血過多,或久病耗傷肝血等所緻。

肝風内動

  臨床出現抽搐、震顫、麻木等症狀都屬于肝風内動,常見有肝陽化風,熱極生風,血虛生風三種。

  1.肝陽化風:多由素體陰虛,肝陽易亢,化火生風所緻,症見眩暈欲仆,頭痛如掣,肢體麻木,手足震顫,舌質紅,脈弦細。若突然昏倒,舌強不語,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則為中風。

  2.熱極生風:多因熱邪亢盛,燔灼肝經,熱陷心包所緻。症見高熱,煩渴,抽搐,項強,兩目上翻,甚則神志昏迷,角弓反張,舌紅苔黃,脈弦數。

  3.血虛生風:多由久病或失血等因素而緻肝血虧虛,血虛而生風。症見頭目眩暈,視物模糊,面色不華,肢體麻木或震顫,肌肉跳動或皮膚瘙癢,舌淡脈細。

寒凝肝脈

  症狀:少腹脹痛,牽引睾丸,遇寒則劇,得溫則減,或睾丸墜脹,或陰囊收縮,常伴畏寒肢冷,舌苔白滑,脈弦遲。

  病因病機:本病多由外感寒邪侵犯肝經,緻氣血凝滞而成。

肝膽濕熱

  症狀:脅肋脹痛,口苦納呆,嘔惡腹脹,小便短赤,大便不調,舌苔黃膩,脈弦數。若見身目發黃,發熱,或見陰囊濕疹,或見睾丸腫痛,外陰瘙癢,婦女帶下黃赤腥臭等,則為肝經濕熱證。

  病因病機:此證多因外感濕熱之邪,或嗜酒肥甘,濕熱内生,蘊結肝膽,或濕熱下注所緻。

膽郁痰擾

  症狀:頭暈目眩,口苦嘔惡,煩躁不寐,驚悸不甯,胸滿悶,善太息,舌苔黃膩,脈弦滑。

  病因病機:此多由情志郁結,氣郁痰生,痰熱内擾,膽胃失和所緻。

腎與膀胱病辨證

  腎位于腰部兩側左右各一,與膀胱表裡。腎藏精,主生殖,主水,主納氣,主骨生髓,為先天之本。腎司二陰,開竅于耳,其華在發。唾液為腎之液,在聲為呻。其腎病證型如下:

腎陰虛

  症狀:頭暈目眩,耳鳴,腰膝酸軟無力,低熱,顴紅,口幹,盜汗,手足心熱,舌紅,脈細數。

  病因病機:本證多由房事不節,耗傷腎精,或因其他髒腑之陰虛導緻腎陰虧虛。

腎陽虛

  症狀:畏寒肢冷,腰膝冷痛,男子陽萎,早洩,女子宮寒不孕,小便清長,夜尿多,或尿少浮腫,舌淡苔白,脈沉遲,尺部弱。

  病因病機:此證多由禀賦不足,素體陽虛,或年老體弱,陽氣虛衰,或房事過度,陰損及陽等所緻。

腎氣不固

  症狀:精神疲乏,腰膝酸軟,小便頻數而清,尿後餘瀝不盡,夜尿頻多,甚或遺尿,小便失禁,或滑精,早洩,婦人白帶清稀,胎動易滑,舌淡苔白,脈沉弱。

  病因病機:此多由年老腎氣衰弱,或幼年腎氣未充,或久病勞損傷腎等緻腎氣虧耗,無力封藏,固攝所緻。

腎不納氣

  症狀:氣短喘促,呼多吸少,動則喘甚,聲低氣怯,咳逆汗出,腰膝酸軟,四肢不溫,面部虛浮,舌淡,脈虛。

  病因病機:此證多由久咳傷肺,由肺及腎,或因房勞傷腎,氣不歸元,腎失攝納所緻。

膀胱濕熱

  症狀:小便灼痛,尿頻,尿急,或見血尿,或尿液渾濁,或有砂石,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

  病因病機:病多由外感濕熱,蘊結膀胱,或飲食不節,濕熱内生,下注膀胱所緻。

膀胱虛寒

  症狀:小便頻數而色清,或小便淋漓失禁,或周身浮腫而小便短少,舌淡苔白,脈虛弱。

  病因病機:此證多由腎氣虛而不固或腎陽虛而不化水所緻。

髒腑兼病

  凡兩個以上髒器相繼或同時發病的,稱為髒腑兼病。

心脾兩虛

  症狀:心悸健忘,失眠多夢,飲食減少,腹脹便溏,面色萎黃,倦怠乏力,或皮下出血,婦人月經過多色淡,或經少經閉,舌淡,脈細弱。

  病因病機:此多因病後失調,慢性出血,思慮過度,或飲食不節等所緻。

心腎不交

  症狀:虛煩失眠,心悸健忘,眩暈耳鳴,腰膝酸軟,夢遺早洩,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

  病因病機:此系久病勞傷,或恣情縱欲,或多思妄想,損傷心腎之陰而緻。

心腎陽虛

  症狀:形寒肢冷,心悸怔腫,尿少身腫,唇甲青紫,舌質青紫暗淡,苔白滑,脈沉微。

  病因病機:本證多因久病不愈,或勞倦内傷等而緻。

心肺氣虛

  症狀:心悸氣短,咳喘少氣,胸悶發憋,自汗乏力,動則愈甚,面色蒼白或暗滞。甚則可見口唇青紫,舌質暗淡或見瘀斑,脈細弱。

  病因病機:此多因勞倦過度,或久病咳喘,耗傷心肺之氣所緻。

肝脾不調

  症狀:脅肋脹痛,胸悶歎息,煩躁易怒,飲食減少,腹脹腸鳴,大便溏薄,或腹痛即瀉,婦人月經不調,經前乳房脹痛,苔白,脈弦緩。

  病因病機:本證多是情志不遂,肝氣郁結,橫逆犯脾,造成脾氣虛弱。

肝胃不和

  症狀:胸脅悶脹,煩躁易怒,胃脘脹痛,痛引兩脅,嗳氣吞酸,苔薄黃,脈弦。

  病因病機:此證多因情志不遂,氣郁傷肝,橫逆犯胃,胃失和降所緻。

肝火犯肺

  症狀:胸脅灼痛,急躁易怒,頭暈目赤,煩熱口苦,咳嗽陣作,甚則咳血,舌紅苔薄黃,脈弦數。

  病因病機:此系情志郁結,或邪熱蘊結肝經,郁而化火,上灼于肺所緻。

肝腎陰虛

  症狀:頭暈目眩,耳鳴脅痛,腰膝酸軟,咽幹口燥,五心煩熱,顴紅盜汗,男子遺精,女子經少,舌紅少苔,脈細數。

  病因病機:病多由久病陰血内耗,或房勞過度,腎精虧虛,或早婚多育,精血虧損等所緻。

脾肺氣虛

  症狀:短氣乏力,咳喘痰多而稀,食欲不振,腹脹便溏,甚則面足浮腫,舌淡苔白,脈細弱。

  病因病機:病多由久病喘咳,肺氣虛弱,損及于脾;或脾氣久虛,精微不足,而肺氣虛弱所緻。

脾腎陽虛

  症狀:畏寒肢冷,面色蒼白,腰膝或少腹冷痛,納減便溏,或下利清谷,甚則五更洩瀉,或小便不利,面肢浮腫,甚則水臌脹滿,舌淡腫,脈沉弱。

  病因病機:此證多因久病耗氣傷陽,水邪久踞;或脾虛久瀉,以緻腎陽虛衰所緻。

肺腎陰虛

  症狀:咳嗽痰少,或痰中帶血,口燥咽幹,或聲音嘶啞,腰膝酸軟,心煩少寐,骨蒸潮熱,盜汗顴紅,男子遺精,女子月經不調,舌紅少苔,脈細數。

  病因病機:本證多因久咳傷肺,肺虛不能布津滋腎;或房事、勞倦太過,腎陰虛竭,以緻陰津不能上承,或虛火灼肺,而緻肺腎陰虛。

六經辨證

  六經是指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經脈而言。六經辨證則是一種辨證綱領,它将外感疾病中錯綜複雜的證候表現,劃分為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六個類型,并以此解釋疾病部位,證候性質、邪正盛衰、傳變規律,以及立法處方等問題。手足三陰三陽經脈及其絡屬髒腑是六經辨證的物質基礎。

  一般來說:三陽病屬表,三陰病屬裡。三陽病多熱證、實證,三陰證多寒證、虛證。三陽病治療,當以祛邪為主。三陰病治療,當以扶正為先。

  在六經辨證中,六種類型病證關系并非彼此孤立,而是互相聯系,互相傳變的。病變由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的發展演變,反映了邪氣由表入裡,由陽入陰,正氣漸衰的過程。

  在六經病證的轉變中,循三陽三陰順序而傳者,稱之為循經傳,不循此順序而傳者,稱越經傳。表裡相合兩經的病證互相傳變者,稱表裡傳。疾病初起即見三陰病證者,稱之為直中。一經病證未罷,又見它經病證者,稱并病。二經病證同時出現者,稱為合病。六經病證基礎上,又有它證表現者,稱為兼證。六經病證轉變為其它病證者,叫做變證,誤治傷正,病情惡化者,稱為壞證。

  六經病證的傳變,往往與正氣的盛衰,邪氣的強弱,治療護理當否,患者體質偏差,以及疾病種類等因素有關。

太陽病證

  太陽包括手太陽小腸、足太陽膀胱,與手少陰心、足少陰腎為表裡。太陽主一身之表,統攝營衛,固護于外,居六經之首。

  太陽病系風寒襲表,是外感病的初期,以惡寒,發熱,頭項強痛,脈浮為主要脈證,病位在表,屬表證。由于感邪不同,體質強弱的差異,是以太陽表證又有表寒、表熱(溫病)之分。表寒(又分太陽中風、太陽傷寒兩證)與表熱又統稱為太陽經證。經證不愈,病邪可循經入腑,形成太陽腑證(脈證又有蓄水、蓄血之分),亦可内傳于陽明等。

太陽經證

  太陽中風(表寒虛證)

  症狀: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脈浮緩。

  病因病機:風寒襲表,太陽經循行頭項和肩背,則緻太陽經氣不利。

  太陽傷寒(表寒實證)

  症狀:惡寒發熱,無汗而喘,頭項強痛,身疼腰痛,骨節疼痛,苔薄白,脈浮緊。

  病因病機:寒邪襲表,衛陽被遏,正邪交争。

  表熱證(溫病)

  症狀:發熱而渴,不惡寒,脈浮數。

  病因病機:外感溫熱之邪,或裡陽素盛所緻。

太陽腑證

  蓄水證

  症狀:小便不利,微熱,渴欲飲水,甚則煩渴,水入則吐,苔白膩,脈浮或濡。

  病因病機:本證由太陽經而内傳入腑,影響膀胱氣化所緻。

  蓄血證

  症狀:少腹急結,或硬滿痛,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舌見瘀斑,或紫暗,脈沉澀。

  病因病機:此證多系邪熱入裡,與瘀血相結于少腹所緻。

陽明病證

  陽明包括手陽明大腸、足陽明胃,與手太陰肺、足太陰脾相表裡。陽明病是外感病過程中,邪熱最盛的階段,多由燥熱之邪,或風寒之邪化熱内傳,或因津液素虧或胃陽偏亢等所緻。其症狀以胃腸之燥、熱、實為特點,即所謂“胃家實”。胃家實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燥熱亢盛,但腸中無燥屎阻塞,僅是無形邪熱彌漫,又稱為陽明經證;二是燥熱之邪與腸中糟粕搏結而成燥屎,影響了腑氣通降,又稱為陽明腑證。

陽明經證(胃熱亢盛)

  症狀:身大熱,汗大出,口大渴,脈洪大,不惡寒,反惡熱,面赤心煩,舌苔黃燥。

  病因病機:外邪入裡化熱,熱與燥合于胃中,燥熱亢盛于内,蒸騰于外。

陽明腑證(腸腑燥結)

  症狀:身熱,日脯潮熱,汗出連綿,大便秘結,腹滿痛拒按,煩躁,谵語,脈沉實有力,舌苔黃燥或焦黑起芒刺。

  病因病機:陽明裡熱與燥屎相結,腑氣不通,耗傷津液。

少陽病證

  少陽包括手少陽三焦、足少陽膽,與手厥陰心包、足厥陰肝相表裡。少陽屬于太陽、陽明之間,又稱半表半裡。少陽病是外感病發展過程中,病邪已離太陽之表,而尚未入陽明之裡,介于表裡之間。其多由太陽表邪化熱入裡傳變而來,亦可由少陽本經直接受邪而發病。其病證又稱為“半表半裡證”。

  少陽病證的症狀為口幹,咽幹,目眩,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脈弦。

其病因病機為病邪侵于少陽,正邪交争于半表半裡,以緻樞機不利,膽火上炎,上擾空竅,胃失和降。

太陰病證

  太陰包括手太陰肺、足太陰脾,與手陽明大腸、足陽明胃相表裡。太陰為三陰之屏障,病入太陰,太陰首當其沖。

  太陰病主要指脾的病變,其病位在裡,多為脾陽虛弱、寒濕内阻的虛寒證。

  形成太陰病的原因,一是素體脾陽不振,外感寒邪;一是治療失當,損傷脾陽,以緻虛寒中生。由于脾與胃同居中焦,互為表裡,其病變往往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而有虛實之分,所謂“實則陽明,虛則太陰”。如寒濕郁久化熱,亦可轉屬陽明。

  其症狀為腹滿時痛,腹瀉嘔吐,食欲不振,喜溫喜按,口不渴,舌淡苔白,脈遲或緩弱。病因病機為素體脾虛,寒邪直中;或三陽病治療失當,損傷脾陽所緻。中陽不足,脾失健運,寒濕内阻,升降失常。清陽不升則腹瀉,濁阻不降則腹滿嘔吐,食欲不振;陽虛則寒生,故腹痛喜按,口不渴,脈遲或緩弱。

少陰病證

  少陰包括手少陰心經、足少陰腎,與手太陽小腸、足太陽膀胱相表裡。少陰病是外感病發展過程中,全身功能衰退,病情危重的階段,主要是以心腎虛衰為特點。形成少陰病的原因,一是素體陽虛,寒邪直中少陰;一是陽明病失治,誤治傳變而來。如太陽表證,誤治傷陽,邪即可陷入少陰,所謂“實則太陽,虛則少陰”。

  少陰經内連心腎,心屬火為陽,腎屬水為陰。正常生理狀态下,心腎相交,水火既濟,陰陽相通。在病理情況下,既可以出現腎陽虛衰為主的寒化證,又可以出現以腎陰虛而心火上亢為主的熱化證。是以,少陰病就有從陰化寒、從陽化熱兩類證型。

  少陰寒化證的症狀為畏寒倦卧,精神萎靡,手足厥冷,下利清谷,欲吐不吐,口不渴,或渴喜熱飲,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脈沉微。病因病機為素體心腎陽虛,寒邪直中少陰;或外感失治、誤治,損傷真陽所緻。

  少陰熱化證的症狀為心煩不寐,口燥咽幹,小便黃,舌尖紅,幹燥少苔,脈細數。病因病機為多由邪熱不解,耗傷真陰,或素體陰虛,邪入少陰,從陽化熱,灼傷真陰而緻。

厥陰病證

  厥陰包括手厥陰心包、足厥陰肝,與手少陽三焦、足少陽膽相表裡。厥陰病是外感病發展過程中的複雜病變,為六經病的最後階段,多由傳經而來,或病邪直中,或治療不當,邪氣内陷所緻。病邪侵犯厥陰,肝與心包皆受影響。

  由于正氣衰竭,陰陽紊亂,故而厥陰病主要表現為寒熱錯雜和厥熱勝複。若陰寒極盛,陽氣不續而先絕,則病情危笃;若陰寒極盛,但陽氣尚能與之抗争,則呈陰陽對峙,寒熱錯雜的證候。

  寒熱錯雜證的症狀為口渴不飲,氣上沖心,胸中疼熱,饑不欲食,食則嘔吐或吐蛔,厥逆不利。病因病機為或病于傳經,或病于直中,或因治療失當,邪氣内陷厥陰。

  厥熱勝複證的症狀為先厥而後熱,下利自止;或厥少熱多;或寒多熱少;或厥熱等。病因病機為病入厥陰,陰氣盛則厥逆,陽氣複則發熱。因寒盛緻厥多與下利并見,陰寒内盛,故先厥;陽氣未複,故後發熱,下利自止,其病可愈。厥少熱多,是陽勝陰退之故,是向病愈方面發展;寒多熱少,是陰勝陽虛,是病勢向嚴重方面發展,厥熱相等,是陰陽已趨相對平衡,可知病能自愈。

衛氣營血辨證

  衛氣營血辨證,是外感溫熱病的辨證綱領,也是外感溫熱病證候分類的一種方法。是清代葉桂在《内經》的理論指導下,總結前人及自己的經驗而創立的一種辨證方法,他把溫病的産生、發展、演變過程,劃分為衛分、氣分、營分和血分四個階段,用來說明溫病證候淺深輕重和傳變規律。

  一般來說,衛氣營血辨證中,邪在衛分、氣分者病情輕淺;邪入營分、血分者,病情深重。溫病的傳變有順傳和逆傳兩種,由衛分到氣分,進而發展到營分、血分者,為順傳。衛分證直接陷入營分證者,為逆傳。

  由于溫病病情複雜多變,衛、氣、營、血四個階段并非截然分開。是以,在臨床上往往有不同階段的證候互相交織錯雜的表現,如衛氣同病、氣血兩燔等等。

  髒腑經絡是衛氣營血辨證的物質基礎。衛分證病變多涉及肺衛皮毛,氣分證病變多影響胸膈、肺腸、脾胃、膽等髒腑組織,營分證候多關系到心與心包絡,血分證病變多耗損肝腎陰血。

衛分證

  衛分證,是溫熱之邪侵犯肌表,肺衛功能失常所緻的表熱證,多屬溫熱病的初期。正如葉桂所說:“溫邪上受,首先犯肺”。肺主氣屬衛,外合皮毛,故衛分證即為肺衛的病變。

  症狀為發熱,微惡風寒,無汗或少汗,咳嗽,頭痛,咽紅腫痛,口微渴,舌邊尖紅,苔薄白或微黃,脈浮數。

  病因病機為多是感受溫熱病邪,或素體津虧又複感受溫熱之邪,以緻肺衛不利。邪犯肌膚,衛氣被郁,故發熱惡寒;溫熱之邪屬陽,是以發熱重,或有汗出,而微惡寒;邪從口鼻而入,不僅肺氣失宣而咳嗽,而且咽喉為其所傷則紅腫疼痛;溫邪上擾清空,故頭痛;苔薄白微黃,舌質發紅,脈浮數皆為表熱之象。

氣分證

  氣分證,是溫熱之邪入裡,正盛邪實,正邪劇争出現的陽熱亢盛的裡熱證。其證候以發熱、不惡寒、口渴、苔黃舌紅、脈數等為特點。由于感邪性質及輕重的不同,以及侵犯髒腑的差異,氣分證又分為熱擾胸膈,熱壅于肺、熱熾陽明、熱結腸道、熱郁膽腑、濕熱蘊發等不同證候的類型。

  熱擾胸膈的症狀為身熱,心煩懊怅,坐卧不安,甚或壯熱煩躁,胸膈灼熱,口渴唇焦,便秘,舌紅苔黃,脈滑數。病因病機為病可由衛分不解而内傳氣分,或溫熱之邪直入胸膈而緻。

  熱壅于肺的症狀為身熱,煩渴,汗出,咳喘,胸痛,鼻翼煽動,舌紅苔黃,脈數。病因病機為病邪多由肺衛不解而傳入,或溫熱病邪直襲肺髒所緻。

  熱熾陽明(胃熱亢盛)的症狀為身大熱,汗大出,口渴引飲,苔黃燥,脈洪大。病因病機為多由衛分未解而傳入,或素體陽盛而複感熱邪所緻。

  熱結腸道的症狀為日脯潮熱,腹脹滿痛拒按,煩躁,谵語,大便秘結,苔黃燥或焦黑起芒刺,脈沉實有力。病因病機為多由衛分不解,熱邪内傳與腸道糟粕相結所緻;或素體津虧腸燥而複感溫熱之邪所緻。

  熱郁膽腑的症狀為寒熱如瘧,胸悶嘔惡,口苦脅痛,小便黃赤,甚則混濁,苔黃膩,脈弦數。病因病機為病多由衛分未解而内傳于膽,或濕熱之邪直犯少陽所緻。

  溫熱蘊蒸(脾胃濕熱)的症狀為身熱不揚,胸悶嘔惡,身重肢倦,嗜卧,口渴不欲飲,出粘汗,苔白黃厚膩,脈濡數或滑數。病因病機為多由衛分未解而邪内傳中焦脾胃,或濕熱之邪直犯中焦,濕遏脾胃所緻。

營分證

  營分證,是溫熱病邪内陷的深重階段。營為血中之氣,屬血之前身,内通于心。正如葉桂所說:“心主血屬營”,“營分受熱則血液受劫,心神不安”。故營分證以營陰受損,心神被擾為病變特點。其既能由氣分傳變而緻,亦可由衛分直接傳入,即“逆傳心包”。

  營分證多急劇,病勢兇險。根據熱邪輕重和所傷營陰和心包輕重的不同,一般又将其分為熱傷營陰和熱入心包兩個證型。

  熱傷營陰的症狀為身熱夜甚,口反不甚渴,心煩不寐,甚則神昏谵語,斑疹隐隐,舌紅绛,脈細數。病因病機為病可自氣分未解而内傳入營,或溫熱之邪直犯營分所緻。

  熱入心包的症狀為神昏谵語,或昏愦不語,身體灼熱,舌蹇,肢厥,舌绛,脈數。病因病機為病多由氣分不解而傳入營,亦有從衛分直竄入營而迫心包者。

血分證

  血分證,是溫熱病發展最深重的階段,是以溫熱之邪引起耗血、動血、陰傷、動風為特征。心主血,肝藏血,故熱邪傳入血分,勢必影響心、肝二髒;而且邪熱久羁,不僅傷血,并耗真陰,又能累及于腎髒,是以血分證以心、肝、腎病變為主,除具有營分證候且較為笃重外,尤以耗血、動風和肝風内動、肝腎陰虛為特點。

  一般血分證多自營分傳入、亦有由氣分直接傳入的,所謂“氣血兩燔”。根據熱邪輕重和所犯部位的不同,臨床上血分證又常分為血熱妄行、肝熱生風、陰虛風動等證型。

  血熱妄行的症狀為高熱、煩躁,甚或發狂,斑疹顯露,或吐血,衄血,便血等,舌绛紫而幹,脈數。病因病機為病多由營分未解而傳入,或氣分邪熱直入血分而緻。

  肝熱動風的症狀為神昏躁擾,高熱,兩目上視,牙關緊閉,手足抽搐,頸項強直,角弓反張,舌紅绛,脈弦數。病因病機為病由營分不解内傳,引動肝風所緻,或由氣分熱盛而直接引動肝風。

  陰虛風動的症狀為面色浮紅,口咽幹燥,神倦耳聾,或形瘦唇萎舌縮,昏沉欲睡,手足蠕動,或時而抽搐,心悸不甯,舌紅少津,脈虛細數。病因病機為病多由營分不解,内傳血分,且日久不愈所緻。

三焦辨證

  自清代醫家吳鞠通的《溫病條辨》以上、中、下三焦論述溫病的證治以來,三焦辨證就成為溫病辨證的方法之一。這是依據《内經》關于三焦所屬部位的概念,在《傷寒論》及葉天士衛氣營血辨證的基礎上,結合溫病傳變規律的特點而總結出來的,着重闡述了三焦所屬髒腑在溫病過程中的病理變化,證候特點及其傳變的規律。

  三焦辨證是在闡述上、中、下三焦所屬髒腑病理變化及其證候的基礎上,同時也說明了溫病初、中、末三個不同的階段。三焦辨證認為:溫病一般始于上焦手太陰肺,然後傳入中焦脾胃,最後終于下焦肝腎。但是,由于溫病有風溫、春溫、暑溫、濕溫、秋燥、伏暑、瘟疫等不同種類。是以,它們的發病和傳變規律不盡相同。如暑溫初起,即可表現為中焦病證。此外,三焦病證亦可以相兼互見。如濕溫初起,多上、中二焦同時發病。

  在三焦辨證中,邪在上焦主要表現為手太陰肺經和手厥陰心包經的病變。病在中焦則表現為脾胃功能障礙的證候。邪入下焦,主要反映出足厥陰肝和足少陰腎的病變。上、中二焦病變,多屬實證。下焦病變,多為虛證。

上焦病證

  風熱襲表證:指風熱邪氣,侵襲肌表,影響肺衛功能所形成的證候。症見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脈浮數。

  熱邪壅肺證:指熱邪壅滞于内,肺氣閉郁所形成的證候,症見發熱汗出,咳嗽氣喘,口渴,苔黃脈數。

  邪陷心包證:指溫熱痰濁病邪,内陷心包,蒙閉心竅,擾亂心神所緻的證候。症見發熱,神昏谵語,舌蹇肢厥,舌質紅绛,苔黃或黃膩,脈滑而數。

中焦病證

  胃經熱織症:指胃經火熱,彌漫充斥,耗氣灼津所表現的症候。症見壯熱不惡寒,反惡熱,面赤氣粗,汗出口渴,舌苔黃燥,脈象洪大。

  腸道熱結證:指火熱邪氣與腸道積滞互相搏結,以緻腸道腑氣不通所表現的證候,叫做腸道熱結證。症見發熱,日脯尤甚,甚則神昏谵妄,腹脹便秘,小便短赤,苔黃黑焦燥,脈沉而有力。

  濕熱困脾證:指濕熱之邪侵襲,氣機郁阻,脾胃功能障礙所緻的證候。症見身熱不揚,不為汗解,纏綿難愈,胸悶脘痞,嘔惡欲吐,身重肢倦,苔膩脈濡。

下焦病證

  熱耗腎陰證:指溫病後期,熱邪久留,耗損腎陰所表現的證候。症見發熱,夜熱早涼,或午後熱甚,顴紅,口幹咽燥,精神倦怠,手足心熱甚于手足背,舌質光紅,舌體瘦小,脈沉細數。

  陰虛動風證:指溫病後期,陰血大傷,水不涵木,虛風内動的證候。症見手足蠕動或抽動,神情倦怠,心悸,舌紅绛枯痿,或見舌體瘦小顫動,脈沉細弱。

  此外,溫病其它許多證候亦都可以歸納入三焦病證的範圍之内,如溫熱犯衛證、燥熱犯衛證、痰熱壅肺證、燥熱傷肺證、熱郁胸膈證等等,均屬于上焦病範疇。熱郁膽經證、暑傷氣津證等,屬于中焦病之列。氣熱動風證、營熱動風證、熱入營分證、血熱動血證、血熱動風證等,屬于下焦病的範疇。

疾病的鑒别診斷

  症狀,是病人自覺有各種異常的痛苦感覺、或通過醫生診察而得知的病态改變。如頭痛、眩暈等。它是機體發生疾病後的表現,是醫生診察疾病、判斷疾病的客觀标志。

  症狀與證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證候,簡稱為“證”,是病因病機、病位、症狀、舌診、和脈診的綜合與概括。如表實證、陰虛證等。它反映了疾病的本質,是臨床診斷疾病的結論。

  病機是疾病發生、發展及轉歸的機理,它即是聯系證候與症狀的紐帶,也是證候的核心組成部分。病機決定了疾病的性質。由同一病機聯系着的許多症狀就構成了證候。

  在臨床上,疾病是千變萬化的,症狀表現也是錯綜複雜的。隻有認真研究各種常見症狀、證候和病機,才能對不同病證而出現的相同症狀加以鑒别。症狀鑒别是從相類似的症狀中,研究疾病不同的病因病機,以探求疾病的本質,這是正确進行辨證論治的關鍵步驟。是以,症狀的鑒别,是疾病與證候診斷中的重要環節之一。

本頭條号有很多内容隻對粉絲開放,如有需要,請加關注[作揖]

版權聲明:我們注重公益性分享,文章、圖檔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異議,請告知小編,我們會及時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