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動手又動口 沈陽北市摔跤被戲稱為“武相聲”

國際線上遼甯頻道消息:今年6月,國務院公布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共185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充項目名錄140項。其中沈陽北市摔跤入選國家級非遺擴充項目名錄。北市摔跤什麼樣?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動手又動口 沈陽北市摔跤被戲稱為“武相聲”

沈陽北市摔跤情景再現 供圖 關貴林

關貴林是沈陽北市摔跤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此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人,從事摔跤60年。雖然今年已經80歲了,但當關貴林穿上摔跤的“褡裢”,走上摔跤墊子,就會精神得像個年輕小夥。

“褡裢”是北市摔跤服上衣的叫法。此外,北市摔跤服還包括跤帶、跤褲和跤靴。摔跤時,摔跤人的行頭可不能少。

動手又動口 沈陽北市摔跤被戲稱為“武相聲”

北市摔跤的行頭 供圖 關貴林

動手又動口 沈陽北市摔跤被戲稱為“武相聲”

北市摔跤的跤靴 供圖 關貴林

對于許多老沈陽人來說,北市場代表着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市井氣息。走到市井中表演的摔跤,被俗稱為“撂地兒”。北市摔跤的規則特别簡單,隻要一方用合理的方式在摔跤台上把另一方摔倒即為勝者。

摔跤人平時付出的辛苦也是難以想象的,他們需要練習手腕、手臂、肩部、腰部、胯部、膝部和腿部的力量,并要善于整合這些力量,把對手輕而易舉地摔倒。這需要利用器械進行高強度訓練,主要的鍛煉器械有大棒子、霸王磚和皮條。

動手又動口 沈陽北市摔跤被戲稱為“武相聲”

大棒子 供圖 關貴林

動手又動口 沈陽北市摔跤被戲稱為“武相聲”

霸王磚 供圖 關貴林

動手又動口 沈陽北市摔跤被戲稱為“武相聲”

在北市摔跤中,一方将另一方摔倒 供圖 關貴林

北市摔跤并不是單純的摔摔打打,還包含了說口在内。撂跤人在摔跤前走跤步時念念有詞,介紹場上的招式,裁判也用诙諧幽默的語言來調節現場氣氛。是以北市摔跤也被戲稱為“武相聲”,是具有一定娛樂氣氛的體育運動,表演和實戰兼而有之。

北市摔跤屬于國術摔跤,有100多年的曆史,它源自清朝大内皇帝的保镖營。清朝滅亡後,這些摔跤高手流落民間,成立跤場,進行教學和比賽。當時老北市的場景,就像在電視劇中看到的那樣“有錢的捧個錢場,沒錢的捧個人場”。沈陽北市場聲名遠揚,不少外地跤手慕名而來“踢場”,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挑戰。

動手又動口 沈陽北市摔跤被戲稱為“武相聲”

老北市場景再現 供圖 關貴林

今年,北市摔跤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在沈陽故宮、北市場廟會都進行了展演,還走進盛京大劇院,成為歌舞劇《沈陽印記》裡的一個場景,老北市當年的情景得以重制。(文 陳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