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知”和“懂”得之間還差一個踐行

陸遊說曾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歸是淺薄的,最終要想認識事物或事理的本質,還必須自己親身的實踐。

前人經過千辛萬苦所總結的道理,都有一個漫長艱難的過程,而我們直接将其成果拿來,以為就可以照抄和搬運,抄近路行走,殊不知沒有經過地實踐和不斷複盤,沒有深刻了解道理,就無法掌握基本的道理。

在“知”和“懂”得之間還差一個踐行

檢驗你是否真正了解了道理,就在于不斷地實踐,不斷地複盤。隻有深刻了解了基本的道理,才能最終掌握它。

北宋年間,蘇轼寫過一篇《日喻》。

有一個故事是:南方的普通人,七歲能過河、十歲能遊泳,十五歲能潛水。而在北方,即使是成年勇士,見到船也會害怕。于是北方人向南方人咨詢潛水技術。誰知,北方人按照南方人說的方法下水後,卻命喪水中。

南方人經過長期地複盤和實踐,總結出了潛水的技術。而北方人并沒有經過複盤和實踐,沒有真正了解潛水的技術,無法徹底掌握潛水的基本技術。

我們也經常詢問别人的經驗,想要試圖走别人走過的路,卻隻在表面下功夫,并沒有一遍又一遍地實踐,一遍又一遍地複盤,沒有掌握深層次的含義,最後隻能夠以失敗告終。

牛頓小時候,仿造當時的水車動力推磨機,制作了一個相同的小小模型,在家中自行測試之後,發現他的模型,也能夠借着流水的動力,順利地将小麥磨成細粉。

小牛頓心中高興無比,第二天就将他的水車推磨機帶到學校去,向同學們炫耀。

正當小牛頓沉醉在自己的成就當中時,突然有一個高年級的學生問他:“可不可以請你解釋一下,為什麼這個水車能夠将麥子磨成細粉?它是基于什麼樣的原理來設計的?”

小牛頓一時之間被問得啞口無言,他隻知道制作模型,卻從未想過其中的道理。

這時,那個高年級的學生不屑道地:“說不出它的原理,足以證明,你隻不過是一個手指頭靈巧的笨蛋罷了!”

從此以後,不管牛頓遇上什麼事,都會在心中先問問自己:“為什麼?”

當蘋果落在他頭上時,牛頓才會思考,它為什麼不往上掉,而偏要往地面掉?

于是有了“萬有引力定律”。

牛頓經過第一次失敗後,每件事都進尋找原因,進行實踐,然後複盤,再實踐,再複盤的過程,最終悟到“萬有引力”定律背後的深刻基本原理和含義,成為偉大的科學家。

稻盛和夫說,“不在現場流汗什麼也學不到。”

資訊化的時代使人們覺得,網絡都很發達,讓人們覺得好像什麼都知道,隻要知道就以為什麼都懂,但是實際上這種認知是錯誤的,在“知道”和“懂”之間還有非常大的距離,隻有實實在在地在真實的場景裡,去實踐,去不斷複盤,将“簡單”到“難”再到“簡單”這種深刻的人生體驗都磨砺一番,曆經艱難險阻,領悟到道理背後深層次的邏輯,才能夠真正達到“懂”的層面。

想要從“知”到達“懂”,就需要按照前人總結的道理,像個石頭被打磨成精雕藝術品一樣,經過漫長的曆練,去實踐,去複盤,再去實踐,如此反複,一遍又一遍,最終覺到,悟到道理的深層次。深刻了解了道理的真正含義,這一生就會很順利,進而過好這一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