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久負盛名的渭南美食,怎一個香字了得

作者:惠說天下事
久負盛名的渭南美食,怎一個香字了得

久負盛名的渭南時辰包子是用上等白面、豬闆油、赤水大蔥、菜油炒面、八味調料做的。它看起來雪白發亮、玲珑小巧、底色金黃,形狀就像一頂和尚帽子,吃起來肥而不膩,口味濃香。但是你可知道它為什麼要叫這個名兒?

清朝時,離渭南城30裡的一個村莊裡,住着一家人。這家人隻有老母、兒子、媳婦三口。母親年已七十,是她在老伴死後、茹苦含辛,一把屎、一把尿将兒子抓養成人的。兒子柳春發很孝順,媳婦李香蘭也很賢德。

有一年秋天,老母病倒在床上,小倆口白天黑夜盡心服侍。兒子端去紅苕稀飯,老母親不吃;媳婦又端去荷包雞蛋,老母還是不想吃。

久負盛名的渭南美食,怎一個香字了得

媳婦問老母想吃什麼?老母親回答說想吃城裡的包子。春發說:“好,明天我就去買。”第二天春發吃過早飯就起身趕路,誰知走到包子鋪門前已經午時,店門早就關了。

第三天,天才麻麻亮,春發就起身趕路,誰知走到包子鋪前,最後一籠又剛剛賣完。

第四天,雞叫頭遍,春發就起身趕路,他一路連走帶跑,直累得汗流浃背,氣喘籲籲。這一次功夫不負孝心人,走到正當辰時,包子剛剛下籠,他連忙買了10個。得到包子後,他心裡高興,就買了一張紅紙,借店家的筆寫了一首小詩貼在包子鋪門口。這詩是:

久負盛名的渭南美食,怎一個香字了得

城裡的包子又香又香,

想買包子敬老娘。

午時巳時都錯過,

正當辰時才趕上。

從此以後,人們就把這家的包子稱為“時辰包子”。

又有一說,時辰包子始于清代乾隆年間,到光緒年間,時渭南包子店已為數不少,但惟有城南村張坤賣的包子味美色香,門前顧客絡繹不絕,每日到十時就賣完了,過了十時,就買不到手了,是以人們把張坤家的包子稱為時辰包子。

現在渭南東大街開了一家國營渭南時辰包子館,保持了這一小吃的傳統風味。你若有興趣,可以去品嘗品嘗。

久負盛名的渭南美食,怎一個香字了得

渭水粉魚,也叫魚魚。無豌豆粉作原料時用包谷面代替,又叫包谷面魚魚。其實并不似魚,酷似蝌蚪。因渭河兩岸的城鄉居民多喜食用,故又叫渭水粉魚,既是日常主食品之一,又是大衆化的風味食品,還是粗糧細作的一種代表性食品。20世紀80年代,寶雞一家飯店(西府飯店)曾用粉魚招待外賓,深受好評。外地人多不知做法,秦人有戲谑者誇口為用手工一一捏制,遂使外人歎為觀止。

用涼水加白礬将豌豆粉(無豌豆粉者用包谷面代替)搓成硬面團,後以涼水和成粉糊,使其有韌性。待鍋内水開沸,将粉糊徐徐倒入,用木勺攪動,粉糊熟透,壓(熄)火,以木勺着底再攪,鍋離火,取漏勺,盛之下漏涼水盆内,魚即成也。吃時用漏勺撈出。漏勺先為葫蘆瓢作,火筷烙漏眼,後為用泥燒制的陶制品,現多為鋁制品。

久負盛名的渭南美食,怎一個香字了得

魚魚可熱吃,多在春秋冬季食用,謂之炒粉魚(詳見本書炒粉魚條),可涼吃,多在炎熱的夏天。将粉魚盛入碗内,調入醬油、精鹽、食醋、蒜水、芝麻油、辣椒油,食之滑爽利口,清香味美,消暑佳品。

久負盛名的渭南美食,怎一個香字了得

“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這是杜甫回憶他童年生活片段的詩句。明淨的秋空,曆曆的紅棗,竿起棗落,入口脆甜,對孩子來說是特别有興趣的。

棗的品種極多,據粗略統計就有200種以上。陝西大荔縣(古謂同州)的馬牙棗,形橢圓,皮薄,肉脆嫩,汁多味甜,遠近聞名。

同州棗可以曬成幹棗長期貯存,把幹棗夾在餅裡作成棗糕,搗成棗泥作點心餡,或者制成各式甜點。鮮棗還可以加工制成蜜棗、脆棗、酒棗等,各有風味,深受群衆歡迎。馳名西安的小吃“棗肉沫糊”,就是選用同州棗烹制而成的。

相傳,唐貞觀年間,同州有一位窮苦雇工,曾為财主家專門栽培棗樹,狠心的财主一天隻供他一塊“蒸餅”食用。他餓得實在沒法,就把落在樹下的爛棗煮成糊糊來吃。繁忙的秋收季節過去了,這位雇工不僅體重增加,而且容顔煥發,體格健壯。第二年,雇工辭退了财主家的活,在同州城内開了個專賣棗肉沫糊的小店,果然生意興隆,顧客盈門。從此“棗肉沫糊”的聲譽也就不胫而走,逐漸傳到京城長安,至今延續不衰。

久負盛名的渭南美食,怎一個香字了得

制作“棗肉沫糊”的關鍵是火工。要求先将棗洗淨煮熟,搓爛過濾,去皮去核攪搓成糊狀。鍋内先少添水,投入豇豆,大火燒開,待豆子熟爛、湯呈紅色時,将面粉(棗的3/4)和成稀糊徐徐拌入,接着再将棗糊倒入鍋内攪勻燒開即成。這樣烹制出的棗肉沫糊,色紅味甜,滑潤可口,具有滋陰補氣之功,食後口有餘甘,令人回味。

久負盛名的渭南美食,怎一個香字了得

澄城麥子飯,不是用各式菜肴和面粉蒸食的麥子飯,也不是用大麥仁煮食的麥仁飯。這是一種在大麥仁煮成的稀粥中,加以大肉片、豆腐片、涼粉片,以及其他菜肴,又調入油潑辣子、鹽和花椒等的特殊食品。有的還把扁豆、小紅豆與麥仁一起煮成稀粥,再加菜肴和調料。

澄城麥子飯,常用來招待客人,結婚時也要吃上一頓。最有趣的是“正月二十三,麥子泡棗山”。棗山,是一種鑲了大棗的蒸馍,正月初一獻給竈王爺的。到正月二十三,人們便煮制了麥子飯,把棗山掰碎了,泡起來吃掉,這也是一種民俗。

澄城縣地處渭北高原,主産冬小麥,夏商周時即屬雍州。曆史文物較多,僅石雕珍品拴馬椿就有一千二三百件,足夠建立一個拴馬椿博物館。吃麥子飯也許與主産麥子和曆史久遠有關。還有一點很值得一提,澄城人過春節,吃飯大有講究。臘月三十這一天,早飯必定是麥子飯;中午吃用大刀切成的細面條,叫做“錢串子面”,取發财之意;晚飯叫年飯,凡有條件搞到的食品,都拿出來吃,吃到飽得不能再吃為止,而最後吃的一種食品是柿子,取名“忍柿”(事),意在告誡人們遇事須忍,“小不忍則亂大謀”。若是親朋好友這天沒能準備好柿子,知道的還須送幾個去,以示友好關切。

久負盛名的渭南美食,怎一個香字了得

司馬遷的故鄉韓城,境内高山連綿,川道縱橫,氣候溫和,牧草茂盛。優越的天然條件,曆來畜牧業以養羊著稱,且山區土地寬廣,适宜種植荞麥。當地群衆也很會吃荞麥面、羊肉。荞麥性涼,羊肉屬熱,分而食之各有利弊,合而食之涼熱互補。于是便把羊肉作為臊子湯,澆入用荞麥面制成的饸饹中,彼此相得益彰。

據傳,韓城羊肉臊子饸饹源于唐代。當時韓城的薛峰川有一對年輕夫婦,擅長烹調技藝,進入韓城後,開設店鋪,經營起羊肉臊子饸饹。他們在民間烹制方法的基礎上,增添輔料,改進工藝,使這一民間食品具有饸饹細長綿軟,臊子酥爛濃醇,入口麻辣宜人,回味芬芳隽永,香中透鮮味美,油香爽口不膩的獨特風味,成為當地小吃中的佼佼者,譽滿三秦,因而生意興隆,食客絡繹不絕。

小倆口經營羊肉臊子臊子臊子發财緻富後,将自己的烹調技藝無私地傳授給親友。就這樣代代相傳,而且不斷改進提高,如今制作技藝愈臻完美。日本專家來韓城,品嘗了羊肉臊子饸饹後,贊不絕口。

久負盛名的渭南美食,怎一個香字了得

羊肝夾馍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二三千年前的西周。據說它是由西周八珍之一的“肝 ”演變而來,到唐時一代名醫孫思邈,發現很多患有夜盲症的人來門前應診。“藥補不如食補”,孫思邈提出了“以髒補髒”的療法,讓患者常吃一些“羊肝夾馍”,實踐證明羊肝夾馍确有利肝明目的效果。後來這一“藥方”嘗試群體不斷擴大,成為關中地區群衆喜聞樂見的小吃品種。

羊肝夾馍主要流行于三原、富平一帶的城鄉飲食攤點。據介紹,羊肝夾馍不僅具有藥用價值,而且是一種老幼鹹宜的友善快餐食品。

久負盛名的渭南美食,怎一個香字了得

合陽黑池鎮有名的吃喝是羊肉糊饽。它用羊肉和麥面做成,吃起來軟和、香噴、爽口,來這裡的客人都喜歡吃一碗。

羊肉糊饽做法是:先用麥面加上鹽和堿面,搓好放在箔鍋裡,烙成二三分厚,六七成熟的薄餅子,然後切成韭菜葉寬的條,再把煮熟的羊肉切成薄片。在鍋内炒一遍,加上煮羊肉的原汁湯,放入餅子煮一會兒。煮熟後,放上蔥花和油潑辣子,就可以了。據說,糊饽吃了治胃病,不少人還端回家孝敬老人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