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犬之力》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左),《斯賓塞》克裡斯汀·斯圖爾特,《西區故事》阿利安娜·德博斯。
A·O·斯科特
關于電影重要性的十佳論證
今年我有一種感覺,每一部好電影都是在證明為什麼電影很重要。現在對這種藝術形式的未來存在着許多的焦慮,有的跟大流行有關,有的無關。會不會今後一切都是在流媒體上播放,隻有少數IP驅動的大片例外呢?流媒體平台(及其訂閱者)會不會接受那些大膽、艱澀、可憎或難懂的作品?傻子才會自稱知道答案。不過我可以肯定地說,以下這10部電影,以及差一點就上榜的第11部,盡其所能抵制了如今肆虐于全世界的欺詐、自滿和惡意。它們會回報你的關注,觸及你的情感,尊重你的智力。無論多寡,這終歸是對我們有益的。
1.《靈魂夏日》(Summer of Soul),導演:奎斯特洛夫
關于1969年哈萊姆區一系列露天音樂會的紀錄片,将震撼的現場演出資料與音樂人和觀衆的采訪交織在一起,成為一杯歡樂的烈酒。演出陣容包括了衆多黑人天才,有史迪威·旺德、斯萊·斯通、斯泰普歌手、馬哈利亞·傑克遜等等。但影片不止是一個時間膠囊:在一個充滿沖突與焦慮的時代,它是一堂曆史課,一次關于藝術為何重要——以及可以做些什麼——的論證。(Hulu流媒體放映。)
梅維斯·斯台普斯(左)和瑪哈莉亞·傑克遜在《靈魂夏日》中的一幕。
2.《倒黴性愛還是狂人黃片》(Bad Luck Banging or Loony Porn),導演:拉杜·裘德
從硬核的開場到喧鬧的結局,這部難以分類的羅馬尼亞電影對當下絕望、憤怒、疲憊情緒的捕捉實在太過到位。一個布加勒斯特老師(由傑出、無畏的卡蒂亞·帕斯卡裡烏飾演)發現,由于和丈夫的性愛錄像成了個不大不小的新聞,她面臨着失去工作的危險。與此同時,新冠疫情和焦灼的文化戰争敵對氣氛把日常生活變成了冤屈與焦慮的劇場。将這一切——勉強地——捏合在一起的,是裘德粗粝的理智主義導演手法,以及促使他發出陣陣嘲弄的怒火。(院線放映。)
3.《犬之力》(The Power of the Dog),導演:簡·坎皮恩
當代電影不乏有才華、有能力、有意思的電影人。然而簡·坎皮恩完全是在另一個層面實踐她的電影創作。這部宏大、遼闊的西部片彰顯了她的技藝——畫面、音樂、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柯爾斯滕·鄧斯特、傑西·普萊蒙和柯蒂·斯密特-麥菲形成鮮活對比的演出——讓人想起了老派好萊塢叙事的經典傳統。然而,在坎皮恩對托馬斯·薩維奇這部關于嫉妒、權力和性吸引的小說所做的解讀中,并不存在任何的古闆或俗套。(Netflix流媒體放映。)
4.《小媽媽》(Petite Maman),導演:瑟琳·席安瑪
祖母的去世、父母的悲痛、新結的友誼——這些平凡的經曆,發生在一個八歲女孩幾周的生活中,給這部簡約、完美的影片提供了基本的叙事結構。它到底是一部時裝童話、心理鬼故事還是低科技時光旅行幻想,由你自己定奪。然而可以确定的是,約瑟芬和加布裡爾艾爾·桑茲——現實生活中的雙胞胎——飾演的一對可能是想象出來的朋友,有一種清晰與純潔,并在席安瑪(《燃燒女子的肖像》的導演)的處理下産生了最大的情感沖擊力。(即将進入院線放映。)
約瑟芬尼(左)和加布裡埃爾·桑茨可能是《小媽媽》中想象出來的朋友。
5.《帶上你的隊伍》(Bring Your Own Brigade),導演:露西·沃克
這部令人痛心的紀錄片是關于加州野火的,但也幾乎是很巧合地探索了美國對新冠疫情兩極分化、混亂和弄巧成拙的應對方式。沃克所描繪的圖景很複雜,部分原因是人類本就如此:既愚蠢又慷慨,既魯莽又勇敢。這部電影很難稱得上樂觀,但它開明的态度、同情心和智力上的嚴謹性為人們提供了對抗絕望的緩沖。
6.《伯格曼島》(Bergman Island),導演:米娅·漢森-洛夫
在這一年裡,當關于院線觀影已經消亡的傳言與其他所有的壞消息一起傳播時,遇到這部溫暖、狡黠、情感敏銳的影片是令人愉悅的,它探索了對電影的愛、電影制作和圍繞電影的旅遊業。兩位電影制作人前往英格瑪·伯格曼生活和工作過的瑞典法羅群島,發現電影就是生活,或者說,生活中還有比電影更重要的東西。(在大多數主要平台上可租賃觀看)。
米娅·華希科沃斯卡和安德斯·丹尼爾森在《伯格曼島》。
7.《駕駛我的車》(Drive My Car),導演:濱口龍介
新近喪偶的戲劇藝術家(西島秀俊飾)前往廣島,執導一個實驗版的契诃夫《萬尼亞叔叔》。一個同樣遭受喪親之痛的年輕女人(三浦透子飾)被雇為他的司機。在這樣的情景下,以村上春樹的中篇小說為基礎,濱口龍介對人類關系的複雜性進行了一種低調的、多層次的思考。契诃夫的精神在影片背景中徘徊,并通過影片對人物克制而充滿同情的關懷得到展現。(院線放映)。
8.《記憶》(Memoria),導演:阿彼察邦·韋拉斯哈古
韋拉斯哈古的電影無法簡單概括或歸類。稱它們如夢似幻是不全面的,因為你永遠不知道是誰在做夢。在這部電影中,做夢的人可能是移居哥倫比亞的蘇格蘭人傑西卡(蒂爾達·斯溫頓飾),也有可能是外星訪客、電影制作人、地球或時間本身。可以肯定的是,這部電影令人的感官更敏銳,激發情感,而這些強烈的情感并不會因其無以名狀而減損。(即将進入院線放映。)
9.《西區故事》(West Side Story),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和托尼·庫什納——以及充滿活力的、扮演噴射機幫和鲨魚幫成員的年輕演員們——設法完成了一次驚人的電影“政變”。他們尊重原始舞台音樂劇的藝術性和良好意圖,并将其轉化為急促、現代和令人興奮的作品。在電影尊重原版和對其修正的姿态中,有很多可以解讀的,但最主要的是強烈的情感、難忘的歌曲以及一種毫不掩飾的信念,即真誠永遠比玩世不恭更強大。(即将進入院線放映。)
阿利安娜·德博斯(中)在《西區故事》中飾演安妮塔。
10.《地下絲絨》(The Velvet Underground),導演:托德·海因斯
與《靈魂夏日》一樣,這部紀錄片以一種注重曆史、勝于懷舊的精神重新審視了1960年代的音樂。海因斯沒有召集現今的音樂人來向前輩緻敬,而是集中精力研究地下絲絨樂隊所在的時代以及孕育他們的藝術場景。他尤其專注于他們與紐約蓬勃發展的實驗電影的聯系,這些實驗電影作品激發了他自己真誠、聰明、視覺稠密的叙事風格。(蘋果電視+放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