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報》記者劉桂芳在“魚龍百戲杯”全國曲藝人才2021秋冬季電視擂台錄制現場獨家采訪上海市曲協副主席、上海評彈團團長高博文。高博文感歎道:堅持固定演出、常态欄目、培養觀衆習慣很重要。

作為曲藝之鄉,天津的曲藝類活動可謂四季不斷。除了演出火爆的相聲,近年來鼓曲、評書等曲藝活動也日漸活躍。這不,被譽為曲藝票友年度盛會的第五屆“和平杯”非遺曲藝票友邀請賽2021年10月剛剛落下帷幕,“魚龍百戲杯”全國曲藝人才2021秋冬季電視擂台賽又在天津海河傳媒中心梅江院區等演播室中火爆進行中。
先後擔任這兩項全國性活動評委工作的高博文,日前接受記者采訪。作為上海市曲協副主席、上海評彈團團長、牡丹獎獲得者,他暢談曲藝那些事兒,并就提升天津曲藝演出的熱度等,給出自己的建議。
《魚龍百戲》欄目為曲藝愛好者搭建平台
見到高博文時,他正在“魚龍百戲杯”全國曲藝人才2021秋冬季電視擂台賽錄制現場備場。說到有着28年曆史的《魚龍百戲》欄目,高博文贊賞有加。他說:“曲藝的閱聽人比較多,但也比較分散,很多都是自娛自樂,沒有太多展示自己的機會。《魚龍百戲》欄目能夠為曲藝愛好者搭建展示的平台,非常好。雖然欄目展示的節目以北方曲藝為主,但這幾年南方的曲藝曲種也在陸續參與進來。而且我看到參與的年輕人很多。這些喜歡曲藝的年輕人,能夠來到節目中,在規範的舞台上,有規範的評委老師指點,這對曲藝的發展和傳播是有好處的。”
高博文說,參與此次活動的過程中,他感受到年輕人對曲藝的熱愛是發自内心的,“有一個唱快闆的孩子才17歲,雖然稚嫩但比較正。曲藝的表演不能油膩,那就不符合曲藝要表達的内涵了。這些年輕人都是有追求的,不是被逼着來的,這一點非常好。他們喜歡,通過他們的傳播就很容易在一個範圍内形成曲藝的氛圍。”高博文認為,曲藝愛好者對于曲藝判斷的标準、表演的水準,要靠專業的演員和資深的藝術家來影響、輔導,這樣曲藝才能夠做到活态的傳承。比如說,《魚龍百戲》電視擂台上能夠給曲藝新人提供與名家面對面、零距離指導的機會,對他的專業水準提升實在是太重要。
說到和《魚龍百戲》欄目的合作,高博文還說:“我們上海評彈團和《魚龍百戲》聯合制作了一期慶祝建黨百年的特别節目《南北曲藝唱風華》,播出後受到各界好評,也是非常成功的。今天又來到天津,看到這個舞台上湧現出這麼多曲藝新人,也計劃在明年和欄目能深度合作,為曲藝發展做些實際的工作。
用文化魅力消融南北曲藝的差異
老話說“相聲不過江”,但這些年相聲在南方受歡迎的程度已經不亞于北方。如何讓評彈這類南方曲藝在北方得到普及?這些年高博文和他的團隊做了很多嘗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高博文說,南方曲藝和北方曲藝相比,有語言上的問題。是以,南方曲藝想要上央視春晚都比較難。但這幾年狀态已經大大改變。因為南方曲藝不單是以語言為主打,很多人都喜歡江南文化、海派文化,“我們把這種文化放在前面,用江南特色的音樂、吳侬方言以及表達故事的方式吸引北方觀衆。内容上選取廣為人知的故事和人物。至于語言的問題,現在都有字幕。”高博文說,他和團隊這幾年在北方城市演出評彈,感受到了大家對江南文化的喜歡,有的觀衆特别有儀式感的穿着旗袍、中式的衣服來看演出。觀衆雖然聽不太懂,但完全能夠進入到表演的意境中去。如何把曲藝做到符合時代的發展?高博文認為,隻要語言不消失,曲藝肯定會一直存在。是以如果曲藝的觀衆少,這不是觀衆的責任,而是從業者的責任。在研究演出的形式和内容之外,利用新媒體為曲藝做好宣傳也非常重要。
固定演出 培養觀衆習慣很重要
評彈在上海以及江南地區演出之火爆,能否給北方的鼓曲、評書等演出帶來具有參考價值的建議?高博文說:“在江南地區每天下午都有上百家的書場在演出評彈,花幾塊錢聽評彈已經成為很多人每天的生活習慣。評彈是有長篇書的,每天下午說兩個小時,可以說半個多月。此外,還有大劇場裡創新作品的、名家荟萃的、新秀集中的演出。這就滿足了不同層次的觀衆需求。”而北方的評書、鼓曲就很少有專門的場子,“是以我覺得應該先從場所和時間上,把演出固定下來。曲藝的觀衆要讓他‘跑順腿兒’,形成一種習慣。這個過程中表演者要堅守,同時還要做内容,把節目整合,讓年輕觀衆聽到好玩兒的、好看的内容。形式上要加強與觀衆互動、讓觀衆有參與感,比如做些講座、展示等。我來天津感受過幾次,發現天津觀衆對曲藝非常熱衷。我想可以利用街鎮的文化中心這樣的場所,讓有奉獻、有擔當的人來組織管理。隻要有固定的場所和時間,演出内容能吸引人,就會對觀衆産生一種向心力。”
文字 劉桂芳
圖檔 《魚龍百戲》欄目
微信公衆号|tjtvch2
@TJTV文藝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