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氣候組織(WMO)近期最終确認了新的北極溫度紀錄:在北極圈内,2020年6月20日當日,俄羅斯小鎮維爾霍揚斯克的溫度達到38度。
15日,WMO發言人努利斯确認,北極是世界上升溫最快的地區之一,其升溫速度是全球平均水準兩倍以上。
WMO秘書長塔拉斯表示,這些資料敲響了氣候變化的警鐘。2020年,南極大陸也創下了溫度新紀錄18.3度。
“目前,WMO調查人員正在核實2020和2021年在加利福尼亞州死亡谷這一全球最熱之地記錄到的54.4℃的溫度讀數,并正在驗證今年夏天新報告的意大利西西裡島48.8℃的歐洲溫度紀錄。WMO天氣與氣候極值檔案庫從未有過這麼多同時開展的調查。”塔拉斯表示。
一位國際機構環保領域資深人士對第一财經記者表示,目前由于創紀錄的大氣溫室氣體濃度和相關的累積熱量,全球氣候變化的表征表現為降雨,幹旱、洪水實際上都同降雨直接相關,包括近期的美國龍卷風也是如此,都屬于降雨的時空和強度均發生變化,這是最核心問題。

西伯利亞北極地區夏季測到高溫
維爾霍揚斯克位于北極圈以北約115公裡處,該氣象站自1885年以來一直有溫度觀測。該地區是東西伯利亞的一個地區,具有極端幹燥的大陸性氣候,即冬季極寒、夏季炎熱。
WMO表示,在一場異常、持久的西伯利亞熱浪過程中,這一氣象觀測站測到了38度的高溫,相較于北極,這個溫度對地中海地區更适合。資料顯示,去年夏季大部分時間裡,西伯利亞北極地區的平均溫度比正常水準高出10°C,助長了毀滅性的大火,導緻海冰大量流失,并在2020年成為有記錄以來三個最暖年份之一中起了重要作用。
根據北極地區各國記錄的曆史研究,北極地區沒有出現過38度以上的溫度。經過嚴格的分析,委員會給出具體結論:加拿大境内的以往觀測資料未超過這個數值。
甚至,在極端溫度和持續的氣候變化下,WMO專家組在其國際天氣與氣候極值檔案庫中增加了一個新的氣候類别——“北極圈66.5 及以北地區的最高溫度記錄”。
通常,天氣與氣候極值檔案庫含有全球最高和最低溫度、降雨量、最重冰雹、最長幹旱期、最大陣風、最長閃電和與天氣有關的死亡人數等類别。這個新類别的建立意味着兩個極地地區現在都有涵蓋。
WMO自2007年起開始羅列南極地區的溫度極值,也就是南緯60度及以南的極地地區,對應納入《南極條約》的陸地和冰架地區。
“從根本上說,這項調查強調了世界上一個重要的氣候區域正在升溫。通過對極端溫度的持續監測和評估,我們可以不斷了解北極這一重要地區發生的變化。”WMO天氣與氣候極值報告員瑟薇尼(Randall Cerveny) 教授表示,“這強調了維持長期觀測的必要性,為我們提供了氣候系統狀态的基準。”
未來可能出現更極端天氣
WMO解釋稱,核查的極值是目前氣候的“快照”,WMO對所有極值(如溫度、壓力、風等)的評估也是如此。未來,北極地區有可能出現更極端天氣。此類觀測資料出現後,WMO将成立新的評估委員會,核實此類觀測資料的極值地位。鑒于這是WMO檔案庫中的一項新氣候類别,委員會要求檢查氣候資料,尋找北極地區以前可能存在的其他具可比性的極值。
WMO在此前的《2021年全球氣候狀況臨時報告》中指出,基于2021年前九個月的資料,過去七年正在成為有記錄以來最溫暖的七年。年初出現的具有暫時冷卻效應的“拉尼娜”事件,意味着2021年預計将“僅僅”成為有記錄以來第五至第七個最溫暖的年份。但這并不能否定或扭轉溫度上升的長期趨勢。
自2013年以來,全球海平面加速上升,在2021年達到新高,同時海洋也在持續變暖和酸化。全球平均海平面變化的主要原因,是海水熱膨脹和陸地冰融化造成的海洋變暖。而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高精度測高衛星的測量結果顯示,1993年至2002年期間全球平均海平面每年上升2.1毫米,2013年至2021年期間每年上升4.4毫米,兩個時期之間增加了一倍。這主要是由于冰川和冰蓋中冰品質的加速損失造成的。
實際上,北美冰川的品質損失在過去20年裡加速了,2015-2019年期間比2000-2004年幾乎翻了一番。2021年北美西部經曆了一個異常溫暖、幹燥的夏季,使該地區的山地冰川遭遇了嚴重損失。
格陵蘭冰蓋的融化程度在初夏時節接近長期平均水準。但由于8月中旬溫暖、潮濕的空氣大量入侵,使得2021年8月的溫度和融水徑流遠高于正常水準。
WMO資料顯示,8月14日,在格陵蘭冰蓋最高點(3216米)的頂峰站觀測到持續數小時的降雨,氣溫保持在冰點以上約9小時。以前沒有關于頂峰站降雨的報告。這标志着在過去9年中,頂峰第三次出現了融化的情況。冰芯記錄表明,在20世紀隻發生過一次這樣的融化事件。
前述環保領域資深人士對第一财經記者解釋道,南北極的變化同降雨相關。而降雨的變化是随目前氣流強度、冷熱氣流對撞等變化所産生的,這是全球氣象災害産生的本質。但是目前研究資料較少,需要幾年積累才能形成。
他解釋道,目前的研究雖已分析出不少具有特殊性的災害點,但是真正的核心規律并未總結出來,譬如,全球降雨時間、溫度如何進行了調整,降雨強度會變化到什麼程度等,在這些方面并無明确預測能力,這都同資料和資訊不足相關,在未來隻有當資訊充足時,各國才可以據此進行一系列氣候适應方面的調整,這其中就包括對于城市或農業等多方面的适應調整,理想化的方式是改善當地物質條件,極端方式就是人口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