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此人不忠不義不仁不孝,四惡俱全,為何被小說寫成三國頭等英雄?

我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忠義仁孝更是處世準則的基本要求。回顧三國時期的人物,忠義仁孝俱全之人并不多,即使是以廣施仁德著稱的劉備也會打自己的“小算盤”。而今天我們說的一位三國人物,此人不忠不義不仁不孝,四惡俱全,卻為何被小說寫成三國頭等英雄呢?

三國本就是處于戰亂年代,成王敗寇更是家常便飯,誰有本事誰當家,沒本事的就“站隊”,站隊正确即使不能揚名立萬,也能跟着分一杯羹。是以我們在三國中,經常會看到今天跟這個将軍走,明天跟另一個州牧混,為了利益都會有自己的“小算盤”。

此人不忠不義不仁不孝,四惡俱全,為何被小說寫成三國頭等英雄?

單是劉備這樣的“仁義”之人,也難免不了為了自己的江山社稷着想,在諸葛亮為他提出“隆中對”之後,便對荊州劉表虎視眈眈,想方設法與其接近,差一點從劉表那裡白白得了一個荊州。不過最後劉備到底從孫權那裡“借”來了荊州,至于如何“借”得,朋友們再清楚不過。

後來劉備又在劉璋那裡得了益州,表面看來劉備是“對同宗不忍相奪”,但實際上,從荊州和益州都可以看出,劉備是專門“殺熟”的好手。就在得了益州的慶功宴上,軍師龐統都認為劉備有些假仁假義,說:“伐人之國而以為歡,非仁者之兵也。”見《三國志》。

由此可見,像劉備這樣完美的人設,在三國那樣的戰亂年代都有着不仁不義之舉,更何況其他人呢?尤其像呂布這樣的“三姓家奴”更是把忠孝抛在腦後,他的“惡行”也是衆所周知的,最後也沒有得到善果,也算是惡有惡報。

此人不忠不義不仁不孝,四惡俱全,為何被小說寫成三國頭等英雄?

但在三國中還有一個重要人物,在他的身上演繹了不忠不義不仁不孝,這樣四惡俱全的人物竟然被寫成了頭等英雄,他就是馬超。

馬超的不忠,我們可以把他解釋為對“漢朝”天子的不忠。不過在當時戰亂的年代,都想稱霸一方,不僅僅是馬超,放眼看那些諸侯沒有幾人還對漢室“忠心”了。“不忠”這一點可以不作重點分析。

之後一場事件,馬超把自己的“不義不仁不孝”演繹得淋漓盡緻,那就是他的起兵反曹之舉。

馬超一表人才、一身武藝,在那樣的戰亂年代走到哪裡都是“香饽饽”,可是他卻目中無人,曹操幾次封官都拒絕任職,隻在涼州留守,可以看出馬超是非常有野心或者是桀骜不馴之人。

此人不忠不義不仁不孝,四惡俱全,為何被小說寫成三國頭等英雄?

當曹操想借道涼州的時候,馬超認為這是曹操的假道滅虢之計,便拉攏了關西的軍閥韓遂,籌建了十萬人馬起兵反曹。

表面上看馬超也是一個稱霸一方的枭雄,他想滅了曹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但他一句話便把自己送上了“不義不仁不孝”的道路。馬超對韓遂說:“如今,馬超棄父,以韓将軍為父。韓将軍亦當棄子,以馬超為子。”

《三國志》記載:馬超等結反謀,舉約為都督。及約還,超謂約曰:“前锺司隸任超使取将軍,關東人不可複信也。今超棄父,以将軍為父,将軍亦當棄子,以超為子。”

此人不忠不義不仁不孝,四惡俱全,為何被小說寫成三國頭等英雄?

此時的馬超渾然不顧在朝為官的老爹馬騰,他的造反之舉直接把他的老爹送上了斷頭台。馬超畢竟也是有真本事之人,在馬超的反擊之下,幾次死裡逃生的曹操心有餘悸,便抓捕在邺城的馬超父親馬騰,二弟馬休,馬鐵等洩憤,計三族人,全部斬殺。

馬超的不忠不義不仁不孝之舉,不但斷送了家人的前程,更是斷送了三族人的性命,做事不顧後果,隻顧一己私利,本來抓得挺好的一手“王牌”,結果被他打得稀爛。

最後走投無路之下才投靠了劉備,大概是沾了劉備的光,小說中的劉備可是“正方”代表,是以馬超也戴上了頭等英雄的光環,至于人品早都已經被标榜的“才能”所掩蓋了。

參考資料:《三國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