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代“傳首九邊”的九邊是哪裡?為何說它關系到明朝的國運?

前言

“傳首九邊”

是明王朝所特有的一種懲罰,專用于邊塞統兵大将身上。

可以泛指:将有罪之人處死後取下首級,朝廷專門派出一支類似欽差的隊伍,拿着這首級到北方九邊示衆,對邊關将士起到言傳身教的警示作用。這樣的懲罰不僅十分殘忍,并且非常不道德,古時候交通不便,拿着的首級用石灰等材料加工防止腐爛,花費數月時間帶着它走邊九邊。如此做法不僅讓死者生前名譽盡損,還讓死者死後不得安甯,是封建文化中的

“魂飛魄散”

的下場。

同樣可以專指熊廷弼為閹黨所害的事件,因為這樣的慘事隻有他經曆過,袁崇煥也不過是

“遂磔崇煥于市。兄弟妻子流三千裡,籍其家”

是古代一種分裂肢體的酷刑。

明代“傳首九邊”的九邊是哪裡?為何說它關系到明朝的國運?

傳首九邊

是皇帝和群臣恨到極緻才會做出的懲罰決定,熊廷弼作為明朝末年傑出的将領,三入遼東統軍抗擊後金。熊廷弼與廣甯巡撫不和終緻兵敗潰退,戰敗消息傳回京師,王化貞被下獄,熊廷弼先被罷官後入獄,三司會審判其死刑,因不願賄賂魏忠賢而導緻罪名坐實,

“傳首九邊,棄屍荒野,天下冤之”

。四年後,熊廷弼沉冤昭雪,首級才被允許拿回去安葬。當然,這要求不是皇帝主動提出的,而是大學士韓爌等大臣聯名上書求來的。這段故事用電影拍出來,絕對能驚豔四座。傳首九邊的故事就到這,那麼九邊是哪裡?為何說它關系到明朝的國運?

九邊在哪裡?

九邊是明朝為抵禦北方大草原上的蒙古,而在北部邊防地帶設定的九個軍事重鎮,其前身是洪武年間的九大塞王的軍事組織。九邊,又稱九鎮,是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年間北部邊境沿長城防線陸續設立的。《明史-地理志一》:

其邊陲要地稱重鎮者凡九:曰遼東、曰薊州、曰宣府、曰大同、曰榆林、曰甯夏、曰甘肅、曰太原、曰固原。皆分統衛所關堡,環列兵戎。綱維布置,可謂深且固矣。

遼東指遼河以東地區,今遼甯省東部和南部;薊州是如今的隸屬天津市;宣府沒有現成地名,隻有如今的一個大緻區域範圍,東起居庸關四海治,西達今山西東北隅陽高縣的西洋河;大同是山西大同;榆林是如今陝西省榆林市;甯夏、甘肅、太原三地,隻要是個稍微有點地理常識的中國人都清楚在哪;固原是今天甯夏回族自治區的固原市。

明代“傳首九邊”的九邊是哪裡?為何說它關系到明朝的國運?

九邊是認為構造的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文化分界點,東至鴨綠江,西至嘉峪關,幾乎将明王朝的北部邊境全包攬下。這事是理所當然的事,也不看看大明帝都北京城地理位置有多北。九邊主要防禦的敵人是遊牧民族,前中期是主要防備鞑靼、瓦剌等蒙古部落,後期是主要抵禦女真人。九邊位于抵禦蒙古、女真等遊牧民族的第一線,可以當作萬裡長城來看,将其分作九大戰區,職責明确分工合作。《明史稿·兵志》提到為何設定九邊,為何在這些地區設定九邊:

明初北邊地,東起鴨綠江,西抵嘉峪關,中包大甯、開平、東勝,而嘉峪之外,置哈密為屬國,延袤萬裡,設兵鎮戍,聯絡其間。成祖都北平,扆山負海,憑塞為險。自棄大甯于兀良哈,宣、遼間隔,京師屏蔽漸薄。已而興和廢,開平孤峙難守,乃遷衛于獨石,而東勝亦内移。宣、大、延綏皆當敵沖。久之,河套淪棄,甯夏、固原邊患日急,哈密入于土魯番,關外即絕域矣。

朱棣靖難成功削藩九大塞王,而後遷都北平,後來曆代皇帝逐漸設定專門隸屬中央的軍事機構衛戍邊疆。

九邊軍鎮

軍鎮是東晉十六國時期新興的一種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實行的軍事化管制,一般設定在軍事要沖,當地居民與普通百姓分開,稱

“鎮民”

。軍鎮是一個擁有土地、人口、軍隊、後勤、軍饷、邊牆、城堡、墩台、兵器、馬匹等組成的軍事實體、戰争巨人。都司衛所和九邊總兵鎮守是并存相制的,并不會出現一家獨大或是類似唐朝末年的藩鎮割據局面。九邊總兵鎮守是集合都司衛所、大将鎮守與塞王守邊等制度于一體的。永樂年間北邊塞王守邊制度的土崩瓦解,意味另一項軍事制度即将興起。九邊總兵鎮守制度直接脫胎于大将鎮守制度,不同于行都督府、都衛,具有濃烈的軍事色彩,專為征伐服務,有着便宜行事、節制諸将、軍法從事之權。俨然一副土皇帝的外表。

明代“傳首九邊”的九邊是哪裡?為何說它關系到明朝的國運?

總兵者,總率軍馬、統兵征伐也。朱元璋起義初期便曾任職過總兵,鎮守和陽,專制軍事,軍法從事,地位甚高,權力極重。雖然自古以來,皇帝皆會主動授予統兵大将便宜行事的權力,但實際上,這種便宜行事是建立在皇帝所默許的限制上,若是不被默許,興許仗一打完就被撤職問罪。元代總兵明确擁有便宜行事的權力,由法律章程規定:

各處總兵官以便宜行事者,承制拟授,具姓名以軍功奏聞。則宣命敕牒随所索而給之,無有考核其實者。

洪武開國時期,因結束元末亂世的征戰需要,總兵數量頗多,後來數量逐漸減少,含金量漸高,乃是大明最進階别軍官級别。九邊軍鎮皆有着一位總兵,作為最高軍事指揮官。蒙古屢次氣勢洶洶的侵犯襲來,軍權分散不利于打仗,是以九邊總兵事權逐漸歸一,本來用以防止割據分離出去的督理錢糧、懲治罪犯權力,也被收回。九邊軍鎮的地位是等同于地方行省的。甘肅鎮是最早固定和建立下來,蓋因斬斷北、西、南三大蒙古勢力、控制西域之鎖鑰的需要。

明代“傳首九邊”的九邊是哪裡?為何說它關系到明朝的國運?

甘肅鎮、甯夏鎮是為攻略防禦蒙古的右側;宣府鎮、薊州鎮分别為京師北門與東藩,用以保護北京城,屬内圍防護;大同鎮是藩屏山西,遮京師之右,遼東鎮是藩屏山東,庇京師之左,屬外圍防護;榆林鎮處在

形勝之地,五路襟喉,長城因河為塞,洛水之交,三水所會,邊陲之郡,秦地要區

,專控河套地區;固原鎮偏屬内地,是以地位較低,也是為防範蒙古所設;太原鎮居京師之右,控扼西北,實形勝沖要之地。九邊軍鎮的設立将北京城完美保護。

九邊軍鎮不僅能調動自己軍鎮内的兵馬,備禦軍隊、外地都司衛所,甚至京營亦受其節制調遣。無論從中央集權角度,或是國家安全角度,九邊皆與有明一代之國運血肉相連。

以文禦武

九邊軍鎮的勢力和權力愈發壯大,而且作為軍事長官的總兵由中央下派任職改為地方升遷,是不是有熟悉的感覺?像是唐末的藩鎮,九邊軍鎮逐漸形成一個獨立的軍事集團,不再完全受中央管制,武治色彩濃厚的開國初期這樣的情況實屬正常,當王朝趨于穩定、内部戰争愈少、統治秩序穩固,文官勢力逐漸擡頭,九邊軍鎮不可避免地北逐漸滲透。從明朝第四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熾時期開始,皇帝就專門從中央選出文臣安插到軍鎮中,做參贊之官,書寫機要文書。參贊無參與軍事謀議的權力,地位低于總兵,是以形成以文協武的祥和局面,但這隻是暫時的。

明代“傳首九邊”的九邊是哪裡?為何說它關系到明朝的國運?

往後,參贊職權擴大,可以總兵一同操練軍馬、修治城池、管理糧饷,軍中機務,皆與謀議,享便宜行事的權力。熟悉明代史的讀者一定知道,這便是巡撫的前身。巡撫主管民政,而軍鎮總兵有軍權,随着時間的發展,糧饷事務繁重,總兵不友善協調地方行政事務和中央文官體系,陸陸續續設定巡撫,與總兵一同管理軍鎮事務。早在數十年前,内地已經推廣巡撫制度。不僅是巡撫,中央還建立提督制度、鎮守制度,提督地位高于總兵,鎮守地位等同于總兵。不過,明代的九邊軍鎮,可以沒有巡撫、提督和鎮守,唯獨不可缺少總兵。

各鎮巡撫職權大小是有一定差別的,這是根據地方情況的不同調整的,例如榆林鎮巡撫兼督延安、甯夏兵備,及陝西錢糧和甘肅馬政。反觀薊州鎮巡撫,最初并無管理糧饷的權力。巡撫管理的事務繁多,最終形成文武相制的格局。九邊軍鎮内有宦官鎮守、文官巡撫與武備總兵,分别代表着皇帝、文官和武臣。巡撫職權的擴大意味着文官群體将手伸到兵權的最深處。明朝中後期,

巡撫可節制副總兵以下武臣,并獲給旗牌,得以便宜行事、軍法從事

明代“傳首九邊”的九邊是哪裡?為何說它關系到明朝的國運?

總結

九邊軍鎮分峙北邊,彼此獨立,卻形成一個完整的大明北疆邊防體系。各個軍鎮内部,巡撫和總兵的關系好壞影響着整個軍鎮的情況,明朝末年多少敗仗,是因為總兵和巡撫不和引起的——

巡撫看不起總兵,總兵看不慣巡撫。

而九邊軍鎮的外部,本應互相支援的一體攻防,卻常出現視同秦越、袖手旁觀的現象,地方權力異常的分散,有着巨大的互相掣肘之弊。之後明廷再實行總督制度,陝西三邊總督、薊遼保定總督,宣大陝西總督,這些軍政權力層層疊疊的,十分臃腫。别看總督節制三鎮,實際上仍遭到種種牽制,同時确定下,文官成為九邊軍鎮的最高軍政長官,武臣與宦官皆在其下。也就是說,九邊軍鎮是戰是守、是攻是防、是支援還是等待,全在文官群體掌握下。但是呢,文人相輕,互相都看不起,也會進行分裂内鬥,算不得一個整體。

明代“傳首九邊”的九邊是哪裡?為何說它關系到明朝的國運?

明朝總兵、巡撫和總督等制度建設,為清代的地方軍政制度創新建構提供了借鑒,并隐隐将其推廣至全國。

參考文獻:《明棄河套(國防長城觀之謬說)》《論明代封藩與軍事職權之轉移》《明代九邊鎮》《明代北邊防衛體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