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朝曆代的統治者,都很頭疼一個問題——怎麼解決A錢腐敗,朝中的貪官要怎麼處理,才不會動搖政局?有貪官,對應的也有不少清官。唐朝有一位丞相,清慎太過,窮到連皇帝都無法忍受。皇帝甚至命人口傳密旨“你再不貪,就别當官了”,他被譽為唐朝第一清官,此人就是陸贽。

唐天寶十三年,陸贽出生在今浙江嘉興。陸家自東漢末年開始,就是江南望族,奈何家道中落。是以他出生時,家門寒微。陸贽是家中第九個孩子,加上父親早逝,讓一家的生活更為艱難。或許是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他後來才會當一個清官。在母親韋氏的教導下,陸贽學習頗為勤奮刻苦,對知識有獨立的見解。
大曆六年,年僅十八歲的陸贽中進士,又參加博學鴻詞科考試得高第,被任命為華州鄭縣縣尉,後被免職回鄉。當時壽州刺史張镒名望很高,他前往拜見。兩人交談了三天,張镒認為陸贽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奇才,與他結為忘年交。臨走前,張镒贈錢百萬,說知道陸贽家中條件不太好,這錢給其母吃飯用。陸贽不肯接受,隻收了一串茶葉。
後來,陸贽憑借文牍判詞寫得出類拔萃,補任渭南縣主簿,後升任監察禦史。陸贽當官後,重視民情,對治理一個地區有獨到的見解。唐德宗即位不久,派庾何等十一人巡視天下。到了陸贽任職的縣時,他遊說使者,請求他們用“五術”察看風俗民情,“八計”考察地方官政績,“三科”選拔才智出衆的人才等。其實,唐德宗在當太子時,就已經聽說過陸贽的名聲,在他提出這些建議後,德宗就任命他為翰林學士,調任祠部員外郎。此後,陸贽為感謝德宗對自己的賞識,竭忠盡心,為國為民付出。
建中四年,泾原軍發動兵變,占領了長安,并擁立前太尉朱泚僭越稱帝,陸贽跟随德宗逃到了奉天,被任命為考功司郎中。興元元年,李懷光發動叛亂,他又跟着德宗逃往梁州,轉任谏議大夫。期間,德宗一直重用陸贽,朝政大事均由他起草文诏,無論大小事,德宗都會與他商量,故時人稱他為“内相”。德宗無論到哪裡,一定要陸贽跟在身邊。梁州和洋州道路險惡難行,德宗曾與他失散。一夜之後,陸贽還沒有到。德宗很憂愁,甚至哭了起來,下令誰找到了他,賞賜其一千金。足矣看出德宗對陸贽的依賴。
回到京城不久,陸贽的母親去世,他辭去了官職,回家為母親守喪。各方面贈送的禮物,他一概不收。守喪期滿,陸贽以權知兵部侍郎之職被起複,任翰林學士。他入朝謝恩時,伏在地上抽泣,德宗也為之動容,親自安慰他。之後,陸贽所受的愛重禮遇更加優厚,時人都覺得他能當上宰相。然而,當時的宰相窦參對他一直很不滿,陸贽也多次向德宗報告其A錢受賄一事,兩人是以不和。
貞元八年,窦參被免職,陸贽拜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正式成為宰相。在當時社會沖突深化,唐朝面臨崩潰的情況下,他勵精圖治,指陳時弊,籌劃大計,為朝廷出了許多善策。尤其是在藩鎮叛亂舉國動搖的情勢下,陸贽規勸德宗下诏罪己,為皇帝起草并頒布了誠摯動人的诏書,讓前線将士為之感動。因他善于預見,措施得宜,力挽危局,唐朝搖搖欲墜的局面得以轉危為安。陸贽為相期間,與地方官員交往,很是清廉,從不收受禮物。德宗卻嫌棄他清慎太過,進而妨礙公務,勸他即使不收錢财,小東小西還是可以收一點的。
兩年後,陸贽因裴延齡多次誣蔑,薄情的德宗竟然想要除掉他,多虧谏官陽城等人一同上奏替他分辯,他才逃過一劫,被流放到忠州。陸贽在忠州待了十年,為避诽謗流言,常常閉門不出。
貞元二十一年,唐順宗李誦即位,下诏召還陸贽。但诏書還沒有到達忠州,陸贽就已經去世,享年五十二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