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明風華火了,朱瞻基上熱搜,可他挖的坑在土木堡埋了50萬明軍?

大明風華火了,朱瞻基上熱搜,可他挖的坑在土木堡埋了50萬明軍?
大明風華火了,朱瞻基上熱搜,可他挖的坑在土木堡埋了50萬明軍?

編者按:電視劇《大明風華》火了,在前幾集中,還是皇孫的朱瞻基表現的睿智而又老道,頂着好聖孫的名号登場,在野心勃勃的二叔朱高煦、三叔朱高燧面前表現得遊刃有餘。曆史上,朱瞻基通過挫敗朱高煦的反叛穩固了皇位,但他卻在對北方防線的布置中挖了一個大坑,在土木堡之戰時明軍也是以全軍盡沒。

大明風華火了,朱瞻基上熱搜,可他挖的坑在土木堡埋了50萬明軍?

明朝邊境的戰略轉變與宣府布局

在明太宗朱棣逝世以後,屯駐與帝國邊境的明朝邊軍因為戰鬥力的下降,漸漸失去了主動的态勢,在明宣宗朱瞻基的時候,明朝逐漸開始在北方建設邊境防禦體系。但在明初,對于山後衛所(即大甯、開平等)的内遷并非永久性的放棄,而是尋機想要再拿回來。

大明風華火了,朱瞻基上熱搜,可他挖的坑在土木堡埋了50萬明軍?

這種戰略并非永樂年以後才有的,早在洪武初年常遇春攻陷上都開平、全甯等地以後就選擇了戰略性放棄,之後數年山後諸地在北元和明朝之間互相易手。最後,李文忠占據開平以後改置開平府,并内遷燕山以南。直到洪武二十年,明軍為了擊敗占據東北的納哈出,才開始在此地設衛。洪武二十九年,明朝在上都舊地設定開平衛駐軍.戰略性内遷後再尋機拿回是明朝的慣用手段,但在永樂年以後,随着明軍不複國朝初年的虎狼之師,内遷後的諸地也就沒能再拿回來。但統治者對這一點仍然是後知後覺,好聖孫朱瞻基雖然對安南舍得放棄,但對蒙古的态度始終是比較重視。于是,朱瞻基在位期間,四次巡視邊境,并且大修邊堡。

大明風華火了,朱瞻基上熱搜,可他挖的坑在土木堡埋了50萬明軍?

朱瞻基對于宣府地區的布局基礎,是立足于明軍有一定野戰能力的情況下以宣府為中心輻射燕山以南各地,并且拱衛京師。朱瞻基在某些問題上看得還是很深遠的,他覺得各個衛所互不隸屬,一旦發生點什麼情況必将被各個擊破,于是他選擇了在宣府設定都司,對于宣府鎮地帶的各個衛所統一排程。或許是朱瞻基高估了他死後明軍的戰鬥力和低估了蒙古人的實力,朱瞻基布置都司以及廣建軍堡的前提立足于明軍之間有野戰互相支援的能力,以宣府鎮城為主大加修建,在防禦的同時可以兼顧日後的進攻。是以他對各衛所、軍堡之間的聯系并不重視。

大明風華火了,朱瞻基上熱搜,可他挖的坑在土木堡埋了50萬明軍?

在當時,整個宣府鎮的縱深地區各個軍事據點之間少有墩台等連接配接各處,給日後蒙古人的長驅建立了良好的條件。而且,正統以前蒙古人對于邊境也是以襲擾為主,比較有壓力的也是在遼東地區,相反宣府一帶容易為人所忽視。朱瞻基自然是對自己對于宣府的布置十分滿意,當朱瞻基巡視到這裡時,還很滿意的認為:“時宣府為朝廷北門,陽武侯薛祿、都督譚廣相繼守之,為各邊最……”

大明風華火了,朱瞻基上熱搜,可他挖的坑在土木堡埋了50萬明軍?

衛所制度初崩潰:戰兵屯田帶來的戰力下降?朱瞻基對于宣府布局在他逝世後的全面失敗,歸根結底是在宣德時明軍的戰鬥力就開始不行了,他的布置自然也沒能有多大的效果。明軍戰鬥力急劇下降是發生在朱瞻基在位的宣德年間,也是在這時,明朝賴以為根基的衛所制度開始有崩壞的趨勢。

大明風華火了,朱瞻基上熱搜,可他挖的坑在土木堡埋了50萬明軍?

明朝初年,實際上的兵馬并沒有賬面上兵馬那麼多,衛所制度以都司—衛—所為基礎,衛所軍分為屯軍和守軍,屯軍專事農業生産,守軍操練禦敵。一般這種比例在内地和邊境不一。内地多是十分之一二操練,十分之八九屯田;邊地則是十分之三四操練,十分之六七屯田。其中比例在各地不相同,是以在明朝賬面上的兵馬并不代表真正的戰兵,戰兵要在原有的基礎上打上很大的折扣。

大明風華火了,朱瞻基上熱搜,可他挖的坑在土木堡埋了50萬明軍?

明朝的衛所制度作為以屯田為主的,在洪武年間推廣全國的初衷是減輕國家對于軍饷支出的負擔的同時保持龐大的軍隊。但這樣的政策,在宣德年間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宣德年間,侵占軍屯的現象在大明國境以内愈演愈烈,無論是在邊境或是内地,由于軍官、豪強、勳貴的不斷侵占,屯軍無力供給紛紛選擇逃亡,屯田情況跳崖式下降。而在邊境這種情況更為嚴重,而負責操練的軍士由于無須負責供給逃亡較少,這也導緻了原本應有的戰屯比例徹底崩潰,屯兵少而戰兵多,無奈戰兵操練之餘還要參與種地的工作,無法專心操練,明軍的戰鬥力自然而然也就下來了。

大明風華火了,朱瞻基上熱搜,可他挖的坑在土木堡埋了50萬明軍?

戰屯比例的失衡帶來了軍士的逃亡。劉定之的《否泰錄》中,記載了土木堡參戰的兵馬足有五十萬,其實這不過是賬面上的數字,除去上文提及的屯兵以外,宣德年間時京營的兵馬就開始出現了缺額。在正統十年(1445)中進士,授兵科給事中的葉盛在後來寫的《水東日記》中提到了土木堡前夕五軍都督府并錦衣衛的缺員接近一半。雖然在京營,雖然部分京軍需要前往邊地衛戍,但不可否認逃亡也是京營人數嚴重缺額的原因。此時明軍的三大營,不僅戰鬥力不行,連人數也失去了優勢。

大明風華火了,朱瞻基上熱搜,可他挖的坑在土木堡埋了50萬明軍?

土木堡大敗:宣府防禦不力與衰落明軍明廷與也先決裂以後,也先在邊境不斷擊敗明軍。年輕的皇帝朱祁鎮倉促率京中戰力不強,人數也不多的軍隊出關迎擊。當親征軍進入大同以後,聽聞瓦剌大軍盡數退回塞外,明軍自宣府地區回師,被也先率軍突襲,明軍慘敗,皇帝朱祁鎮被俘。

大明風華火了,朱瞻基上熱搜,可他挖的坑在土木堡埋了50萬明軍?

描繪土木堡之戰時,雖然隻用短短幾行字,但這場戰役的大敗幾乎是明朝防禦體系和軍事體系同時失敗的集中展現。當明軍大軍抵達大同準備撤退時,其實已經清楚的知道瓦剌大軍的合圍意圖,走宣府地區而歸而非紫荊關,是皇帝朱祁鎮仍然保有利用宣府地區多山不利于騎兵野戰的特點在野戰中打敗瓦剌軍,再不濟,也能全身而退。但由于宣府地區沒有建設成一個有完防禦體系的軍鎮,在瓦剌大軍在宣府北路的獨石、雲州、永甯等地予取予求時,親征大軍不為所知。而瓦剌軍則利用明朝在宣府地區資訊傳遞的滞後,迅速切斷明軍親征大軍的取水地水源桑幹河,也先和阿剌知院大軍合攏,将親征大軍徹底擊潰。

大明風華火了,朱瞻基上熱搜,可他挖的坑在土木堡埋了50萬明軍?

如果明軍戰力尚強、兵額足數,尚且有可能在大同、宣府鎮鎮城達到阻滞一路大軍,支援明軍親征軍,進而挫敗瓦剌合攏圍攻的目的。然而土木堡之戰時的明軍既不能野戰力敵,也不能人海戰術,加上宣府地區高估明軍戰鬥力的防禦體系,這場戰役的失敗,幾乎無可避免。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湘橋蓬蒿人,任何媒體或者公衆号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将追究法律責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