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什麼是“長随”,為何清朝盛行“長随”?

我們讀清史書籍時,會遇到這樣一個稱謂“長随”,比如某位大官手下的有叫“李長随”、“王長随”。那什麼名字都叫“長随”?為何在清朝如此盛行“長随”?“長随”不是名字,而是一種職業,今天讓我們熟悉一下這個職務。

什麼是“長随”,為何清朝盛行“長随”?

什麼是長随?

長随在古代是一種職業,并不是一個官職名稱。有人說所謂的“長随”也稱為“官仆隸”,也就是當時當官人家的仆人和奴隸,但與“契買家奴”(有契約的家奴)有很多不同之處。比如,《紅樓夢》中第99回講到賈政到江西糧道任職時,他剛開始很想做好官,他嚴禁地方打折收糧勒索老百姓。但賈政身邊的長随說:“我們才冤,花了若幹的銀子打個門子,來了一個多月,連半個錢也沒見過。”于是賈政身邊的長随們就一起向賈政請假,有的甚至直接辭職不幹了。

什麼是“長随”,為何清朝盛行“長随”?

賈政不明白這些長随,為何不幹了?就說:“要來也是你們,要去也是你們。既嫌這裡不好,就都請便。”于是這些長随們怨聲載道離去。賈政身邊隻剩些一些家奴,這些家奴在一起商量說:“他們可去的去了,我們去不了的,到底想個法兒才好。”家奴有契約在身,是主人的附屬品,可能會終身成奴才。是以,家奴吃飯穿衣都要靠主人給,這就是賈政所說的“去不了。”

但長随與家奴身份是不一樣的,他們與主人是雇傭關系,有的還是一種隸屬關系。這種關系或緊或松,也相當于古代家裡雇傭的勞工,有活就來幹,沒活可以走。由些可見所謂的“長随”并不是真正意義的“長”。

什麼是“長随”,為何清朝盛行“長随”?

起源何時?

據資料記載,“長随”這一職業,最早起源于宋朝,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與宰相趙普曾是布衣之交,兩人私下關系很好,但再好也是君臣之間來往,必定有差別。趙匡胤有時還不打招呼穿着便服到趙普家吃飯,因為趙普老婆做的烤肉好吃。趙匡胤到趙普家後,也不以皇帝自居,還稱趙普的妻子“嫂子”。

趙普對趙匡胤愛吃老婆做的烤肉,感到受寵若驚。再怎麼說趙匡胤也是當今天子,伴君如伴虎,是以,趙普下朝後都不敢脫朝服,他怕趙匡胤突然到家裡來吃飯,自己來不及換衣服,怕對皇帝不尊敬。

什麼是“長随”,為何清朝盛行“長随”?

有一天深夜下起了大雪,趙普認為趙匡胤不會再來了,于是就脫下朝服,準備休息。誰曾想,剛脫下朝服,趙匡胤就到了他家,趙普連忙叫堂官去迎候皇帝。這裡所說的“堂官”是指宋朝一品、二品文官家裡的家臣,或者也叫“内使”,而武官裡的堂官叫“家将”,又稱“内丁”。

趙匡胤到了後,看到趙普的堂官在其身邊恭敬不離左右,而且十分虔誠。趙匡胤就笑着說:“這是愛卿的長随吧?”皇帝一說“長随”,于是這一稱呼就傳開了,成為“堂官”的另一稱别稱。

什麼是“長随”,為何清朝盛行“長随”?

趙普的這位長随,後來升官了,這就應了那句“宰相家人七品官”說法。也就是高官家裡仆人,都是官員。

清朝長随緣何盛行?

在清朝,是長随興盛的一個時代,當時大小小的官員都自己掏錢蓄養長随,長随不但成為一種正式的職業,還出現了“長随論”等從事長随職業的書籍。但在清朝,長随的職能發生了一種根本性的轉變,長随們不僅協助官員處理一些雜務,而且還是官員與仆人之間的一個階層,也相當于幕僚,但與幕僚又有不同。

什麼是“長随”,為何清朝盛行“長随”?

在清朝有一個官員回避制度,此制度是順治所制定,規定總督、巡撫以下的地方官員都要回避到原任職,必須到其他地方當官。與現在制度差不多。

到了康熙皇帝時,回避制度很嚴格了,官員任職的地方必須與原籍相差500公裡以上。官員除了被免職或者退休可以回原籍,任職期間都不想回家當官,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宦遊”。

官員到陌生的地方,必然人生地不熟,但衙門裡的辦事人員都是當地人,他們經曆很多官員,在當地根深蒂固,一般官員不輕易動這些當地勢力。于是長随就成一些官員到易地任職最為倚重的親信,也是一級衙門裡很重要一個人員。

什麼是“長随”,為何清朝盛行“長随”?

比如在一個州縣衙門裡,長随是不能被漠視的行政勢力,是以被百姓們稱為“二爺”,隻有長官是“老爺”。其他書吏、衙役等不能稱爺,長随與長官、師爺都是衙門裡所稱的爺,可見他們的地位與作用很不一般。

在清朝最初時,長随主要是官員的親屬及朋友擔任,但随着長随的職業化後,官員也用一些專業的長随,畢竟這些人有經驗。

乾隆時期,由于盛行“買官”,隻要出錢就能當官,于是出現了與長随相關的獨特的賣官現象。

所謂的“捐納”,又稱赀選、開納,有時也叫捐輸、捐例,無論怎麼叫,就是“買官賣官”。但是由朝廷往外賣,而明碼标價,賣官得來的錢财統一進入清朝國庫,這就為當時财政赤字有好處。此制度也成為清朝時科舉制度的一種補充。

在康熙年間,捐納的官職隻能到知縣,雍正時,首府以下各官都可捐納,乾隆時期,文官可捐至道、府、郎中,武官則可捐至遊擊。

什麼是“長随”,為何清朝盛行“長随”?

在清朝時,由于可以花錢買官做,于是造成了清朝官員競争激烈的問題,因為官職就那麼多,不可能無限制增加官位,否則清朝國庫就要吃緊。是以有花錢買官的人,就要等實缺,但由于捐的人多,上任的人少。

清朝官員從候選到候補,再到補實,需要等待很工時間,一些沒錢的官員,甚至花光了錢,還陷入生活困境,也沒等到補缺。此時如果再不幫助他們,一些人就可能等不到補缺。此時一些長随就出現了,他們向這些官員借錢。但這些長随們不是白借錢的,如果官員“補實”,長随也跟着官員一同上任,而且還要當重要職位,而官員當然要感謝這些長随。

什麼是“長随”,為何清朝盛行“長随”?

長随甯可不要錢也給官員當差,隻是一種假象,因為他們目的就是弄錢,隻是時間長短而已。有句話叻“衙門入字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是以離開賈政的那些人,正是為了錢而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