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劉邦被西楚霸王項羽封在當時相對偏僻的漢中巴蜀,意欲困死劉邦。沒想到劉邦逆天改命,在韓信率領下突破關中的三秦防線,一路東下,最終席卷天下。四百年後,曆史幾乎重演,劉邦的後代劉備也占據了蜀地漢中,建立蜀漢。蜀漢同樣希望東向席卷天下,但最終沒有成功。那麼問題來了,占據同樣的地盤,同樣天下大亂,為何劉邦能翻盤,劉備、諸葛亮卻不能?這裡有幾個原因。

首先是劉邦和劉備所面臨的對手不同。劉邦的對手是戰神項羽,此人力大無窮,在戰場可謂人來殺人,神來殺神,鮮有能阻其勇武者。但是項羽隻是個單純的武将,甚至連軍事家都算不上,他更擅長的是在戰場打打殺殺。曾在項羽帳下當執戟郎的“淮陰懦夫”韓信則是不世出的軍事家,更擅長軍事謀略,這一點就決定了項羽不如劉邦。
有人說項羽在戰場上是個英雄,在謀略上隻是個天真的兒童,這話有點道理。劉邦手下文有蕭何可保後勤無憂,武有韓信可縱橫殺伐千裡,謀有張良可運籌帷幄。項羽手下有誰?除了一個老謀士範增,剩下的多是赳赳武夫,豈能成事?範增最後還被“天真”的項羽給氣死了。項羽屠關中,收關中寶貨東歸,美其名曰“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韓生勸谏,項羽卻烹死了韓生。遇到在謀略上如此“弱智”的對手,可以說是劉邦的莫大幸運。
劉備就慘了。劉備有兩大對手,東吳孫權和魏國曹操,主要還是和曹操厮打。曹操除了是了不起的軍事家,在謀略能力上更是整個曆史上都是數得着的。劉備本人的智力比曹操略遜一些,再加上出身所帶來的階層差異,在争奪中原的過程中,劉備明顯處在下風。好在劉備在荊州遇到了諸葛亮,才讓他從寄人籬下的窘迫中逐漸三分天下有其一,盡管蜀漢是三國中最弱的一方。
項羽在關中分封三位秦朝降将章邯、董翳、司馬欣為王,這三個人在關中的名聲很臭,老百姓都不服。而劉邦在之前關中滅秦後約法三章,非常得民心,這就為劉邦日後占據關中奠定基礎。劉備在荊州之前逐鹿于中原地區,與關中沒有什麼接觸,關中百姓對劉備也沒有感覺。曹操讓鐘繇治理關中,關中成了曹操對抗河北袁紹的戰略後方,糧草供應充足,人心向曹。在這種情況下,蜀漢集團想突破關中進取中原,至少在民心向背上是不占優勢的。
劉邦之是以能統一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劉邦面對的是一盤散沙似的天下。項羽頑固地延續明顯不符合曆史發展的分封制。項羽本人自封西楚霸王,然後分封各路諸侯為王,大家你一塊我一塊,地盤大小不一。在這些諸侯中,項羽的實力最強,但其他諸侯的實力并不比劉邦強多少,劉邦可以個個擊破。有的諸侯與項羽有很多沖突,劉邦就可以利用這一點搞合縱連橫,把這些諸侯拉過來,最終戰勝了項羽。别看劉邦隻占據漢中巴蜀,但其實力在一強多弱的戰略格局下,相對來說反而是比較強的。
劉備就沒這麼幸運了。劉備寓居荊州時,曹操已滅袁紹統一了中原,實力強大。即使曹操兵敗赤壁,但并沒有動搖根基,綜合實力依然最強。當時的曹操地盤北至遼東,西至關中,南至長江北岸(不沿江)。劉備在荊州除了得到初出茅廬的諸葛亮,幾乎一無所有,隻好求助于江東孫權。孫權的實力在當時僅次于曹操,擁有“江東六郡八十一州”,也就是蘇南、皖南、浙江、福建、江西等地,兵精糧足,連諸葛亮都知道江東“可為援而不可圖。”
荊州是東吳的西大門,劉備占據荊州已是對江東的巨大威脅,更不用說劉備以荊州為跳闆向西占據西川。是以說孫權偷襲荊州殺關羽是曆史的必然,即使曹操不派人來求助,孫權也會這麼做。隻有拿下荊州,江東的戰略安全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證。蜀漢在丢掉荊州後,隻有西川、漢中和南中,地盤最小,實力最弱。南中還不是蜀漢直接統治的地區,隻能實行羁縻管理。
劉備和諸葛亮想統一天下,向北過不了關中,向東過不了荊州。在當時魏最強吳次之蜀最弱的格局下,蜀漢隻能與東吳聯合,根本不敢打荊州的主意,隻能集中向北進攻關中。可曹魏的實力又足以支撐與蜀漢的長期戰争,比如曹魏北部可以輕易得到馬匹。蜀漢國力本就有限,與魏國的長期戰争幾乎拖垮了蜀漢的經濟。
以上就是為什麼劉邦能統一而劉備卻做不到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