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峰紀實
“眼底六洲風雨,筆下有雷聲。”
著名已故古文學家高亨曾用詩詞,熱烈表達對于毛澤東學識淵博的敬仰之情。
毛主席舊照
毛澤東學識成因
毛澤東能形成這樣的學識與遠見,除了天資的助力,很大程度上跟毛澤東終生手不釋書有關。
也正因博古通今才能以史為鑒,使得毛澤東成為舉世皆驚的政治家與軍事家。
其中毛澤東尤為喜好閱讀《資治通鑒》。
照看毛澤東的護士說,毛澤東在床邊始終放着一冊翻看到泛黃四處用膠帶修補的《資治通鑒》。
毛主席在閱讀
資治通鑒為北宋司馬光所著述,本身帶有很強的封建性質,但毛澤東對此則是批判調笑地說:
“這部書我讀了一十七遍,每讀一次都獲益匪淺。是一部難得的好書。”
“我的觀點是既有精華,又有糟粕,既要繼承,又要批判分析。”
此書中就有毛澤東最為津津樂道的人物,三國時期蜀漢武侯——諸葛亮。
諸葛亮畫像
毛主席為何推崇諸葛亮
毛主席推崇諸葛亮,不單單是因為後世曾經贊譽他: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更因為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敬業精神。
毛澤東曾經要求人們要學習諸葛亮的精神,充分發揮人的主動性,又好又快地建設新中國。
諸葛亮對心中膽怯的老将黃忠用言語鼓動,促使他在定軍山打敗夏侯淵,1930年毛澤東就用在前線宣傳上。
不過毛澤東批判地講道:
“我們的戰士有着高度的階級覺悟,用不着激将法,但是我們要學習諸葛亮善于做宣傳工作。”
其屯田的政策,毛澤東一直是贊譽有加,1955年元旦,主席在與王震将軍讨論如何安置大量的部隊退役人員時,就問題講道:
“可以組織屯墾戍邊嘛!中國古代就有屯墾制,管仲搞過,諸葛亮在漢中也搞過呢!開荒就業,治療戰争創傷,鞏固邊疆,應該是個好辦法。”
諸葛亮在戰場上發展新軍備的案例,1962年2月就用上了,毛澤東在和南京炮兵工程技術學院院長孔從洲,談到飛速發展的軍事理念與技術裝備時,提起了諸葛亮的軍事兵器突破性發展,說:
“我們祖先使用的武器中,弓弩是進攻兵器,後來發展出弩機,經過諸葛亮這麼一搞,一次可以連發十隻弩箭,征讨孟獲時就用了這種為武器,可是孟獲有藤甲軍,讓諸葛亮的弩機失效,諸葛亮一調查發現藤甲居然是用油侵泡的,于是點了把火把藤甲軍全給燒了。”
87版三國演義諸葛亮劇照
諸葛亮曆史地位
諸葛亮身為一代名将,他的軍事才能在曆朝曆代都得到諸多認可。諸葛亮病亡後,還讓身為曹魏将領的司馬懿感歎說,他不愧為“天下奇才”。
唐太宗李世民與李靖在《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中給予極高的評價,還專門将諸葛亮供奉在武廟内,與張良,韓信等9位兵家享有同等的地位。
諸葛亮著述的《北伐》《北出》《南征》,在我國軍事史上也起着承前啟後的作用。更何況諸葛亮在軍事技術革新上,也有極高的造詣,他改良的諸葛連弩,在後世的知名度,可謂是人盡皆知。
諸葛亮劇照
但就是這樣一名堪稱全能的人,依然沒有挽救,蜀漢滅亡的結局。對此,毛澤東直言了當地評價諸葛亮說:“他有3個欠缺!”
那麼諸葛亮到底犯了哪幾個欠缺?
毛澤東又有何解釋?
曆史大背景
東漢末期各種天災不斷人禍不減,是我國曆史上政治軍事經濟發生猛烈變動的時期。
上層人士的昏聩腐朽,地方豪強傾軋割據,階級沖突愈演愈烈。最終爆發了曆史上有名的黃巾起義,東漢一分為三,戰亂長達百年,給當時的中華先民帶來長久的苦難。
諸葛亮作為當時身居劉備匡扶漢室集團的一員,消滅各地割據軍閥,實作全國統一,是他的一生的夙願。
三國演義劇照
早在劉備三顧茅廬中,諸葛亮就拿出《隆中對》,早早就制定了如何聯合孫權對抗曹操的計劃。諸葛亮認為曹操在官渡之戰消滅袁紹後,事實上已經完成了對于北方領土的整合。
再加上曹操此時在許昌囚禁漢獻帝,形成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大勢。若是隻身抗曹,不過是自取滅亡,此時同樣與曹操集團有着根本性沖突的孫權勢力,諸葛亮表示可以不用與他為敵。
甚至在孫權勢力反應過來之前,趁機奪下了至關重要的荊州。諸葛亮之後借助荊州奪取四川的益州,完成對于蜀漢勢力基本盤的建設。
為了穩固蜀漢的大後方安全,諸葛亮制定了内儒外法的政策。對内賞罰分明開源節流,分發土地廣納流民,極大地增強了蜀漢的經濟與軍事勢力。對外則是廣施專政,西打諸戎使其為姜維等人所用,南攻夷越收孟獲忠心。這使得軍事上,諸葛亮手中可以打的底牌越來越多,為之後蜀漢數次北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國劇照
世事難料
不過天下大事風雲變幻,諸葛亮當初預想的方向發展,卻被一系列的意外所打亂。
東吳大勝之後,勢力飛速增長,不過幾年就開始屢犯荊州。
大家知道,後面就是關羽失察呂蒙的行動,進而痛失失荊州,劉備悲憤興師讨伐孫吳,在夷陵被孫吳打敗,蜀漢之前積累的家底虧輸殆盡。諸葛亮的計劃,此時可謂是徹底宣告破産,哪怕到諸葛亮過世,天下大勢也未曾好轉。
但諸葛亮并沒有坐以待斃,而是主動出擊進行了數次對曹魏的北伐,雖然沒有達成預期的效果,但也證明了諸葛亮不忘初心的本質。
其實有人會在這裡問了,諸葛亮為何不閉關,防守巴蜀天塹,專心發展經濟恢複國力?
諸葛亮不是不想,實在是不能這樣做。此時蜀漢打敗一場已經傷筋動骨,巴蜀之地已經是人人披麻戴孝,若是此時閉關鎖國,實乃取死之道。
當時蜀漢沒有諸葛亮5次積極主動的進攻戰略,牢牢地把控住戰場的主動權,恐怕蜀漢估計根本撐不了三年就會亡國。
有人不了解戰場主動權是什麼意思?早在1938年《抗日遊擊戰争的戰略問題》當中,毛主席就講過主動權的見解,說:
“一切戰争的敵我雙方,都力争在戰場戰地戰區以至整個戰争中的主動權,這種主動權即使軍隊的自由權。軍隊失掉了主動權,被逼處于被動的地位,這個軍隊就不自由,就有被消滅或是被打敗的危險。本來戰略的防禦戰和内線作戰,争取主動較為困難些,而進攻的外線作戰,争取主動較為容易一些。”
英雄所見略同
也就是說,相較于防禦一方處處設防,導緻分兵緻使力量衰減。進攻方可以在任意時間集結任意數量兵力進攻,進而達到局部優勢。
諸葛亮5次北伐,曹魏勢力都是被動防禦,雖然每次成功防守,但在人員戰損上,蜀漢依然是占有優勢,這導緻曹魏不敢輕易出兵進犯蜀漢,確定了蜀漢的發展時間。
毛主席的思想與諸葛亮的主動出擊思想不謀而合,可見英雄之間所見略同啊。
諸葛亮的行為,雖然頗有一副中興蜀漢的模樣,但是他實作國家統一,消滅割據勢力的夙願還是破滅了。在五丈原病逝後,蜀漢自然是撐不了多久就被鄧艾攻破。毛主席看到這一幕,無不為此歎惋,但也給出了三點原因,真可謂字字珠玑。
毛主席在談起諸葛亮的失誤時,認為諸葛亮的失敗源泉,是在軍事戰略與人事當中的3個失誤。
三國演義舊照
缺點一,戰略方面的路徑依賴錯誤
早在最開始,諸葛亮就制定了《隆中對》為基本作戰方針。也正是在這樣的計劃下,劉備輕取荊州與益州等等地。
毛主席則認為這一戰略存在着根本性的問題。在讀到蘇洵有關評價諸葛亮時,就寫下了精妙的批語:
“其始誤于《隆中對》,千裡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曆來各種學家都十分推崇“隆中對”,為何毛主席要這樣說呢?
原來,乍一看荊州益州可以以犄角之勢防禦,但兩者相距千裡,中間還隔着大山,若是水路被斷,兩地分兵的蜀漢必然喪失兵力優勢。
果然關羽大意失荊州,父子二人死于孫權手中。蜀漢在水路上的出口,也被孫權勢力掐斷。接下來劉備發動戰争,也有打開局面的意思,隻可惜為時已晚。至此諸葛亮北伐的本錢大去其半。可以說,蜀漢滅亡的根本性因素,就在于戰略當中的疏漏。
毛澤東談到此無不感歎:
“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缺點二,選人任人有錯誤
1948年5月中旬,西柏坡,在外面散步回來的毛澤東,泛起孩童心思,偷偷摸摸地走到衛士李銀橋的身後,大叫:
“不許動,舉起手來!”
突然,李銀橋回身做戰術動作,擒住毛澤東的雙手。
毛澤東掙開後笑着說道:
“你這個衛士組長,我沒有選錯哩!”
李銀橋則是腼腆地說道:
“主席什麼時候選錯過人啊。”
李銀橋
毛澤東則說:
“我毛澤東一不是釋迦摩尼,二不是諸葛亮,就是諸葛亮,也有用錯關羽和馬谡的時候啊!”
要知道李銀橋從小聽戲,最喜歡的就是諸葛亮,一時間有些不解地問道:
“諸葛亮怎麼用錯了關羽了?”
要知道在衆人的印象中,關羽可是武聖,過五關斬六将的事迹,足以證明他是智勇雙全的人物。
關羽劇照
毛澤東則回答:
“當初諸葛亮就不該留下關羽守荊州,讓關羽守荊州是一着錯棋呢!關羽驕傲呢!關羽從思想上看不起東吳,不能認真貫徹執行諸葛亮聯吳抗曹的戰略方針,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諸葛亮的戰略意圖,結果丢掉了根據地,丢了荊州,自己也被東吳殺掉了。”
事實也是如此,關羽大意放過化妝成商人的呂蒙,導緻被偷襲奪去了荊州。
進而讓整個蜀漢不得不行動起來,繼而被孫吳給殺的丢盔棄甲。
缺點三,身為主帥對戰局不主動做調整與策應。
得到解答的李銀橋還有疑問:
“我隻知道諸葛亮揮淚斬馬谡,是因為馬谡事了街亭。”
毛澤東則是回答:
“這也是諸葛亮用人不當……”
毛澤東讀到《資治通鑒·卷七十一·魏紀三》時就點評道:
“初戰亮宜親自臨陣。”
認為街亭之戰諸葛亮應該大軍壓境,不應該分散兵力,把屬于自己的責任委托他人。
毛澤東認為,街亭本就不該委托馬谡進行防守。
毛澤東舊照
要知道,雖然馬谡學識淵博為人聰慧,但此前一直沒有單獨領兵的經驗,多是任職謀士等工作。這樣一個缺少經驗的新人,突然就被諸葛亮推上前線,守住一個己方要害地區,這确實有些難為馬谡了。
但這也沒辦法,此時蜀漢實在是人才凋敝,此時諸葛亮也有扶植一下馬谡的心思,于是就托大把重要的任務派給馬谡。後來大家都知道,曹魏名将張郃進軍街亭。馬谡慌亂中退守街亭閉門不出。張郃身為曹魏老将,出兵切斷山中水源,逼的蜀漢不得不出陣,進而打敗馬谡奪了街亭,讓諸葛亮不得不狠心斬了馬谡。
街亭的失守,導緻蜀漢此前的所有北伐功績被一筆勾銷,空城計也是諸葛亮為之奈何的補救之計。
三國演義空城計劇照
諸葛亮知錯,于是他立馬改變作風,開始親自指揮。
毛澤東對此有過批示:“自街亭敗後,每出,亮必在軍。”
說明街亭之戰确實讓諸葛亮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隻可惜為時已晚,事後諸葛亮再度北伐,遇見看穿蜀漢本質的司馬懿,就有些無可奈何了。
司馬懿笃定了諸葛亮勞師遠征,利在速戰,司馬懿就是堅守不出。從此時就可以看出,諸葛亮失利的更深層次的原因。
還在于諸葛亮過于強調戰争手段,主動進攻卻又不知休養生息,搞得窮兵黩武民生凋敝,缺乏對于政治經濟文化等的綜合考量,進而導緻諸葛亮北伐整體上的失敗。
主席的胸襟與辯證看待事物的眼光
面對諸葛亮三大失誤導緻蜀漢滅亡這件事,毛澤東就看得很開。
他還專門在1957年一次會議上提出:
“我們中國有句俗語,叫做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可見他對于諸葛亮是沒有惡感的。
結語
諸葛亮我們要辯證地看待,他有忠義理智信等好的方面,也有主觀缺失性等壞的方面。
總體上毛澤東對于諸葛亮的評判是客觀且真實的。
諸葛亮是一名善于分析敵我形勢,戰術素養優秀,對于戰機把握敏感的将領,在如今的戰場上仍然有一定的借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