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原并州兵團戰鬥力強橫,為何丁原被呂布殺死後無人為他報仇?
在這篇文章,筆者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從某種意義上說,火并丁原,并不是呂布的個人選擇,而是整個并州兵團的集體選擇。
受《三國演義》的影響,我們很多人總覺得,呂布火并丁原,是因為董卓用一匹赤兔馬和一些金銀财寶收買。但其實呢,真實的過程遠不止這麼簡單。
最簡單而言,呂布在火并丁原後,把丁原的隊伍全部拉到了董卓這一邊,如果呂布僅僅因為得到一匹赤兔馬和金銀财寶就背叛丁原,丁原集團的其他軍政大佬,又為什麼要跟着呂布一起叛變呢?他們有什麼好處?

舉個例子,如果丁原是一個軍長,呂布是副軍長,呂布火并丁原投靠董卓後,丁原軍隊的那些師長、副師長、旅長、團長等人,他們并不是打醬油的,完全可以自己推舉一個新的首領出來,要知道當時并州兵團裡面還有張遼、高順、張邈等牛逼人物,他們誰都不是省油的燈?
很多人說,并州兵團之是以跟着呂布走,是因為丁原被殺後,呂布就是老大,是以他們自然就聽呂布的話。問題是,假如關二爺把劉備給火并了,他能夠把劉備的隊伍拉走嗎?還有夏侯惇把曹操幹掉後,他能順利接管曹操的部隊嗎?我相信肯定會有人打着他們的旗号報仇。
事實上,真實的情況應該是這樣的,在丁原的并州兵團進入洛陽城後,以袁紹和曹操為代表的士大夫集團立即向丁原一夥人進行拉攏,而拉攏的條件呢,就是授予丁原執金吾的職務。
大家知道,執金吾是洛陽城禁軍兩大主管之一。丁原作為一個地方大佬,一進洛陽城,就獲得這種職務,本身就是證明袁紹、曹操一夥人那是非常想拉攏他。至于拉攏他的目的,自然就是讓他制約野心勃勃的董卓。
與此同時,董卓肯定也向丁原的并州兵團伸出了橄榄枝,總而言之,咱們一起抓住這個機會,聯手控制中央政府,幹一波更大的事業。
面對袁紹、曹操和董卓的同時拉攏,丁原一系肯定會召開進階将領的緊急會議。主要讨論的内容呢,自然就是他們究竟應該何去何從?
對于丁原和他的并州兵團來說,如果選擇接受袁紹、曹操的拉攏,所冒的風險相對較少。因為,袁紹和曹操是士大夫集團推在前台的少壯派代表,他們身後的力量盤根錯節、根深蒂固,如果丁原一系願意站在他們身後,自然更容易保持帝國的穩定。
在這種背景下,丁原一系的人,就可以不用冒什麼風險,就可以比較容易擷取一些看得着的利益,比如丁原一上來就得到了執金吾的職位。問題是,丁原手下的衆多進階将領們,卻并不願意擇接受袁紹、曹操的拉攏。
因為,袁紹、曹操是士大夫集團的代表人物,以他們為代表的利益集團,占據了帝國絕大多數的軍政資源,換句話說,如果繼續讓他們占據執政地位,帝國的各種軍政職務,那大都是名花有主,因為他們自己内部人早已經将這些好職務給瓜分完畢。
這樣一來,其它外來的力量,想進來分一小杯肉湯,本身就比較難;外來的力量如果想過來分一大碗肉湯,估計就更難。這也就意味着,士大夫集團可以單獨給丁原留下一個肥缺,但對于并州兵團的其他進階将領,就很難留出太多的肥缺。
也就是說,如果接受袁紹、曹操的拉攏,丁原本人可以獲得較大的利益,但并州兵團的其他人,那就隻能原地踏步,或者充其量分到一點殘羹冷炙,對此大家顯然不滿意。
相反,如果選擇接受董卓的拉攏,因為董卓是從地方突然闖進洛陽城的力量,并沒有太多的曆史包袱。
換句話說,如果董卓能夠執掌帝國政權,帝國政府必然要來一次大換血,那些原先由士大夫集團占據的軍政職務,自然就可以落到衆人的手中。在這種背景下,并州兵團的其他軍政大佬,自然都傾向于投靠董卓。
尤其是,這個時候洛陽的禁軍都集體選擇站在董卓一邊,這更讓大家産生許多幻想。因為,從現在的情形去看,隻要并州兵團和董卓實作了比較好的協作,就有機會控制了洛陽城,再努力一下,就有可能控制整個帝國。到時大家自然都可以擷取較大的軍政利益。
也正因為此,在丁原選擇接受袁紹、曹操的拉攏後,呂布才敢火并丁原,更是把丁原小弟全部拉走投靠董卓。而在這個過程中,并州兵團的其他軍政大佬,都是積極主動配合呂布,沒有人去為丁原報仇。因為,呂布的行為,本事就代表着他們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