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是最受中國人歡迎的東南亞旅遊勝地,充滿異國情調的山水風光,無數佛教名勝,再加上前些年《泰囧》的熱映,使泰國成為中國人東南亞旅遊的首選之地。
在全世界範圍内,泰國曼谷同樣是東南亞最開放的國際化都市,每年都吸引着無數歐美遊客。泰國曾經是亞洲四小虎之一,經濟發展在東南亞半島上是數一數二的。

很多人都知道,泰國的主體民族泰族和我國的傣族是同一個民族,最明顯的特征就是潑水節。泰族是東南亞第一大民族,除了泰國外,還是寮國的主體民族,緬甸的第二大民族,高棉、印度、越南等國也有分布。
泰族的曆史可能知道的人就不多了,他們其實發源于中國境内,曾經和我們是兄弟。一千年前,泰族祖先是從中國遷移到東南亞的,雲南最早有個叫南诏的國家,就是泰族的祖先。
雲貴高原很早就有先民居住,但是特殊的地形很難形成強大的文明。巨大的山脈把高原切割得支離破碎,人類生活在一個個山間谷地中,當地人稱為壩子。直到唐朝時,這裡終于出現了六個小規模的政權,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蒙舍诏。
雲南六诏根據與漢化程度的高低,被分成白蠻和烏蠻。其中最靠南方的蒙舍诏,雖然屬于漢化程度低的烏蠻,與唐朝的關系卻是最好的。蒙舍诏得到唐朝的支援後,滅掉其他五诏,在公元738年建立了南诏國,皮羅閣被唐朝封為雲南王。
南诏不是我們熟悉的大理國,它比大理早了好幾百年。南诏受漢文化的影響很深,南诏王尋閣勸不但擅長漢文經史,還是一位著名的詩人。他和其他南诏詩人的作品,後來被收錄進《全唐詩》。
南诏國統一後,雲南境内的各個民族開始融合,泰族也是在這一時期成形的。南诏國民風剽悍,又有茶鹽等特産,國力一度非常強盛。疆域擴充到今天的緬甸、寮國等國,北部抵達貴州和四川交界處,幾乎稱霸整個西南地區。
但不幸的是,南诏國處在兩大強國唐朝和吐蕃之間,想置身事外都不可能做到。而唐朝在安史之亂後,對邊疆上的節度使失去控制力,導緻邊釁頻開,經常發生戰争。
南诏立國的160多年,向大唐和吐蕃兩面稱臣,搖擺不定。公元754年左右,南诏聯合吐蕃多次打敗唐朝的遠征軍,十幾萬唐軍丢盔棄甲,大部分葬身在雲南的崇山峻嶺中。
公元779年,吐蕃和南诏又聯合進攻四川,南诏盡起全國之兵數十萬人。大唐固然不再是貞觀、開元的盛世,但認真起來,也不是南诏可以抵擋的。
唐軍名将李晟隻用九千中央禁軍和範陽兵,便大破南诏軍,斬首數萬。來自北方的精銳騎兵,面對南诏的步兵還是有很大優勢的。在唐朝境内,吐蕃軍隊都不一定是唐軍的對手,更何況南诏。
拉鋸戰打到最後,南诏國15歲以上的男丁都被征去當兵,國内隻剩下老人和女人進行生産,國力日漸衰落。公元902年,南诏王室的大權旁落,權臣鄭買嗣不但控制了整個朝廷,還殺害南诏王及王族800餘人,徹底滅亡了南诏國。
南诏亡國後,泰族紛紛南遷,在東南亞半島上定居下來。留在中國的被稱為傣族,生活在寮國的被稱為佬族,跑到緬甸的變成撣族,泰國、越南、高棉三國的被稱為泰族,更遠的印度稱他們為阿洪族。其實,他們都是同一個民族,隻是叫法不同而已。
泰國和寮國兩國的主體民族是泰族,分别占到總人口的75%和40%以上。泰國有4700萬泰族,寮國有400萬以上。有些資料把佬族和泰族分成兩個不同的民族,其實是根據國家來劃分的。
緬甸的撣族有850萬人,緬甸政府把他們分成多個民族,但撣族不承認。這也沒什麼可奇怪的,泰族在各個國家的群體都有多個分支,比如中國傣族也有水傣、旱傣、花腰傣等差別。
印度的阿洪族大約有200萬,高棉、越南等國的泰族也有不少。這樣算下來,全世界的泰族至少有6000萬人,完全稱得上是東南亞第一民族。
【參考文獻:《新唐書》、《舊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