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朝和荷蘭殖民者的澎湖之戰:保住了澎湖,卻忽略了台灣

明朝和荷蘭殖民者的澎湖之戰:保住了澎湖,卻忽略了台灣

1581年,荷蘭擺脫了西班牙的統治,赢得國家獨立。雖然當時并沒有得到西班牙的承認,但是他們已經開始行駛一個國家的權力了。

獨立後的荷蘭也急于像葡萄牙、西班牙那樣,發展自己的海外貿易,由于發生搶奪資源等貿易摩擦,荷蘭同西班牙交惡,西班牙所有港口對荷蘭人關閉。别無選擇的荷蘭人,隻好自己重新尋找一條通往亞洲的新航路。

東方的貿易之路也不平坦,它是在爪哇和馬六甲海峽兩次打敗葡萄牙艦隊之後,就此壟斷了此處的貿易的。

買賣做大了,就得有專門的管理部門才行,于是,1602年3月20日,荷蘭東印度公司(DutchEastIndiaCompany)成立了,簡稱VOC。

這個公司可不是普通的貿易公司,雖然它形式上是一個股份有限公司,但它有自己的雇傭軍,可以發行貨币,

也可以與其他國家訂立正式條約,并具有對該地實行殖民與統治的權力。

明朝和荷蘭殖民者的澎湖之戰:保住了澎湖,卻忽略了台灣

做貿易得有基地,為了在東亞地區找到一個可供船隻補給的長期據點,他們開始苦苦找尋,終于找到澎湖這一帶。

澎湖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彭湖為漳、泉之門戶,而北港(台灣)即彭湖之唇齒,失北港,則唇亡而齒寒,不特彭湖可慮,漳、泉亦可憂也。”(《讀史方輿紀要》清·顧祖禹)

作為一個中轉基地,地理位置十分理想。看好這塊地方以後,他們自己一合計,事情就敲定了。

明朝和荷蘭殖民者的澎湖之戰:保住了澎湖,卻忽略了台灣

1604年(萬曆三十二年)8月7日,荷蘭東印度公司艦隊司令韋麻朗(WybrandvanWarwijck)一聲令下,艦隊就侵占了澎湖。

此時是明萬曆年間,雖然明朝的皇帝不着調,20多年不理朝政,但他手下的大臣們還是盡職盡責的。

福建巡撫徐學聚一看自己管轄地來了外人,連個招呼也不打,就反客為主了,于是下令,指派都司沈有容前去交涉。

沈有容得令後,組織50艘戰船,2000餘人,于同年11月18?日抵今日之馬公市。

沈有容在娘媽宮(今澎湖天後宮)會晤了荷蘭的艦隊司令韋麻朗,要求他們撤出澎湖。

韋麻朗談了自己要求建立海上貿易的請求,但遭到斷然的拒絕。韋麻朗一看軟的不行,想要來硬的,但自己兵力亦相差懸殊,這個仗是沒法打的。于是怏怏不樂的于12月5日離開澎湖,轉往台灣,再尋找新據點吧。

事件結束後,明朝政府立“沈有容谕退紅毛夷麻郎碑”以示紀念,此碑現存于澎湖馬公鎮。

明朝和荷蘭殖民者的澎湖之戰:保住了澎湖,卻忽略了台灣

他們撤退是撤退了,但是心有不甘。

俗話說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這次沒得逞,下次還會卷土重來的。

果然,随着東印度公司在東亞的買賣逐漸做大,公司實力強大了,他們又想起這塊地方了。

于是,在相隔18年後,又卷土重來了。

1622年(天啟二年)4月10日,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顧恩一聲令下,艦隊司令雷爾生率領一支精心準備的荷蘭艦隊,就這樣浩浩蕩蕩出發了。

這支艦隊共由15艘大小戰艦,1000多精銳士兵組成。

其實嚴格說起來,應該算一個聯合艦隊,因為在這個艦隊裡,還包括當時剛剛冒頭,一心要讨好荷蘭的英國兩艘戰船。

這麼大的陣勢,在歐洲殖民史上,還是很少見的。

因為在爪哇也好,還是在馬六甲也好,這麼大陣勢的船隊一到,當地人就會乖乖投降了,還何談抵抗?

他們估計得一點不錯,戰事剛一開始,果然把聞訊趕來的明軍打的落花流水。

同時荷蘭派遣艦隊駛至漳州海面,封鎖漳州門戶,企圖以武力威脅中國同荷蘭通商。

明朝和荷蘭殖民者的澎湖之戰:保住了澎湖,卻忽略了台灣

荷蘭人船長威伊邦特庫撰寫的《東印度航海記》中,裡頭描繪當時的情形。

十月十八日,?荷蘭人在漳州“燒毀中國帆船多至六七十艘”,并登陸洗劫;

二月十日,荷蘭人又“縱火焚毀兩個村?莊”;

五月一日,截獲中國商船一艘,“其中載有二百五十人之多”。對于中國俘虜,荷人則把他們先集中至澎湖島上,強迫中國人築城,據記載共有1150多名俘虜,役死者571人,所剩下的579人被遣送到巴達維亞,然後出售到其他地區作為奴隸……

同時,也加緊修築防禦設施,碉堡也建起來了,艦隊也擴大了,戰艦達到18艘。

在此站穩腳跟以後,說話底氣也足了,千總陳士瑛前來交涉時,荷方提出三點要求:

第一,允許荷蘭人在中國沿海互市;

第二,割讓澎湖予荷蘭人;

第三,禁止中國與葡萄牙、西班牙二國進行貿易。

提出以上三個條件後,并以武力要挾:“若不允市(指通商),必動幹戈”。?

既然對方索要的條件不能滿足,隻有用武力說話這一條途徑了。于是,在當年的九月初五,明熹宗下旨:“紅夷狡詐,為患方深。巡撫官着督率将吏,悉心防禦,作速驅除。”

至此,澎湖之戰已箭在弦上了。

明朝和荷蘭殖民者的澎湖之戰:保住了澎湖,卻忽略了台灣

1624年2月(天啟四年正月),?福建巡撫南居益親自乘船到金門,下令明軍船隊渡海武力收複澎湖,此次出征的,是200艘兵船,1000萬餘人。

福建總兵俞咨臯、守備王夢熊,率領兵船至澎湖,登陸白沙島,首先與荷軍接火,但荷蘭軍隊依仗堅固的工事與戰艦頑抗,澎湖久攻不下。

“(紅木埕城要塞)炮樓堅緻如鐵,巡撫南宮益,遣兵攻之,賊首高文律拒守不下,官軍以藥轟之,樓傾下海。”(《澎湖廳志》)

海戰情況更糟糕。此次明朝水師雖然出動了自己所有的家底,但都是可憐的中小型戰船,和荷蘭龐大的戰艦相比,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

巡撫在後面督戰,前線也不敢松勁,一下打不下來,那就慢慢啃吧,于是幾乎天天發動攻擊。

後來更是改變戰術,既然碉堡這麼堅固,那就不強攻了。在荷蘭人的炮火下,明軍使出了巧勁,用堆滿沙石的戰車抵擋荷蘭人的炮火,一步步完成對荷蘭人的合圍。

在陸地完成合圍的同時,還封鎖海路,斷絕荷蘭人的外援。

明朝和荷蘭殖民者的澎湖之戰:保住了澎湖,卻忽略了台灣

等仗打到七月份時,南居益一看總這麼耗着也不是回事,于是派出火铳部隊支援征讨大軍。

明朝的火铳,屬于熱武器了;他們一上來,戰鬥力相當的驚人,一直把荷蘭人打得最後龜縮在據點裡拒城死守。

此時再一次形成了僵持狀态!

等到了八月份,南居益忍無可忍之下,對前線将領發出了死指令:再打不下澎湖,提頭來見!

七月初三,明軍分三路齊攻,七月十一日,荷蘭人示降。十三日,“(荷蘭人)拆城,起運米下”(《明熹宗實錄·卷47》)。

在雙方激戰七個月,耗費軍資十七萬七千餘兩之後,明軍生擒荷軍守将高文律(Kobenloet)等十二人,其餘荷蘭殘兵倉皇逃往台灣南部。

至此,明軍終于不辱使命,取得了澎湖之戰的勝利,捍衛了國家主權。

随後福建巡撫南居益獻俘于北京,天啟皇帝下令把他們全部斬首,傳首九邊以儆效尤!

明朝和荷蘭殖民者的澎湖之戰:保住了澎湖,卻忽略了台灣

澎湖之戰的影響:

此戰過後,朝廷才意識到澎湖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于是采取了以下補救措施:

一、在澎湖增加駐兵,着兵部“專設遊擊一員,駐紮澎湖,以為久經固圉之”。同時在原有兵員的基礎上再增加兵力,最終使澎湖地區的駐兵增加到?2104名。

二、加強福建沿海地區衛所同澎湖地區的聯系。

三、提升澎湖駐軍等級。澎湖地區原為“南路節制”,故而軍事決定權較低,現今改為“副總兵衙門兼協守職銜”,大大提高了澎湖守軍的軍事決定權。

四、增加兵饷。澎湖地區每到汛期,駐防人員便會撤防,而如今則增加兵饷,使駐兵常年死守,不許回撤。

五、屯田澎湖,開發漁業。

另外,在軍事上也有所斬獲。

正是通過此戰,明朝才意識到新式火炮的巨大威力,在收複澎湖之後,開始着手仿制荷式火炮,用于裝備自己的軍隊。

經過屢次改進,最終生産出後來令滿洲人聞風喪膽的紅夷大炮。

參考資料:

《明熹宗實錄》

《明史》清·張廷玉

老衲侃春秋嚴正聲明:原創作品,禁止非法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