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十一萬打六萬,占據兵力優勢的明軍,為何在薩爾浒之戰中慘敗?

薩爾浒戰役是爆發于明萬曆年間的一場重要戰役,它是明朝與後金遼東戰争中的戰略決戰,也是遼東局勢的轉折點。這一戰,明朝十分重視,萬曆皇帝傾全國之力,調集重兵,又讓盟友海西女真葉赫部和北韓出兵策應,共同攻打努爾哈赤部。可是,最終的結果卻令人意想不到,占據兵力優勢的明軍,卻被後金軍輕易擊潰,幾乎全軍覆沒。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緻了明軍的大敗呢?

十一萬打六萬,占據兵力優勢的明軍,為何在薩爾浒之戰中慘敗?

分進合擊的戰略

楊鎬制定的“分進合擊”的戰略,是明軍于薩爾浒之戰中慘敗最重要的原因。本來,面對六萬後金軍,總共十一萬的明朝聯軍是占據兵力優勢的,但是楊鎬卻将這個優勢拱手送出。楊鎬将十一萬大軍分成四路,分别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向後金都城赫圖阿拉發動進攻。

楊鎬以為四路大軍可以吓破努爾哈赤的膽,但他卻沒有想到,四路大軍還沒有出動,努爾哈赤就已經偵知明軍的戰略意圖。針對楊鎬的戰略,努爾哈赤決定采取“憑你幾路來,我隻一路去”的戰略,集結優勢兵力,将明軍逐個擊破。

十一萬打六萬,占據兵力優勢的明軍,為何在薩爾浒之戰中慘敗?

由于明軍南北二路路途遙遠,道路險阻,無法與明軍主力軍同時抵達,這使得明軍的西路軍也就是主力軍成為孤軍。努爾哈赤抓住機會,集中八旗軍力,對明主力軍進行猛攻。最終,明西路軍全軍覆沒。

明主力軍全軍覆沒以後,明軍失去前鋒,其他三路軍全部暴露在後金軍的面前。努爾哈赤利用明朝三路軍還未彙合的戰機,繼續集結優勢兵力,先是擊潰了北路軍,又擊潰了東路軍。南路軍行動遲緩,沒有深陷包圍,得知其他三路均已覆滅,倉皇撤退,這才保全了一路大軍。

十一萬打六萬,占據兵力優勢的明軍,為何在薩爾浒之戰中慘敗?

明軍缺乏良将

當然,分進合擊的戰略,不是明軍失敗的唯一原因。其實,這四路軍但凡有一支頂住了後金的進攻,将其拖住,等待援軍的到來,後金就将陷入絕境。可是,指揮四支軍隊的明軍将領,在這場戰役中幾乎都犯了緻命的失誤。

率領明三萬主力軍的杜松完全沒有将後金軍放在眼裡,他貪功冒進,抵達渾河以後,放出豪言:“入陣披堅,非丈夫也。吾結發從軍,今老矣,不知甲重幾許!”(《明史》)言罷,杜松赤膊上陣,率領少許騎兵先行過河,行動緩慢的辎重營被他留在了後面。結果,杜松的先鋒部隊遭遇後金主力,全軍覆沒,他戰死以後,後方大營也遭到奸細突襲,明朝最精銳的神機營損失殆盡。

十一萬打六萬,占據兵力優勢的明軍,為何在薩爾浒之戰中慘敗?

北路軍馬林得知杜松戰死以後,為了儲存實力,将軍隊分駐三處,就地防禦。馬林想等待援軍的意圖沒有問題,但他沒有将東部高地占領,給了後金騎兵從高向低沖鋒的縱深。而且,當努爾哈赤示敵以弱以後,馬林又以為後金兵力不足,主動出擊,結果中了後金的埋伏,北路軍自此全軍覆沒。

北路軍被擊潰以後,努爾哈赤命人裝扮成明軍,持着杜松令箭,詐稱杜松軍已迫近赫圖阿拉,要劉綎速進。劉綎不去分辨便信以為真,立即下令輕裝急進,結果中了後金伏擊,兵敗身死。

南路軍李如柏行動緩慢,當他接到撤退指令以後,路遇後金哨探。後金哨探發出沖鋒号角,李如柏以為是後金主力進攻,慌不擇路,大軍自相踐踏,死傷一千餘人。

十一萬打六萬,占據兵力優勢的明軍,為何在薩爾浒之戰中慘敗?

而坐鎮沈陽的楊鎬手中有一支機動部隊,但他始終沒有調遣這支部隊,更沒有對三路明軍有任何策應和支援。

明軍戰鬥力低下

導緻明軍慘敗的,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明軍戰鬥力低下。由于萬曆年間國内叛亂四起,朝廷将大量軍隊和軍饷用于平叛,這使得遼東地區的明軍軍備廢弛,裝備陳舊。以神機營成名的明軍,裝備卻還不如後金軍。很多官兵身上隻有胸背披甲,其餘位置均沒有防禦。反觀後金軍的重裝部隊,不僅配備了铠甲,還有頭盔、面具、護肩、護臂、護心鏡、護腋等,可謂武裝到了牙齒。與這樣的重裝騎兵戰鬥,明軍很難是對手。

十一萬打六萬,占據兵力優勢的明軍,為何在薩爾浒之戰中慘敗?

明朝國力衰微

明軍中的問題,我們能看出來,當時明廷中的不少人自然也能看出。就比如楊鎬,他雖稱不上是良将,但好歹也有多年帶兵打仗的經驗,不是一位庸才。如果可以,楊鎬其實也想等待所有軍隊部署完畢,再向後金進攻。但是,當時明朝國力衰微,政治腐敗,加上各地的災禍,财政年年赤字,明朝無力長期供養遼東集結大量軍隊。是以,神宗一再催促楊鎬發兵,讓他速戰速決。

明軍出兵的時間是冬末春初,這個時間北方的戰馬難以發揮完全的戰鬥力,但是惡劣的天氣對于明軍更不友好。原定于二月二十一日出兵,卻因為大雪推遲四日,這給了努爾哈赤更充分的準備時間。

十一萬打六萬,占據兵力優勢的明軍,為何在薩爾浒之戰中慘敗?

而且,明軍抵達前線以後,天氣寒冷,雨雪交加,明軍的辎重營跟不上前面的部隊。可是打到赫圖阿拉的時間已經确定,所有将領都不敢贻誤戰機,是以他們往往會抛棄火器營和辎重營。結果,明軍的前鋒部隊失去火器的支援,很快被後金吃掉,後方大營失去主将以後,人人自危,無法阻止像樣的抵抗。

薩爾浒戰役中,明軍八萬精銳折損将近五萬人,大量将領戰死沙場,喪失騾馬28000餘匹,損失槍炮火铳20000餘支。這對于本就式微的明朝來說,可謂是一次重創。自此,明朝失去了在遼東的主動權,開始陷入被動,這也為它的覆滅埋下伏筆。

參考資料:

《明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