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戰犯”?顧名思義就是發動非正義戰争,或者在戰争中犯有嚴重罪行的人。戰敗後,戰犯要受到戰勝方的審判,承擔發動戰争的罪責。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法西斯首相東條英機就是戰犯,最終經過審判,被執行死刑。
抗日戰争勝利後,中國人已經飽受戰亂之苦幾十年了,人民百姓渴望得到和平,不想再打仗了。可是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欲将共産黨上司的武裝力量除之而後快,建立一個獨裁的政權。
為此,蔣介石不顧全國百姓和平的呼聲,發起了内戰。解放軍被迫實施反擊,為全國窮苦百姓謀求一條幸福和民主的道路。經過四年不到的解放戰争,蔣軍由強轉弱,兵敗如山倒,最終敗逃台灣。

蔣介石雖然逃到了台灣,但是他身邊許多進階将領成了我軍的俘虜,三年多的解放戰争,我軍俘虜了大批蔣軍進階将領,他們當中絕大多數人都應該承擔戰争的罪責,接受人民對他們的改造和審判。
當了兩次“活烈士”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友善統一對國民黨戰犯的管理,在北京設立了一個功德林戰犯管理所。蔣軍戰犯中,能被轉移到功德林的人原來的官職多數是比較高的,如王陵基、杜聿明、王耀武,康澤等人,他們在沒有被俘虜前地位都不低。
進入功德林改造的原國軍進階将領中,有人選擇了積極配合,如杜聿明、宋希濂、王耀武等人,他們在功德林改造10年後,于1959年獲得了特赦。當然,也有人選擇對抗改造,不肯寫悔過書,如黃維、文強、陳士章,這批人被關押了二十多年,于1975年獲得特赦。
相比黃維和文強,陳士章的名字就不太顯得為人熟知了,他原先的身份是什麼?在功德林為何不積極改造?出獄後,陳士章為何執意要去台灣,最終又因為什麼原因,隻能遠赴美國?
陳士章畢業于黃埔五期,畢業後,他自己覺得學得還不夠,相繼又到軍官訓練團、高等教育班、中央訓練團、戰術研究班等地方學習過,證書拿了很多,理論知識水準豐富,是一個有學識的将軍。
抗日戰争時期,陳士章是一名上校團長,參加了武漢會戰,與友軍一起阻擊了日軍三天,擊退了日軍,獲得上級的嘉獎,這算是陳士章發迹的開始。1941年,國軍破壞抗日統一戰線,與新四軍搞摩擦,時任40師副師長的陳士章參與了此次行動。
在三溪鎮,陳士章輔佐師長方日英,阻擊了新四軍的突圍部隊,導緻衆多新四軍損失慘重,許多進階将領成了俘虜。皖南事變中,陳士章為國軍出了很大力,這也是他日後在功德林害怕被清算的主要原因。
40師隸屬于25軍,25軍是雜牌軍,軍長更換頻繁,直到黃百韬接任,才算穩定了下來。黃百韬雖然雜牌出身,但軍事素質不錯,懂得治軍,赢得了陳士章的尊重。黃百韬對陳士章也很賞識,自己出任7兵團司令後,将自己的嫡系25軍交給了陳士章指揮。
淮海戰役期間,黃百韬身亡,陳士章因為自己在皖南事變中幹的那些事情,他并沒有起義,也不甘願成為我軍俘虜,決定化裝潛逃。陳士章在潛逃過程中很聰明,沒有帶一些名貴的東西,僅帶着一點幹糧,化裝成農民,順利逃到了國統區。
陳士章好不容易逃回家,家中的親人以為自己已經戰死了,靈堂都擺出來了,據說是陳士章的家屬看報紙上說7兵團一位叫陳士章的軍長戰死,成了烈士,家屬這才為他擺靈堂。
陳士章當了一回“活烈士”,前往蔣介石那裡報到。當時多數國軍進階将領起義的起義,投降的投降,老蔣看陳士章還十分忠心,沒有追究他戰敗的責任,繼續讓他組建25軍,在福建征兵。
考慮到國軍兵敗如山倒的局面,陳士章十分擔心自己的家屬,派人将他們送到台灣避難。福州戰役中,陳士章剛組建的25軍戰力顯而易見,上了戰場全部拉稀,自己隻能再次化裝潛逃,從福建一路跑到了廈門。
陳士章害怕國防部因為自己丢了福州,打算先在廈門避避風頭,沒想到廈門也很快淪陷了。這一次,陳士章沒有那麼幸運了,在我軍的一次清查行動中,終于落網了,成了一名戰俘。
由于陳士章被俘的消息沒有傳到台灣,再次誤以為他已經戰死了,在台北圓山忠烈祠放了牌位。陳士章或許自己都沒想到,人在大陸,牌位在台灣,算是當了兩次“活烈士”了。
在功德林的生活
在功德林戰犯管理所中的國軍進階将領職務一般都比較高,像陳士章這種軍長級别的不算大,是以他并不顯眼。
在功德林,一些基本的生活條件還是能夠達到的,也有相對完善的醫療體系,戰犯身上有病能夠得到及時醫治。規律的作息時間,讓許多原先在打仗的國軍進階将領的身體得到了較大的恢複,小毛病也少了很多。
在功德林,陳士章不積極表現,也不拖後腿,在獄中十分低調。陳士章因為自己在皖南事變中犯下了大罪,擔心新中國政府會找他清算,整日非常擔心,生怕自己某一天被拉出去審判槍決。
平日裡,陳士章與功德林的其他戰犯不敢走得太近,喜歡獨來獨往,二十多年一直如此,始終沒有改變。1975年3月,經過黨中央和毛主席準許,陳士章終于迎來了自己的特赦,獲得了自由。
被禁止入台灣
戰犯們獲得特赦後,成了自由人,來去自由,不管是去哪裡,我方都能給予相應的幫助,發放路費。
陳士章獲得特赦後,與大多數人留在大陸不同,他毅然決定去台灣。陳士章之是以這麼選,主要還是老婆孩子在台灣,這個選擇并沒有什麼奇怪的。
當然,我方在接到陳士章要求台灣的報告後,先是安排他去香港,與台灣方面取得聯系。陳士章“一片忠心”,台灣方面并沒有領情,當時蔣介石剛去世,兒子蔣經國上位,他對陳士章沒有興趣,拒絕了他的入境請求。
聽到這個消息後,陳士章自然十分失落,自己為他們賣命了幾十年,即便在功德林,依舊保持着“氣節”,沒想到台灣方面這麼不領情,被氣得不輕。
正當陳士章不知道自己去哪裡度日的時候,聽到了兒子在美國定居的消息,便在香港與他取得聯系。不久,陳士章遠在美國的兒子親赴香港,将老父接走,不久,陳士章夫人也從台灣來到美國,一家三口終于再次團聚,相擁在一起。
在美國的陳士章過着悠閑的生活,日子過得久了,難免有些無聊,為此他決定寫回憶錄,将自己的經曆寫下來,力求真實客觀。
晚年,陳士章相繼寫了《黃伯韬的起家與敗亡》《蔣軍第四十師襲擊新四軍經過》《淮海戰役七兵團毀滅》等著作。1992年,陳士章病逝于美國洛杉矶,活了90歲,算是高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