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橫卧飛天穿越千年時光——天梯山石窟北涼飛天壁畫驚豔亮相

據武威文體廣電旅遊:

武威天梯山石窟,始建于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北涼時期,北朝、隋唐、西夏到明清相繼營建,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曆史。曆經一千多年的變化,經1959年的勘察和清理,天梯山石窟尚存18個洞窟,洞窟記憶體有塑像、壁畫以及魏、隋、唐漢藏文寫經和初唐絹畫等珍貴文物。1958年,為解決黃羊河下遊萬畝土地的灌溉問題,當時決定在天梯山石窟附近修建黃羊河水庫。據水庫工程處當時計算,水庫蓄水後,窟群下部的10個洞窟将全部被淹沒在水中。為了挽救珍貴的石窟文物,甘肅省政府決定對天梯山石窟文物進行整體搬遷保護。四十多年後的2006年,根據國家文物局“原址恢複”的精神,在甘肅省文物局的上司和協調下,天梯山石窟搬遷文物中的絕大部分移交回武威市。

2019年8月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同志、甘肅省文物局局長馬玉萍同志等一行人調研武威天梯山石窟搬遷壁畫彩塑修複工作現場。

2015年10月,天梯山石窟搬遷壁畫、彩塑保護修複項目正式啟動。修複工程由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技術服務中心執行。“武威天梯山石窟搬遷壁畫彩塑修複項目”完成了天梯山石窟搬遷壁畫表面病害修複、壁畫碎片拼接、重層壁畫揭取修複、彩塑拼接等修複工作,修複壁畫面積300餘平方米,塑像70餘尊。天梯山石窟壁畫在修複過程中嚴格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和最小幹預”的原則,所有壁畫經過污漬清除、顔料層加強、地仗層補強等十幾道工序的專業處理,最終達到了讓壁畫“重獲新生”的目的。2020年10月,修複的部分天梯山石窟搬遷文物在武威市博物館以“天梯神韻 涼州佛光”為主題的專題展覽進行展出。

修複後的天梯山石窟搬遷壁畫和塑像

在本次壁畫彩塑修複過程中揭取修複了少量早期重層壁畫,再一次揭開了天梯山石窟早期壁畫的神秘面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幅當屬位于第4窟中心柱背面第一級塔柱上沿處的弧形北涼壁畫,面積約為0.6㎡。此幅壁畫中自下而上共出現了三身人物形象:最下面一身殘缺,僅存雙眼至頭頂部分;中間一身為胡跪式供養菩薩形象;上層為橫式飛天形象。整幅壁畫的繪制風格與1960年在此窟揭取發現的北涼壁畫完全一緻,三身人物形象均采用了“凸凹畫法”,其眉骨及上眼睑上,均加白色點染,進而形成了明顯的立體效果。從壁畫的繪制技法來講,無論是人物臉面肌膚的用色和暈染,還是表現身體輪廓和衣着褶紋的鐵線描均達到了相當高的境界。

揭取修複的北涼弧形重層壁畫

此幅壁畫中的橫卧式飛天形象,是天梯山石窟目前發現并修複的最完整的北涼飛天壁畫。此身飛天的發式、五官、面形、胸飾、璎珞、披巾、長裙等披戴穿着均與1960年揭取的立式提瓶菩薩基本一緻,不同的是菩薩比較文雅沉靜和略有纖細文弱之感,而這身飛天則給人以笨重粗犷的感覺。飛天的帔帛、飄帶均與提瓶菩薩一緻,系在下面的長裙也均為青藍色。飛天頭部向裡,雙足向外,雖然腰部略有向下彎曲的姿态,但完全像一身橫卧在龛外上部的菩薩,加上略帶笨拙的軀體,毫無輕盈飛動的感覺。與其它石窟後期那種輕盈飄動,淩空飛舞的優美形象的飛天相比,更是有所不同。整個飛天,無論線上描、設色、暈染、造型以及神情、意态等方面都很純熟,給人以笨拙的感覺,再現了早期佛教壁畫藝術的獨有特點。

在天梯山石窟北涼壁畫的揭取保護修複過程中,這一身北涼早期飛天的誕生,又為我們對早期佛教藝術的研究提供了絕妙的實物資料,不僅是天梯山石窟搬遷壁畫彩塑修複實施的重大成就,同時也是我國石窟寺考古研究工作的重大發現。

撰稿:蔡建宏

來源: 天梯山石窟

梯山石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