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龍口文學|龍口,我無法拒絕你的美

龍口文學|龍口,我無法拒絕你的美

文/劉玉濤

秦磚漢瓦,帝王宮阙。一段古城牆,是曆史;一座老宅子,是文化;一條黃水河,是歲月。時光遺留了太多的斑駁,煙雨洗刷不掉滄桑的痕迹。紅塵淡淡,龍口的萊山、歸城城址、秦始皇行宮、萊山月主祠、丁氏故宅、龍口港棧橋、黃河營古港碼頭、黃水河流域等這些文化内涵豐富且有着傳說故事的名山大川和璀璨的文化古迹(遺址)。有些美,一旦遇見,便一眼萬年,有些心動;一旦開始,便覆水難收,也成為了一生的守護者。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張炜在《故鄉龍口》中寫道:“……龍口人祖祖輩輩還在做的一件事,就是命名。我們對方言都懷有深切的感情,一個東西在本地叫這個名字,在外地就不叫這個。命名的方式,就是文化生長的方式。龍口人說某個東西顔色很白,發音是“敲白”。一件東西好不好,龍口人會問你:“奚好?”這都是古漢語的說法,在龍口至今保留下來。更典型的是,你如果問一個龍口人,能不能做某件事,他會回答“能矣”。這樣的語言讓我心醉神迷。命名的規則還展現在地名上,鋪開龍口的地圖,你會看到每個地名都有故事。”

1

龍口(原黃縣)地處膠東半島西北部,面向浩瀚的渤海,風景秀美,氣候宜人,是一座新興的沿海開放港口城市。亘古以來,就是人類生活居住繁衍生息的地方。悠久的曆史和豐富的文化内涵,在整個華夏文明的形成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曆史地位,萊夷先民以智慧和勤勞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

龍口作為中國最早的縣治機關之一,既是秦代著名方士,徐福的故裡,也是2200多年前徐福率船隊東渡的起始地。西周初年,東夷部落的萊夷以此為中心建立了萊國,富魚鹽之利,農業、冶鐵業、商業都很發達。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分天下為三十六郡,設定黃縣,隸屬齊郡。從公元前219年到前210年間,秦始皇曾三次巡視中國東部沿海地區,三次親自駕臨黃縣。第一次東巡時秦始皇在黃縣城召見徐鄉方士徐福,他遂陪同秦始皇祭萊山拜月主祠,然後過黃腄,窮成山,登芝罘。到了琅玡以後,徐福等人上書請求入海求仙,後來東渡日本未歸。由此,引出了以徐福求仙并率童男童女東渡扶桑的故事。這段故事的精彩之處就是“齊人徐巿”揚帆東渡,經南韓而達日本,“得平原廣澤,止王不來”,成為世界上最早的航海家和外交家。

在當時的曆史自然條件下,徐福率領三千童男童女、五谷百工不畏艱險、勇于探索、勇往直前的精神令人敬仰。徐福文化流傳了2000多年,至今經久不衰,在海内外具有較高的知名度,特别是在日本、南韓影響很大。在日本,徐福遺迹達56處之多,東京、新宮、佐賀、富士吉田等地都成立了徐福組織,許多人自稱是徐福的後代,對徐福懷有深厚的感情。在印度尼西亞、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方有徐氏宗親會或徐氏公會,美國也已開始有人研究徐福。徐福已經從中國走向了世界。

在浩如煙海的先秦古籍中,有關膠東先秦古國的記載寥寥無幾。在史籍中,真正有一點明确記載的膠東古國隻有萊國。萊國始建國的年代已不可确考,最早見于記載,西周初年,萊國便已存在。萊國故地的龍口,是古代膠東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文化底蘊深厚,文物遺迹衆多,地面文物豐富。西周時期,萊國故城的歸城城址出土了大量遺物,在歸城以東沿黃水河畔的魯家溝、東營周家、東莊頭、集前趙家等區域百餘年來也先後有重大考古發現。充分說明了萊山腳下的黃水河流域是膠東半島青銅文化的中心區域,曾為萊國政治中心的國都。歸城城址範圍廣大,城牆堅厚,規模和工程量與曲阜魯國故城不相上下,也是膠東地區同時期規模最大,内涵最為豐富的一處國家都城遺址。

2

“魯迅文學獎”作家黃詠梅來龍口萊山采風時說,在龍口七甲鎮,從安靜的院下村進入,我第一次看到萊山。《史記·封禅書》對這一名山有記載:“中國華山、首山、太室、太山、東萊。此五山黃帝之所常遊,與神會。”東萊,指的就是我眼前這座萊山。不算高、不奇崛、不孤傲、不蠻霸,土黃色的山體,似乎是塑于藍色天空裡的一座浮雕。進入我視線的萊山,因不受任何遮擋而顯得巨大,就連雲朵也悄悄地避閃在它身後,日光對它也格外溫柔。

我登過很多山,包括曆史上顯赫于世的名山。說實在的,第一眼看到萊山時,我覺得跟它的地位是極不相稱的,因為它過于與人親近了,完全沒有名山的架勢。四千多年的曆史,是曆代帝王祭山祭神的必選之地,四十七峰七十二澗十八大夼,單拎一處大做文章都可曬可炫。然而,萊山就是這個沉默的樣子,寵辱不驚。像萊山這種不加修飾的低調,你可以說是原生态,似乎除了顯赫的曆史記載之外,并沒有再多刻意的炫耀。就連上山的路,也是從山體上就勢鑿階,讓人深一腳淺一腳,體會爬山二字的真正意義。

當地人指着深溝底那兩條平行的棱印告訴我,這是當年秦始皇乘戰車趕山時軋出的兩道車轍。那語氣,自然、笃信。萊山有許多傳說,不是現代人為制造噱頭的虛構,而是祖祖輩輩層累、流傳下來的故事,從未間斷過。沿着這些故事,從真定寺的斷壁殘垣裡,可以聽到當年黑虎禅師的敲鐘聲;從跨溪南北的那座方橋上,可以聽到文人雅士對月吟誦的詩句;站在三島十洲的石刻之下,可以看到海中缥缈無極的仙島;遙望萊山頂的日照陰影,可以看到一隻黑虎的凜凜威勢……這些傳說,虛虛實實地構成了萊山的每一塊石頭,每一處溝壑,每一個年代。這是作家黃詠梅筆下的《與人親近的萊山》之印象。

在《史記.秦始皇本經》、《史記.封禅書》中記載。秦始皇東巡所到的地方,其目的名之曰禮祠名山大川之神――齊祀八神。八神之名為:天主、地主、兵主、四時主、日主、月主、陰主、陽主。天主在臨淄(齊國)。地主在泰山(魯國),自然有很深的曆史文化根源。兵主在東郡壽張縣阚鄉城中(今汶上縣南旺鎮),所祀神主為蚩尤。蚩尤在與中原黃帝族争天下時壯烈身死,被視為東夷民族的英雄,當地有他葬身之處的紀念遺迹蚩尤冢,“蚩尤祠”碑刻現存汶上縣博物館。四時主在莒國介根(今膠南市琅玡台),莒國是海岱地區的又一文化中心。

除以上四神,其餘的四神均在萊國境内,秦始皇對萊國的青睐可見一斑。日主在萊國最東端的成山頭上,古人認為這裡是日出之地。月主在萊國國都(歸城城址)南麓的萊山,此山在《漢書.郊祀志》中被列為中國五大名山之一,可見其在曆史上的地位非比尋常。陰主名曰“三山”,在萊州灣三山島東岸三座突兀的山峰上。陽主在渤海之濱煙台的芝罘島。從齊地八神的所在地點看,除兵主蚩尤為曆史人物演化為神之外,其餘7處神主都在形勝之地,不是名山即是大川。如地主泰山、月主萊山、天主淄水天齊淵。其餘琅玡台、芝罘島、成山頭則山海兼具,更符合古人對山川之神進行崇拜禮祠的條件。

萊山月主祠位于萊山北麓廟周家村西南,全稱“延光月主真君祠”俗稱“萊山廟”,古刹原建于廟周家村東北。萊山行宮夯土台處發現的文物幾乎全是宮殿建築構件,種類繁多。屋面用的是瓦,地面用的是磚。地面磚為正方形,正面印制着幾何紋、如意花葉紋。踏步磚帶折邊,有如意、奔鹿等吉祥花紋。瓦件有簡瓦(扣瓦)、闆瓦(仰瓦),均厚重堅硬,形體巨大。修複的一件大闆瓦寬42厘米、長108厘米,這在全國的考古發現中也堪稱極品。由這件大瓦可以想到,當年這處建築該是何等宏大!唐太宗李世民征東凱旋後,命軍師徐茂公監工将原祠遷建于村南,建立的萊山月主祠坐北朝南,大殿内銅鑄的月主祠像,高約2米,左手持青蓮花,像前牌位正書“延光月主真君之位”。殿前基部鑲嵌一有“唐朝軍師徐茂公奉旨重修”字樣的刻石。秦始皇第一次東巡黃縣時,隆重地祭祀了萊山月主神,并在山之北麓修建了萊山月主祠,其建築規模超過了日、陰、陽之神祠任何一處。西漢武帝曾不遠千裡多次駕臨萊山,祭拜月主神求取長生不老藥。兩千多年來月主神一直受到人們的尊崇,四時祭祀,香火不斷,曆代封建名宦,文人墨客紛至沓來,吊古撫今,題詩吟詠,留下許多佳作。

萊山月主祠建築現存磚鋪地面,局部存有石牆。這裡往東南與海拔690米的萊山主峰遙遙相對,是漢時祭祀月主之神的地點。2010年經國家文物局準許,由山東大學東方考古研究中心和國家博物館合作開展的“齊地八主祠調查發掘和研究”項目之一,萊山月主祠遺址調查發掘。其次是對秦漢建築基址西南的窯址進行發掘。該窯址位于河邊斷崖邊,1980年代發現時尚儲存4座,近年來被擴修道路等活動嚴重破壞,現僅存一座,且火膛等部分也已遭到破壞。窯内出土較多漢代闆瓦、筒瓦及鋪地磚等,遺物同秦漢建築基址内出土物基本相同,該窯址是專門為該建築燒制材料。最重要的部分是對萊山月主祠的發掘。萊山月主祠遺址在1980年代曾經進行過發掘,這次發掘是在當時發掘的基礎上進行的。這次發掘将山頂全部揭露,發現房址1座,人工開鑿的溝1條,另有一個特殊形制的坑。就房址和溝内發現的遺物分析,萊山月主祠遺址主要經曆了漢代及唐宋兩大時期。

《史記》,記載“紀功,頌秦德”。秦始皇東巡萊國舊地,除了公元前221年的第一次外,其後于公元前219年、公元前210年又有兩次。西漢時期,漢武帝也曾于太始三年(公元前94年)到萊國境内祭祀四主神。大約在漢成帝時,由于國家經濟狀況日漸衰落,朝廷才開始縮減祭祀用度,萊國境内的這些日、月、陰、陽之神的祭祀,也漸漸不再興盛。為了尋訪考證這段兩千年前的曆史蹤迹,考古工作者一路走來,可謂幾多甘甜艱苦,幾度柳暗花明。在神秘的日、月、陰、陽主神的注視下,這裡的座座秦漢宮阙今已不複昔日之巍峨,但遺址的片片秦磚漢瓦所承載的那一幕幕輝煌,成為萊國大地永傳不息的曆史話題。

3

歸城城址、秦始皇行宮、萊山月主祠,同處一條中軸線,經緯度絲毫不差。遠望歸城城址像一扇大門,秦始皇行宮像一個門拴,萊山月主祠像一把鑰匙。可見當年秦始皇始建行宮的獨具匠心,可見當年秦始皇東巡三次來黃縣的目的,可見當年秦始皇派徐福尋長生不老之藥的用心良苦。秦始皇是否想用這把鑰匙開啟他的東方大國的國泰民安的幸福大門……

歸城城址内城在遺址中部,位于鴉鵲河兩條支流間的一處高約5米的台地上。現存地面較為平坦,由南向北略有傾斜。内城平面呈曲尺形,在西北側内凹。以城牆中心計,内城南北長490米,東西寬525米。城牆西北處内凹部分南北長約180米,東西寬約180米。内城總面積約22.5萬平方米。内城城牆大部已湮沒在地下,僅在南城牆西端、北城牆西端和東城牆中部有三段城牆殘存在地面。其中在南城牆西端殘存的城牆東西殘長約60米,殘寬約13 米,殘高約8米,巍然屹立,成為歸城城址的标志性地标。較為規整的西城牆北段寬約20米,北城牆西段寬約35米,東段在和平村北高約3米的斷崖處,殘存的城牆東西殘長約40米,殘寬約13 米,殘高約10米。城牆的修建采取的是分段版築的方式,并有後期修補和再築的迹象。城牆夯土夯層平均厚度在10厘米左右。城牆未發現有基槽痕迹。在南牆、北牆以及西牆北段外側發現有環壕,環濠與城牆走向一緻。環濠最深約4.8米。部分地點也發現有内城壕。

歸城城址的範圍廣大,城牆堅厚,其規模和工程量與曲阜魯國故城不相上下。是以推測,歸城在西周晚期至東周時期具有都邑性質,這個認識對進一步探索當時膠東半島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水準及政治統治能力有重要意義。通過系統的地面調查,對歸城形成和發展的曆史過程也有了比較切實的了解。

歸城城址出土了大量遺物,豐富了對城址和膠東地區青銅文化的認識。在歸城以東沿黃水河畔的魯家溝、東營周家、東莊頭、集前趙家等區域百餘年來也先後有重大考古發現。充分說明萊山腳下的黃水河流域是膠東半島青銅文化的中心區域,曾為萊國政治中心的國都。西周初年,周王朝滅商而立,為屏藩周室,立即大興封邦建國。當時封于山東地區有兩個國家,一個是當時國輔周公旦的兒子伯禽被封于魯。另一個便為遠在東方的齊國,受封者正是商之役的頭号功臣姜太公。

《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萊侯來伐,與之争營丘,營丘邊萊。”知萊乃商代封國。史載表明,“萊偪營丘”(營丘,彌河流域今壽光一帶),雙方激戰,難分勝負,後劃膠萊河為界,齊國、萊國鼎立。顔師古謂于《齊地記》雲:“古有日夜出見于東萊,故萊子立此城,以不夜為名。”不夜城遺址位于今榮成東端埠柳鄉不夜村。由上而知,萊國彊域,西起淄濔流域,橫跨半島東端,乃幅員遼闊之大國,文化經濟十分發達,可與齊太公争衡。當時萊國的兵鋒直指彌河之畔,姜太公就封之初,立足未穩,不得不退而遷都臨淄。齊靈公十五年(公元前567年)齊國漸強,征伐萊國,萊國戰敗,并入齊國版圖,國都廢棄,曆經五百餘年的萊國就此結束。國都廢棄;唐太宗征伐高麗時,曾在此駐軍,征伐高麗獲勝後,複駐軍于此,故城遂又稱“歸城”。

歸城城址是膠東地區同時期規模最大,内涵最為豐富的一處遺址,對這座城址的系統研究,不僅僅是對城址本身年代、性質、文化面貌等的認識,更是有助于對膠東地區青銅時期的考古文化,中原文明進入膠東地區的曆史過程及其與本地文化的互動關系的認識。通過這些研究,進而能夠對了解膠東地區的社會、曆史程序有更為深入和全面的了解。歸城城址的遺址在整個膠東地區古代文明和國家形成過程的探索能夠起到綱舉目張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義。

4

“崇商”是龍口精神之一,它是一張彌足珍貴的城市經濟文化名片。自古以來,龍口“地狹人稠,人多逐利四方,往往緻富”,素有“商業之鄉”的美譽。清初,黃縣人外出經商謀生達到鼎盛,闖關東、上京都、涉重洋者紛紛。至清代中葉,經濟逐漸達到鼎盛時期,在北京、沈陽(舊稱奉天)、佳木斯等地,乃至日本、北韓、泰國、新加坡等許多國家都有舉足輕重的大買賣,許多人當時在當地的商業界堪稱“泰鬥”和“巨擘”。

據記載,丁氏家族十一世祖丁元沂,相繼創辦了八大支系,每個棧房都有自己的字号,如“文來”、“泰來”、“東悅來”等,号稱丁氏家族的“八大錢囊”。自此“丁百萬”成為富有的稱謂而遐迩聞名。在乾隆盛世,丁氏家族在全國建有當鋪72座,至晚清已遍及全國11個省市,相傳資産折合白銀達5400餘萬兩,相當清廷兩年财政收入,真正是“富可敵國”。

丁氏故宅始建于雍正年間,建成于道光年間,至今已曆經二百餘年的風雨歲月,丁氏家族于昌盛時期大興土木,建造了這座富麗堂皇的宅第。眼前的建築群,它以每路中軸對稱布局,皆是統一的五進四合院落,典型的北方硬山建築。丁氏故宅作為“黃縣房”的代表,是兼攝京城府第之長而獨具膠東民居之大成。1996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據統計,鼎盛時期丁氏家族宅第達3400餘間,遍及大部分黃縣城區,氣勢恢宏,冠絕一時。遺憾的是歲月流逝,昔日的輝煌在兵荒戰亂中已成為曆史。如今的丁氏故宅,隻是丁家“西悅來”一支遺存下來的部分宅居,現僅存有55棟243間,占地約1.5萬平米,不足其原有整體規模的十分之一。老宅像一位飽經滄桑的世紀老人,述說着主人“丁百萬”家族的興衰往事。

我們眼前這座現存的“西悅來”丁氏故宅,四個大院方正統一,建築平面形似“丁”字。在建築設計上可以與京城的王爺府相媲美。走在幽長的更道,隻見院牆高聳,庭院深深。丁氏故宅在風格上講究宏偉、堅固,多選用松柏木和花崗石,而木雕、石雕、磚雕更是丁家建築的一絕,已經被列為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産。

當你品味存留下的華麗,我們不難想象丁氏家族在鼎盛時期的強大。據記載,丁氏家族十一世祖丁元沂,随後相繼創辦了八大支系,每個棧房都有自己的字号,如“文來”、“泰來”、“東悅來”等,号稱丁家的八大錢囊。自此“丁百萬”成為富有的丁氏家族稱謂而遐迩聞名。在乾隆盛世,丁家在全國建有當鋪72座,至晚清已遍及全國十一個省市,相傳資産折合白銀達五千四百餘萬兩,相當清廷兩年财政收入,真正是富可敵國。

據《黃縣志》書載:“山東言富者,德望推丁氏焉。”丁家富甲天下,可他們的創富過程卻充滿着傳奇色彩。從身無分文的飯莊“夥計”,到富可敵國的“當鋪世家”,他們在打拼過程中所貫徹的以德為本、誠信經營、善于理财、重視教育等富含現代啟示的理念,至今仍被人們津津樂道。

追溯族譜,丁氏家族先祖積德為善,理财有方,之後走上一條“儒、官、商”興家立業之路,才是昌盛的根本。“古今來多少世家無非積德 天地間第一人品還是讀書”是丁氏家族的家訓。丁氏家族随着經濟的快速發展,把教子讀書放在了突出位置,建有專門的供孩子學習的書房,并出資聘請飽學之士來這裡執教。孩子們念書積累到一定程度後,還花巨資送到北京國子監或太學繼續深造。丁氏家族教育為先的理念,最終使家族發生了質的變化,受過良好教育的丁門子弟,經商的形成儒商風範,而更多的子弟則走上了學儒緻仕的道路。為此,光緒帝兩次頒發聖旨表彰了丁氏長輩教子有方:“教育可興家,更可興國”。丁氏家族的發展史,生動地印證了這一規律。

丁氏家族在經商方面,非常注重商業道德和信譽。丁家當鋪在收當時堅持不壓價、不克扣當戶,對過期的“死當”也分别以不同情況适當照顧。是以,聲譽好,發展快,并像滾雪球似的越辦越大。其它産業,如糧行、雜貨鋪等也帶動發展起來,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興旺景象,并引起了清政府的重視,頒發給丁家的所有店鋪“龍票”。有了皇帝頒發的“營業執照”,所有官吏、惡霸都不敢幹擾店鋪正常營業。再加之丁家曆代都有不少人在朝中或地方為官,這對保護、促進丁家商業的發展壯大,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是丁家“以仕保商”所取得的積極成果。

上百年家族的風雨變幻,丁氏家族的财産早已風流雲散。但在曆史大潮的湧動中,丁氏家族十五世孫丁佛言,是清末民初著名社會活動家,古文字學家。他曾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議員”,是黎元洪“大總統”的秘書長,并參與起草了中國第一部憲法《“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他一生著述近百萬言,被譽為 “魯之靈光”。在抗日戰争和解放戰争中,丁氏家族中參加革命的人數有100餘人,其中11人為了革命成功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解放後一批丁氏後代成長為各條戰線的棟梁之才,例如丁方明曾為山東省副省長,丁钊成為共和國的将軍。丁氏子弟能夠跟随時代的潮流前進,正說明:财富可以瞬間風流雲散,而人才才是支撐家族的脊梁。

丁氏故宅是清代山東首富“丁百萬”家族“西悅來”支系遺存的部分宅居,它是清代膠東民居的典型代表,這片稀有的“四合院”式古建築群,曆經風雨滄桑,距今已有二百餘年的悠久曆史。從此,這座融儒家文化、建築文化、民俗文化于一體的龐大建築群,永遠矗立在膠東半島這方寶地上。它的存在,展現了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具有極高的文化藝術和史料價值。

曆史猶如一面鏡子,通過她能使我們強烈地感受到曆史文化的震撼,又能展現出龍口燦爛文化的根基。當百年的歲月綿延而逝,曆史積澱在紅塵,似乎丁氏故宅的每一寸土地下都有道不盡的滄桑與過去。

5

龍口港棧橋碼頭在《建國方略》中,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明确指出:“在北方奉天、直隸、山東三省口岸,應設五個漁業港,龍口是其中之一。”龍口港棧橋碼頭自1919年10月5日建成以後,船舶量陡然倍增,商賈開始雲集此處,聲譽日隆。至20世紀30年代,往來于此的外國定期輪船達二三十艘,來自江浙地區的帆船更多達數百條,中外航線一下增至70多條……龍口港棧橋碼頭一下成為了渤海南岸區域客貨運輸的樞紐港:龍口粉絲、黃縣長把梨、神香、沙粉等大宗貨物常年經此出口;南北器物,域外洋貨等舶來品從這裡大量登陸上市。龍口海運進入了開埠以來的鼎盛時期。

從1862年同治元年清政府在煙台設立東海關的龍口分關時算起,便陸續有山東老鄉通過龍口碼頭乘船遠赴東北那些地廣人稀、土地肥沃的地方開荒打拼。直到民國初期,走海路去東北闖關東的山東人數陡然激增。1921年,龍口港棧橋碼頭對東北地區的客人輸送量達10萬餘人。1927年到1928年,短短兩年,山東闖關東的人數高達188萬人之多。占到了全國移民東北總人數的87%還多,移民人數達到了曆史頂峰。而縱觀晚清到民國的80年間,累積有800餘萬人次移民東北,其中山東人占了絕大部分,從龍口港棧橋碼頭起航進入東北地區的山東人又占了相當大的比例人數。

1945年9月到11月間,在全面完成抗日戰争之後,人民軍隊根據中共中央機關訓示,山東部隊和幹部渡海挺進東北解放東三省。龍口港棧橋碼頭是距離東北最近的一處規模化港口,此時發揮了“軍港”的作用。彼時,膠東軍區在龍口設立了運兵指揮部,許世友任總指揮,聯合山東軍區司令員羅榮桓,前後率領近五萬名幹部戰士分批次從此地進軍東北,為東北全面解放赢得了寶貴的時間。龍口港棧橋不僅是一處曆史遺迹,一處繁榮的商港,這裡也是見證了百年曆史風雲的地方,還是塗滿紅色記憶的地方。

龍口港棧橋碼頭,曆經戰火的洗禮,其設施丢失,碼頭是以荒廢。新中國成立後,龍口港棧橋作為輔助碼頭整修利用,用于泊靠舢闆裝運岸沙。1964年9月,租給中國石油公司龍口分公司使用,作為機帆漁船加油的專用泊位。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棧橋碼頭停用。

黃河營古港遺址,位于龍口濱海度假區黃河營村東北的黃水河入海處。此港自古為中國對外交通口岸和海防要地。2200多年前,秦齊郡黃縣徐鄉方士徐福以入海求仙為名,率領數千名童男女及五谷百工由此起航東渡日本,成為中、韓、日交往第一人和世界航海史上傑出的航海家。

昔日黃河營港水深腹闊,地理條件優越。它北臨渤海,東南距秦代黃縣城20餘公裡,水陸交通發達。此港為一天然良港,在黃水河入海口處,拐了一個大急彎,形成了一個口小腹大的港灣。由于河水入海時受海浪沖阻而被迫緩緩回流和四周河壩、樹木的屏障作用,緻使港内風平浪靜,猶如一處内陸平湖。據實地勘察和出土文物證明,古代的黃河營港區範圍很大,北至渤海南岸,南到東羔村村東,長約3000米,占地面積約2000餘畝。由于上世紀初港口淤塞被廢棄和70年代整修黃水河道,古港灣面積大約縮小了一半,僅剩下約1000餘畝。

根據文獻記載和考古資料證明,黃河營港曆史悠久,為上古時代全國六大名港(碣石、黃、腄、琅琊、會稽、番禺)之一,在中國航海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早在距今五六千年的遠古時代,定居在此地的萊夷先民以黃河營港為基地,從事近海捕撈和海上航行活動。他們造出科學的不沉之舟,并借助廟島群島與遼東半島進行經濟文化交流。西周至春秋時期此港是萊國的重要海港,對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廣泛。戰國時期,燕将樂毅率兵從此登陸伐齊,連下齊國70餘城。秦始皇北伐匈奴時,将黃、腄、琅琊負海之郡的糧食由這裡轉運北河前線。公元前210年,徐福以入海求仙為名,率領數千名童男女及五谷百工由此起航東渡日本,開創了中、韓、日三國友好往來的曆史。西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曾派樓船将軍楊仆率水軍從此渡海征伐高麗。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司馬懿伐遼東時,在這裡建造“大人城”,駐紮軍隊轉運糧草,故黃河營又名軍營。隋唐時期多次用兵北韓,都是以黃河營港為始發港。唐代為加強海防,在大人城舊址上建黃河寨城,派有軍隊駐守。明代為防倭寇進犯,又把土城改築成石城,南城門額上書“黃河鎮”。現在黃河營村内還儲存的一段石城牆,就是魏大人城、唐代黃河寨城和明代石城的曆史見證。

黃河營為渤海南岸最大的商港,2000多年來一直經久不衰,對古代黃縣乃至膠東地區的經濟發展與對外交流發揮了重要作用。清代以來,黃河營港日益興旺,大批商船頻繁往來于旅順、營口、煙台等地,擔負客貨運輸任務。港内建有棧房上百間,進出口貨物常年堆積如山。清政府在這裡設立海關,管理出入口船舶和稅收。民國初年,由于港灣淤塞和龍口港的興起,黃河營港才日漸衰落,隻有營口、煙台的帆船往來運送雜品等貨物。1945年山東軍區八路軍六萬餘人,奉命從黃河營、龍口等地挺進東北,走得仍是曆史上的航路。20世紀60年代初期,港灣内還能停泊重五六十噸的機帆船,之後港口被廢棄,現已成為當地漁民從事海上捕撈和漁船避風之地。

大量事實證明,黃河營港自古就是中國重要的海運基地和中國、南韓、日本之間海上交通的主要港口。徐福率領東渡船隊從這裡啟航後,經廟島群島抵達遼東半島南海域,再東行至北韓半島西海岸,然後南航到今南韓濟州島。徐福一行在島上經過短暫修整後,橫渡對馬海峽到達日本北九州。徐福之是以選擇此航路東渡,是因為這條航路沿島嶼和海岸線既比較安全,又能沿途補充淡水和食品。這條古老的航路也是公元七世紀前,中日之間海上交通唯一的一條航線。據唐代李吉甫《元和郡縣志》記載:“大人古城在縣北(即龍口市建市前的黃縣城)二十裡……今新羅、百濟往還常由于此。”當時日本、北韓的使者和留學生乘船由黃河營港登陸後,由陸路西行至洛陽、西安等地,然後原路傳回,再由此登船返航回國。

黃河營古港作為徐福東渡啟航港,不但在中、韓、日關系史上譜寫了光輝篇章,而且還為中國和世界航海史建立了不可磨滅的曆史功績。時間流逝,歲月峥嵘。龍口港棧橋碼頭、黃河營古港已成為曆史遺迹,但從港灣遺址的滄海桑田,仍可看出昔日恢宏壯觀的風貌

龍口悠久燦爛的文化曆史,為這座城市留下了豐厚而珍貴的文化遺存。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他們以自己的智慧和勤勞的雙手,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唐家、乾山、魯家溝、邵家四處古遺址代表了龍口新石器時代各個時期的文化面貌。在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中期,由于受到以農耕文明為主要生産方式的大汶口文化的普遍影響,膠東土著人逐漸廢棄了過去那種以漁獵為主的生活方式,改為以種養為主的農耕生活。

齊國淳于髡博辯,馳譽于華夏諸侯,三國太史慈骁勇,揚威于吳郡上都,秦代徐福泛海美聞傳于扶桑,開辟中日文化交流之先河。其後俊才節士代不泛人,降至近代内憂外侮,志士仁人前赴後繼。矢志辛亥革命徐鏡心,魯之靈光丁佛言,辛亥英烈王叔鶴,抗日英雄任常倫。富庶的生活,幽雅的環境,讓孟浩然、範仲淹等名人之後,亦先後遷入黃縣。黃縣人自古重視教育,崇尚文化。“黃之有學也,肇于唐開元(指官學)”,以後多次增修,明代建立了河濱書院,清代修建了士鄉書院,加上鄉間無數的書房(家學),使得黃縣人掌握了豐富的文化知識。

“崇文”是龍口最鮮明的一個文化特色,“崇文”和“崇商”在龍口實作有機結合,“崇文”促進了“以義經商”的道德觀、“以智經商”的經營觀、“以文經商”的生意觀的經營理念的形成,而“崇商” 又為“崇文”提供了經濟和物質保障,兩者相得益彰。

當代龍口,江山如山。那些逝去的城市文化,是一段遠古的文明,永恒的仿佛是人類的老照片,一切真實而遙遠。凝固的畫面流淌着璀璨如繁星的文明,是龍口5000年逝去的曆史文化與萊夷人碰撞出一首人文與自然的交響曲。細數光陰,老黃縣新龍口,我無法拒絕你的美……

龍口文學|龍口,我無法拒絕你的美

山東省散文學會龍口創作之家郵箱:[email protected] 壹點号龍口文學郵箱:[email protected]

壹點号龍口文學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下傳“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

龍口文學|龍口,我無法拒絕你的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