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看展覽|王苡沫的《人間·劇場》摘第七屆集美·阿爾勒發現獎

由策展人何桂彥提名的藝術家王苡沫憑展覽《人間·劇場》摘得2021集美·阿爾勒發現獎。王苡沫獲得十萬元人民币獎金,并受邀在2022法國阿爾勒攝影節舉辦展覽。

發現獎評委、成都當代影像館創辦人鐘維興在緻辭中說:“在已經成為廢墟的原電廠裡,王苡沫通過結合了動漫、行為表演和影像裝置的複調演奏的方式,因地制宜地轉化工廠廢墟為上演集體記憶的戲劇性場景,導演了一出紀念“工業崇高”在網際網路時代的命運的活劇。她的作品《人間·劇場》既是基于個人經驗的對于過去的一曲挽歌,也是對于時間與記憶之關系所展開的具有十足戲劇性與強烈視覺性的把握與探讨。《人間·劇場》同時也展示了王苡沫對于工業題材的獨特了解和想象力,也展現了她調動、運用多種媒介與藝術手段以求充分實作自己的創作目标的能力。”

王苡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人間·劇場》是她的媽媽工作過工廠,小時候她去過那裡,但是很不喜歡。她甚至用“厭惡”一詞來形容這座工廠和她母親的生活。随着重慶地區産業化調整,工廠在王苡沫眼裡開始“生鏽”了,勞工下崗,“但是他們換一個工作不是那麼容易,有一些心酸。”這種有别于她小時候印象的堅硬冰冷的工廠和機器,後來給她帶來了新的視覺感受力,慢慢變成了她作品中的一種景觀——神秘的工廠,像樂園一樣存在。這是生于1996年的王苡沫創作出屬于她這個年紀的《人間·劇場》。

本屆攝影節由阿爾勒攝影節(法國)總監克裡斯托弗·維斯納和中國當代攝影藝術家、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聯合創辦人榮榮擔任聯合總監,著名攝影評論家顧铮教授擔任藝術總監。今年展出與28位策展人合作的30場展覽。

年度阿爾勒單元

法國阿爾勒攝影節在疫情後再度啟程,集美·阿爾勒在本年度阿爾勒攝影節中精挑出4場展覽來到中國展出:阿爾勒“再讀”單元展覽《東方快車——在曆史與神話之間》(策展人:艾娃·格瑞維亞特、亞瑟·梅泰塔爾),該展覽展出橫貫巴黎和君士坦丁堡的世界第一趟國際豪華列車——東方快車的珍貴檔案資料,包括照片、地圖、設計圖紙、宣傳冊等。發現獎單元《瓦迪凱爾特:石色之光》(策展人:索妮娅·沃斯)藝術家伊拉尼特·伊盧茲的作品基于對自然元素的研究,揭露了受到威脅的生态系統,并呈現了引人深思的自然景觀圖像。發現獎單元《曾經是我的世界》(策展人:索妮娅·沃斯)展覽中,藝術家瑪麗·托曼諾娃講述了自己離鄉十年後,重返曾經的家族農場,開始重探破碎的時間與記憶的自傳故事。2021阿爾勒圖書獎單元也如期與觀衆見面。

看展覽|王苡沫的《人間·劇場》摘第七屆集美·阿爾勒發現獎

雅克·圖歇,威尼斯辛普隆東方快車的廣告海報,1930年。海報,103cm x 62cm。圖檔由法國國家鐵路公司基金,SARDO,法國國家曆史檔案中心提供。

伊拉尼特·伊盧茲,《瓦迪》,選自《污水口》系列,2021年。無紡紙,136cm x 90cm。圖檔由藝術家提供。

瑪麗·托曼諾娃,《穿着爸爸的毛衣(留下的一切)》,選自《曾經是我的世界》系列,2018–2019年。收藏級藝術微噴,31cm x 21cm。圖檔由藝術家提供。

集美·阿爾勒發現獎

每年邀請5位策展人提名共計10位有才華的華人攝影師入圍舉辦個展,并在開幕周期間評選出大獎得主,獲獎者将得到10萬元(稅前)人民币的獎金,并被邀請在次年法國阿爾勒攝影節上舉辦個展。今年被提名藝術家有:劉月、周姜杉(由陳霄提名);宗甯、王苡沫(由何桂彥提名);徐冠宇、李文嘉(由李佳提名);陶輝、鐘雲舒(由缪子衿提名);郭國柱、鄒璧宇(由曾翰提名)。

劉月,《基礎圖像 光譜-07(H30000,W30000,Dim3)09a》,2016年。藝術微噴,150cm x 150cm。圖檔由藝術家提供。

宗甯,《疖腫》,2019年。哈内姆勒純棉硫化鋇紙列印,330cm x 150cm。圖檔由藝術家提供。

王苡沫,《人間·劇場》錄像靜幀,2021年。實驗影像,7分30秒。圖檔由藝術家提供。

徐冠宇,《外籍人口系列:JZ-08132017-10032020》,2020年。收藏級藝術微噴,140cm x 178cm。圖檔由藝術家、揚西·理查森畫廊和高台當代藝術中心提供。

李文嘉,《無題(雷克雅未克,冰島)》,2017年。收藏級藝術微噴,101cm x 127cm。圖檔由藝術家提供。

陶輝,《跳動的原子》錄像靜幀,2019年。單頻道高清彩色有聲錄像,14分12秒。圖檔由陶輝、馬淩畫廊(香港,上海)和施博爾畫廊(柏林)提供。

鐘雲舒,《遙遠的路途》,2021年。藝術微噴,75cm x 100cm。圖檔由藝術家提供。

郭國柱,《流園No.2|122°82′E 30°72′N》,2015年。315克哈内姆勒純棉硫化鋇紙列印,128cm x 100cm。圖檔由藝術家提供。

鄒璧宇,《戛然而止的生活·海港城》,2015年。藝術微噴。圖檔由藝術家提供。

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影像策展人獎”

“影像策展人獎”以扶持年輕影像創造力為核心,緻力于發現和培養優秀中國青年影像策展人和研究者,吸納參與影像的跨學科研究。為期三年。今年共收到53份有效投稿,5組方案入圍本展覽:“往昔乃是異鄉”(策展團隊:彭嫣菡+Tracing the Elephant)、“未名河”(策展人:蔣斐然)、“世界之時,夜之時”(策展團隊:印帥&張藝川)、“Women are Fashioning”(策展團隊:劉影&遊伊一)、“SMART-59”(策展人:周一辰)。

新加坡影彙

每年攝影季關注一個亞洲國家的攝影境況。繼日本(2020)、印度(2019)、南韓(2018)、印度尼西亞(2017)之後,今年則聚焦新加坡。《十字路口——透過鏡頭看新加坡(1870-1940)》策展人葛月贊(Gretchen Liu)和王欣通過呈現珍貴的曆史影像,在展覽中以攝影師的視角描繪了新加坡向一個繁榮的國際化、多種族的港口城市的轉變。蔡斯民《留真:當代中國畫名家像傳》橫跨中國内陸,港台以及歐美等地,收錄了當代十四位上世紀初出生的中國著名畫家的肖像。《一座島嶼的自然史》群展,由新加坡DECK攝影畫廊總監李錦麗 (Gwen Lee)策劃,透過多位新加坡藝術家照片、檔案、裝置和電影不同形式作品,對應新加坡的曆史程序、探索這個島國的曆史和當代叙事(藝術家洪松年、趙與林、江岫穎、汪春龍、李偉業、鄧蔚洋、趙仁輝、Syahrul Anuar、黃淑婷)。

海峽華人兒童,19世紀90年代,G.R. 蘭伯特公司。玻璃底片現代印刷品。圖檔由新加坡國家博物館、國家文物局提供。

蔡斯民,《陸俨少》,1988年。收藏級藝術微噴,50cm x 35cm。圖檔由藝術家提供。

江岫穎,《表面的僞裝之下》,2014年。收藏級藝術微噴,115cm x 76.6cm。圖檔由藝術家提供。

中國律動

每年攜手一所中國高等藝術院校,展現中國攝影的新生力量。今年邀請中央美術學院,舉辦《重要的不是攝影:中央美術學院攝影紀程》展覽。此次展覽由蔡萌和曹慶晖聯合策展,一方面意在讨論攝影在中央美術學院的發展曆程,另一方面,通過“重要的不是攝影”進行發問,通過“重要的不是媒介”、“重要的不是專業”、“重要的不是觀點”、“重要的不是展覽”以及“重要的不是攝影”五個章節,逐一進行讨論,在承認其各自命題重要性的前提下進行反思和讨論。

徐冰,《何處惹塵埃》,2014年。收藏級藝術微噴,30cm × 45cm。圖檔由藝術家提供。

無界影像

“無界影像”單元呈現了藝術家在媒介(印刷、視訊、數位、裝置等)和多元文化等不同層面上展開攝影的多元跨界可能。本屆邀請著名詩人北島,著名畫家劉小東和當代藝術家趙半狄展出作品。

北島展覽《重影》由策展人沈祎策劃,作為中國當代詩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北島的攝影和詩歌的創作幾乎是同時開始的,攝影是北島觀察事物的另一種方式。幾年前的一場重病幾乎終止了北島的寫作,而攝影則成為北島的另一種語言表達。正如策展人沈祎所言,“攝影,成為北島賦予語言的一具新的身體。他以詩人的本能和驚人的意志,試圖将自己從生死懸置的語言中解脫出來。”

《兒時朋友都胖了——劉小東影像》展出了他在這幾十年來所拍攝的攝影作品。攝影于劉小東而言是對生活的記錄,是對一些特定氛圍的即時捕捉。在《廈門·趙半狄的小窩》的展覽中,“趙半狄的小窩”作為“派對”系列行為作品的延續,它的存在如同一座遠離現實的藝術方舟,讓人們聚集在此分享彼此有限的時間,且被錄影機記錄下來。

北島,《視野》,藝術微噴。圖檔由藝術家提供。

劉小東,《裝修工作室的民工,北京》, 1995年,藝術微噴。圖檔由劉小東工作室提供。

趙半狄,“趙半狄的小窩”展覽現場,2020-2021年。圖檔由昊美術館提供。

藏家故事

“藏家故事”單元展出中國或亞洲重要的攝影收藏家和收藏機構的藏品。今年展出了紀實攝影大師塞巴斯提奧·薩爾加多(Sebasti o Salgado)的作品。

塞巴斯提奧·薩爾加多,《海鬣蜥的爪子》,選自《創世紀》系列,2004年。哈内姆勒純棉硫化鋇紙列印,90cm x 123cm。圖檔由成都當代影像館提供。

緻敬

本單元自上年度起設立。今年的“緻敬”單元展覽《激流瞬間:戰時中國和沙飛的影像實踐》,由廣州美術學院藝術與人文學院副教授蔡濤策劃,紀念中國現代攝影史上的重要攝影師沙飛(原名司徒傳)。沙飛并不滿足于攝影記者的職業身份,而是有着更為個性化、理想化的自由追求,他不僅拍攝了魯迅和白求恩先生的影像,也用相機記錄根據地生活,用敏銳的視角呈現戰時中國的樣貌與精神。

沙飛,《白求恩日光浴》,1939年。圖檔由王雁女士提供,鳴謝北京畫院美術館。

在地行動

“在地行動”單元旨在探索攝影藝術在舉辦地的發展。《無限的派對》以“俱樂部派對”元素貫穿展覽,結合多媒體混合裝置與影像作品,實時輸出影像畫面,打破攝影展覽本身的學科屬性,建構出 個沉浸式的虛幻空間;《南方以南》展覽落地廈門鼓浪嶼美院。多位藝術家的作品呈現人們在這些地理空間的自然流動和行為痕迹,以當代議題回應曆史;《時間的拟态》由福州桂湖美術館策劃,邀請福建本土以及旅居海外的閩籍藝術家參與。

N.APE STUDIO,The Microscope,2021年。P2 LED螢幕、鋼結構、亞克力、若幹電源連接配接線、雷達傳感器,100cm x 20cm x 30cm。圖檔由藝術家提供。

朱岚清,選自《沉船發掘記》系列,原泉州地方國營造船廠遺址附近,2018年。數字微噴。圖檔由藝術家提供。

張中亭,《家、少年的實時切片》,2020年。數字微噴,綜合材料。圖檔由藝術家提供。

我們的時刻——人人都是創作者

該展出包括Martin Parr、肖全等多位藝術家在内的手機攝影作品及VISION+影像計劃優秀投稿作品。探索手機作為新媒介為攝影帶來的可能性,生活中那些讓每個人駐足的瞬間的意義以及影像回歸于最本真的紀錄的力量。

馬丁·帕爾,《2021康沃爾郡的故事376号》,2021年。圖檔為手機拍攝。

尋找最美地平線

展出的作品來自10位創作者,今年5月,他們跟随國家地理的專家,前往四川貢嘎雪山,共同捕捉最美地平線的絕美瞬間。

方欣 @rwandanm, 《雅拉清晨》,2021年,中國四川斯丁措。

集美·阿爾勒圖書展

作為重要的展示和創作的媒介,攝影書一直以來都是深受攝影藝術家們青睐的創作形式。本屆攝影季設立集美·阿爾勒圖書展 ,面向華人藝術家和中國藝術機構公開征集以攝影書為媒介的作品。在投稿的百餘本作品當中,選擇了50餘本來自藝術家和藝術機構的手工書和出版物,力求展示華人當代攝影書的發展現狀,推介優秀的攝影書創作者,建立一個攝影書的展示與交流平台。

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于2015年在廈門市集美區啟動,自創立以來,展示了超過兩百場來自中國、亞洲其他國家以及從阿爾勒攝影節中精選出的攝影作品展覽,至今已吸引了三十五萬人次觀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