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高順和張遼同樣是拒不投降,為何曹操放了張遼而殺了高順?

文|曆史回憶室(專注優質原創文章,擁有本文章版權,歡迎轉發分享)

古代戰争殘酷,戰場無眼。人們為了苟活以報他日之大仇,為了生存以期來日與家人之重聚,或是僅以人性本身對于生命的渴求。是以在兩軍交戰中,便會有率軍投降這一舉動。而反觀将帥,他們也會從大局出發以招降之法,來達到收服對方軍隊折為己用的目的。

尤其從《水浒傳》中的描寫可看出,梁山一把手宋江常派遣手下下山,威逼利誘好漢上山。若是不服者等到上山後,宋江再給人松綁。并以禮待之,内外兼施,将其納降。顯然,明主善用好手段招降敵人,開放胸襟廣納賢才,收之為己用。

三國時期掀起風起雲湧之勢的曹操自也不例外。建安三年(198年),曹操親自東征呂布,圍攻下邳三月。終緻呂布彈盡糧絕,大将被俘,而後他本人也隻得投降。

而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收服呂布勢力俘獲的将領中,面對同樣拒不投降的虎将高順和張遼,曹操當場做出了斬殺高順留下張遼的舉動。并将高順首級送往許都,懸挂城門示衆。而張遼卻輾轉投入曹操旗下,成為曹營一員虎将。其後他戎馬一生,建功無數,最終受封為晉陽侯。

由此可見,高順和張遼同樣是呂布手下的兩員拒不投降的虎将,可是他們的待遇和結局卻不同。那麼問題來了,為何兩人之間的際遇如此不同?曹操又為何要斬殺高順留下張遼呢?這中間究竟有何隐秘?原因有很多方面,主要解釋如下:

1、高順對呂布“愚忠”,張遼卻郁郁不得志

先對兩人的性格進行分析。根據史載資料,高順浩然正氣,治軍威嚴,想來是武将中的“海瑞式”人物。史記他不好飲酒,極為自律,忠貞不貳,一生隻孝敬一主。雖然高順并不十分受呂布器重,但他在呂布陣營當中的官職也不小。

即便呂布對其忽冷忽熱,他還是死心塌地地追随着呂布,可見“愚忠”。不過這也說明了高順是一個過分光明磊落忠義之人,他不畏強權不為功名利祿所動,他有自己内心的正義堅持和操守。

如果曹操多費周折,或許高順也能輾轉投入曹營。但這違背了高順原本的意願,即使人在曹營心卻不在此處,未必能真心實意為曹氏政權征讨四方。

顯然,對于曹操而言,收服高順是個高成本,低收益的舉措,而且還有被“愚忠”的高順反水的風險。故卻精明如曹操,雖然也真心實意敬佩高順之忠義,但也無可奈何,隻能斬高順以絕後患。

可是,同樣身為呂布部下的張遼他的命運卻和高順不同。他雖兵屬呂布,但因為魯國相國北地太守等名銜,使得張遼郁郁不得志。誠然,在呂氏集團中張遼保持着相對獨立的地位,也有隸屬于自己的直系武裝力量。

另外,從他日後隸屬于曹氏政權的表現來看。張遼具有自己的政治考量,并不盲從于呂布,更多隻是将其作為自己的暫居地。若呂氏集團發展形勢好就安心跟随,但集團一旦倒台,張遼就會另覓出路。

可見張遼對于呂布并不十分忠誠,顯然比起“愚忠”的高順,他更值得曹操招降。加上他也是個勇猛之人,故而曹操将其釋放,納入自己麾下。

高順和張遼同樣是拒不投降,為何曹操放了張遼而殺了高順?

2、高順的“陷陣營”對曹軍造成傷害,而張遼卻沒有拿手絕活

高順任呂布營下時,人雖闆正非常,不是搞官場政治的好手,勸谏呂布也得不到良效。但他治軍統下卻有自己的一套,他所統轄的“陷陣營”,是整個三國數一數二的精銳之軍。而高順每次率領陷陣營攻打敵軍,勇猛非常,很快便能使敵方陣伍淪陷。

在其與曹方軍隊作戰時,同樣給曹操隊伍帶來不小的打擊,并制造了諸多麻煩和傷害。别的不說,就當時曹操派夏侯惇援救劉備,卻被高順率軍打得潰散。

這使得曹操面子盡失,即使曹操再大度,也夠底下士兵将帥狠記高順一筆了。是以後來高順拒不投降,曹操為了安穩軍心,也隻能将其處斬以振軍威。

張遼雖然也同樣有擊潰曹軍的經曆,可是他卻沒有拿得出手的絕活,沒能像高順一般統籌“陷陣營”重創曹軍,聲名在外。正是張遼沒有如此利匕,是以對曹軍的實質傷害也比較少。

由此仇恨也沒有高順那般明顯,是以曹軍對張遼并沒有十分的仇視和排斥。曹操也不用拿捏姿态,非得殺之洩恨以全民心,是故張遼得以保全。

高順和張遼同樣是拒不投降,為何曹操放了張遼而殺了高順?

3、高順态度傲慢,張遼罵曹操卻是博取忠義名聲

正如前文提及,高順是個剛正不阿之人,是以他面對曹操時,覺得他是個大奸臣,不配和自己對話,和他也沒什麼共同話語。是故當高順被俘獲之後,面對曹操的多次問話,他視而不見而沉默不語。然而,高順雖無言語,卻又擲地有聲地表明了願以死明志,效忠呂布的意願。

而高順的沉默不言落入曹操眼中,似有對他有着強烈的譏諷嘲谑之意。試問将帥問話,而俘者拒答,讓将帥顔面何存?正是因為高順的一聲不吭、傲慢的态度,使得曹操大為尴尬,下不了台 。是以他心中不悅,故而命人将高順斬殺。

而在《三國演義》中,特意寫到了張遼拒不投降曹操,大聲斥罵其為奸佞之臣,裹挾漢室,意欲不軌……。然而,言之鑿鑿,卻是虛張聲勢,未能知行合一。由張遼不久轉投曹營,死心塌地為曹權賣命屢建功業可知,張遼并非真正效忠呂布。

若張遼真正忠義,又豈能心無滞礙為殺先主的曹軍沖鋒陷陣呢?是以所謂拒降隻是張遼臨時作的一場戲,來保全自己能讓人以為其忠義的好名聲,真真虛僞至極。

顯然,曹操是個眼明心細之人,對于張遼的做派,他豈能不知。雖然曹操面子上挂不住,但是他渴望人才,對張遼可以既往不咎,将其留下,戴罪立功。這也正是曹操的“痞子枭雄”吃硬不吃軟的性格使然。

高順和張遼同樣是拒不投降,為何曹操放了張遼而殺了高順?

4、高順人緣不大好,張遼卻有關羽做保

三國時期天下紛争,各路人馬之間有着千絲萬縷的關系。如關羽雖為劉備營下大将,卻與曹操關系甚密,甚至于罔顧軍令,華容道放虎歸山。所謂熟人社交,自古便有之,一方被俘獲,若有德高望重的中間人予以周旋,敗者性命也往往能保全。

前文提及,高順為人過于闆正,不通人情。是故在生活中,往往很容易得罪人,而且也會遭到人們的嫌棄。是以他的朋友應該算是少得可憐,是以在他被曹軍俘獲,落難之際。就沒有人願意站出來為之做保,這也注定了他很容易陷入死亡危局。

而張遼比起高順則要靈活許多,他結交四方好友,與劉備旗下将帥關系都保持得不錯,尤其是關羽。是以當他被俘虜時,關羽就會第一個站出來替他求情。而曹操又會因為當年關羽周旋于曹操陣營,為其立下漢馬功勞,以及在華容道上再造活命之恩。

加上曹操又仰慕關羽為人,渴望其成為自己的人才。是以曹操對關羽是十分恩寵的,是以關羽在曹操心中的地位很高。而對于關羽所提出的建議,曹操自然要聽,也會認真對待。

就當關羽提出放了張遼之際,加上曹操念及張遼是個人才。是以在關羽做保之下,曹操賣了關羽一個面子,放了張遼并将其收編。

高順和張遼同樣是拒不投降,為何曹操放了張遼而殺了高順?

5、曹操是個好面子的人,但又吃“硬”不吃“軟”

誠然,曹操是個好面子的人。這點可以從楊修猜透了曹操“一人一口酥”以及“雞勒者,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之事上看出。

當時楊修毫不客氣地将曹操的心裡話給挑明,這讓曹操倍感沒有面子,是以對楊修恨之入骨。後來就找了個穩定軍心的說辭,将楊修給殺了,可見曹操的面子真的被楊修給撕破了。

而且曹操殺了呂伯奢一家時,面對陳宮的呵斥,他卻反駁說:“甯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可見他是多麼愛面子,即使是自己錯了,也拉不下臉來認錯。

然而,曹操即便愛面子,可是有時候他也表現出了一股吃“硬”不吃“軟”的痞子氣。當别人對他服軟的時候,他反而覺得那人實在沒用;而當人們與他為敵時,他反而覺得那人是個人才。

就以劉表的次子劉琮投降曹操,而孫權與曹操對抗來說。曹操就這樣評價他們: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可見,曹操是個“痞子枭雄”,而這一點與被人稱為“痞子”的劉邦很像。

是以當高順一句話,也不吭時,他反而覺得高順沒什麼用,就給殺了。而當張遼把他罵得越兇,他反而覺得張遼果然有種,是個人才,是以就将他給收編了。

以上就是筆者對“高順和張遼同樣是呂布手下的虎将,可是面對被枭雄曹操俘獲時,前者一命嗚呼,後者得以僥幸”的原因了。可以說,高順就是因為不懂得揣測曹操的内心而激怒了曹操,而張遼不僅符合曹操的心意,而且有關羽做保,自然就可以存活。

總評:

對曹操處置呂布部下高順和張遼的做法,後人莫衷一是。筆者卻認為這是曹操權衡利弊後,在目前形勢下所能做出的最優選擇。

說到三國,繞不開的是曹操。于曹操而言,枭雄二字了了。但他确實是一位有為之主,他有陰暗的一面——自私、猜忌、多疑;可他同時也能大開門戶,廣納天下之賢才,唯賢是用,而不管對方來路、出身幾何。

再說其軍事上的才能在同一時代無出其右,正因他的一生戎馬為政奠定基礎,他的後輩才能有一統天下的機會。

在為政統軍的閑暇之時,他又與其子樹建安之風,帶動文壇風氣。其詩風文風不拘一格,頗有風骨,引以為後世所效仿。綜上之言,對于曹操,不論從曆史還是小說,隻能高看,萬不能小觑。

更多精彩曆史故事,歡迎關注【曆史回憶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