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紀布
話說,關于三國的那些故事,從古代開始就一直被人津津樂道,正如在小說《三國演義》開篇中說的那句話:“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縱觀古今,芸芸蒼生,不正是這樣嗎?
在《三國演義》中,魏蜀吳三國的勢力與所處的局勢可謂錯綜複雜,各類英雄豪傑,能臣武将更是明争暗鬥,其中所隐藏的智謀、計謀,更是讓很多後人深感前人的智慧無窮。
當然,如果要說在《三國演義》中最具“智慧”的代表人物,那麼以諸葛亮的聲望與實力,絕對穩坐第一把交椅,倘若沒有他,也許“三國”會成為“雙雄”争霸了。即使抛開小說不談,在真實的曆史上,諸葛亮在三國時期所扮演的角色與其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

魯迅老先生曾用一句話評價過《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欲顯劉備之長厚,近似僞,狀諸葛多智,近似妖”,咱們先不談劉備,今天咱隻談主角諸葛亮。諸葛亮多智,人盡皆知,但在真實的曆史上,他其實并沒有那麼“神”。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有很多令人津津樂道的謀略,但最為精彩的,當屬令無數人為之驚歎的“空城計”。
諸葛亮僅憑着兩個書童與一些老弱病殘就吓退了司馬懿的百萬雄兵,而且還對智謀超群的司馬懿心理拿捏的異常準确,細數《三國演義》中的那些一流謀士,也就隻有“卧龍”諸葛孔明可以做到。
“空城計”這一出好戲将諸葛亮的智謀展現的可謂淋漓盡緻,同時也襯托出司馬懿的“疑心”與“愚蠢”。曾有很多不明其中深意的朋友們這樣說過:“司馬懿真是‘傻’啊,千載難逢的機會你不抓住,要是我,直接讓身後的百萬大軍踏破城池,活捉諸葛!”這話說的是沒錯,也非常霸氣,但是,這完全沒有考慮過嚴重的“後果”!
司馬懿一點都不“愚蠢”,相反,他是最聰明的!客觀的講,他是整個三國中受益最大的赢家,換而言之,司馬懿是三國争霸中的最終勝利者。
這樣一個懂得隐忍,野心勃勃的能人,怎會嗅不到如此難得的機會,他怎麼可能不心動?司馬懿知道,當今天下,隻要諸葛一死,那麼再無任何人可以與自己争雄,整個三國将盡歸司馬氏所有,隻不過,現在時機還未到,還有人能夠制約他的生死。
在三國的中後期,司馬懿可以說是整個曹魏集團的重要謀士。在曹操生前,對此人也是非常忌憚的,不敢委以軍權重任,隻是讓他擔任自己兒子的老師,好在曹操可以壓制得住他,他也不敢有啥大動作。
作為一名“外臣”,能被曹操如此看重,并安排在身邊,足以證明其出衆的能力。曹操何許人也?人中豪傑啊,能識人,會用人,秉着“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讓司馬懿“人盡其才”。
不過,對于司馬懿,老奸巨猾的曹操還是為後代留有後手(制約司馬),别人不知道,但諸葛亮早就看穿了這點,是以,他才敢冒險使用“空城計”這個險計。因為他知道,此計僅對司馬懿有特效,對其他人都不管用。
諸葛亮使用“空城計”是因為馬谡失去街亭所緻,街亭無論對于蜀軍還是魏軍來說,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對蜀軍更甚。街亭一失守,蜀軍大為被動,駐防之處,兵力空虛,面臨着無兵可守之絕境。
司馬懿率數十萬重兵,兵臨城下。而此時,在城中包括諸葛亮在内,僅有不到千人(老弱病殘)。面臨如此絕境,諸葛亮并未慌張,他命步卒大開城門,自己則在城樓“悠然”撫琴,表情自然,身後還站有兩名“書童”。司馬懿看情境,深思許久,“吓得”直接退兵。
很多人認為,“空城計”能夠成功,全都歸功于諸葛亮,因為他的從容不迫與臨危不懼,雖然他們說的對,但并不完全對。實際上,“空城計”之是以可以成功,主要功勞還是得歸功于站在諸葛亮身後的兩位“書童”。這是為何呢?
諸葛亮之是以能在司馬懿面前悠然撫琴,是因為他早已将司馬懿“摸透”,料定他絕對會退兵(司馬懿不也是如此嗎,諸葛司馬,各自為營而又惺惺相惜)。當然,凡事無絕對,諸葛亮能夠這麼淡然,也包括他已戎馬半生,生死看淡。但是,站在諸葛亮身後的那兩位“書童”卻在“空城計”中起到了重中之重的作用(才剛剛“加冠”)。
試想,兩個半大不大的孩子,在面對大軍壓境與兵臨城下的威壓下,居然還那麼淡然地站在諸葛亮的身後,就憑這般“定力”,此二子絕非世間常人。在這樣的情景下,司馬懿看到諸葛亮淡然的表情,不會覺得一點奇怪,但當他看見那兩個“書童”的神情,卻感到了異常的慌張,普普通通的“書童”竟如此淡然,老奸巨猾的司馬懿怎能不知其中意?雙書童啊,何意?“雙輸”。
也正因如此,司馬懿借着這個台階,說三人如此淡然,城中必有大量埋伏,于是就命手下撤退了。也正是因為司馬懿的這次“成人之美”,成就了諸葛亮“空城計”的佳話,也保住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一切盡在不言中,可以說,諸葛司馬真乃我中華民族之奇人!
本文參考資料:《三國演義》,《白話三國志》,《品三國》,《百度百科相關詞條——三國,諸葛亮,司馬懿,空城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