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5000年,最具有傳承性的就是姓氏,姓氏在炎黃二帝就已經出現,皇帝住在姬水以姬為姓,炎帝住在姜水以姜為姓,姬姓,姜姓也是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三語》中記載: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十四人得十二姓為: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這十二姓也不斷的衍生,光是記載的《百家姓》504個姓氏,就有411個姬姓分支,在不斷遷移當中,姓氏也在發展,最大的一次遷移就是明永樂大遷移。
元末明初,戰亂不斷,一旦戰亂掀起,水災、旱災、蝗蟲就接連不斷,根據《元史》記載元末年間,光是雨旱災,山東就發生了19次,河南17次,河北15次,兩淮地區都有8次。
在《元史》或者《元史五行志》當中都可以看到:“禾不入地、人相食”的字眼,為了避免霍亂,百姓開始向南遷移,明朝建立之後,中原地區嚴重缺少勞動力,明太祖時期為了引入勞動力就采用移民屯田。
雖然中原恢複了一些生機,可是靖難之役就借着爆發,明成祖一路帶兵打了進來,中原再次遷移,他們一路到了山西一帶,洪武十四年左右,山西人口達到了403萬,而河南隻有180萬人口,河北189萬。
明成祖也不會坐視不管這種不平衡,永樂元年,明成祖下诏,将發往邊疆的人改為發往北京,在北京戴罪種田,但這僅僅并不能使中原恢複生機,于是明成祖就下令強行遷移,各地官員都為了完成任務就散布了“诳山計”。
他們跟逃難的人說,山西隻有洪洞縣,在河北隻有棗強縣的人不往山東遷移,其他各縣的人都往山東遷移,逃難的百姓信以為真,就紛紛逃往洪洞縣和棗強縣,很快各地百姓都聚集起來。
等到時機差不多,官兵就将他們圍住,一個個都綁起來,強行押送山東,這些人都哭着不肯走,于是官兵為了能夠讓他們以後友善尋根,就将他們集中在大槐樹下,并往小腳趾上砍了一刀,是以山西就有了“誰是古槐底下人,雙足小趾驗甲形”“舉目鸹窩今何在,坐叙桑梓骈甲情”一說。
明永樂大遷移是我國規模最大,範圍最廣,時間最長的一次遷移,這次遷移長達50年之久,涉及了812個姓氏,由這裡遷往各地的後裔,數以萬計,是以每年都有人到大槐樹認祖歸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