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能看到,相同的劇目,相同的角色,不同的戲曲演員在舞台表演上的差距總是顯而易見。這種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因個人生活經驗的不同而對生活感受認知程度上的深和淺,有因性格愛好的差異而在表達能力以及審美情趣上的懸殊,也有因為個人氣質和思維類型(邏輯思維型或形象思維型)的不同進而在思辨方式、想象力等藝術創造上有高有低。歸根結底,是個人藝術修養的差異。

戲曲演員藝術修養主要有三個方面,思想品格修養,文化修養和對自己從事專業的理論修養,它是構成演員藝術風格的決定性因素。藝術修養決定着演員表演層次格調的高低,雖然它是一種碰不到摸不着的東西,但是反映在舞台上卻是讓觀衆能感受到的。
黃梅戲《天仙配》之是以家喻戶曉深入人心,那是因為嚴鳳英和王少舫兩位藝術大師把自己的綜合藝術素養融入在精湛的表演和演唱上,使得七仙女和董永的愛情故事傳唱至今成為經典。在人物塑造上,兩位藝術大師不僅從普通人的生活常态出發,捕捉生活細節,在表演程式上,兩位藝術大師更是借鑒了平劇、昆曲的舞台表演,進而豐富完善了七仙女和董永的創造,從他們的表演中,我們鮮明感覺到人物形象的性格面貌和精神境界,其中的奧秘就在于藝術大師平時對自己的素養積累,加深了形象的感人力量,它蘊含着大師卓越的見地、獨特的了解,以及自身的品格情操在人物身上所寄托的情感,演老百姓心裡所想,為人民的精神需求所服務。他們扮演的七仙女和董永,無論演多少次,每一次都閃現出藝術的再創造,于是《天仙配》,七仙女和董永,成了永遠的黃梅戲經典。
情操,是一個人的高尚情感表現。演員的修養,首先是樹立情操的修養。作為社會的一分子,演員要把自己的情感傾注在國家、民族、人民的情感之中,是以愛國家、愛民族、夫妻民是戲曲演員首先要培養的高尚情感。著名戲劇家張庚說過,“所有藝術家不能無動于衷地創造藝術作品,演員也是這樣。演員心裡要是沒有正确的愛憎态度,就不能演出震撼人心的好戲。”這也是戲曲演員的職業操守,夫妻民之愛,憎人民之憎,就會和時代脈搏一緻,在自己的舞台形象創造中,就能直接鮮明地反映時代精神。古往今來的藝術家,幾乎都不是為了藝術而藝術,而是在作品中寄托自己的高尚情感。元代戲曲演員朱簾秀,以莫大的勇氣演出了大戲劇家關漢卿的《窦娥冤》 ,唱出了人民百姓的苦難。梅蘭芳在“九一八事變”前後,編排了《木蘭從軍》 《抗金兵》 《生死恨》等表現愛國主義和反抗暴政的戲,以激勵人民的愛國抗日鬥志,甚至在上海淪陷時期,蓄須明志,絕不為日寇演戲。程硯秋在軍閥混戰時期編排了《春閨夢》 ,以戲曲形式譴責封建軍閥倒行逆施給人民帶來的災難,表現了一位藝術家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情趣,是一個人的性情志趣,也可以看作是人的格調,但是歸根結底不外乎兩種類型,一種是高尚有意義的,一種是庸俗無意義的。“梅尚程荀”四大名旦,他們都有各自經典之作,成了中國戲曲藝術的大師級人物。究其原因所在,是他們自身情趣修養帶來的作品格調之高。他們把中國傳統書法繪畫藝術作為自己情趣培養的必須之課,從中尋找與做人,演戲相貫通之處。在他們存世的書畫作品中,我們一目了然看到并感受到,大師們的書法繪畫造詣具有相當的藝術水準,欣賞他們書法繪畫作品的精湛技藝,讓後人深深領略并感受到,何謂藝術大師,他們為什麼能成為大師。還有戲曲界有很多老前輩,他們很懂得情趣修養和藝術素養之間相輔相成、互為因果的關系。同樣,一個人的興趣修養,與他的社會交遊也有着潛移默化的關系,戲曲演員亦如此。“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很值得我們深思。這兩句話的精神實質,并不是說沒有文化的“白丁”就不能交往,而是說一個人,尤其從事文化藝術事業的人,在交遊上要有所選擇,多結交事業上的志同道合者,互相學習互為補充,彼此熏陶各有長進。在彼此的交流溝通中,潛移默化提升思想品格和文化修養。戲曲演員尤其是青年演員,要想在藝術上有所追求,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嚴格律己,注意自身情趣的修煉,為自己的舞台藝術創作打下紮實的有益的基礎。我想,在藝術上有追求抱負的同行們,可以把這些當作一種職業情趣來培養。
戲曲是形象思維藝術創作,是以生活是創造的基礎。注重生活的積累,提高對生活的識别能力,加強研究,分析生活現象,做生活的有心人,汲取形象細胞,增強思辨能力,把積累生活知識作為文藝創造的修養。
已故著名廬劇表演藝術家王本銀(藝名“小張鎖” )擅演拿手好戲廬劇《讨學錢》。劇中他塑造的是一個窮酸迂腐又讓人同情的教書先生,該戲之是以至今為人津津樂道奉為經典,在于劇中老先生的演唱和表演。王本銀把他從日常生活中提煉出來的精華轉變為誇張的,慢騰騰、酸溜溜、文绉绉舞台語言動作,把一個老實窮酸喜歡咬文嚼字的教書老先生形象刻畫得淋漓盡緻,尤其是劇中唱的合肥方言俏皮話“嘎嘣一聲響,呵呵,牙齒崩掉大半截” ,極具濃郁的劇種地域特征和生活幽默色彩,王本銀在日常生活中留意觀察一切事物,注重搜集一切形象的模型,積年累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舞台藝術風格,在進入舞台形象創造時就能厚積薄發,觸類旁通,結合人物性格把戲演活,演的更加意境深邃。從上述舉例可以看出,但凡有造詣的戲曲表演藝術家,都把如何觀察生活、研究所學生活、認識生活本質作為藝術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
演員塑造的舞台藝術形象能不能達到“格”的高度,其實文化修養起着主導作用。文化修養不單指廣義上的文字修養,而是包括各方面的文化知識修養。它要求演員的每一句唱詞,每一個身段動作都要能講出道理根據,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是以然。優秀的演員,總能把自己的藝術創作實踐上升為理論,指導提高自己的表演藝術水準,這就需要廣泛的綜合文化知識,諸如曆史、文學、音樂、美術等等,一切與戲曲表演有關的知識,把它化為戲曲表演的創造養料,滲透到角色之中,對自己塑造的藝術形象品位産生作用。戲曲演員在舞台上塑造的人物形象,能否展現人民的審美理想,和戲曲演員的審美心理有關。為了使自己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達到思想藝術的高度,具有審美價值,隻有不斷汲取各類知識,進而形成藝術的品位,形成自己的舞台氣度,而且這種氣度在表演上永不消褪,随着演員年齡的增長,閱曆的豐富而越來越深厚、凝重。
戲曲表演有它的客觀審美标準,人物形象塑造的高低水準衡量,建立在自我審美和觀衆審美基礎上,不落俗套,具有獨特審美個性的舞台藝術形象,才是戲曲表演的終極目标。而這一切,都取決于演員的綜合藝術修養。
引用王國維《人間詞話》中三句話,作為我對戲曲演員綜合藝術修養的了解:“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這是一種境界,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這個“高” ,是藝術家理想抱負和道德品格的雙重高度;“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為第二種境界, “伊”就是我們從事的戲曲表演藝術,不僅要站在理想高度上,還要為此付出艱苦和矢志不渝的精神;“衆裡尋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是第三種境界,這是前兩句話即境界的必然結果。事物發展的規律就是這樣,胸懷大志上下求索,就會水到渠成直至登上“自由王國”的至高境界。
每一個從事戲曲表演的青年演員都有自己的追求和夢想,在追求和夢想的道路上,把修養化為能量,走向自己應有的藝術高度。
來源:中國藝術報
作者:陳丹 編輯:明明
稽核:妍薇 終審:王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