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曹操為何堅決不自立為帝?其中隐含3個重要的處世之道,值得深思

文/紀布

客觀來說,曹操這個人确實很厲害,出身卑微卻是一代枭雄,憑借着自己的才能、魄力與權謀,在亂世之中崛起,後人曾這樣評價過曹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在建安元年,也就是公元196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并将漢獻帝接迎到自己的大學營許昌。古代打仗一直講究着一個原則,那就是名正言順,師出有名。在此之後,曹操有了漢獻帝這個“幌子”可用,可以說利用天子之名,想打誰就打誰,誰不聽話,就打誰。

就這樣,曹操憑借着這個得天獨厚的優勢一舉将整個黃河流域的勢力橫掃,割據北方成為了東漢末到三國時期最大的勢力。随後,曹操官拜丞相,之後又自立為魏王,成就了自己的霸業,赤壁之戰後,曹操戰敗,也低調了不少,進而緻使三國鼎立的局面出現。

曹操為何堅決不自立為帝?其中隐含3個重要的處世之道,值得深思

說到這裡,問題來了,被曆史評價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曹操在起家的時候,其目的就是為了成就霸業,赢得天下,

在曹操到了“知天命”的年齡,權力可謂達到了巅峰,但他卻始終沒敢自立為帝,在真實的曆史上,這确實給後世留下了一個謎團。

随着時間的不斷推移,曆朝曆代都對曹操這個人有所研究,至于他為何不稱帝,而是在死後讓他的兒子曹丕追封他為“武帝”,綜合各類說法與看法,我們可以概括為以下三點。

曹操為何堅決不自立為帝?其中隐含3個重要的處世之道,值得深思

第一點,曹操雖然有很大的野心,而且也非常渴望成為實至名歸的皇帝,但是,他知道,他背不起“亂臣賊子”的罵名。雖然說曹操的名聲并不算好,但是還沒有到自己人“公憤”的地步,假設曹操稱帝了,那麼自己手下的那些忠于漢王朝的能人絕對會反水,這是曹操不想看到的。

東漢末年,漢室王朝氣數将盡,天下大亂,群雄并起。雖然說處于一個亂世,但是,儒家文化的影響依然根深蒂固,綱、常倫理以及忠孝禮義都尚存。

曹操雖說思想非常先進,擁有雄才大略,但也不能擺脫儒家文化的影響,尤其是在權力争奪、内征外戰方面,一定要名正言順,給自己找個幌子,用捍衛漢室的名義征戰各勢力,以表自己是正義之師。

曹操為何堅決不自立為帝?其中隐含3個重要的處世之道,值得深思

曹操對此非常明白,倘若自己廢了正統的漢獻帝而自立,那麼自己将會淪為千夫所指的罪人,所有的一切都将前功盡棄,衆叛親離,最為關鍵的是,如果這樣做了,曹操一定會難逃曆朝萬代的唾罵,臭名遠揚。

這是曹操絕對不能接受的,是以,他再三表明自己絕無任何想自立為帝的意思,而是要忠心扶漢除賊的“賢将能相”。

第二點,曹操對目前的時局看得很清楚,他知道自己的勢力雖然最強,但也經不住各地群雄的群起而攻之,最典型的反例就是袁術的自立為帝,下場那可是非常慘的。

曹操為何堅決不自立為帝?其中隐含3個重要的處世之道,值得深思

曹操早已得到了對漢王朝的絕對控制權,對于他來說,皇帝隻是自己一顆非常好用的棋子罷了。但現在的情形是這樣,曹操的勢力僅局限于北方,西蜀劉備,東吳孫權都不是等閑之輩,曹操一旦貿然稱帝,就給了孫劉等輩一個名正言順讨伐亂臣賊子的“幌子”,天下的百姓也會認為曹操就是一個奸佞小人,從此失去了民心,失去江山隻是時間的問題。

這樣一來,曹操苦心經營多年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絕對優勢就将被自己打碎,自己将處于絕對被動(道義與道德),甚至,可能觸發一場空前的大戰,如果真的成了那樣,即使曹操擁有再多的兵将,以一己之力對抗天下豪傑,不會有太大的勝算。既知如此,心思缜密的曹操豈會将自己置于一個萬劫不複之地?

第三點,司馬懿曾經說過一句話:“智者務其實,愚者争虛名”,這一點放在曹操身上再合适不過,曹操隻看重實權而看不上虛名。

曹操為何堅決不自立為帝?其中隐含3個重要的處世之道,值得深思

對于熟悉曆史的朋友們,都知道曹操為人求實勿真,虛名與實權哪個輕哪個重,他能不清楚嗎,曹操崛起于亂世,憑借的不僅僅隻是雄心壯志,更是他知道如何權衡利弊與舍得。

皇帝對于他來說隻不過是一個名号罷了,而不是皇帝的曹操卻可以用天子的诏令,指令朝廷上下完全執行他的意志,官員們的任命也一定是由曹操授意,這一切,就足可以表明曹操名為丞相實則就是一個皇帝。有皇帝之實,總比皇帝的虛名強太多,甚至還可能因為一個虛名讓自己萬劫不複,要它何用之有?

曹操簡單的一句話:“若,天命在吾,吾,願為周文王矣”,簡單一句話,就已然道出曹操的枭雄之心願,同時也點破了曹操的意願,讓兒子稱帝死後追封自己為帝的心願。然而,至于曹操心中最真實的想法,依然經過千年的滌蕩,早已成為撲朔迷離,但憑後世之人的評說,大家認為,曹操為何不願意在生前稱帝呢?

曹操為何堅決不自立為帝?其中隐含3個重要的處世之道,值得深思

本文參考資料:《三國演義》,《三國志·魏書·武帝傳》,《白話三國志》,《品三國》,《百度百科相關詞條——曹操,三國演義,曹操為何不稱帝,易中天論曹操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