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跨過鴨綠江中,鄧華為何說“谷中蛟是敗類”?其實他比敗類更可恨

2021的中國春節檔可以說是國内電影界的春天,3天票房過了30億大關,僅僅是大年初一這一天時間就有近3500萬人觀影,可以說是一掃去年的陰霾,徹底進入了中國電影業的複蘇時期。

這一數字目前隻有中國影院可以達成,而國外還陷在新冠疫情帶來的泥潭中無法自拔,更遑論複興娛樂行業了。

中國内地的賀歲片是從1998年開始出現的,一部《甲方乙方》給觀衆帶去了歡樂的同時也推動了國内電影界生産賀歲片的齒輪,開啟了内地電影界的黃金年代。

如今的内地電影和電視劇占據了觀衆的大部分視線,許多古裝劇和玄幻劇甚至成為了一種文化輸出,走出國門,走向了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

2020年12月一部為了紀念中國人民抗美援朝戰争勝利70周年的電視劇《跨過鴨綠江》開播了,上映後獲得了不錯的收視率,豆瓣評分8.8,成為了同類劇中的佼佼者。這部電視劇不僅激起了老一輩人的愛國情懷,也将曆史再次展現在年輕人面前,引起了大家的共鳴。

在劇中有一個情節,鄧華提到志願軍中出現了一個敗類“谷中蛟”,但是找遍了全劇都沒有這個人物,這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這個角色并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有人物原型的。在片中特别提到了一句,是因為他背後的故事實在令人痛心。

跨過鴨綠江中,鄧華為何說“谷中蛟是敗類”?其實他比敗類更可恨

谷中蛟是誰?

其實在《跨過鴨綠江》40集的内容中,從頭到尾沒有出現過谷中蛟這個人物,僅僅在第38集中出現在一句台詞中。

在37集的情節中我們得知,闆門店談判中止後,我方預判敵軍可能在策劃一次較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于是要求各部隊做好積極應戰的準備。

在第38集的開頭,美軍第八集團司令範佛裡特和聯合國軍司令克拉克在密謀一次所謂的“攤牌行動”,正準備向上甘嶺方向發起進攻。

另外一方面,志願軍參謀長張文舟匆匆走進總司令員鄧華,向他報告有一個來自南北韓方面的上尉李吉求帶來了一個消息,表示投誠:據他所說,南北韓軍和美軍正準備一同向五聖山發動進攻。在鄧華和其他革命将領分析以後認為,敵人對五聖山發起的進攻是假的,他們真正的目标是上甘嶺。

跨過鴨綠江中,鄧華為何說“谷中蛟是敗類”?其實他比敗類更可恨

為什麼這樣分析呢?李吉求的情報是假的嗎?鄧華這樣說道:我們跑過去個敗類谷中蛟,對方又跑來了一個棄暗投明的李吉求。言語之中透露的是滿滿的鄙視和不屑。那麼,一個在整部劇中都沒有戲份的人物為什麼會突然在對話中出現呢?

後面的39集和40集中,谷中蛟也沒有出現,照理來說,前面提到了這個人物,後面總要交代一下他的結果,現在既然沒有,38集中為何又要點他的名呢?

其實,隻有真正參與過抗美援朝戰争的人們才知道,“谷中蛟”這個人物确有其人,電視劇中隻是改了一個名字而已,而“跑過去個敗類谷中蛟”之是以被點名批判,是因為當時發生在38軍身上的事情實在令人扼腕痛惜。

跨過鴨綠江中,鄧華為何說“谷中蛟是敗類”?其實他比敗類更可恨

38軍蒙羞之辱

38軍最早是彭德懷将軍上司的湘軍第五師第1團成員,編入紅軍後成為了紅五軍,在解放戰争中又改編成為了東北民主聯軍第一縱隊,在彭德懷等優秀将領的上司下打赢了許多硬仗。

遼沈戰役後,正式改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8軍。在1950年的抗美援朝戰鬥中是一股中堅力量,是此次戰役中不可或缺的寶貴的戰鬥力,曾被稱為“萬歲軍”。然而讓第38軍遭受慘重打擊的罪魁禍首就是谷中蛟。

1952年8月,第38軍為了拿下戰争焦點白馬山陣地做好了充足的準備,當時的軍長江擁輝是一名身經百戰的指揮官,曾經在抗日戰争與解放戰争期間經曆過殘酷的磨練,為了盡快拿下白馬山,他早早地進行了部署,備足了彈藥,預備一舉拿下這個山頭。然而事實是,白馬山一役我軍損失了6700多名戰士,激戰了9個日夜後,不得不撤離了戰場。

跨過鴨綠江中,鄧華為何說“谷中蛟是敗類”?其實他比敗類更可恨

而敵方是此前與我軍交手屢敗屢戰的韓第9師,他們因為守住了白馬山而得了一個封号---“白馬師”,這個“白馬師”的參謀長樸正熙憑借着這次戰役的勝利,回國後獲得了大量選民的支援,後來成為了南韓總統。

為何第38軍和韓9師之間會出現如此大的逆轉呢?這要從谷中蛟被敵軍“俘獲”開始說起。

跨過鴨綠江中,鄧華為何說“谷中蛟是敗類”?其實他比敗類更可恨

曆史記載中,谷中蛟原名谷永煉,谷中蛟是他參軍後改的名字。他于1950年7月随第38軍抵達東北,10月跟随部隊一起進入了北韓。

在一份現存于美國國家檔案處的戰俘報告中提到,谷中蛟于1952年10月3日被敵軍“俘獲”,巧合的是,向我軍投誠的李吉求正是在他被“俘獲”後2天後才“逃”到志願軍大營的。這是一出什麼樣的計謀,鄧華将軍看得非常清楚。

谷中蛟在叛逃出我方38軍後,對敵人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把自己聽到看到的一切都毫無保留地向對方傾吐幹淨,其中包括了我軍攻擊的時間、作戰政策和目标等等具體細節。可以說,在開戰之前敵方就摸清了我軍的全部情況,這才導緻了戰場上的逆轉,将無數士兵引上了死路。

跨過鴨綠江中,鄧華為何說“谷中蛟是敗類”?其實他比敗類更可恨

當時光是谷中蛟所在的第7連就裝配了54支蘇聯造7.62毫米卡賓槍,6支輕機槍,兩門迫擊炮,6挺重機槍……可以說在火力配備上是比以往要進階許多的,面對這樣的強軍,之前都屢戰屢敗的北韓第9師如何會有勝算呢?可惜人心若是壞了,再厲害的将領也沒有辦法預測戰争的結果。

這種無恥的背叛行為不僅僅導緻我軍大量士兵平白犧牲,還侮辱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名聲,谷中蛟雖然自以為是投誠到敵方的,對方卻将他視為“逃兵”、“戰俘”,利用完他之後給他扣上不堪的身份,徹底地辱沒了中國人的名聲。

跨過鴨綠江中,鄧華為何說“谷中蛟是敗類”?其實他比敗類更可恨

背叛的原因

谷中蛟為什麼會背叛祖國呢?國家到底做了什麼,讓他如此絕情地抛棄了自己的出身?

據谷中蛟的審訊報告中記載,1952年9月24日,他叛逃之前第7連派了30個人到營裡幫忙搬運冬季制服。10月1日時冬季制服已經運到了各個營,但是營長說作戰任務完成後再發放冬季制服,這就是谷中蛟叛逃的理由---他在10月2日離開了部隊,來到了敵方陣營。

營長說把制服放到任務完成後再發,是因為打仗中難免會有人犧牲,到時統計完人數再發制服是為了避免浪費,我軍當時正處在連年戰亂後的建國初年,本身條件非常艱苦,許多物資都不太夠用,這才出此下策。

跨過鴨綠江中,鄧華為何說“谷中蛟是敗類”?其實他比敗類更可恨

谷中蛟以此指責志願軍将領并不合理,事實上,我軍對待作戰部隊已經竭盡所能,提供的食物中不僅有大米等平時老百姓都難以購買的糧食,如果碰到部隊開上前線,還會将主食的70%都改為米和面粉,5到6天提供一次罐頭肉作為補給,這樣士兵每天都可以吃到一份肉,而全國老百姓這個時候都在勒緊褲腰帶,許多人都吃不飽飯,更别提肉了。

谷中蛟在一連串的戰争中已經體會到了其殘酷本質,此外,他此前一直擔任文化教員,并沒有下場打仗,但是白馬山的戰役不同以往,他被點名為偵察兵,如此一來貪生怕死的念頭更加強烈,這種在戰争中才能體會到的恐懼感像洪水一樣淹沒了他,這才使得他做出了叛國的決定。

跨過鴨綠江中,鄧華為何說“谷中蛟是敗類”?其實他比敗類更可恨

白馬山戰役正是因為谷中蛟的洩密而失敗的,雖然最後我方迅速整頓了隊伍,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但是此役中是以喪生的6700多為戰士的性命卻再也無法挽回了。

在《跨過鴨綠江》中之是以會特别點名這樣一位沒有戲份的“角色”,其原因就在此。鄧華說谷中蛟是“敗類”,其實敗類二字還太含蓄,不足以表達全體抗美援朝将領的憤怒心情。

跨過鴨綠江中,鄧華為何說“谷中蛟是敗類”?其實他比敗類更可恨

小結: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這句話送給谷中蛟正合适。一個人怕死是天性,是最正常不過的,但是在危難面前,尤其是在國家遇到困難的時候,怕死的天性與愛國的天性産生沖突的時候,大部分的人都會因為對祖國的深厚感情而克服困難。

而谷中蛟卻選擇了最卑鄙的活法,向人性的弱點低頭,他這樣做等于是放棄了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自尊,放棄了作為一個人的基本倫理道德,他的名字将永遠和“敗類”、“叛徒”劃上等号。

谷中蛟後來怎麼樣了,從現在儲存的曆史記錄來看并不清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一個叛徒的下場不會好到哪裡去。

一個人因為怕死而出賣自己的祖國和同伴,實在是天理不容,這樣的人不會得到任何人或者國家的重用,隻會成為一顆利用完就抛棄的棋子而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