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是中國曆史上一段最精彩的分裂時期,籠統概括一下可以說是“英雄群像史”,有天生就是日月之光的曹操、劉備、孫權,有天生就文武雙全的周瑜、姜維、張飛,也有天生就有大才盤盤的諸葛亮、賈诩、郭嘉,更有天生就戰力無窮的關羽、趙雲、馬超,然而說到三國武藝高強之人,總有人覺得必須要算上一個呂布。

然而呂布在正史《三國志》中的戰功其實不多,頂多就是公元189年被董卓引導着殺了丁原,還有公元192年遭反間計後殺了董卓,不是說丁原不厲害,不是說董卓太弱小,就是在整個三國的武将中,殺大人物這種情況實在常見,呂布的二殺就顯得有點無關緊要了,丁原和董卓就顯得有點菜鳥了,不然的話《三國演義》也不會給他安排那麼多情節,虛構那麼多人物。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虛構了一個方悅、穆順、潘鳳,在虎牢關的時候被呂布刺死,而且過招通常不到三回合,接下來是王匡、武安國、公孫瓒紛紛敗逃,然後是張飛、關羽、劉備和他對招,基本上沒有誰上誰下,接着呂布破曹操,曹操破呂布的時候,于禁、嶽進、夏侯敦、夏侯淵、許褚和典韋等人都不是他的對手,可這畢竟是在小說。
不過不少人也知道裴松之為《三國演義》注引的時候,用了一名吳人所寫的人物傳記《曹瞞傳》中一句“人中呂布,馬中赤兔”,意思就是說呂布是武将中的佼佼者,赤兔是群馬中的領頭者,以此來證明正史中的呂布和野史中的呂布,确實能擔得起“三國第一猛将”的說法,那麼他們的依據是什麼?
有不少人覺得是因為他保持了一項“三國世界記錄”,一直沒有人能夠打破,而這還得先說到反複無常的呂布殺了丁原,又殺了董卓,然後投靠了袁紹,袁紹不滿于呂布多次請求增加軍隊于是對其冷待,呂布不滿于袁紹的多次冷待于是縱容部下搶劫,最終這次投靠又土崩瓦解,于是他投靠了張邈。
可是這時候曹操聽到了他的下落,特意跑來打他,雙方鬥得是難解難分,直到發生大幹旱還有蝗災,鬧出了饑荒,開始人吃人,才停止,這時候曹操又開始使詐了,詐得呂布不敢輕舉妄動,等他們悄悄逼近的時候看,才出其不意使了一手,導緻呂布打敗,而這一戰,呂布沒有死,張邈倒是死在了途中。
沒有死的呂布轉而和劉備、袁術扯上了關系,當時劉備被袁術打敗後逃往海西,而此時呂布剛好被袁術用20萬斛大米騙到了下邳,于是劉備就向呂布投降,呂布就讓他當了一個豫州刺史,公元196年袁術讓大将紀靈帶着30000人馬去征讨劉備,劉備自然而然要向呂布求援,呂布其實完全可以不管。
但必須注意這時候有個比較厲害的側面描寫,就是紀靈等人聽說呂布前來支援劉備,于是不敢動,這意味着呂布的厲害已經深入人心,這是一個前提條件,而呂布顯然也是對自己的能力非常有信心,是以他才會前往小沛,同時他也看到了小沛之于他整個戰略布局的重要性,是以在手下将領說不必管的時候,他還是帶1200人去了。
從這一段就能看出來呂布确實擁有威懾四方的武力值,這是——猛;而且他也擁有一個極其良好的心态,無比撐得住大事的胸腔,這是——勇;還有就是最重要的一點,他有自己的思考和政策,這是——聰。嚴格來說呂布也不僅僅隻是一個武将,他應該還集齊謀士的能力為一身,這為他之後的成功打下了基礎。
呂布在離小沛一裡的地方紮營,第一時間派人去請紀靈來喝酒,紀靈也去了,雙方宴飲一番,微微松懈的時候,呂布先直白表明自己是來救劉備,不過這種救,是“化幹戈為玉帛”的救——《三國志·呂布傳》中呂布言:“諸君觀布射戟小支,一發中者諸君當解去,不中可留決鬥。”然後吩咐人在百米外的轅門處立下一根戰戟。
這是什麼意思?就是說如果呂布能夠“百步穿楊”,那這件事就到此為止,要知道一根戰戟再粗那也是人手能夠握住的寬度,不會粗得跟木樁一樣,何況這也不僅僅隻是百步,而是百裡之外,想要射中那還真的是癡人說夢,紀靈是什麼想法不知道,因為他還沒有同意,呂布就舉起弓箭射了,并且正中戰戟,一時震得他天靈蓋嗡嗡響。
這一段其實并沒有直接說明呂布的武力值,但越是這種不直接表明的東西,就越讓人浮想聯翩,尤其他坦然自若,且确實射中,因而這件事最終自然不了了之,劉備确确實實被呂布救了一次,呂布的威名更加遠播,之後劉登暗地陷害他,曹操也想殺他,劉備這時候投靠了曹操,臨門踩他一腳,公元199年呂布亡,離轅門射戟才過去5年。
“不是英雄,不讀三國”,一套《三國志》講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闡述了多種多樣的思想,叫人驚歎,叫人念念不忘,叫人流連忘返。這都是因為陳壽筆力超強,三言兩語就勾畫出了一個叫人又愛又恨的呂布,還有一個個真實可觸的背景,每個人都應該讀一次三國,才知道灑淚,灑熱血,抛頭顱,插兩肋的滋味。
如今這套《三國志》原價是680元,活動價卻隻要168元,而且是精裝綢面版本,拿起來有質感,擺起來有品位,讀起來有耐心,無論怎樣都不虧,不要錯過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