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500年風雨滄桑,法國朗代諾的屋橋“羅汗橋”搖搖欲墜

作者:歐洲時報

【歐洲時報網】法國朗代諾市(Landerneau)的屋橋“羅汗橋”(Pont De Rohan)擁有商店、餐館和住宅,是世界為數不多的有人居住的橋梁之一。2010年,羅汗橋迎來了它的500歲生日。然而,五個世紀的風雨滄桑也讓羅汗橋搖搖欲墜,當地政府正計劃修繕它。

500年風雨滄桑,法國朗代諾的屋橋“羅汗橋”搖搖欲墜

法國朗代諾市(Landerneau)的屋橋“羅汗橋”(Pont De Rohan)。(圖檔來源:歐洲新聞電視台網站截圖)

從中世紀走來的屋橋

歐洲新聞電視台(Euronews)報道,羅汗橋位于法國西北部菲尼斯泰爾(Finistère)省朗代諾市,橫跨埃洛恩河(Elorn),是歐洲至今仍有人居住的三座屋橋之一。歐洲另外兩個有人居住的屋橋建築是德國埃爾福特(Erfurt)的克雷默橋(Krämerbrücke)和佛羅倫薩更為著名的老橋(Ponte Vecchio),均建于中世紀。

所謂屋橋,就是房屋和橋梁的組合,它既有橋梁引導交通的基本功能,同時也能用于居住和商業活動。有些屋橋上隻有一座建築,如教堂、磨坊或醫院,而有些則是住宅、公共和商業建築的密集聚集地。13世紀到18世紀,屋橋在歐洲城市中很常見,尤其是在巴黎或倫敦等大城市,它們是城市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往往對城市景觀産生決定性的影響。

羅汗橋初建于1336年,後被羅汗的約翰二世(Jean II de Rohan)于1510年重建。整個橋梁長約70米,處在淡水和海水交彙地帶。橋上最初隻有兩個店面:一個磨坊、一個監獄,後被繁榮的手工業商販長期占據。随着時間的推移,藥店、書商、自助餐廳、可麗餅制造商取代了馬鞍匠、布商和金匠。現在,橋上生活着15位居民,有兩排建築,藥店、書店、餐廳等一應俱全,仿佛一個獨立的水上世界。“我們住在那裡有點像在泡沫中,幾乎是自治的,周圍有商店:橋上有真實的生活,一個商人老闆被昵稱為橋長!”在那裡住了近十年的市長勒克萊爾(Patrick Leclerc)笑着說。

城市中心的“城市”

對于屋橋形成的原因,朗代諾市負責曆史古迹保護的文物工作者普裡金特(Magali Prigent)表示:“在中世紀,人們很容易找到城市中有人居住的橋梁,即屋橋。因為這些是戰略要地,且中世紀的定居點非常集中,為了定居下來,人們會利用每一平方米。”

500年風雨滄桑,法國朗代諾的屋橋“羅汗橋”搖搖欲墜

德國埃爾福特(Erfurt)的克雷默橋(Krämerbrücke)。(圖檔來源:德國《世界報》網站截圖)

第一個有人居住的屋橋的記錄可追溯至12/13世紀。另據德國《世界報》報道,有一些橋梁,從一開始就計劃建成屋橋,而有些橋梁,是逐漸配備建築物。當時,屋橋通常是出于衛生原因而建造的。建在橋上的住宅和醫院的廢物和排洩物被簡單地傾倒在水中,直至後來認識到流行病的風險。

人們也會在橋梁上建造教堂,以此希望在上帝的幫助下,控制住泛濫的河水。到20世紀,在許多橋梁上發現了磨坊,人們利用河流動能建造大型磨機。還有些屋橋會用加強防禦塔或加高堤壩的方式來保衛城市或灌溉農田。

此外,屋橋的出現還與“房地産投機”有關。由于橋梁往往位于最重要的貿易路線中間,是搶手的商業地點,是以也變成了有利可圖的房地産資産。自中世紀以來,市場一直在橋梁上進行。同時,經過修整,屋橋也經常是人們舉行公共慶祝活動的場所。由此,作為城市兩部分之間的紐帶,屋橋變成名副其實的商業街和城市中心的“城市”。

逐漸消失的城市景觀

不幸的是,從18世紀開始,由于火災、衛生或城鎮發展等多重原因,屋橋逐漸從城市景觀中消失,隻有少數幸存下來。

過去500年間,羅汗橋的靜力學結構越來越受到潮汐的影響,并經曆了4次火災,居住人數逐漸減少。羅汗橋橋體還受到道路交通的影響,每天約1萬輛汽車往來行駛對這座橋梁來說是一個沉重的負擔。此外,所有權問題對橋梁的保護造成了影響。朗代諾僅擁有該橋70米長的結構中相對較小的一部分。2021年8月,當地發生山體滑坡,對橋體造成了損傷。修繕工作迫在眉睫。

市長勒克萊爾希望羅汗橋能很快被列為曆史古迹。因為,“它是一座真正的城市:在居民、商店之間。你可以在那裡住宿、吃飯,可以喝酒,你幾乎可以在那裡獨立生活。但這座有人居住的橋也承載着它五個世紀的年齡負擔。五個世紀以來,由于施工、重建和改變産生了一些不适。8月底,一堵牆壁發生了土崩,造成了一塊石頭的脫落,然後第二塊,第三塊,接着是整個橋墩下、橋一個垂懸部分的堤防,逐漸消失了。”

當地政府正在為羅汗橋做曆史遺迹分類,希望恢複其作為城市象征的光彩,修複外牆,安裝新照明,改造街道設施,減少周圍的交通并找到一個地方來解釋它獨特的故事。未來修複工作完成後,這裡将成為朗代諾市的地标。

(編輯:文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