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魯先聖文化散文:恢宏的開端

魯先聖文化散文:恢宏的開端

恢宏的開端/魯先聖

在公元前500年前後的春秋戰國時代,當世界上幾乎所有人類居住的地方還處在洪荒蒙昧的時候,我們民族接連幸運地産生了一批思想大家。世界上沒有另外一個民族像我們一樣擁有這樣恢宏的開端。正是因為有了這樣氣勢宏大、浩浩蕩蕩的起點,文明的焰火才在世界的東方星火燎原。

公元前551年的春秋時代,孔子誕生了。這是個什麼時代?正是周文疲弊、禮崩樂壞、九鼎失位的時代。雖然生活貧苦,但是他15歲就“志于學”,30歲以後就開始授徒講學、修詩書禮樂。作為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孔子,他帶着自己的弟子,帶着自己“仁、禮”的信念,帶着自己的智慧之火,執着地周遊列國,往返在理想和碰壁之間。不論那些國君們有沒有采納他的建議,但是,他智慧的火把,卻毫無疑問地照亮了時代的夜空。宋人蔡季通對此有過精辟的描述:“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更重要的,是孔子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隻要送上一點幹瘦肉,就可以成為他的學生。他的深厚學養和人格魅力吸引了一批批追随者,他的弟子達到空前的三千人之衆。他把自己的智慧傳授給他們,等于在那個近乎蠻荒的時代,播撒下至少三千粒文明智慧的種子,進而使自己的思想和智慧在以後的歲月中不僅僅沒有中斷流失,而是得以發揚光大、綿延不絕。

而就在孔子誕生前的幾十年,我們民族幸運地擁有了另一個滿腹才學的人,他是東周王室的史官,負責掌管史書、檔案、天文、曆法。這個人是老子。這個時候,周王室内部産生了内亂,國家已經是九州分裂,他的守藏室面臨着典籍失散的危險。王室中已經沒有人在意他的存在,他就收拾起重要的典籍,帶着自己一生的心血著述五千言的《道德經》,騎着那隻名響千古的青牛,悠然地向函谷關而來了。

“紫氣東來”這個象征着吉祥智慧的典故誕生了,玄奧而深刻的《道德經》問世了,他把天、地、人濃縮在五千字的微篇之内,他提出“治大國若烹小鮮”,抛開傳統的“天命”觀,為春秋時期的亂世之學開拓出新的天地“道”,自己也是以成為中國土生土長的道教的鼻祖,受到無數帝王的封賜和膜拜。《道德經》中的辯證法思想,他深刻的“無為而治”的智慧,直到今天,依然熠熠生輝。

孔子和老子,成為我們民族恢宏的文明和思想開端的大纛。而孔子的學生,毫無疑問,是其中重要的成員。孔子弟子三千,賢者72人,而其中孔子最得意最有成就的弟子是顔回。“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成為千百年以來中國知識分子安身立命的精神依靠。顔回之德的核心是“仁”,他把孔子的“仁”,落實于個人的行動中,而不是停留在口頭上。顔回以其高尚的道德人格影響社會,啟迪後世。顔回的言行展現了他善于領略天地造化的力量,尊重客觀規律,順應自然,但又重視人的能動性,守道而不移其志。顔回的不朽,在于其重立德,後世稱他為“複聖”,便是對其重于立德的肯定。

另一個重要的孔門弟子是被尊為“宗聖”的曾參。他頗得孔子真傳,積極推行儒家主張,傳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孫子孔伋師從曾參,又傳授給孟子。因之,曾參上承孔子之道,下啟思孟學派,對孔子的儒學學派思想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和建樹。他的修齊治平的政治觀,省身、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孝道為先的孝道觀影響中國兩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寶貴的的社會意義。曾參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曾參以他的建樹,走進大儒殿堂,與孔子、孟子、顔子、子思比肩共稱為五大聖人。

歲月的車輪滾滾向前,在老子和孔子之後大約經過了150多年,中華民族已經進入到百家争鳴的戰國時代。這個時候,我們民族又迎來了兩個重要的人物,一個是生于公元前372年的孟轲,一個是生于公元前369年的莊周。

孟轲繼承了孔子的思想,而又有發展。他生活在諸侯互相攻伐“無義戰”的時代,目睹了人民遭受塗炭的社會現實,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他發展了民本思想,明确提出“民為貴”,“君為輕”。政治上主張實行“王道”、“仁政”,反對“霸道”、“暴政”。他勸統治者重視人民,安定人民,少收賦稅,減輕刑罰,使百姓“不饑不寒”。 孟子一方面嚴格區分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階級地位,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從天子到庶人的等級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系比作父母對子女的關系,主張統治者應該像父母一樣關心人民的疾苦,人民應該像對待父母一樣去親近、服侍統治者。由于他繼承并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後世把他與孔子合稱為“孔孟”。他強調人應該在艱苦的環境中磨練意志:“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行拂亂其所為,是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種凜然難犯的铮铮傲骨,成為中國知識分子的千古典範。

而莊周先生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涵蓋着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于老子的哲學。後世将他與老子并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他的思想包含着樸素辯證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無為”,認為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他認為“道”是“先天生地”的,屬主觀唯心主義體系。他主張“無為”,放棄一切妄為。又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是以他否定知識,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質差別,極力否定現實,幻想一種“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主觀精神境界。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反對一切社會制度,擯棄一切文化知識。他的文章想像力很強,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諷刺的意味,對後世文學語言産生了巨大的影響。

當我們以無比崇敬的目光仰望這些先哲聖賢的時候,自然不會遺漏在孔子、老子死後與孟子、莊子誕生前的歲月間隙裡,有一個被稱為“賤人”的群體,他們穿梭于諸侯之間,以不同于孔門的學說和修行,宣傳着“兼愛”“尚同”“尚賢”的思想。他們在粗衣淡食的苦修中,在“賤人之學”的嘲諷中,一邊咀嚼着時代的苦難,一邊實踐着自己的平民理想。這個群體的代表人物是誕生于公元前468年的墨子,他是黑暗王國的理想主義者。

梁啟超把墨子同孔子、老子并成為中國古代的“三聖”。他曾經這樣評價墨子:“古今中外哲人中,同情心之厚,義務觀念之強,犧牲精神之富,基督之外,墨子而已。”

就是在這個上下不過三百年的時代裡,我們的民族還誕生了為儒學注入新的生命力的荀子,誕生了法家理論的集大成者、倡導“帝王之學”的韓非子,他們兩人為春秋以降的諸子聖賢劃了一個完美的句号。

可以想象,在那個遙遠的時代裡,這樣一群不同流派的思想家,他們每天都在論辯和遊說,在各國之間頻繁穿梭,無論是設壇授徒,還是作為政治智囊、軍事參謀、外交使節,他們通過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的智慧,深刻影響着國君的決策和社會傾向,促使中華民族迅速從洪荒蒙昧走向成熟的文明。

魯先聖文化散文:恢宏的開端
魯先聖文化散文:恢宏的開端
魯先聖文化散文:恢宏的開端

壹點号 魯先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