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建立“東亞文化之都” |漢劇籌劃申報世界“非遺”

長江日報大武漢用戶端12月14日訊(記者馮愛華 通訊員胡曉瓊)傳統藝術綻放時代活力,亞洲文化彰顯東方韻味。武漢着力建立“東亞文化之都”之際,文藝界人士表示,武漢具備豐富的地方文化資源和鮮明的地方文化特色,漢劇作為武漢的城市名片,對促進東亞文化交流與互學互鑒具有引領與帶動作用。

此前,在漢召開的全國漢劇藝術研讨會上,武漢、廣東共同發起,湖北、廣東、福建、湖南、陝西五省漢劇院團聯合申報聯合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工作已經進入籌備階段,多地均已組織工作專班,收集劇種材料,下一步盡快将聯合申遺提上日程。

建立“東亞文化之都” |漢劇籌劃申報世界“非遺”
建立“東亞文化之都” |漢劇籌劃申報世界“非遺”

漢劇《曾根崎殉情》1988年11月在日本演出。

“漢劇與日韓民族藝術具有相似性,不僅能展現武漢的文化曆史,更能勾連起中日韓的東方文化記憶”。據介紹,漢劇具有深厚的曆史積澱,與日本能劇、歌舞伎,南韓假面舞、盤索裡等傳統戲劇形式一樣,成為了本國優秀傳統舞台藝術的代表。

漢劇由民間來,舊稱“楚曲”“漢調”,有400年曆史,是楚地的文化集萃,也是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傳統劇目近800出,十大行當齊全,是全國少有、湖北唯一的古老戲曲劇種,首開“皮黃合奏”之先河,成熟發展于武漢,并在全國廣泛流傳,影響了川劇、滇劇、桂劇、湘劇,粵劇、贛劇劇種,“徽漢合流”更為平劇的形成作出特殊貢獻。2006年5月,漢劇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建立“東亞文化之都” |漢劇籌劃申報世界“非遺”

漢劇《宇宙鋒》劇照。

“漢劇是與東亞國家交往的重要橋梁”。多年來,武漢漢劇院整理和創作出了一大批優秀劇目,如《二度梅》《狀元媒》《宇宙鋒》《櫃中緣》《打花鼓》《哭祖廟》《闖王旗》《借牛》《狐探》《掃雪打碗》《掃松》等,不斷開拓國際市場,在亞洲地區曾赴日本、新加坡、泰國等國家和地區演出,深受國内外朋友的熱烈歡迎。上世紀80年代,武漢漢劇院在日本學者向井芳樹先生的指導下,創作排演了日本劇作家近松門左衛門的《曾根崎殉情》,赴日演出後廣獲贊譽。随着中國漢劇節的舉辦,漢劇在國内外的影響力逐漸擴大。

近年來,随着演出平台的拓展,漢劇藝術的傳播日益廣泛。漢劇不僅成為武漢第一個登上央視春節晚會的劇種,還積極參加了長江中下遊城市群、省市中秋、元旦春節等調演,中華戲曲節,漫川關國際旅遊節,法國巴黎中國文化節,德國柏林文化節等。在文旅融合的時代要求下,漢劇駐場黃鶴樓、東湖、遊船等景區演出,受到遊客歡迎。

【編輯:張文輝】

更多精彩内容,請在各大應用市場下載下傳“大武漢”用戶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