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盜墓賊挖出漢文帝霸陵,《鬼吹燈》的盜墓情節難道都是真的?

12月14日,國家文物局正式公布,陝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即為漢文帝霸陵。“推動”該考古成果問世的,竟然是一群盜墓賊。

盜墓賊挖出漢文帝霸陵,《鬼吹燈》的盜墓情節難道都是真的?

這是薄太後南陵發掘點(2019年3月14日攝)

你認為的盜墓:摸金口訣、點蠟燭、倒鬥行規、觀風水看星象,再加上一身看家本領,盜墓成功。實際上的盜墓,這些通通不存在。盜墓人的身份也是“五花八門”,可能是農民、開挖掘機的司機,還有可能是“鄉村風水師”。

高端武器?八卦羅盤?盜墓時忌諱動物?蠟燭不能熄滅?……盜墓賊可不管這些,上炸藥和挖掘機完事。

盜墓賊挖出漢文帝霸陵,《鬼吹燈》的盜墓情節難道都是真的?

江村大墓1号發掘點(2019年5月15日攝)

盜墓,曾在《盜墓筆記》、《鬼吹燈》系列等小說中被描述得神乎其神。

有盜墓的家族幫派、一身奇術的江湖隐士,有九層妖樓、蛇沼鬼城等奇異的古墓地,有黑驢蹄子、糯米等神器備身,各式刀镖鈎鏟槍亦耍得一手順溜。

盜墓賊挖出漢文帝霸陵,《鬼吹燈》的盜墓情節難道都是真的?

考古人員在薄太後南陵外藏坑進行發掘工作(2018年7月17日攝)。組圖/新華社

然而,現實中的盜墓執行個體卻時常讓人大跌眼鏡。南北門派?盜墓江湖?入墓規矩?你以為的都沒有。

12月14日,國家文物局正式公布,陝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即為漢文帝霸陵。江村大墓之是以能被發現,跟盜墓賊有關。

盜墓身份:他們可能是“鄉村風水師”、農民、司機

《盜墓筆記》中,盜墓世家後人吳邪在家族的暗箱操作下,本已洗白過上常人生活,卻因自己一時追根究底之心背負起離奇命運,還遇上江湖高手皆聞其名、卻一直身世為謎的傳奇能人張起靈——不少書迷還專門去長白山期待能發現這位小哥的神秘身影。同行間相認他們亦有專門的黑話,簡直跟行外人相隔一個世界。

在現實的盜墓案例裡,這些“摸金校尉”和傳奇完全搭不上邊。潇湘晨報記者在中國裁判文書網梳理數十起盜墓案件發現,很多盜掘古墓的被告人都是中學甚至國小文化,身份也不是“搬山”傳人、“卸嶺”傳人,當然也沒有證據證明他們是“摸金校尉”後人。

實際上,多數盜墓者身份普通,有的是和土地打交道比較多的農民,有開挖掘機的司機,有擅長使用五金工具的安裝工,還有所謂“鄉村風水師”。

2020年12月,貴州省綏陽縣法院公布的一起盜墓案件判決書中,被告人周某虎在盜墓團隊中扮演的角色就是“風水師”,實際上,他隻是一個國小文化的農民。

《鬼吹燈》系列裡邊有着九層妖樓、輪轉佛窟、幽靈血船等各種奇異場景。盜墓很可能發生在村子的後山、某戶人家的田裡,甚至還會被路過的村民誤認為是挖坑安電樁的。其實,這也是許多盜墓分子的僞裝說辭。

盜墓工具:用炸藥是正常操作,一次不行就兩次

盜墓傳說有以長江為界的南北之分,《鬼吹燈》為“北派”,重工具,屬粗放型,洛陽鏟就是這派的發明,此外還有金剛傘、八卦羅盤等;《盜墓筆記》為“南派”,重技藝巧力,有“望”“聞”“問”“切”四法,且兩書中都會有類似的驚險場面——在撬開的棺木動靜異常之際,有人大喊“快扔黑驢蹄子!”

現實中不少作案分子的技術可能都是從網上搜來的。據媒體公開報道,2021年發生在安徽潛山市一菜園的系列盜墓案,其中一犯罪人尋找貴族墓葬群時一般就靠翻閱縣志。

多起刑事判決書顯示,涉案的盜墓分子動用挖掘機、炸藥是“正常操作”。在不少盜墓案的刑法判決書中,盜墓分子的工具是在村裡五金店買的。一些人甚至簡單粗暴地用上炸藥,炸上一次不夠炸兩次,冒着塌方的危險入墓。2021年1月,陝西鹹陽中院公布的一起裁判文書中,一個盜墓團夥多次用炸藥直接炸開古墓,盜掘出200多件動物造型的陶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漢薄太後南陵也被他們炸開,盜掘出30多件陶俑。

至于文學作品中的金剛傘、八卦羅盤、黑驢蹄子等,現實中并不存在。貴州綏陽縣法院公布的盜墓案件判決書中,詳細列出了盜墓團夥一名骨幹成員的34件作案工具,包括锂電電錘、美工刀、洋鏟、塑膠管、卷尺、塑膠桶、鋸子、鋼管……連盜墓常用的洛陽鏟都沒有配備。

記者發現,除了上述正常工具,不少盜墓團夥也會使用“高科技”,如金屬探測儀、鼓風機、抽水機等。如果他們用上了蠟燭,當然不是為了看火焰會不會變成綠色,而是為了試探氧氣濃度和照明。

盜墓規矩:逃為上策,村民吆喝警察發現趕緊跑

盜墓系列的文學作品中,盜墓還有很多原則和規矩,比如盜墓時分要講究(雞鳴燈滅不摸金),進墓前要拜香,進去後盡量不破壞墓内空間,不打擾墓内主人,這是他們竊人錢财所表的“歉意”,也是摸清墓内環境的“保命”常識。這些文學設計,讓盜墓充滿神秘的儀式感。

在四川省東坡區人民法院2019年釋出的一份刑事判決書中,犯案者下午2時在山上掘墳被村民發現。當時有疑惑的村民問他在幹什麼,他謊稱自己是電力部門的,但給不出證件,又改口說自己是來抓蛇的,不犯法。說着說着就想跑,村民一吆喝,附近的人都過來了。為了逃跑,嫌犯不得不脫下拖鞋光腳逃跑,被村民們抓住送到派出所。

在河北省承德市中級人民法院2021年的一份刑事判決書中,犯案者找古墓,是拍照發給網上一位“風水師”請他看,對方在照片上畫了一個圈,說古墓在這。犯案者循着去挖,挖了幾下沒耐心,被警察發現就跑了……想知道盜墓的秘密,看“盜墓筆記”?不不不,還是看真實的法院通報吧。

證據

怎麼确認它就是霸陵

證據一

非同一般的高規格

1.江村大墓是一座有四條墓道的特大“亞”字形豎穴土擴木椁墓,地面沒有封土。這與《史記·孝本文紀》記載的“治霸陵皆以瓦器,不治墳”十分吻合。

2.“亞”字形在漢代當時是頂級配置隻有皇帝、皇後才能用的墓葬形制。一般的臣民,包括諸侯王的墓也不會超過這一規模。

證據二

别小看這幾枚小印章

1.這幾枚直徑不到1厘米的印章,分别刻有“中司空印”“車府”等字樣,是明器官印的象征,表明外藏坑具有象征官署機構的性質。

2.外藏坑圍着江村大墓轉一圈,相當于100多個官署機構圍繞墓葬分布。這進一步佐證了墓葬主人的身份,一定是上司這些官署的人。

證據三

窦皇後旁邊誰敢“住”

1.窦皇後陵位于江村大墓東北,地面有覆鬥形封土,墓葬也是呈“亞”字形豎穴土擴木椁墓。史料記載,窦皇後與漢文帝的女兒窦太主陪葬霸陵。難道江村大墓是窦太主的墓葬?然而,勘探發現的這一圈夯土圍牆,卻引發了另一種猜測。

2.考古人員擴大探測範圍後發現,一道東西長約1200米、南北寬約860米的一圈夯土圍牆,把江村大墓和窦皇後陵合圍在一個大陵園内。兩處大墓同處一陵園内成為同茔,一人一個墓穴一個墳頭稱為異穴。這正展現出漢代帝後合葬的“同茔異穴”。

證據四

鳳凰嘴下沒有墳

1.2011年,在國家文物局大遺址考古工作中,陝西省和西安市的考古專家對鳳凰嘴展開了一次“大體驗”。

奇怪的事情發生了,“體檢”了半年時間,得出的結論竟是:“鳳凰嘴”這座千百年來被認為是一座帝王陵墓的山坡,竟然沒有發現任何墓葬。

此處僅有十多通明清時期的石碑,且山體中并沒有任何人工幹預的痕迹,未發現任何陵墓遺存。

細節

他們的盜墓軌迹為專家提供了線索

本報長沙訊 12月14日,漢文帝霸陵的最新考古發現被公布,與這座大墓有關的張小彥等人盜掘古墓案也受到極大關注。

2002年3月20日,在美國紐約的一個拍賣會上,當時的中國駐美大使館秘書緊急趕到,及時制止了6件來自中國的西漢陶俑文物被拍賣展出。拍賣名錄上寫着“起拍價6000美元至8000美元”。

據鹹陽中院(2018)陝04刑初54号裁判文書顯示,2001年,張小彥在西安市灞橋區狄寨塬附近古墓中盜出了180件黑色裸體陶俑,轉手就以每件800元的價格賣給了負責買贓銷贓的孟經建。

張小彥出手的這一批黑色陶俑,後來被證明是在美國拍賣會上展出文物的源頭,也是漢文帝霸陵最早有文物流出的記錄。當時,人們還不知道這是漢文帝霸陵,被認為是西安東郊一帝陵的陪葬墓。

張小彥,綽号“老八”,陝西西安人,是這件盜墓案中量刑最重的一個。2014年左右,張小彥在西安市灞橋區狄寨塬附近挖出一件“大貨”——西漢鎏金青銅編鐘,一時在古玩界引起關注。據裁判文書記載,張小彥先是在一個未回填的盜洞内挖出一件鎏金青銅編鐘,随後傳回家中攜帶手鏟、繩子等工具再次進入該盜洞内盜掘,後盜掘出土青銅鎏金編鐘、青銅編鐘鎏金底座及配件等50餘件文物。後又有李葉軍、張防戰等人幫忙出貨,該套編鐘要價600萬元。這段時期,還有多位盜墓者在狄寨塬附近挖出青銅編鐘、配件等文物。與這批文物流入市場緊密相關的,都出現了被稱為西北盜墓第一人的“孟老大”孟經建的名字。

孟經建正是2001年收購張小彥黑色陶俑的關鍵人物。正是張小彥、孟經建等人的盜墓軌迹為考古專家提供了線索,推動了漢文帝陵寝霸陵的确認過程。漢文帝霸陵在被挽救發掘前流出的大量文物,仍在找尋追回中,但他們的“結局”可沒有那麼幸運。

根據該案裁判文書,張小彥犯盜掘古墓葬罪,判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處沒收個人财産人民币200萬元。孟經建犯盜掘古墓葬罪,判處有期徒刑十二年,并處罰金人民币100萬元;犯掩飾、隐瞞犯罪所得罪,判處有期徒刑四年,并處罰金人民币40萬元,決定執行有期徒刑十四年。

動态

太平公主“豪宅”“大可汗陵”都來了

據新華社電 聚焦漢唐時期重要考古發現和研究進展,國家文物局14日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陝西西安江村大墓、河南洛陽正平坊遺址、甘肅武威吐谷渾墓葬群等3項重要考古成果。

陝西西安江村大墓确認為西漢早期漢文帝劉恒的霸陵,墓葬平面為“亞”字形,墓室四周發現110多座外藏坑,外藏坑外圍有卵石鋪砌的陵園設施,推測可能為獨立的帝陵陵園。江村大墓的形制、規模均符合西漢最高等級墓葬規格,加之其周邊分布窦皇後陵、薄太後陵,專家确認江村大墓為漢文帝霸陵。

河南洛陽正平坊遺址是唐代洛陽城郭城裡坊區内的重要裡坊遺址之一。遺址平面為長方形,南北長533.6米,東西寬464.6米。坊内由“丁”字形道路分隔為西半坊、東南區和東北區三部分。正平坊遺址是唐代都城裡坊制度的生動例證,發掘所見的丁字街連通南北坊門的裡坊格局,以及中軸對稱和多進式院落布局,展現了中國古代傳統的城市規劃思想,對唐代政治制度史和社會生活史研究具有重要價值。西半坊的建築基址規模宏大,與唐代洛陽城宮殿建築規格、布局相似,出土建築構件與宮城所見相同;東半坊另開坊門的現象也顯示了其特殊地位,與文獻記載的太平公主宅、國子監、孔廟功能屬性接近。推測西半坊宅院或為太平公主宅,東南區東路或為孔廟,中路或為國子監。

甘肅武威吐谷渾墓葬群是一處唐代吐谷渾王族墓群。其中,喜王慕容智墓是目前發現唯一儲存完整的吐谷渾王族墓葬,實驗室考古清理保護了紡織品、彩繪陶俑、漆木器等各類随葬品800餘件,出土慕容智墓志首次提及吐谷渾“大可汗陵”的存在。

來源|潇湘晨報綜合央視、新華社

記者| 吳陳幸子曾羽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