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日本公墓發現中國軍人墓,120年來無人祭拜,墓碑上2個字刺痛人心

1938年,現代詩人艾青在詩中寫了這樣一句話——“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打動了無數人,自古以來,中國人都講究一個落葉歸根,意思是無論你去到何方,最終都要回到家鄉。

日本公墓發現中國軍人墓,120年來無人祭拜,墓碑上2個字刺痛人心

當年日本侵略者的鐵蹄無比猖狂地踐踏着中國的土地,無數人家破人亡,被迫離開故土,艾青看到了這樣的場景,懷着對祖國的摯愛和對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寫下了《我愛這土地》一詩,我們就像詩裡的鳥,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永不離開。

2003年,一位名叫楊海嘉的中國留學生來到日本求學,偶然路過日本某墓地時竟然發現了幾位中國軍人的墓碑,百年來無人祭拜,長滿了雜草,仔細一看,墓碑上的2個字刺痛人心。

日本公墓發現中國軍人墓,120年來無人祭拜,墓碑上2個字刺痛人心

時間要回到我國的晚清時期,洋務運動以後,我國學習了非常多的西方技術,發憤圖強,其中最厲害的是1888年成立的“北洋水師”(也被叫做“北洋艦隊、北洋海軍”),它是當年清朝4支近代海軍中實力最強、規模最大的一支隊伍,實力乃亞洲第1,世界第9。

毫無疑問,這支海軍艦隊被大家寄予厚望,當年清政府更是大力支援,每年撥出400萬兩白銀給予海軍建設。再看此時的日本,它們甚至連海軍排行榜都沒資格上。然而如此強大的一支隊伍,竟然在中日甲午戰争中全軍覆沒!随後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日本公墓發現中國軍人墓,120年來無人祭拜,墓碑上2個字刺痛人心

當年日本很清楚自己的海軍、陸軍實力都不如清朝,經曆了長崎事件的“恥辱”以後,明治天皇帶頭捐款,他挪出自己的開銷,每年捐贈30萬用于日本海軍建設;文武百官薪水抽出10%;國家财政60%的收入發展海軍和陸軍;民間自發捐款。僅僅半年,日本籌集了200多萬捐款建設海軍。

日本公墓發現中國軍人墓,120年來無人祭拜,墓碑上2個字刺痛人心

然而此時的清朝在幹什麼?不是每年給400萬兩銀子建設海軍嗎?從1885年至1895年這10年間,慈禧太後總共挪用海軍軍費1300萬兩,修建她“豪華”的頤和園去了,當年丁汝昌說想買點新裝備,清政府表示沒錢。

中國人明明常說要懂得“居安思危”,難道慈禧以為北洋水師能一直當“亞洲第一”?可想而知,裝備越來越落後的北洋水師必定會輸給裝備精良、準備充足的日本,我們再憤怒也改變不了這個事實。

日本公墓發現中國軍人墓,120年來無人祭拜,墓碑上2個字刺痛人心

甲午戰争中,我國犧牲了24000多位士兵,近2000位士兵成為日軍俘虜,在《馬關條約》簽訂以後,大部分士兵被放了回來,然而日軍偷偷留下了10位水軍,因為他們要得到更多情報!經曆了無數次嚴刑拷打,10位中國士兵絕不開口,惱羞成怒的日本人将他們殺害了。

他們的墓碑上被日本人刻了2個讓所有中國人刺痛的字——“俘虜”,不,他們明明是中國的英雄!生前被日軍折磨,死後被日軍辱罵,甚至屍骨都無法回到中國,回到自己的土地裡!

日本公墓發現中國軍人墓,120年來無人祭拜,墓碑上2個字刺痛人心

楊海嘉同學非常生氣,他立馬跑回去找到其他的中國留學生,帶着工具沖去把“俘虜”2字挖掉了,他們認認真真清理了墳墓周圍的雜草,獻上了花朵,祭拜了這些英雄,其中6位的名字是:劉漢中、西方診、呂文鳳、楊永寬、劉起得、李金福,其他4位的名字看不清了。

日本公墓發現中國軍人墓,120年來無人祭拜,墓碑上2個字刺痛人心

“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被暴風雨所打擊着的土地,這永遠洶湧着我們的悲憤的河流。”無論是大将還是士兵,他們都在用自己的“喉嚨歌唱”,他們都是中國的英雄!

日本公墓發現中國軍人墓,120年來無人祭拜,墓碑上2個字刺痛人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