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鬼谷子:做人不要太聰明,改掉這個弱點,老實人也能成就大事業!

鬼谷子:做人不要太聰明,改掉這個弱點,老實人也能成就大事業!

翔宇先生說過這麼一句話:自以為聰明的人,往往是沒有好下場的,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是老實的人。

這個世界上的老實人有兩種,一種是人老實,沒手段;另一種是人老實,有手段。

别小看手段這件事情,一個老實人能幹多大事,跟手段有很大關系。一個心存大善的人,如果有了霹靂手段,也能無往而不利,成為笑到最後的赢家。比如,我們今天要說的這位主角,

咱們先來欣賞他寫的一首詩:

白骨露于野,千裡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蒿裡行》

蒿裡,是指死人所處之地。蒿裡行,本為古時候人們送葬所唱的挽歌,作者描繪亂世人間如修羅地獄般的慘狀,尤其是最後的“斷人腸”更是表達了肝腸寸斷的呼号。能寫出如此悲天憫人詩作的詩人,肯定是世人眼中的大善人吧。

是以面對亂世,一個老實人就隻能痛徹心扉,借詩抒情了嗎?

更何況這位詩人特别愛哭,親人死了,他哭。同僚死了,他哭。就連仇人死了,他也哭,甚至讀篇文章都能被感動哭的稀裡嘩啦的,這貨就是個天生的愛哭鬼。

你說,這樣的人怎麼可能做出什麼大事業呢?典型的多愁善感、悲天憫人的廢物點心。

但是,答案卻并非如此。曆史上的他是世人眼中的大枭雄,更是最陰險狡詐的小人,他叫曹吉利,不過他還有個我們極其熟悉的名字:

曹操。

潤之先生在《沁園春·雪》中對古代的帝王做了一個評價: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隻識彎弓射大雕。

或許在文采和武功上,能夠符合要求的,就是曹操了。

當然了,他沒有稱帝,自然不能算是帝王。但不是他不能稱,而是他不願稱帝。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他願意做幕後玩家,就如鬼谷子說的,善隐者,能成其事而無患;另一方面或許就是對于“匡扶漢室”的執念了。

也就是說,他其實一輩子都是漢臣。

對此,魯迅先生評價他說: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

世人眼中的枭雄,魯迅稱之為英雄。那麼對世人眼中正義的象征,劉備和諸葛亮呢?魯迅說:

劉備之德近乎僞,孔明之智近乎妖。啥意思呢?

劉備的德行像僞善,諸葛亮的智慧像妖孽一樣。

魯迅先生果然是真性情。

來,咱們多說個典故,你知道魯迅對世人聞之色變,正人君子紛紛唾棄的鬼谷子是怎麼評價的嗎?

魯迅說:鬼谷子決不是小人,倒是一個老實人,禀性純厚,鬼谷子是以究竟不是陰謀家。

魯迅之是以如是說,是因為他發現鬼谷子講了很多大實話,真心話,隻有老實人才會一五一十的說出來。而城府極深的“正人君子”們隻會唾棄,是萬萬不會說出口的。

好人,有時候是看起來是好人,其實是個壞人。

壞人,有時候是看起來是壞人,其實是個好人。

人心險惡,世道無常,誰又能說得清楚呢?

郭沫若先生在1959年寫的《為曹操翻案》一文,洋洋兩千多字,觀點态度是表述的很清楚了,但用力過猛,想有點意思,卻變成了沒太多意思。但文中說的兩點倒是值得一提:

第一點,是關于赤壁之戰中曹操慘敗的真相。文中引用了史料:曹操遺孫權書雲“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

意思是說,曹操給孫權的信中說,赤壁之戰是因為軍中爆發瘟疫,不得不燒船撤退,讓周瑜占了軍功。

這裡阿信想說的是,你看,曹操雖然抵賴失敗的原因,但是他承認了自己是被周瑜打敗的。跟諸葛亮實在是沒太大關系。

曆史上很多“正人君子”都喜歡弄虛作假,霸占功勞。再比如曹參就冒領了韓信不少軍功,然後各種渲染吹噓。我們已知的曆史跟真實的曆史很多時候大相徑庭。

第二點,是關于五胡亂華的屎盆子扣在了曹操頭上。郭沫若覺得這有些太牽強了,五胡亂華的導火索是西晉的内鬥。曹操實在是冤枉的。比如曹家被司馬家奪位,是因為曹家繼承的是漢代的政策,朝廷官僚掌握實權,而地方諸侯并無實權。

是以你會發現司馬家發動内亂,除掉了掌權派曹爽後,曹家的諸侯們幾乎沒有任何還手之力。正是因為他們沒兵沒馬,也隻能幹着急。是以,司馬家建立西晉後,馬上賦予了司馬家諸侯實權,接着便爆發了“八王之亂”,是以導緻了五胡亂華的結果。制度這件事,确實沒有最好的,隻有最合适的。

是以,五胡亂華跟曹操其實沒啥關系。

本來郭先生如果多花些時間、精力和筆墨,完全是可以幫助曹操把案子給翻了的。但是郭先生是個精明人,他從來不會把話說的太透,甚至會留些讓人匪夷所思的思路,比如他說:

曹操的所作所為實在繼承了黃巾起義的未竟之業,硬是把曹操和黃巾軍拉扯到了一起,恨不得把曹操“翻”成農民起義軍的首領。

如此一來,便太過牽強,招緻了史學家們的非議。

鬼谷子:做人不要太聰明,改掉這個弱點,老實人也能成就大事業!

說起為曹操平反的郭先生算是後來者了,撸貓大神呂思勉才算是第一号人物。作為史學家,呂思勉用他的廣博的知識,為我們解讀了奸雄曹操背後的無奈,他說:曹操是個老實人。

“政治鬥争的需要耍些陰謀詭計,是政治家不可或缺的手腕。我們不必以此來評說曹操的功過是非。”

畢竟出來混的,有幾個真正底子幹淨的,你懂的。

曹操真是老實人嗎?呂先生為何會發出這樣的論斷,我們不妨來看一下曹操在《述志令》中,吐露出的無奈。阿信幫大家做個簡單的翻譯。

“我叫曹操,年輕時候是個沒啥名氣的小人物,因為害怕被人嘲笑愚蠢,是以就想當個郡守,踏踏實實的工作。是以我對工作認真負責,兢兢業業,卻不想得罪了權貴們。擔心被人算計,是以便索性辭職了。在辭職的那幾年裡,我就在想給自己蓋一處書房,每天過着“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生活。”

發現沒有,曹操因為怕被人算計而退卻,又想一個人讀書寫字,遠離紅塵,安靜過活的心态。像極了我們這些老實人。

可時勢造英雄,命運沒有這麼安排。我們接着往下讀。

“我又想,我還年輕,如果就這樣過完一生也太無趣了吧。可是我真的對官場鬥争提不起興趣。幸運的是,不久後,我被征召進了軍隊做了個都尉,後來升為典軍校尉。我心想能夠建立戰功也不錯,甚至我想如果有一天有幸能被封侯就更好了。如果我戰死沙場,我的墓碑上就寫着‘漢故征西将軍曹侯之墓’吧。

可是,我是個沒什麼志氣的人,讨伐董卓的汴水之戰中,我玩了個心眼,其實我是可以多招募士兵的,但是我不想,我覺得我能力也隻能帶好三千人,是啊,我對自己實在沒什麼信心啊。

可是,後來擊敗了黃巾軍,一不小心收編了三十多萬人,這才讓我真正有了些資本。接着就是克袁術,敗袁紹,平劉表。我本想為國捐軀,但是運氣好,卻活了下來,一直做到了宰相,位極人臣。

我這麼說,好像很自大,但其實是想說點心裡話,消除别人對我的非議,世人對我的誤解實在太大了。

人們紛紛說我是個壞人,可這些人哪裡知道,如果沒有我會怎麼樣呢?會有無數人稱帝、稱霸。天下沒我老曹,又會陷入修羅地獄。

這些人還說,我會稱帝。這是胡說八道。我曹家深受皇恩,死也要恪守君臣之道,不敢忘記先王的恩德。這些都是我的肺腑之言,雖然我說了有人也不會信。

其實我也想過要退休,把軍權交出去,圖個世人稱頌的人。可是,如果我就此退休,放棄我麾下的軍隊,回到武平侯的封地去,你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情嗎?

立馬就會有人開始謀害我,我的子孫們必将會遭殃,天下繼續大亂。我實在不能為虛名而這麼幹啊。

以前,朝廷封我的三個兒子為侯,我堅決推辭不接受,如今我改變主意打算接受它。這不是想再以此為榮,而是想以他們作為外援,從確定朝廷和自己的絕對安全著想。

朝廷需要我,曹家也需要我,是以,我必須背負萬古千世的罵名。雖然這個世界上,不會有人能夠了解我。

我經常檢討自己,甚至感覺自己德不配位。可如今天下還未安定,我不能讓位。至于封地,可以辭退一些。我把陽夏、柘、苦三縣的二萬戶賦稅交還給朝廷,隻享受武平縣的一萬戶。姑且以此來平息诽謗和議論,稍稍減少别人對我的指責吧!”

彼時曹操的心情,電視劇《三國》裡的一段台詞形容的頗為貼切:世人昨天看錯我,今天又看錯我,也許明天還會看錯我,但我依然是我。我從不怕世人看錯我,我依然是我。

鬼谷子:做人不要太聰明,改掉這個弱點,老實人也能成就大事業!

你猜曹操為什麼要寫《述志令》呢?這篇文章寫于建安十五年(210年),那時候曹操五十六歲,剛剛統一北方。但是孫權、劉備在軍事上聯盟抗曹外,聯名抨擊曹操“托名漢相,實為漢賊”,“欲廢漢自立”。在這種聲音下,曹操釋出了這篇令文,陳述了自己的初心。

呂思勉讀後說:天下惟心地光明的人,說話能夠坦白。曆來的英雄“遮遮掩掩,修飾的自己一無弊病的”,誰能像曹操這般坦白呢?而将他視為奸臣,則是受《三國演義》和說書人的影響。

權謀詭詐,實在是生存的必要手段啊。

易中天先生評價曹操是“可愛的奸雄”。如果你走近些,或許你會發現,曹操更像是個“奸詐的老實人”,正是這個奸詐的老實人,終結了三國亂世。

就如曹操自己說的:生于亂世是為不幸,但如能變亂為治,豈非不幸中之大幸。難嗎?很難。鬼谷子也覺得的難,就如他說“以正治亂,決成敗,難為者”。平定動亂,預知成敗,這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

這件難事,曹操用了無數陰謀詭計實作了,奠定了三家合一的基礎。他能做到自然有過人之處。尋常老實人總有“沒手段”、“好面子”的弱點。曹操不同于尋常的地方在于,他腹有良謀,不好面子,即便頂着千古罵名也要用權謀詭詐達到天下一統的目的,如此初心,真可謂是:

心存大善,手段無所不用其極!

本文由鬼谷道、鬼谷子智囊團創始人鬼谷信原創出品,版權所有,違者必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