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帝國的回憶·紐約時報晚清觀察記》之晚清衣食榮辱與社會結構

01?人民的需求——衣食足而知榮辱

上一篇寫了大英帝國帶來的無恥的鴉片戰争,以及對大清帝國的毒害。本篇承接上一篇,就大清帝國的民俗來概述一下。

大清處于新舊交替的時代,大航海使得全球真的成為一個球,溝通了整個世界,而大清的封閉使得大清處處充滿着落後遲暮的氣息,等到這些洋人來的時候,輕輕一踹,就是嘩啦啦的倒下了,徹底淪為洋人案闆上的的魚肉。

一個叫做威廉·巴克萊·帕爾森的工程師因為在大清國居住并且主持粵漢鐵路的修建,而深入中國大地,是以寫下了關于晚晴社會民情的書籍。

《帝國的回憶·紐約時報晚清觀察記》之晚清衣食榮辱與社會結構

山水風光

他研究了大清的貧民、權貴、紳士,他對大清國的觀察,從商業都市到貧瘠鄉鎮。他還運用了他的攝影才華,對這些事情進行記錄。大清國的種種問題,都可以在他的書裡找到答案獲得啟發。

豐衣足食的生活部分,則描述了一部分鄉村的生存狀态。

老百姓需求很低,簡單而樸素。他們沒有急切要求改善生活的願望,甚至沒有意識到生活是可以改變的。土地肥沃的湖南,能夠生産出糧食,然後運剩餘的農産品到集市出售,以便還錢購衣。日複一日的在土地上掙紮勞作,沒有太多值得歡樂的事情。老百姓的生活似乎是動物求生的本能,差别不大。

其實也難怪,陸地交通的發達才是人們流動的根本,教育的普及才是志向和理想的起航之所,而如果處于變革之時代,衣食無憂,人們自然會走出去看看。而生活樸素恐怕是沒有什麼結餘吧。雖然他說的有幾番道理,但是你要求一個連食物都吃不飽的人追求上進,這簡直是禽獸不如了。衣食足而知榮辱,倉廪實而知禮節就是這個意思啊。

《帝國的回憶·紐約時報晚清觀察記》之晚清衣食榮辱與社會結構

現代化的交通

02?家庭是社會的最高的道德

家庭是社會的最高的道德。經過帕爾森的觀察發現:

清國的社會是以家庭為最高的組織單元,而家庭的概念不僅僅局限于老婆、孩子,而是家族的群體意識。這就是說,清國人的價值觀,最重要的是要對家族行忠孝之道,充分地尊重和服從;其次,是要效忠家族所在的縣、省;最後才是國家。這樣的結果是,清國群眾從整體上說,極為缺乏民族自豪感和慷慨赴死的愛國主義精神。

這段話,說實在話,是作者真的不明白中國自古以來的家國天下和情懷。中國人的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以修身開始的。而後才至于“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從嚴于律己,直到造福衆生。曆朝曆代的文官制度,曆朝曆代的古聖先賢都是以“修齊治平”來作為自己的最高人生準則。而每逢國難,有多少人,為國捐軀。寫下這段話的作者雖然看出了家庭的機關,但是中國的家國天下他不懂。王朝時代,都是一姓之天下,而皇家一家肩負天下,是以才有家國天下之說。小到一個個的老百姓,他們都有自己的一盤賬。誰不是要料理好自己的家庭然後才能做的更多呢?試問,現在的大多數家庭不都是這樣做的嗎?将個人的發展與祖國的大業相融合。隻是在王朝時代,他們是為了一家(王室而已),現在是為了全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們難道可以以現在的視角肆意抨擊古時候的忠臣不是忠心嗎?這就是誅心之言了。是以這段話,作者真的是大錯特錯了。最大的過錯就是使用的不是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充滿了現代批判前代的優越感。

《帝國的回憶·紐約時報晚清觀察記》之晚清衣食榮辱與社會結構

中國古代家庭機關

03?錢莊和貨币自由兌換

錢莊和貨币自由兌換方面。在這方面展示了大清并不是完全的食古不化,畢竟一個外國人能夠在湖南當地兌換本國貨币,這也算得上是文明與進步了。

《帝國的回憶·紐約時報晚清觀察記》之晚清衣食榮辱與社會結構

錢币

他雖然是誇大清,但是不然,當人家的軍隊入侵到你的國土,這些經濟往往是附于其上的了。之前看《血酬定律》知道,很多清朝船隻為躲避土匪、差役、流氓的勒索,而挂上外國的國旗。而當地錢莊兌換外币隻不過是外國炮艦的延伸之地罷了。他們看到的是文明與進步,我看到的卻有很大的恥辱,畢竟自主引進和強迫打開是完全不一樣的東西啊。

整整一百年不忍卒讀的曆史啊。這還是這部書的開頭啊,曆史真的很沉重。

帕爾森說的有很多,一一批駁還需要時間,今日時間有限,暫且擱筆。

參考文獻

鄭曦原編,李方惠、胡書源、鄭曦原譯,帝國的回憶·紐約時報晚清觀察記[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18.11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