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喀布爾12月15日電(記者史先濤)阿富汗國家博物館日前重新開放。這座兩層灰色樓房外觀樸素,卻見證了阿富汗的百年變遷,自身命運也随之跌宕起伏。
在這座擁有百年曆史的博物館裡,館長向新華社記者娓娓道出博物館的故事,還表達了對中國“知音”的感謝,對未來合作的期待。請看記者從喀布爾發回的報道——
文物平安
期待訪客重來
阿富汗國家博物館始建于1919年,如今坐落在首都喀布爾西南部、興都庫什山腳下。
今年8月塔利班進入喀布爾後,阿富汗國家博物館因局勢不明朗,為保護文物而一度閉館,日前重新開放。

阿富汗國家博物館主樓。新華社記者史先濤攝
在博物館大院門前,4名塔利班人員檢查了記者的證件和阿富汗文化部開具的采訪許可。
安檢後,一人領着記者走進院子,直至售票處。門票很便宜。本國訪客票價20阿尼(約合1.3元人民币),外國訪客票價100阿尼(約合6.5元人民币)。如需拍照,票價翻倍。
新華社記者在阿富汗國家博物館采訪。視訊截圖
阿富汗國家博物館館長穆罕默德·法希姆·拉希米告訴記者,在前一階段局勢變化中,博物館所有文物儲存完好,沒有一件文物丢失或遭破壞,這讓他感到很欣慰。而且,塔利班還派了人手負責博物館安保工作。
在記者探訪博物館期間,展廳内隻有少數從業人員,未見訪客。拉希米說,博物館畢竟剛重新開放,本地訪客還不多,很多外國人前陣子已離開阿富汗,是以更不會有外國訪客,他相信等局勢更加明朗後博物館會迎來更多訪客。
門口碑文:
“文化興則國家存”
整個采訪過程中,記者深切感受到阿富汗人對民族文化的自豪和珍視。
阿富汗國家博物館主樓門前碑文“文化興則國家存”。新華社記者史先濤攝
主樓入口處的石碑上,刻有英文“A nation stays alive when its culture stays alive”,意為“文化興則國家存”。今年阿富汗局勢幾經起伏,這句話格外令人感慨。
就是在這種信念支撐下,阿富汗國家博物館曆經磨難,始終努力延續阿富汗的文化血脈。
阿富汗國家博物館的一些展品。新華社記者史先濤、報道員阿裡亞攝
如今,外界對阿富汗的主要印象恐怕是多年戰亂、安全形勢差,對阿富汗的曆史文化卻知之甚少。阿富汗位于東西方文明交彙處,在曆史長河中,多種文明碰撞融合,沉澱下珍貴的文明結晶。
阿富汗國家博物館藏品一度達10萬件。然而,博物館因連年戰亂而受到重創。尤其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主樓多次被火箭彈擊中,損毀嚴重,大量文物遭盜竊、搶奪、破壞,館藏最多時減損七成。
所幸,總有熱愛文化事業的阿富汗人甘冒生命危險傾力守護,博物館得以作為阿富汗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得到修複,甚至涅槃重生。目前,博物館藏品數量達到約5萬件。
阿富汗國家博物館館長拉希米對新華社記者講解阿富汗國家博物館的重要展品。視訊截圖
在向記者詳細介紹博物館“鎮館之寶”時,拉希米的自豪感溢于言表。
一件是貴霜帝國國王迦膩色伽的塑像。拉希米特意指出,國王服裝具有鮮明的阿富汗風格。
另一件是有5000年曆史的銀碗殘片。拉希米強調,這件藏品的重要價值在于它包含多種文化元素,凸顯阿富汗曾處于不同文明交彙之地。
感謝中國知音
期待未來文化合作
曆史上,阿富汗與中國的文化交流源遠流長。如今,阿富汗國家博物館也有不少中國知音,博物館現狀一直牽動着很多中國文博愛好者的心。
據故宮博物院介紹,阿富汗國家博物館的“巴克特裡亞寶藏”文物展覽曾在故宮博物院、敦煌研究院、成都博物館、香港曆史博物館等八地九家中國文博機關展出,受到中國觀衆廣泛關注和熱誠歡迎。
對此,拉希米說,阿富汗将文物送往中國巡展,展示阿富汗的豐富文化遺産,是希望向中國政府和人民表達善意和友好,增進兩國文化交流。
就在今年11月23日,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邀請國内外知名學者共同發出公開倡議,呼籲加大保護阿富汗文化遺産的力度。
拉希米告訴新華社記者,他對中國同行的努力表示感謝,期待未來與中方展開更多合作,包括在中國舉辦更多巡展,也期待中國同行有機會來阿富汗國家博物館共同參與對阿富汗文化遺産的保護工作。
據介紹,阿富汗國家博物館目前展出的文物僅占全部藏品的5%,并且已展出多年。相比起豐富館藏,博物館展廳略顯局促,設施比較陳舊。
拉希米曾通路中國十多次,到訪的每座中國城市都擁有設施先進的博物館,這令他贊歎不已。他說,館方正計劃過段時間更換展品,并修建新樓,希望有朝一日也能以中國博物館那樣的高标準迎接訪客。(報道員:阿裡亞;編輯:孫浩、馬曉燕;剪輯:孫碩)
新華社國際部制作
新華社國際傳播融合平台出品